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19 07:42:56

文档简介

【参考答案】
选择题(30x2=60分
1-5 BDBBD 6-10 BCDCD
11-15 ADADA 16-20 CCACC
20-25 BBCBA 26-30DCCDB
材料题(40分)
31(1)制度:西周的分封制。1
义务:4
政治上:服从周天子,忠于职守;定期朝见周天子,向周天子述职
军事上:派兵跟随周天子作战
经济上:缴纳贡赋。
(2)秦始皇以御史大夫和太尉牵制丞相;汉武帝设置“中朝”,剥夺宰相的决策权;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以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8
共同点:相权受到限制和削弱,皇权加强。2
(3)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4
32(1)标准:察举制以德行为标准;九品中正制门第为标准;4
(2)意义: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推动了社会向学的风气。10
(3)趋势: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选拔方式越来越公平、公开、科学。2
33影响:抑制了土地兼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缓和了阶级矛盾;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5
(1)5 (2)10 (3)4
(1)4 (2)10 (3)2
5分
制版:31题 (1)
(2)(3)
(1)(2)
32 (3)332022-2023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
历史试卷
范围:1-10 课 总分:100 时间:75 分钟
一、选择题(30x2=60 分)
1. 中国是文明古国,那时候的古中国人用打磨结合的方式制造做工具,并且大量使用陶器,饲养家畜,
生活逐渐稳定。这个时候的古中国人处于
A. 旧石器时代 B. 新石器时代 C. 奴隶社会 D. 封建社会
2. 在良渚遗址考古中,发现了城墙、宫殿、祭坛、大型水利系统等遗址,也发现随葬品数量差别明显
的墓葬。这揭示了良渚文化
A. 已经有了文字可考的信史 B. 制定了完整的礼乐制度
C. 开始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D. 出现了阶级分化的现象
3. 互为补充,并有效地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和矛盾的两大制度是
A. 禅让制和分封制 B. 宗法制和分封制
C. 分封制和郡县制 D. 禅让制和宗法制
4.“设立军功爵制;取消贵族的世袭特权和部分封地;普遍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燔诗书而名法令”
以上商鞅变法内容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A. 郡县制开始逐渐取代分封制 B. 使宗法分封向中央集权转变
C. 焚毁诗书,摧残了传统文化 D. 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5.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战争频繁 B. 诸侯争霸 C. 王室衰微 D.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6. 春秋战国时期,主张统治者应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的思想家是
A. 老子 B. 孔子 C. 墨子 D. 韩非
7. 以下主张体现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是
A.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 祸福相依,相互转化
C. 法不阿贵,依法治国 D.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8.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导致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商鞅等改革家
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进行变法活动,封建制度确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变法一定反映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B. 变法必然会代表新兴阶级的要求
C. 落后的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变革 D. 春秋战国的变法运动具有必然性
1
9.“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
黎民醇厚”。材料描述的是
A. 秦亡教训 B. 汉承秦制 C. 文景之治 D. 贞观之治
10.“《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
以上亡以持一统……”为此,董仲舒主张
A. 建立刺史制度 B. 颁布“推恩令”
C. 实行中外朝制度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1. 汉武帝时代,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这一做法是为了加强
A. 中央集权 B. 思想控制 C. 军事防备 D. 君主专制
12. 张骞通西域使天山南北地区在历史上第一次与中原连为一体,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西地区的交通线路
逐步开辟,形成了饮誉中外的丝绸之路”。它的开通
A. 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B. 延缓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C. 造成了西域地区的野蛮落后 D. 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13.《九章算术》的编纂者认为,所有具体问题得到解答已尽“算术”的能事,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
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该编纂者认为中国古代数学应该( )
A.注重实用性 B.涉及领域较为狭窄 C.服务于农业 D.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14. 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
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
A. 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 B. 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
C. 内迁民族全部被汉族同化 D. 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15. 晋室南迁后,上层土族通过九品中正制度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
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
A. 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 B. 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C. 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 D. 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16..东晋政府在浙江湖州筑荻塘,溉田千顷。宋政府在湖州修吴兴塘,溉田二千余顷;又在会稽一带开垦
湖田,“皆成良业”。由此看出,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是( )
A.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 B.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C.历代政府的农业政策 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17. 北魏政权在授田的同时又规定,“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
足”。由此可见,均田制的推行
A. 禁止了土地自由买卖 B. 维护了豪强地主的利益
2
C. 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D.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18.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
穷的魅力。各家本质上。“争”的是
A. 国家的治理方略 B. 国家统一的方式
C. 国家最高统治权 D. 单纯的学术问题
19..唐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客户(非土著住户)大量增加,以户税和地税为主要内容的两税法取
代了租庸调制。地税按亩征纳,户税依据每户资产的多寡分为九等征钱,户等高的征钱多,户等低的
征钱少。这一措施
A. 加重了农民负担 B. 消除了土地兼并
C. 有助于社会公平 D. 抑制了人口增长
20. 唐朝政府对内附的少数民族酋长、首领,“至者皆拜为将军、中郎等官,布列朝廷”,并安排其子
弟到长安学习唐朝的制度和文化。唐朝政府的这种做法
A. 有利于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 导致边疆节度使权力膨胀
C. 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国家统一 D. 实质上是一种民族分化政策
21. 澶渊之盟以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的人),不识干戈”。这段话
表明( ) ①北宋的军事力量被削弱 ②辽国无力南下 ③宋辽维持了长久的和平 ④我国北方
畜牧业得到发展
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2. .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了“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
费”的主张,这表明他解决财政问题主要立足于( )
A.增加赋税以满足国家财政支出需要 B.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
C.对大地主、大官僚征收更多的赋税 D.精简国家机构以减少财政开支
23. 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国家对农民的控制逐渐放松,下列哪个税法的实施使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
丁转为财产( )
A. 租调制 B. 租庸调制 C. 两税法 D. 相地而崔征
24. 西周至春秋时期“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但到了战国时“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这一变化反映当时
A. 世袭制瓦解 B. 社会的转型 C. 士阶层崛起 D. 律法的严苛
25. 唐高宗时期,武后建立了一个由非官员的文人谋士组成的“北门学士”,负责起草诏令,制定政策。
该机构的设置,实际被架空权力的部门是
A. 中书省 B. 门下省 C. 尚书省 D. 六部
3
26. 宋代的科技发明成果突出,其中被广泛应用于航海、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是
A. 活字印刷术 B. 火药 C. 造纸术 D. 指南针
27. 《宋史》云:“艺祖(太祖)革命,首用文吏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自时厥后,子
孙相承。”由此反映出宋朝治国的特点是
A. 无为而治 B. 设置南、北面官 C. 崇文抑武 D. 强化君主专制
28. 1279 年,元朝统一全国。在地方管理上,中央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地方常
设机构。这种机构被称为
A. 宣政院 B. 澎湖巡检司 C. 行中书省 D. 奴儿干都司
29.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围绕宋朝进行了探究活动,以下是小华同学搜集的图片资料,据此推断他们探究
的主题是( )
宋朝《耕获图》 宋朝哥窑瓷器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A.宋朝手工业的兴盛 B.宋朝农业的繁荣
C.宋朝商业的繁荣 D.宋朝经济的发展
30. 秦统一不仅体现在“尽并兼天下诸侯”,还体现在君主与地方政治联结层面。这一“联结层面”是

A. 三公制开始确立 B. 郡县制全面推行
C. 度量衡实现统一 D. 驰道连接了各地
二、材料题(40 分)
31.阅读下列材料:(19 分)
材料一
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即诸侯国)屏国。
——《左传》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
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
观察下图
4
图一
请回答:
(1)材料一指的是一种什么政治制度?1 分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诸侯有何义务?4 分
(2)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都是中国古代有所作为的封建帝王。在君权与相权的处理上,
四 四人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8 分 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2 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4 分
32. 阅读下列材料:(16 分)
材料一 汉代“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
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汉官仪》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
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宜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
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晋书》
材料三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
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
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材料体现的选官制度及其标准。4分
5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的意义。10 分
(3)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的趋势。2分
33.理财措施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5 分)
材料 王安石曾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用为急,故臣以理财为方今急务。……又论理财
以农事为急;农以去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这些话清楚地说明了,要想解决财政困难,就必须
发展农业生产;而要发展农业生产,就必须去其(指农民)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达到这个目的,
王安石变法对赋役制度进行了重要的变革。第一,“抑兼并”,就是限制豪强对农民的兼并,为此,变
法派曾设立了青苗、免役等法。王安石特别重视对差役法的变革,认为它是抑制兼并的有效手段。在
这个限制中,政府以年息百分之四十的青苗钱,去抵制百分之百乃至百分之三百的高利贷。第二,按
照每户产业情况,负担国家赋税,这是历代统治者一向标榜的均平赋税。免役法是这类措施中最为突
出的一项。方田均税法,不言而喻,也是这类措施当中的重要一项。方田均税法在变法开始时没有推
行,后来推行了十几年,仅限于五路(京东、河北、河东、陕西和开封府界)。到元丰八年(1085 年)
方田均税法被废止之时,共清丈了上述五路二百四十八万四千三百九十四顷土地。五路占全国总面积
不过百分之二十,而清丈的田亩却占全国税田的百分之五十四。
——摘编自《中国古代经济史断代研究之五·宋代经济史》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5 分
6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