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延安,我把你追寻》 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4《延安,我把你追寻》 表格式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8 12:01: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 内容 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学目标 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学会抓住主要事件钙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教学重 难点 重点: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学会抓住主要事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难点: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教学 课时建议 1 课时
教学流程 预设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1.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课标提出“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本课是一首新体诗,因此在学习之前出示新体诗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对新体诗进行了解, 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环节一: 知背景, 导新课 同学们, 听说过延安这个地方吗?这个地方不同于别的地方, 在中国有着独特的位置。想知道为什么,就请同学打开书本 24 课, 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去把延安追寻。(板书课题) 按要求学习、思考。
2.认识新体诗,找出韵脚。
3.学习新字词
环节二: 运用“三步法”领会延安精神 1.读诗歌,抓题眼。 自由朗读诗歌,理解“追寻”是什么意思? 质疑课题:围绕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 小结:通读课文后,你会发现在诗中多次提到“追寻”,这个词就是本首诗歌的诗眼。同学们, 记住“读诗歌,抓题眼”,学会提问、学会思考,我们就可以整体把握课文,对后面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2.理事件,明内容。 1.读课文,理解“ 追寻” 的意思。 2 思考、交流自己想到的问题。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读诗歌,抓题眼— —理事件,明内容— —查资料,悟情感” 的“三步法”,让他们在读、理、查的过程中,学会抓住“事件”把握诗歌大意。通过查找资料、想象
(1)默读课文。 画面、比较感悟的过
边读边思考:哪些小节主要写了 3.默读、思考, 程中,体会作者所要
“追寻”延安? 根据要求划分 表达的情感,为今后
(第 2.6 小节) 层次。 学习相似的诗歌打好
(2)读第 2 和 6 小节。 基础。
思考:
作者是在追寻什么?用横线画出
关键词语。
(3)引导学生关注“延河的流水” “枣园的清香”“南泥湾的馒头”
等关键词与第 6 小节的“信念” “理想”等词进行相关联梳理事
件,再将事件串联概括诗歌主要
内容。
小结:像这样叙事类的诗歌,我
们就可以把事件梳理出来,运用
串联事件的方法概括诗歌的主要
内容。
3.查资料,悟情感。
(1)查资料
出示“枣园、延河、南泥湾、杨
家岭”等词语。
①对于不熟悉的词语,你是如何
理解的?(查资料) 2. 思考、交流
②师补充资料,播放短片,了解 问题;分享感悟
延安背后发生的事情。
延河——延安的母亲河,当年人
们常在沿河边漫步,讨论革命的
道理。
枣园——追忆当年毛泽东等中央
领导人从事的革命活动。
南泥湾——追寻 359 旅全体战士,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岁月。
杨家岭——追寻实事求是和为人
民服务的精神,追寻当年党中央
和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领
导。
③想象当时的画面,齐读第 2、6
小节。
小结:观看视频后,我们知道了
在延安一些特定的地方发生的事
情,有助于了解作者善于借助延
安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抒发自己的
情感。
(2)悟情感 ①读 3-4 小节,你有什么发现? 作者的对比手法让你感受到什么? ②交流反馈: 运用了对比 今天之所以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因为老一辈人的艰苦奋斗和世世代代传递下来的延安精神,强调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有感情朗读。 小结:作者将现代化和延安时期代表性的事物进行了对比,目的就是为了强调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④引导学生依据事件及诗歌抒发的情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自主思考,全班交流。
环节三: 归纳总 结,强化认识。 1.回顾所学,强化“三步法”: 读诗歌,抓题眼。 理事件,明内容 查资料,悟情感 小结:同学们,通过从刚才我们抓住“诗眼”,理清事件,并结合资料明白了追寻、发扬和继承“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2.迁移运用。 通过“三步法”试着去概括其他新体诗的主要内容。 合作、交流 语文学习所得的方法需要不断地强化和巩固,才能让学生慢慢形成能力。因此,有必要回顾内容巩固方法,进一步强化本课所得。
板书设计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延安精神——信念、温暖、光明(继承和发扬) “三步法”:读诗歌,抓题眼 理事件,明内容查资料,悟情感
作业评价 思路 本单元有明确的阅读策略训练,作业设计应紧扣本课题材,迁移方法, 让学生学会“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不断提高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