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第十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地理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福州第十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地理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1-18 12:50:22

文档简介

福州第十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
地理
日期:2022.11
A卷(完卷时间:55分钟满分:80分)
一、单选题。(每题1.5分,共36分)
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点火升空,托举“嫦娥五号”探测器至地月转移轨道,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嫦娥五号在月球表面采集约2千克月壤返回地球。下图为嫦娥五号在月球表面工作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有关材料中所呈现的天体及天体系统,说法正确的是
A.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卫星
B.环月飞行的嫦娥五号属于地月系
C.由探测器带回地球的月壤样品是天体
D.图中涉及的天体系统中心天体是木星
2.目前月球上未探测到生命迹象,主要是因为月球
①距太阳更近 ②没有大气层
③有安全的宇宙环境 ④昼夜温差过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嫦娥五号”选择在凌晨时间发射,主要是考虑
A.减少太阳活动影响,利于火箭发射及信号的传播
B.天空有明亮月光相映,便于观察探测器运动轨迹
C.日出之前天气寒冷,受近地面人类活动干扰较少
D.凌晨时间,对发射场周围生产生活干扰较少
以下歌词选段中的“可可托海”和“那拉提”均是新疆著名的夏季牧场,也是养蜂人“追花酿蜜”的理想之地,但两地气候条件差异明显。下图示意可可托海和那拉提的地理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那夜的雨,也没能留住你;山谷的风,它陪着我哭泣。……我愿意陪你翻过雪山穿越戈壁,可你不辞而别还断绝了所有的消息。心上人,我在可可托海等你。他们说,你嫁到了伊
梨。是不是因为那里有美丽的那拉提,还是那里的杏花,才能酿出你要的甜蜜。毡房外又有驼铃声声响起,我知道那一定不是你……(《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歌词节选)那拉提脉
与可可托海相比,那拉提适合“追花酿蜜”的时期
A.出现较早,时间较长 B.出现较迟,时间较短
C.出现较早,时间较短 D.出现较迟,时间较长
5.可可托海多深沟峡谷,谷坡与谷底间存在小范围的热力环流。下图中能反映“那夜的雨,也没能留住你;山谷的风,它陪着我哭泣”的是
地震波是人们了解地震的重要手段,下图为地震
波传典型时距曲线(表示地震时纵波和横波到达不同地震台站所需的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能穿过地核的波是
A.W1 B.W2
C.W1和W2皆可 D.两者皆无法通过
7.若某地震观测台站测得纵波、横波到达时间差6分钟,
则该台站的震中距最接近
A.3000km B.3500km
C.4000km D.4500km
我国科学家在辽宁省发现了目前最早的真兽类哺乳动物化石,该古生物生活在距今大约1.6亿年前,比此前发现的白垩纪哺乳动物早大约3500万年。读最早真兽类哺乳动物化石及复原图和地质年代表(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8.科学家研究认为该古生物具有体覆毛发、食虫、擅攀爬等特点。由此推测其最可能的生活环境是
A.浩瀚的海洋 B.茂密的丛林
C.干旱的沙漠 D.寒冷的冰原
9.我国科学家用发现化石的地区和地层对该古生物进行命名,其最可能的命名是
A.辽宁新生兽 B.东北白垩兽
C.中华侏罗兽 D.亚洲三叠兽
10.一般情况下此化石主要分布在
①大气圈 ②生物圈 ③岩石圈 ④地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无动力翼装飞行是指运动员穿戴着拥有高度
双翼的飞行服装和降落伞设备,运动员从高
处一跃而下,用肢体动作来掌控滑翔方向,
用身体进行无动力空中飞行的运动,在到达
安全极限的高度,运动员将打开降落伞平稳
着落。无动力翼装飞行进入理想飞行状态后,
飞行时速通常可达到200公里/小时左右,翼装飞行的滑降比约3:1,即在每下降一米的同时前进约三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假如当运动员在中纬度30千米高空下降时,下降到对流层,滑行的水平距离约
A.18千米 B.33千米 C.44千米 D.54千米
12.运动员在下滑过程中,感觉到水平滑行距离比理论值偏大,可能位于
A.高层大气 B.平流层 C.电离层 D.对流层
13.运动员在滑行过程中,与A、B层相比,C层最需要准备的是
A.防辐射衣 B.御寒服 C.氧气瓶 D.雨衣
14.目前载人热气球飞行高度的世界纪录是2005年由印度飞行冒险家创造的,飞行高度超过2.1万米。多年来,热气球载人飞行的世界纪录仍无人打破,主要因为在这个高度上
A.大气对流运动强烈 B.气压远高于近地面
C.低温、缺氧、空气稀薄 D.多风雨雷电等复杂天气
15.下面四幅图中等温面和等压面对应正确的有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媪(煜:微火,无焰的火),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放火作媪,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的主要原因是
①“烟气”使得大气逆辐射增强,使地面温度不至于降得过低
②“烟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对地面有明显的保温作用
③“放火作煜”,将地面直接烤暖④“放火作煜”,将大气直接熏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7.“天雨新晴,北风寒彻”造成“是夜必霜”,其原因是
A.雨后的夜晚气温必定很低
B.受冷空气影响,加之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
C.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减弱
D.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加强
位于瑞士阿尔卑斯山的隆河冰川近年来融化加快。为了挽救隆河冰川,当地居民将白色防水油布“披”在了冰川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为冰川铺上巨型白色防水油布的主要目的是()
A.减轻暴雨冲刷 B.增强大气逆辐射
C.削弱地面辐射 D.削弱太阳辐射
同学们今天是2018年三九第2(或3)天,天冷了!你注意到了吗 教室门一开,前排的同学先感觉到腿冷,看到进来的老师眼镜上起了一层白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9.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温度:②>③>④>① B.②地阴雨天气,③地晴朗天气
C.气压:③>②>①>④ D.②地垂直方向大气下沉
20.教室的门刚打开时,空气流动的情况是
芝加哥位于美国中部大平原,密歇根湖西南岸(图甲),素有美国“风城”之称。图乙示意某时芝加哥湖滨地区旗帜飘动方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1.“风城”最主要的成因是
A.近五大湖,冬季风强 B.近五大湖,湖陆风强
C.近大西洋,夏季风强 D.近大西洋,飓风强
22.若旗帜飘动方向反映了当地一日内主要风向的变化,则
A.此时为白天,陆地气压低 B.此时为白天,陆地气压高
C.此时为夜晚,湖泊气压高 D.此时为夜晚,湖泊气压低
图为2020年某日亚洲东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甲、乙、丙、丁四地中风力最小的是
A.甲地 B.乙地甲
C.丙地 D.戊地
24.丙地的风向为
A.偏东风 B.偏西风
C.东南风 D.偏北风
综合题。(共44分)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7分)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太阳急速老化,人类面临绝境,开启“流浪地球”计划选择距离地球4.2光年的比邻星系作为新家园的故事。该计划分为三步:第一步,中止地球自转;第二步,将地球推入木星轨道,弹射出太阳系;第三步,地球泊入比邻星系。比邻星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1/8,比太阳暗1000倍。下图示意地球流浪过程。
(1)地球流浪过程中历经的天体系统共有级,其中包含比邻星系和太阳系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 。
(2)如果地球“流浪”第一步取得成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会受到严重影响的是 、 。
(3)如果地球安全到达比邻星系。为满足地球生命生存需求,判断并说明日地距离与比邻星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哪个更大。(3分)
26.读图“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问题。(6分)
(1)图中a、b、c、d四条曲线中,正确反映地球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是 。
(2)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集中于 层(填字母),该层大气层空气 运动显著。有利于航空飞行的是 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影响的是 层,在 层(填字母)中可发现极光。
27.读大气受热过程简图,完成下面小题。(10分)
(1)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会使右图中 过程 (增强或减弱),过程 (增强或减弱),由此产生 等环境问题。(3分)
(2)小明周末出外郊游,当晚发信息至微信朋
友圈:“秋行,蓝天白云,骑上单车,披上风衣,
出外郊游,心情格外舒畅,但夜晚需穿上毛衣,手有点冻冻的感觉”,说明原因。(3分)
(3)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解释右图日光兴透明塑料薄膜温室具有保温作用的原因。(4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5分)
福建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城市风”的课题研究,图中甲为城区与郊区间近地面等压面示意图,乙为城区与郊区分布示意图。
(1)甲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气压值大小排序正确的是
(2)甲图中M和N代表城区的是 ,乙图中郊区P点的风向是 。
(3)请在甲图中画出该地4000米高空的等压面分布状况。(2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8分)
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海洋和陆地的气温和气压均发生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下图为北半球
部分地区(阴影部分为海洋)某时刻地面等压线图(单位:百帕)。
(1)根据气压分布判断图示季节,甲并说明判断理由。(3分)
(2)画出①地的风向。(2分)
(3)判断甲、乙、丙、丁四地中,风力最大的地点,并说明理由。(3分)
30.学习地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8分)
人们在切洋葱时经常会被它释放的辛辣气洋葱
体刺激流泪,有人提供生活中的小窍门利用冰箱
和两根蜡烛就有效避免了切洋葱时流泪。
(1)该窍门利用了原理。根据你所学的知识,解释该窍门如何避免切洋葱时流泪。(6分)
(2)在这个过程中,促使空气流动的根本原因是(1分)
(3)根据你所学知识在上图中画出空气流动图(注明桌面附近的气压状况)(2分)
B卷(完卷时间:20分钟满分:20分)
单选题。(每题2分,共12分)
对流层顶高度与对流活动强弱密切相关。下图示意青藏高原1980~2010年间对流层顶气压的月平均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1.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高度最大的
月份是
A.2月 B.5月
C.7月 D.12月
32.导致青藏高原地区春季对流层顶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冷空气势力增强
B.太阳辐射增强90
C.植被覆盖率提高
D.大气降水增多月份
霾是指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2021年10月30日,据中央气象台早间新闻播报,30日白天到夜间,华北、黄淮、江汉等地有轻至重度霾,31日凌晨起,受冷空气影响上述地区的霾将逐渐减弱。下图示意我国2021年10月30日7时等压线分布及未来24小时霾影响地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3.根据材料判断,未来24小时霾影响地区()
A.对流强 B.降水多
C.风力强 D.风力弱
34.受霾的影响,华北、黄准、江汉等地
A.昼夜温差减小 B.太阳辐射增强 C.地面辐射增强 D.大气能见度变好
35.受冷空气影响,华北、黄淮、江汉等地霾的转移扩散方向为
A.西北 B.东北 C.西南 D.东南
36.在平静无风的海面、大江江面、湖面、雪原、沙漠(或戈壁)等处偶尔会在空中或“地下”出现高大楼台、城郭、树木等幻景,这种现象被称为海市蜃楼。当底层空气密度高、上层密度低时,在实际景物上方的远处出现它的影像,即“上现蜃景”;当底层空气密度低、上层密度高时,在实际景物下方的远处出现它的倒影,即“下现蜃景”。下列关于蜃景的说法,合理的是
A.夏季的湖面可能出现“下现蜃景”
B.夏季的沙漠可能出现“上现蜃景”
C.冬季的暖流上空可能出现“下现蜃景”
D.夏季的柏油路面可能出现“上现蜃景”
综合题。(共8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由于冰川表面气温与周围同高度的气温差异,导致空气团沿着冰冰雪表面流动形成的风称为冰川风。珠峰北坡的绒布河谷大致呈南甲基岩北走向,东、南、西三面被高山环抱。实验人员沿河谷底部设置了甲乙、丙3个站点,测得3个站点白天都会受到偏南风影响,其中甲站点测得的偏南风明显强于乙、丙两站点。该偏南风强弱是受冰川风、山谷风等共同影响。下图为绒布河谷南北剖面示意图。
(1)简要说明三个站点白天测得的偏南风形成原理。(4分)
(2)分析乙、丙两点偏南风弱于甲站点的主要原因。(4分)福州第十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
地理
答案
日期:2022.11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B D A A B B D B C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B A C C A B D D C
21 22 23 24 31 32 33 34 35 36
B A A B C B D A D C
二、综合题
25.
1)银河系
2)适宜的温度条件 液态水(或水资源分布)
3)日地距离更大。
理由:太阳质量、光照强度及引力较比邻星更大,故地球与其距离就相对较大,否则温度、液态水等条件就会不能满足生命存在。
25.详解
【分析】本题以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相关内容为材料,涉及天体、天体系统、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太阳系中行星的分布等内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
(1)
根据材料可知,地球离开太阳系,进入比邻星系,且“比邻星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1/8,比太阳暗1000倍”,可知比邻星和太阳一样,属于能够发光发热的恒星。地球流浪过程中历经的天体系统共有3级,地月系、太阳系,还有包含比邻星系和太阳系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银河系。
(2)
如果地球“流浪”第一步取得成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会受到严重影响的是适宜的温度条件,因为地球中止自转后,朝向太阳的一面会长时间升温,而背向太阳的一面会长时间降温,从而导致地球上温度过高或过低;受影响的还有液态水,地球上的水之所以呈液态,与地球上适宜的温度密切相关。
(4)
“比邻星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1/8,比太阳暗1000倍”,据此可知,太阳质量、光照强度及引力较比邻星更大,地球要有相同的适宜温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就要比与比邻星的距离大一些,否则温度、液态水等条件就会不能满足生命存在。
26.
1)b
2)A 对流 B C C
26.详解
【分析】本题以“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为材料,设置5道题目,知识点涉及大气垂直分层,各层特征、成因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蕴含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
近地面平均温度约为20℃,对流层顶部气温降至约-60℃,故选b。
(2)
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集中于对流层,即A层。该层大气层下热上冷,空气对流运动显著。有利于航空飞行的是平流层,即B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的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中,即图中C层。地球的极光是来自地球磁层或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太阳风)使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激发(或电离)而产生,因此在高层中可发现极光,即C层。
27.
1)⑤;增强;③;增强;全球变暖。
2)秋季多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温度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温度低,昼夜温差大。
3)太阳短波辐射可以穿过透明塑料薄膜, 使地面增温,而地面长波辐射和大气辐射却很少能穿越薄膜, 减少了地面辐射的散失,地面辐射被薄膜内大气吸收,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还给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27.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
(1) 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一是加强⑤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二是加强③大气逆辐射, 从而加强大气的保温作用。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急剧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
(2)题中描述的是秋季昼夜温差大的现象。秋季多晴天,云量较夏天减少,白天地面接受太阳辐射增加,地面升温快,夜晚由于没有云层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作用减小,使得地面热量容易散失,气温下降明显。
(3)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短波辐射可透过大气层照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通过长波辐射损失热量,使地面降温;大气吸收大部分的地面辐射而保存热量;大气以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归还给地面,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从而起到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温室模拟的是大气的保温作用:短波太阳辐射可以穿过透明塑料薄膜,使地面增温,而地面长波辐射和大气辐射却很少能穿越薄膜,减少了地面辐射的散失,地面辐射被薄膜内大气吸收,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还给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28.
1)④>③=②>①
2)M 西北风
3)
28.详解
【分析】本题以“城市风”的课题研究为试题背景,涉及了热力环流的成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1)
如图所示, 结合等压面“高压上凸、低压下凹”的特点,判断出M近地面为低压,N近地面为高压,同一等压面气压值相等,相同高度高压处气压高于低压处气压,甲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气压值大小顺序是④>③=②>①。若为白天,陆地增温快、气压低,海洋增温慢、气压高,M为低压,应为陆地;N为高压,应为海洋。
2)
如图所示, 结合等压面“高压上凸、低压下凹”的特点,判断出M近地面为低压,气流上升,高空为高压;N近地面为高压,气流下沉,高空为低压;水平气流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近地面等压面与高空等压面相反。如图所示:
结合城郊热力环流,判断出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结合地转偏向力分别判断风向。城市气温高、气压低:郊区气温低、气压高;近地面风向市区吹,北半球向右偏,所以P1是西北风;P2是东北风;P3是东南风。
3)
29.
1)冬季。冬季陆地降温幅度大,气温低,陆地上形成高压;海洋降温幅度小,气温高,海洋上形成低压。
2)西北风(图中蓝色箭头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红色箭头为风向)
3)乙;乙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位于海洋上,摩擦力小,风力大。
29.详解
【分析】本题以北半球部分地区某时刻地面等压线图载体,主要涉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中心形成的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1)
根据图中信息,陆地上受高压控制,海洋上受低压控制,为北半球的冬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形成高压,海洋降温慢,气温高,形成低压。
(2)
根据①地等压线的分布,可知①地气压西高东低,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指向正东方向,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右偏,形成西北风,如图所示(图中蓝色箭头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红色箭头为风向):
(3)
根据图中等压线信息,可知,甲、乙、丙、丁四地中,乙地等压线最密集,气压梯度最大,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风力最大。
30.
1)通过该装置形成局部热力环流,洋葱附近气温较低,盛行下沉气流,气压较高;蜡烛附近气温较高,盛行上升气流,气压较低;在桌面附近,空气由洋葱附近流向两侧蜡烛附近;在上空,空气由蜡烛上空流向洋葱上空;由于洋葱附近盛行下沉气流,因此避免了切洋葱时流眼泪的现象,所以这个窍门利用了热力环流的地理原理。
2)空气受热不均
3)
30.详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热力环流的原理与应用等相关知识,考查内容较为基础,需要加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迁移运用。
【详解】(1)通过该装置形成局部热力环流,洋葱附近气温较低,盛行下沉气流,气压较高;蜡烛附近气温较高,盛行上升气流,气压较低;在桌面附近,空气由洋葱附近流向两侧蜡烛附近;在上空,空气由蜡烛上空流向洋葱上空;由于洋葱附近盛行下沉气流,因此避免了切洋葱时流眼泪的现象,所以这个窍门利用了热力环流的地理原理。
(2)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促使空气流动的根本原因在于空气受热不均匀,洋葱附近气温较低,盛行下沉气流,形成高压,蜡烛附近空气气温较高,形成低压,进一步促使了热力环流的形成。
(3)结合第一小题分析,绘制即可,绘制如下图:
其原理是:洋葱附近气温较低,盛行下沉气流,气压较高;蜡烛附近气温较高,盛行上升气流,气压较低;在桌面附近,空气由洋葱附近流向两侧蜡烛附近;在上空,空气由蜡烛上空流向洋葱上空;由于洋葱附近盛行下沉气流,因此避免了切洋葱时流眼泪的现象。
37.
(1)冰雪面反照率高,吸收的太阳辐射少,加上冰雪表面融化会持续吸收热量,使得冰雪表面温度比同高度大气温度要低;近冰川面的空气收缩下沉,气流沿着冰雪表面向下坡方向(北)流动,形成偏南风(冰川风)。
(2)白天谷地受热较少,气温较低,气流下沉,谷地气压较高,产生向南运动的气流,对北上的偏南风具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位于北部的乙、丙两站点受到的阻挡更明显,距冰川最近的甲站受冰川风的影响最大,偏南风强度更强。
37.详解
【分析】本题以“绒布河谷南北剖面示意图”为试题背景,涉及了风形成原理以及影响因素、白天谷地东西两侧的山谷风对偏南风起到的作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1)
由所学知识可知,冰雪面表面光滑,反照率高,吸收的太阳辐射少;加上冰雪表面融化还会持续吸收热量,使得冰雪表面温度下降,比同高度大气温度要低;所以近冰川面的空气收缩下沉,气流沿着冰雪表面向下坡方向流动;根据图中的指向标可知,此时形成偏南的冰川风。
(2)
由所学知识可知,白天,绒布河谷地受热较少,气温较低,气流收缩下沉,谷地形成高气压,气流向南运动,对北上的偏南风具有一定的抵消,位于北部的乙、丙两站点距离冰川风距离较远,受到阻挡作用,风力较小;而甲站距冰川最近,所以受冰川风的影响最大,偏南风强度更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