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县三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2022高二上·开封开学考)内环境是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的血液中氧浓度可直接影响成熟红细胞的呼吸速度
B.组织液中的抗体可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血浆
C.人体内环境的组成不仅仅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D.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取决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答案】A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A、成熟红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故人的血液中氧浓度不影响成熟红细胞的呼吸速率,A错误;
B、组织液中的抗体可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血浆,去中和血浆中的抗原,B正确;
C、人体内环境的组成不仅仅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还有脑脊液等,C正确;
D、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取决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内环境指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以区别于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因为人体摄入的各种营养物质和氧气,必须通过细胞外液才能进入细胞,而细胞的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也都是先排送到细胞外液中,最后排出体外。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是由Na+和Cl-决定的。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血浆的pH维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正常人的体温为37℃左右。
2.(2022高二上·开封开学考)下表为某人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量数据,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成分(mmol/L)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②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③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④ 10 140 2.5 10.35 25 - 47
A.②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若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减少
C.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D.由于多种因素的调控,几天后再次测量,此人的各项数据与此表相同
【答案】C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A、据分析可知②为血浆,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A错误;
B、如果③属于组织液,②血浆内的蛋白质减少会使血浆渗透压降低,将导致③组织液增多,B错误;
C、由于细胞内液中的K+浓度和蛋白质含量要远大于细胞外液,细胞内液中的Na+浓度要远小于细胞外液,故根据图中数据可知,④为细胞内液,C正确;
D、人体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不是稳定不变的,而是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处在动态变化中,即由于多种因素的调控,几天后再次测量,此人的各项数据与此表的相似,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是由Na+和Cl-决定的。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血浆的pH维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正
3.(2022高二上·开封开学考)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血浆渗透压的数值大小主要决定于胶体渗透压
B.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导致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C.长期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进而出现组织水肿
D.给病人注射一定量的0.9%的NaCl溶液,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
【答案】C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A、血浆渗透压的数值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与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都有关,A错误;
B、水属于溶剂,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导致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B错误;
C、长期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进入组织液,组织液增多,出现组织水肿,C正确;
D、0.9%的NaCl溶液与血浆渗透压浓度相等,因此给病人注射一定量的0.9%的NaCl溶液,血浆渗透压不变,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是由Na+和Cl-决定的。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血浆的pH维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正
4.(2022高二上·开封开学考)夏天气候炎热户外工作人员会经常"中暑。人“中暑”的原因最可能是( )
A.细胞代谢紊乱 B.渗透压下降
C.病原体感染 D.酶促反应速率加快
【答案】A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解析】【解答】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中暑后人体体温过高,因此人“中暑”的原因最可能是细胞代谢紊乱,A正确;
B、大量出汗会导致渗透压下降,而“中暑”是由于汗液蒸发困难,不能及时散热导致的,因此此时渗透压没有下降,B错误;
C、“中暑”的原因是汗液蒸发困难,不能及时散热,导致人体体温过高,而不是病原体感染引起的,C错误;
D、“中暑” 时人体体温升高,酶的活性降低,酶促反应速率应该下降,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内环境的稳态表现为一种动态平衡。但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危及机体健康。
5.(2022高二上·开封开学考)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它们的叙述正确的( )
A.它们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B.它们都属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自主神经
C.它们通常共同调节同一内脏器官,且作用相反
D.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减弱
【答案】C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解析】【解答】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传出神经,A错误;
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外周神经系统中的自主神经,B错误;
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通常共同调节同一器官,且作用通常相反,C正确;
D、交感神经兴奋,可以使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胃肠蠕动减慢;副交感神经兴奋,作用与之相反,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的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肠胃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减慢,但肠胃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6.(2022高二上·开封开学考)动物受到惊吓刺激时,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
B.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
C.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
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频率减慢、心率减慢
【答案】D
【知识点】反射的过程;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动物激素的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解析】【解答】A、在神经纤维上兴奋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不符合题意;
B、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不符合题意;
C、由题可知,神经系统可通过传出神经直接作用于心脏、也可通过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间接调节心脏活动,不符合题意;
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快,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主要考查生命活动的调节。兴奋是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传递;惊吓可以是我们看到的物象,可以是听到的声音,或者是摸到的东西,所以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体现了神经系统可以直接调节也可以通过内分泌间接调节心脏活动;肾上腺素是由人体分泌出的一种激素。当人经历某些刺激(例如兴奋,恐惧,紧张等)分泌出这种化学物质,能让人呼吸加快(提供大量氧气),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瞳孔放大,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使反应更加快速。
7.(2022高二上·开封开学考)如图是人体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共同构成内环境
B.③液体约占体液的2/3
C.①中的1个葡萄糖分子进入组织细胞被彻底氧化分解,需要穿过5层膜
D.⑤处的氧气浓度小于①处
【答案】B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A、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内环境,不包含细胞内液,A错误;
B、体液包含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其中前者占1/3,后者占2/3,B正确;
C、①中的1个葡萄糖分子要先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即穿过2层膜,然后从组织液进入细胞,穿过1层膜,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分解,因此总共穿过3层膜,C错误;
D、血流方向是从⑤到①,流经途中组织细胞不断吸收氧气,因此⑤处的氧气浓度大于①处,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体液的组成: (1)细胞内液:约占2/3; (2)细胞外液(内环境):约占1/3,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8.(2022高二上·开封开学考)下列有关内环境及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渗透压、温度和pH保持恒定不变
B.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无机盐、激素、消化酶等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细胞不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答案】C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A、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包括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稳定,其中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温度和pH,骑在一个范围内波动,而不是恒定不变,A错误;
B、消化酶位于消化道中,与外界直接相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依赖于钾离子外流,动作电位产生和维持依赖于钠离子内流,维持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C正确;
D、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同时细胞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与维持,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是由Na+和Cl-决定的。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血浆的pH维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2、“四看法”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一看:是否为细胞内特有的物质,如血红蛋白、胞内酶(呼吸酶、 RNA 聚合酶、解旋酶等)。 二看:是否为细胞膜上的成分,如载体蛋白、膜上受体等。 三看:是否为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 四看:是否为不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如纤维素、麦芽糖等。
3、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
9.(2022高二上·开封开学考)稳态失衡是机体病理生理变化之一,下列恢复机体稳态的方法错误的是( )
A.脑组织水肿患者可使用提高血浆渗透压的药物
B.急性腹泻患者可输注含特定无机盐的生理盐水
C.长期进食障碍患者可输注葡萄糖生理盐水
D.炎症患者可输注蒸馏水配制的水溶性药物
【答案】D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稳态的调节机制
【解析】【解答】A、脑水肿的原因是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一些蛋白质进入脑组织液中,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引起脑水肿;使用提高血浆渗透压的药物,可使组织液中的水流向血浆,减轻症状,A正确;
B、人在腹泻时会失去大量水分和无机盐,故应注射含特定无机盐的生理盐水,维持渗透压平衡,B正确;
C、长期进食障碍患者可输注葡萄糖,为机体提供能量;输入生理盐水可维持细胞的正常渗透压,C正确;
D、炎症患者输注蒸馏水配制的水溶性药物,会使细胞渗透吸水,导致细胞吸水涨破,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 1、组织水肿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高于血浆,组织液和血浆渗透压不平衡,引发水肿。
2、腹泻症状主要是由于失去大量水分和无机盐,导致渗透压失衡。
3、长期进食障碍,会由于缺乏食物来源,从而缺乏能量,可以及时补充葡萄糖,通过葡萄糖的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4、蒸馏水配置的水溶性药物,药物溶液渗透压低于细胞渗透压。
10.(2022高二上·开封开学考)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或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A、图示兴奋由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引起其兴奋或抑制,A正确;
B、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末梢或细胞体 ,图中轴突与突触后神经元的树突膜相连接,B正确;
C、图中左侧是突触前神经元,右侧是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只能由左传递至右,C错误;
D、图示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的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递,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兴奋的传导和传递:(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协助扩撒),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协助扩撒),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递下去,且为双向传递。(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胞吐)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11.(2022高二上·开封开学考)在反射活动中能够起分析综合作用的部分是()
A.传出神经 B.传入神经 C.神经中枢 D.感受器
【答案】C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解析】【分析】感受器是感受刺激的部位,D选项不符合题意。传入神经是将兴奋传到神经中枢的部位,B选项不符合题意。神经中枢对传来的刺激能加以分析综合,判断应该如何去做,C选项符合题意,传出神经是将兴奋传给效应器,A选项不符合题意。
【点评】神经中枢能对传递的信息加以分析综合,作出合理的判断。
12.(2022高二上·开封开学考)下图表示,人体的某反射弧模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出神经
B.此图可表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
C.③处给予适宜刺激,引起④的反应属于反射
D.结构④在组成上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答案】D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反射的过程
【解析】【解答】A、该图中,①是神经中枢,②所在神经上有神经节,故是传入神经,③是传出神经,A错误;
B、该图反射弧中含有3个神经元,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和中间神经元,而膝跳反射只有两个神经元,B错误;
C、③处给予适宜刺激,引起④的反应不属于反射,反射必须在完整的反射弧上发生,C错误;
D、结构④为效应器,效应器在组成上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五个部位︰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反射弧的结构必须保持完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反射活动就无法进行。但是反射弧是完整的,如果没有外界刺激也不会出现反射活动。
13.(2022高二上·开封开学考)科学家研究发现,当改变枪乌贼神经元轴突外X浓度时,动作电位不受影响,但静息电位的绝对值随X浓度的减小而增大。根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相关知识,推测“X”可能是( )
A.Na+ B.Ca2+ C.K+ D.Cl-
【答案】C
【知识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动作电位的产生与Na+有关,静息电位的产生与K+离子有关,由题意可知,静息电位的绝对值随X浓度的减小而增大,说明X可能是K+,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
14.(2022高二上·开封开学考)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答案】B
【知识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解析】【分析】正常情况下,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相应的酶所破坏,这对于机体来说非常重要,否则递质一直结合在突触后膜的受体部位,连续发挥作用,神经将持续处于冲动状态,而不能恢复到静息电位。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递质的传导特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
15.(2022高二上·开封开学考)生长素(IAA)是人类最早发现的一种植物激素。锌是色氨酸合成酶的组分,缺锌时导致由吲哚和丝氨酸结合而形成色氨酸的过程受阻,色氨酸含量下降,从而影响IAA的合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素的合成可反映基因对生物性状的直接控制
B.人类最先从高等植物体内发现并提取出了生长素
C.植物细胞内色氨酸只能作为合成生长素的原材料
D.在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不受单侧光的制约
【答案】D
【知识点】基因、蛋白质、环境与性状的关系;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解析】【解答】A、生长素不是蛋白质,其合成需要酶的催化,而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属于基因对生物性状的间接控制,A项错误;
B、人类最先从人的尿液中提取出了生长素,B项错误;
C、色氨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因此,植物细胞内色氨酸也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材料,C项错误;
D、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植物的固有属性,不受外界条件的制约,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
2、生长素的运输方式:
16.(2022高二上·开封开学考)如图为研究植物茎的负向重力性和根的向重力性实验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素在根部“③→④”的运输不需要消耗ATP
B.生长素对②处和⑥处的作用不同
C.两种现象说明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高于根
D.两种现象均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答案】B
【知识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及其作用的两重性
【解析】【解答】A、根部“3→4”和茎部“7→8”的运输为极性运输,需要消耗ATP,A错误;
B、生长素对2处和6处的作用效果不相同,2处抑制根的生长,6处促进茎的生长,B正确;
C、两种现象说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高于茎,C错误;
D、根的向地性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茎的背地性只能体现生长素的促进作用,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生长素:(1)合成部位:在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中合成。 (2)作用:能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诱导细胞的分化、促进侧根和不定根的生长、影响花、叶、果实的发育。 (3)作用特点: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则抑制生长。 (4)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为根>芽>茎。幼嫩细胞敏感,衰老细胞比较迟钝。 (5)运输方式:
17.(2022高二上·开封开学考)植物体的整个生命历程中,植物激素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长素和赤霉素在促进植物生长方而具有协同作用
B.赤霉素和脱落酸在植物体内具有拮抗作用
C.植物激素调节有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D.植物乙烯含量增加会促进生长素的产生
【答案】D
【知识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解析】【解答】A、生长素和赤霉素在促进植物生长方而具有协同作用,A不符合题意;
B、赤霉素和脱落酸在植物体内具有拮抗作用,B不符合题意;
C、植物激素调节有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C不符合题意;
D、植物乙烯含量增加会抑制生长素的产生,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理清各种植物激素的功能:
激素名称 生理作用 应用
赤霉素 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促进矮生性植物茎秆伸长;解除种子休眠,提早用来播种
细胞分裂素 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 蔬菜贮藏中,常用它来保持蔬菜鲜绿,延长贮藏时间
乙烯 促进果实成熟 促进香蕉、凤梨等果实成熟
脱落酸 抑制细胞分裂,抑制植物的生长,也能抑制种子的萌发;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落叶或棉铃在未成熟前的大量脱落
18.(2022高二上·开封开学考)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一旦失衡便会导致相应疾病的发生。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炎热导致机体产热过快,常会发生体温异常升高引发中暑
B.急性缺氧导致血浆中乳酸浓度升高,引发代谢性酸中毒
C.过敏时释放组织胺导致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引发组织水肿
D.肾功能发生衰竭时,机体无机盐代谢紊乱,常引发尿毒症
【答案】A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A、炎热环境下,机体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会发生体温异常升高引发中暑,A错误;
B、急性缺氧后无氧呼吸增强,导致血浆中乳酸浓度升高,引发代谢性酸中毒,B正确;
C、过敏反应中组织胺释放导致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血浆进入组织液,造成组织液增多,引发组织水肿,C正确;
D、肾脏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器官之一,肾功能发生衰竭时,肾脏无法正常工作,体内的废物特别是尿素等无机盐无法排除,会出现尿毒症,最终因为内环境稳态的失调而导致死亡,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内环境的稳态表现为一种动态平衡。但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危及机体健康。
19.(2022高二上·开封开学考)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稳态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B.内环境稳态的形成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都需要许多器官、系统共同参与
C.免疫系统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
D.健康人通过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可以适应任何环境变化
【答案】D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稳态的调节机制
【解析】【解答】A、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A正确;
B、稳态的形成有许多器官,系统共同参与,且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B正确;
C、免疫系统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参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C正确;
D、健康人即使通过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稳态调节能力具有一定限度,不可能适应任何环境变化,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内环境的稳态: (1)实质: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稳态基础: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3)稳态的调节机制:主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内环境的稳态表现为一种动态平衡。但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危及机体健康。
20.(2022高二上·开封开学考)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稳态指的就是三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B.人体各种疾病都是由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
C.外界环境的变化和机体的代谢活动均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D.内环境的稳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实现的,与其他系统和器官无关
【答案】C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稳态的调节机制
【解析】【解答】A、内环境稳态包含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A错误;
B、人类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不是由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B错误;
C、外界环境的变化和机体的代谢活动均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C正确;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对稳态的调节作用需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执行,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内环境的稳态: (1)实质: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稳态基础: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3)稳态的调节机制:主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内环境的稳态表现为一种动态平衡。但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危及机体健康。
二、综合题
21.(2022高二上·开封开学考)图1是是人体局部内环境与细胞代谢示意图,图2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图1细胞中过程③发生的场所是 ,有氧呼吸利用O2的过程是 (用图中数字表示),CO2不从f进入g的原因 。
(2)图1中细胞g最可能是 细胞,当血糖浓度升高时, 胰岛素分泌增加,抑制过程 (用图中数字表示)。b生活的液体环境有 (用图中字母表示)。f中液体的来源有 (填体液名称)
(3)内环境与外界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系统、器官的参与,其中图2中的Ⅲ代表 系统,②代表 过程。
(4) 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导致血浆 降低,进而引起 。
【答案】(1)细胞质基质;⑤;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
(2)肝;②;a、f;血浆和细胞内液
(3)泌尿;(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4)神经-体液-免疫;渗透压;组织水肿
【知识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稳态的调节机制;血糖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1)图1中过程③是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有氧呼吸利用O2的过程是⑤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f表示组织液;g表示组织细胞,CO2不从f进入g的原因是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
(2)图1中细胞g可以发生糖原的合成和分解,最可能是肝细胞,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抑制过程②肝糖原的分解,b为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其生活的具体环境是a淋巴和f组织液,f中液体的来源有血浆和细胞内液。
(3)图2中的Ⅲ代表泌尿系统,②代表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过程。
(4)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分析】1、有氧呼吸: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葡萄糖丙酮酸+[H]+少量ATP。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丙酮酸+H2OCO2+[H]+少量ATP。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H]+O2H2O+大量ATP。
2、参与血糖调节的主要激素: (1)胰岛素: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另一方面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2)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糖,从而使血糖浓度回升到正常水平。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间的转化异常——组织水肿: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会引起组织水肿,其引发的原因可从两方面分析,凡是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或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的因素,都会使水分从血浆进人组织液,从而引起组织水肿,总结如下: (1) 营养不良、肾小球肾炎→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水肿; (2)过敏反应、淋巴循环受阻→组织蛋白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水肿; (3)局部组织细胞代谢活动增强→代谢产物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水肿。
22.(2022高二上·开封开学考)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了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填标号)。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
(3)正常人②内的pH通常维持在 之间,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是血液中的 物质。
(4)内环境酶促反应的进行需要的外界条件是 和 。
(5)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图中[ ] 部分的液体会增多,其结果将会引起组织 。
(6)若图示是肝脏组织细胞的内环境,那么肝炎病人化验时,需取图中的②液体进行化验,会发现转氨酶的含量偏高,这是因为肝炎病人肝细胞膜的通透性 。
【答案】(1)②③
(2)②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③中蛋白质较少
(3)7.35~7.45;缓冲
(4)适宜的温度;适宜的pH
(5)③;组织液;水肿
(6)增大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1)此图表示了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壁细胞位于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②血浆和③组织液。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血浆与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时,血浆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从毛细血管中出来,所以②血浆与③组织液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②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③组织液中蛋白质较少。
(3)正常人②血浆内的pH通常维持在7.35—7.45之间,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是血液中的缓冲物质( HCO3-、HPO42-),它们能与细胞代谢产生的酸或碱发生反应,从而将血浆的pH维持在7.35~7.45之间。
(4)内环境酶促反应的进行需要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和适宜的pH。
(5)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减小,组织液中的成分不容易渗透到血浆中,导致图中③ 组织液含量增多,结果引起组织水肿。
(6)若图示是肝脏组织细胞的内环境,那么肝炎病人化验时,需取图中的② 血浆进行化验,会发现转氨酶的含量偏高,这是因为正常情况下转氨酶存在于肝细胞内部,但肝炎病人肝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大,使一部分转氨酶从肝细胞出来进入了血浆。
【分析】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是由Na+和Cl-决定的。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血浆的pH维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正常人的体温为37℃左右。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间的转化异常——组织水肿: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会引起组织水肿,其引发的原因可从两方面分析,凡是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或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的因素,都会使水分从血浆进人组织液,从而引起组织水肿,总结如下: (1) 营养不良、肾小球肾炎→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水肿; (2)过敏反应、淋巴循环受阻→组织蛋白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水肿; (3)局部组织细胞代谢活动增强→代谢产物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水肿。
23.(2022高二上·开封开学考)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在脑内能传递兴奋及愉悦的信息。另外,多巴胺也与各种上瘾行为有关。回答下列问题:
(1)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 结合,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此时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 (填“相同”或“相反”)。
(2)突触前膜上存在“多巴胺回收泵”,可将多巴胺由突触间隙“送回”突触小体内。可卡因(一种毒品)可与“多巴胺回收泵”结合,使得多巴胺不能及时被回收,从而 (填“延长”或“缩短”)“愉悦感”时间。这一过程可以用图中 (填“x”“y”或“z”)曲线表示。
(3)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以后,将引起突触后膜上的 内流(填“Na+”或“Cl-”)。
(4)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原因是 。
【答案】(1)特异性(多巴胺)受体;相反
(2)延长;y
(3)Na+
(4)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知识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1)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使得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此时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2)根据题意分析,可卡因(一种毒品)可与“多巴胺回收泵”结合,使得多巴胺不能及时被回收,则多巴胺会不断的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得突触后膜持续性兴奋,从而延长了愉悦感的时间,但是多巴胺最终还是被100%回收的,如图中y曲线所示。
(3)多巴胺在脑内能传递兴奋及愉悦,属于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则其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以后,将引起突触后膜上的Na+内流。
(4)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分析】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引起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引发电位变化,神经递质被降解或回收。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为双向传递,在神经元之间为单向传递。
1 / 1河南省开封县三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2022高二上·开封开学考)内环境是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的血液中氧浓度可直接影响成熟红细胞的呼吸速度
B.组织液中的抗体可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血浆
C.人体内环境的组成不仅仅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D.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取决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2.(2022高二上·开封开学考)下表为某人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量数据,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成分(mmol/L)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②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③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④ 10 140 2.5 10.35 25 - 47
A.②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若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减少
C.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D.由于多种因素的调控,几天后再次测量,此人的各项数据与此表相同
3.(2022高二上·开封开学考)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血浆渗透压的数值大小主要决定于胶体渗透压
B.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导致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C.长期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进而出现组织水肿
D.给病人注射一定量的0.9%的NaCl溶液,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
4.(2022高二上·开封开学考)夏天气候炎热户外工作人员会经常"中暑。人“中暑”的原因最可能是( )
A.细胞代谢紊乱 B.渗透压下降
C.病原体感染 D.酶促反应速率加快
5.(2022高二上·开封开学考)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它们的叙述正确的( )
A.它们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B.它们都属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自主神经
C.它们通常共同调节同一内脏器官,且作用相反
D.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减弱
6.(2022高二上·开封开学考)动物受到惊吓刺激时,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
B.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
C.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
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频率减慢、心率减慢
7.(2022高二上·开封开学考)如图是人体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共同构成内环境
B.③液体约占体液的2/3
C.①中的1个葡萄糖分子进入组织细胞被彻底氧化分解,需要穿过5层膜
D.⑤处的氧气浓度小于①处
8.(2022高二上·开封开学考)下列有关内环境及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渗透压、温度和pH保持恒定不变
B.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无机盐、激素、消化酶等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细胞不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9.(2022高二上·开封开学考)稳态失衡是机体病理生理变化之一,下列恢复机体稳态的方法错误的是( )
A.脑组织水肿患者可使用提高血浆渗透压的药物
B.急性腹泻患者可输注含特定无机盐的生理盐水
C.长期进食障碍患者可输注葡萄糖生理盐水
D.炎症患者可输注蒸馏水配制的水溶性药物
10.(2022高二上·开封开学考)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或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11.(2022高二上·开封开学考)在反射活动中能够起分析综合作用的部分是()
A.传出神经 B.传入神经 C.神经中枢 D.感受器
12.(2022高二上·开封开学考)下图表示,人体的某反射弧模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出神经
B.此图可表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
C.③处给予适宜刺激,引起④的反应属于反射
D.结构④在组成上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13.(2022高二上·开封开学考)科学家研究发现,当改变枪乌贼神经元轴突外X浓度时,动作电位不受影响,但静息电位的绝对值随X浓度的减小而增大。根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相关知识,推测“X”可能是( )
A.Na+ B.Ca2+ C.K+ D.Cl-
14.(2022高二上·开封开学考)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15.(2022高二上·开封开学考)生长素(IAA)是人类最早发现的一种植物激素。锌是色氨酸合成酶的组分,缺锌时导致由吲哚和丝氨酸结合而形成色氨酸的过程受阻,色氨酸含量下降,从而影响IAA的合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素的合成可反映基因对生物性状的直接控制
B.人类最先从高等植物体内发现并提取出了生长素
C.植物细胞内色氨酸只能作为合成生长素的原材料
D.在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不受单侧光的制约
16.(2022高二上·开封开学考)如图为研究植物茎的负向重力性和根的向重力性实验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素在根部“③→④”的运输不需要消耗ATP
B.生长素对②处和⑥处的作用不同
C.两种现象说明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高于根
D.两种现象均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17.(2022高二上·开封开学考)植物体的整个生命历程中,植物激素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长素和赤霉素在促进植物生长方而具有协同作用
B.赤霉素和脱落酸在植物体内具有拮抗作用
C.植物激素调节有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D.植物乙烯含量增加会促进生长素的产生
18.(2022高二上·开封开学考)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一旦失衡便会导致相应疾病的发生。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炎热导致机体产热过快,常会发生体温异常升高引发中暑
B.急性缺氧导致血浆中乳酸浓度升高,引发代谢性酸中毒
C.过敏时释放组织胺导致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引发组织水肿
D.肾功能发生衰竭时,机体无机盐代谢紊乱,常引发尿毒症
19.(2022高二上·开封开学考)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稳态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B.内环境稳态的形成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都需要许多器官、系统共同参与
C.免疫系统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
D.健康人通过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可以适应任何环境变化
20.(2022高二上·开封开学考)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稳态指的就是三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B.人体各种疾病都是由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
C.外界环境的变化和机体的代谢活动均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D.内环境的稳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实现的,与其他系统和器官无关
二、综合题
21.(2022高二上·开封开学考)图1是是人体局部内环境与细胞代谢示意图,图2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图1细胞中过程③发生的场所是 ,有氧呼吸利用O2的过程是 (用图中数字表示),CO2不从f进入g的原因 。
(2)图1中细胞g最可能是 细胞,当血糖浓度升高时, 胰岛素分泌增加,抑制过程 (用图中数字表示)。b生活的液体环境有 (用图中字母表示)。f中液体的来源有 (填体液名称)
(3)内环境与外界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系统、器官的参与,其中图2中的Ⅲ代表 系统,②代表 过程。
(4) 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导致血浆 降低,进而引起 。
22.(2022高二上·开封开学考)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了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填标号)。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
(3)正常人②内的pH通常维持在 之间,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是血液中的 物质。
(4)内环境酶促反应的进行需要的外界条件是 和 。
(5)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图中[ ] 部分的液体会增多,其结果将会引起组织 。
(6)若图示是肝脏组织细胞的内环境,那么肝炎病人化验时,需取图中的②液体进行化验,会发现转氨酶的含量偏高,这是因为肝炎病人肝细胞膜的通透性 。
23.(2022高二上·开封开学考)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在脑内能传递兴奋及愉悦的信息。另外,多巴胺也与各种上瘾行为有关。回答下列问题:
(1)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 结合,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此时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 (填“相同”或“相反”)。
(2)突触前膜上存在“多巴胺回收泵”,可将多巴胺由突触间隙“送回”突触小体内。可卡因(一种毒品)可与“多巴胺回收泵”结合,使得多巴胺不能及时被回收,从而 (填“延长”或“缩短”)“愉悦感”时间。这一过程可以用图中 (填“x”“y”或“z”)曲线表示。
(3)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以后,将引起突触后膜上的 内流(填“Na+”或“Cl-”)。
(4)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原因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A、成熟红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故人的血液中氧浓度不影响成熟红细胞的呼吸速率,A错误;
B、组织液中的抗体可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血浆,去中和血浆中的抗原,B正确;
C、人体内环境的组成不仅仅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还有脑脊液等,C正确;
D、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取决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内环境指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以区别于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因为人体摄入的各种营养物质和氧气,必须通过细胞外液才能进入细胞,而细胞的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也都是先排送到细胞外液中,最后排出体外。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是由Na+和Cl-决定的。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血浆的pH维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正常人的体温为37℃左右。
2.【答案】C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A、据分析可知②为血浆,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A错误;
B、如果③属于组织液,②血浆内的蛋白质减少会使血浆渗透压降低,将导致③组织液增多,B错误;
C、由于细胞内液中的K+浓度和蛋白质含量要远大于细胞外液,细胞内液中的Na+浓度要远小于细胞外液,故根据图中数据可知,④为细胞内液,C正确;
D、人体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不是稳定不变的,而是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处在动态变化中,即由于多种因素的调控,几天后再次测量,此人的各项数据与此表的相似,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是由Na+和Cl-决定的。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血浆的pH维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正
3.【答案】C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A、血浆渗透压的数值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与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都有关,A错误;
B、水属于溶剂,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导致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B错误;
C、长期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进入组织液,组织液增多,出现组织水肿,C正确;
D、0.9%的NaCl溶液与血浆渗透压浓度相等,因此给病人注射一定量的0.9%的NaCl溶液,血浆渗透压不变,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是由Na+和Cl-决定的。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血浆的pH维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正
4.【答案】A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解析】【解答】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中暑后人体体温过高,因此人“中暑”的原因最可能是细胞代谢紊乱,A正确;
B、大量出汗会导致渗透压下降,而“中暑”是由于汗液蒸发困难,不能及时散热导致的,因此此时渗透压没有下降,B错误;
C、“中暑”的原因是汗液蒸发困难,不能及时散热,导致人体体温过高,而不是病原体感染引起的,C错误;
D、“中暑” 时人体体温升高,酶的活性降低,酶促反应速率应该下降,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内环境的稳态表现为一种动态平衡。但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危及机体健康。
5.【答案】C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解析】【解答】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传出神经,A错误;
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外周神经系统中的自主神经,B错误;
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通常共同调节同一器官,且作用通常相反,C正确;
D、交感神经兴奋,可以使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胃肠蠕动减慢;副交感神经兴奋,作用与之相反,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的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肠胃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减慢,但肠胃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6.【答案】D
【知识点】反射的过程;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动物激素的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解析】【解答】A、在神经纤维上兴奋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不符合题意;
B、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不符合题意;
C、由题可知,神经系统可通过传出神经直接作用于心脏、也可通过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间接调节心脏活动,不符合题意;
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快,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主要考查生命活动的调节。兴奋是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传递;惊吓可以是我们看到的物象,可以是听到的声音,或者是摸到的东西,所以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体现了神经系统可以直接调节也可以通过内分泌间接调节心脏活动;肾上腺素是由人体分泌出的一种激素。当人经历某些刺激(例如兴奋,恐惧,紧张等)分泌出这种化学物质,能让人呼吸加快(提供大量氧气),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瞳孔放大,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使反应更加快速。
7.【答案】B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A、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内环境,不包含细胞内液,A错误;
B、体液包含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其中前者占1/3,后者占2/3,B正确;
C、①中的1个葡萄糖分子要先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即穿过2层膜,然后从组织液进入细胞,穿过1层膜,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分解,因此总共穿过3层膜,C错误;
D、血流方向是从⑤到①,流经途中组织细胞不断吸收氧气,因此⑤处的氧气浓度大于①处,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体液的组成: (1)细胞内液:约占2/3; (2)细胞外液(内环境):约占1/3,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8.【答案】C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A、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包括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稳定,其中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温度和pH,骑在一个范围内波动,而不是恒定不变,A错误;
B、消化酶位于消化道中,与外界直接相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依赖于钾离子外流,动作电位产生和维持依赖于钠离子内流,维持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C正确;
D、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同时细胞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与维持,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是由Na+和Cl-决定的。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血浆的pH维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2、“四看法”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一看:是否为细胞内特有的物质,如血红蛋白、胞内酶(呼吸酶、 RNA 聚合酶、解旋酶等)。 二看:是否为细胞膜上的成分,如载体蛋白、膜上受体等。 三看:是否为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 四看:是否为不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如纤维素、麦芽糖等。
3、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
9.【答案】D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稳态的调节机制
【解析】【解答】A、脑水肿的原因是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一些蛋白质进入脑组织液中,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引起脑水肿;使用提高血浆渗透压的药物,可使组织液中的水流向血浆,减轻症状,A正确;
B、人在腹泻时会失去大量水分和无机盐,故应注射含特定无机盐的生理盐水,维持渗透压平衡,B正确;
C、长期进食障碍患者可输注葡萄糖,为机体提供能量;输入生理盐水可维持细胞的正常渗透压,C正确;
D、炎症患者输注蒸馏水配制的水溶性药物,会使细胞渗透吸水,导致细胞吸水涨破,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 1、组织水肿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高于血浆,组织液和血浆渗透压不平衡,引发水肿。
2、腹泻症状主要是由于失去大量水分和无机盐,导致渗透压失衡。
3、长期进食障碍,会由于缺乏食物来源,从而缺乏能量,可以及时补充葡萄糖,通过葡萄糖的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4、蒸馏水配置的水溶性药物,药物溶液渗透压低于细胞渗透压。
10.【答案】C
【知识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A、图示兴奋由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引起其兴奋或抑制,A正确;
B、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末梢或细胞体 ,图中轴突与突触后神经元的树突膜相连接,B正确;
C、图中左侧是突触前神经元,右侧是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只能由左传递至右,C错误;
D、图示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的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递,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兴奋的传导和传递:(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协助扩撒),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协助扩撒),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递下去,且为双向传递。(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胞吐)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11.【答案】C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解析】【分析】感受器是感受刺激的部位,D选项不符合题意。传入神经是将兴奋传到神经中枢的部位,B选项不符合题意。神经中枢对传来的刺激能加以分析综合,判断应该如何去做,C选项符合题意,传出神经是将兴奋传给效应器,A选项不符合题意。
【点评】神经中枢能对传递的信息加以分析综合,作出合理的判断。
12.【答案】D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反射的过程
【解析】【解答】A、该图中,①是神经中枢,②所在神经上有神经节,故是传入神经,③是传出神经,A错误;
B、该图反射弧中含有3个神经元,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和中间神经元,而膝跳反射只有两个神经元,B错误;
C、③处给予适宜刺激,引起④的反应不属于反射,反射必须在完整的反射弧上发生,C错误;
D、结构④为效应器,效应器在组成上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五个部位︰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反射弧的结构必须保持完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反射活动就无法进行。但是反射弧是完整的,如果没有外界刺激也不会出现反射活动。
13.【答案】C
【知识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动作电位的产生与Na+有关,静息电位的产生与K+离子有关,由题意可知,静息电位的绝对值随X浓度的减小而增大,说明X可能是K+,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
14.【答案】B
【知识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解析】【分析】正常情况下,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相应的酶所破坏,这对于机体来说非常重要,否则递质一直结合在突触后膜的受体部位,连续发挥作用,神经将持续处于冲动状态,而不能恢复到静息电位。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递质的传导特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
15.【答案】D
【知识点】基因、蛋白质、环境与性状的关系;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解析】【解答】A、生长素不是蛋白质,其合成需要酶的催化,而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属于基因对生物性状的间接控制,A项错误;
B、人类最先从人的尿液中提取出了生长素,B项错误;
C、色氨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因此,植物细胞内色氨酸也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材料,C项错误;
D、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植物的固有属性,不受外界条件的制约,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
2、生长素的运输方式:
16.【答案】B
【知识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及其作用的两重性
【解析】【解答】A、根部“3→4”和茎部“7→8”的运输为极性运输,需要消耗ATP,A错误;
B、生长素对2处和6处的作用效果不相同,2处抑制根的生长,6处促进茎的生长,B正确;
C、两种现象说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高于茎,C错误;
D、根的向地性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茎的背地性只能体现生长素的促进作用,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生长素:(1)合成部位:在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中合成。 (2)作用:能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诱导细胞的分化、促进侧根和不定根的生长、影响花、叶、果实的发育。 (3)作用特点: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则抑制生长。 (4)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为根>芽>茎。幼嫩细胞敏感,衰老细胞比较迟钝。 (5)运输方式:
17.【答案】D
【知识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解析】【解答】A、生长素和赤霉素在促进植物生长方而具有协同作用,A不符合题意;
B、赤霉素和脱落酸在植物体内具有拮抗作用,B不符合题意;
C、植物激素调节有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C不符合题意;
D、植物乙烯含量增加会抑制生长素的产生,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理清各种植物激素的功能:
激素名称 生理作用 应用
赤霉素 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促进矮生性植物茎秆伸长;解除种子休眠,提早用来播种
细胞分裂素 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 蔬菜贮藏中,常用它来保持蔬菜鲜绿,延长贮藏时间
乙烯 促进果实成熟 促进香蕉、凤梨等果实成熟
脱落酸 抑制细胞分裂,抑制植物的生长,也能抑制种子的萌发;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落叶或棉铃在未成熟前的大量脱落
18.【答案】A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A、炎热环境下,机体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会发生体温异常升高引发中暑,A错误;
B、急性缺氧后无氧呼吸增强,导致血浆中乳酸浓度升高,引发代谢性酸中毒,B正确;
C、过敏反应中组织胺释放导致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血浆进入组织液,造成组织液增多,引发组织水肿,C正确;
D、肾脏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器官之一,肾功能发生衰竭时,肾脏无法正常工作,体内的废物特别是尿素等无机盐无法排除,会出现尿毒症,最终因为内环境稳态的失调而导致死亡,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内环境的稳态表现为一种动态平衡。但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危及机体健康。
19.【答案】D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稳态的调节机制
【解析】【解答】A、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A正确;
B、稳态的形成有许多器官,系统共同参与,且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B正确;
C、免疫系统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参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C正确;
D、健康人即使通过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稳态调节能力具有一定限度,不可能适应任何环境变化,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内环境的稳态: (1)实质: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稳态基础: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3)稳态的调节机制:主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内环境的稳态表现为一种动态平衡。但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危及机体健康。
20.【答案】C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稳态的调节机制
【解析】【解答】A、内环境稳态包含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A错误;
B、人类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不是由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B错误;
C、外界环境的变化和机体的代谢活动均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C正确;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对稳态的调节作用需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执行,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内环境的稳态: (1)实质: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稳态基础: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3)稳态的调节机制:主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内环境的稳态表现为一种动态平衡。但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危及机体健康。
21.【答案】(1)细胞质基质;⑤;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
(2)肝;②;a、f;血浆和细胞内液
(3)泌尿;(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4)神经-体液-免疫;渗透压;组织水肿
【知识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稳态的调节机制;血糖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1)图1中过程③是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有氧呼吸利用O2的过程是⑤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f表示组织液;g表示组织细胞,CO2不从f进入g的原因是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
(2)图1中细胞g可以发生糖原的合成和分解,最可能是肝细胞,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抑制过程②肝糖原的分解,b为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其生活的具体环境是a淋巴和f组织液,f中液体的来源有血浆和细胞内液。
(3)图2中的Ⅲ代表泌尿系统,②代表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过程。
(4)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分析】1、有氧呼吸: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葡萄糖丙酮酸+[H]+少量ATP。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丙酮酸+H2OCO2+[H]+少量ATP。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H]+O2H2O+大量ATP。
2、参与血糖调节的主要激素: (1)胰岛素: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另一方面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2)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糖,从而使血糖浓度回升到正常水平。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间的转化异常——组织水肿: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会引起组织水肿,其引发的原因可从两方面分析,凡是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或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的因素,都会使水分从血浆进人组织液,从而引起组织水肿,总结如下: (1) 营养不良、肾小球肾炎→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水肿; (2)过敏反应、淋巴循环受阻→组织蛋白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水肿; (3)局部组织细胞代谢活动增强→代谢产物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水肿。
22.【答案】(1)②③
(2)②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③中蛋白质较少
(3)7.35~7.45;缓冲
(4)适宜的温度;适宜的pH
(5)③;组织液;水肿
(6)增大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1)此图表示了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壁细胞位于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②血浆和③组织液。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血浆与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时,血浆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从毛细血管中出来,所以②血浆与③组织液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②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③组织液中蛋白质较少。
(3)正常人②血浆内的pH通常维持在7.35—7.45之间,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是血液中的缓冲物质( HCO3-、HPO42-),它们能与细胞代谢产生的酸或碱发生反应,从而将血浆的pH维持在7.35~7.45之间。
(4)内环境酶促反应的进行需要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和适宜的pH。
(5)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减小,组织液中的成分不容易渗透到血浆中,导致图中③ 组织液含量增多,结果引起组织水肿。
(6)若图示是肝脏组织细胞的内环境,那么肝炎病人化验时,需取图中的② 血浆进行化验,会发现转氨酶的含量偏高,这是因为正常情况下转氨酶存在于肝细胞内部,但肝炎病人肝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大,使一部分转氨酶从肝细胞出来进入了血浆。
【分析】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是由Na+和Cl-决定的。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血浆的pH维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正常人的体温为37℃左右。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间的转化异常——组织水肿: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会引起组织水肿,其引发的原因可从两方面分析,凡是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或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的因素,都会使水分从血浆进人组织液,从而引起组织水肿,总结如下: (1) 营养不良、肾小球肾炎→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水肿; (2)过敏反应、淋巴循环受阻→组织蛋白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水肿; (3)局部组织细胞代谢活动增强→代谢产物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水肿。
23.【答案】(1)特异性(多巴胺)受体;相反
(2)延长;y
(3)Na+
(4)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知识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1)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使得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此时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2)根据题意分析,可卡因(一种毒品)可与“多巴胺回收泵”结合,使得多巴胺不能及时被回收,则多巴胺会不断的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得突触后膜持续性兴奋,从而延长了愉悦感的时间,但是多巴胺最终还是被100%回收的,如图中y曲线所示。
(3)多巴胺在脑内能传递兴奋及愉悦,属于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则其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以后,将引起突触后膜上的Na+内流。
(4)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分析】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引起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引发电位变化,神经递质被降解或回收。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为双向传递,在神经元之间为单向传递。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