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 九年级上册 美术 第2课 灵动的生命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少版 九年级上册 美术 第2课 灵动的生命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6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少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2-11-18 14:45: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灵动的生命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雕塑范畴,教学内容适合九年级渴望张扬个性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教材从风格各异的传统雕塑和材料创新的现代雕塑的不同视角阐述了雕塑的基本语言,以学生熟悉且能驾驭的泥为材质展示了雕塑艺术的本质,旨在引导学生运用比绘画更直接、可亲的方式雕塑,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感悟体积与空间中的生命,掌握雕塑的基本语言。
技能目标:尝试泥塑造型,掌握雕塑的语言,探究生活中实物材料的新生命,学会用恰当的方法和形式,有创意地设计、制作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雕塑作品。  
情感目标:体验雕塑创造的乐趣,增强生活情趣,培养学生的低碳生活意识和审美感悟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合理运用雕塑语言表现空间与体积。
教学难点:雕塑语言的创新性表现及审美表达。
课前准备
教具:课件、范作。
学具:塑泥,所需的加工工具等
一、新课导入
视频导入 《体积与空间的生命》
二、新授课程
(一)赏析感悟,体验多样材料
提问:下面的那些作品打动了你?
《波嘉妮小姐》(Mlle·Pogany)铜像,高44厘米,罗马尼亚雕塑家康斯坦丁·布朗库西创作于1913年,现收藏于美国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玛格特·波嘉妮(Maigit Pogany)小姐是罗马尼亚的一位女画家,她与布朗库西在1901年结识。在1901年至1933年间,布朗库西为她制作了一些肖像,主要是泥塑,大多因作者不满意已被毁,至今只保存下六尊,三尊为大理石雕像,三尊为铜像。
这里介绍的是布朗库西最满意的一尊铜像。 《波嘉妮小姐》铜像的表面被抛光,呈现出黄铜的反光,头发部位则采用锈饰法而显出黑色。铜像的整体是一个拉长了的卵形,而且各个局部都重复了卵形的曲线:波嘉妮小姐有着鹅蛋形的脸庞,大大的一双眼睛,双手托腮,表现出了女性的妩媚和姣美。整个作品用寥寥几条流畅的曲线和表面圆润光洁的椭圆形体,暗示出了一个少女的宁静可爱。
《十四岁的芭蕾舞女》:高98厘米,青铜雕塑,作者德加(法国)。
雕塑完成展出时,德加为这件雕塑穿上了真的芭蕾舞衣,装饰上了真的头发:一位少女舞者,穿着塔勒坦布芭蕾短裙,头发用缎带扎起,手放在背后,伸长脖子,仰起头,以一种傲视的姿态站立着。当时对于许多参观者来说,这个相当于真人三分之二大小的雕塑太真实了,以至于有人说“可以感觉到她的脉搏”。在这个小姑娘的身上,德加真实地再现了传统芭蕾的精髓,成为1875年所出版的那本《关于芭蕾舞的技艺手册》所提出要求的最佳写实。
《动物情欲》 贝丝·卡韦娜·斯蒂特 (美国)
Beth Cavener Stichter 美国雕塑家.其作品大多是动物雕塑,通过动物来表现人的情感和欲望.
(二)立意构思,探究制作方法
艺术家们是怎样让生命绽放的呢?你发现了哪些有趣的材质?
生活中还有哪些材料的“命运”是可以被改变的呢?可以选用什么方法使材料呈现体积与空间的艺术性?
说一说:你发现了哪些有趣的材质?
青铜 黏土 纸张 大理石
(三)观看雕塑制作视频
介绍工具 观看制作视频 说出制作步骤
方法一:准备铁丝支架 - 手工控制 - 完成
方法二:粘泥 - 刀刻 - 制作肌理、刻痕 - 完成
手捏塑的基本方法:
  捏、搓、拍、抹、刮、挖、削等。
解析步骤:
设计草图--选择制作方法--抓住整体外形--细部刻画--整理完成
欣赏优秀学生作品。
教师演示。
学生作业:
充分展示材料的形状、色彩、肌理等美感,尝试运用捏、粘、压、划、刻、抹等技法,捏制一个小泥人,创作一件雕塑作品。
要求:
1.小组合作,发挥想象力、创造力。
2.可以夸张、变形。
3.形象生动有趣。
(4)作品展示评价。
(5)课后拓展
其他材料的作品赏析。
拓展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