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教案: 第6单元第1课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新人教版选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二历史教案: 第6单元第1课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新人教版选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12-11 18:24: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中国民主革命思想
第1课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新课标要求1、了解19C后半叶“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出现的背景、含义及评价。
2、认识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  反应。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内涵及产生演变过程及实践。2.如何评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3.理解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反应。4.对比顽固派与洋务派、维新派与革命派思想的异同。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总结和概括该思想的发展,演进的过程。学生自学,参与和教师点拔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以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揭开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第一页;从中体西用到学习西方民主制度的过程,就是中国社会进步的过程。
教学重点:从中体西用思想到学习西方民主制度思想的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洋务派与革命派对待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态度差异。
教学方法:讲授法为主、结合学生讨论
教学手段:POWERPOINT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设计:1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与西方相比,我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可谓历史悠久,发展成熟。尤其是明清时期,更是发展到了顶峰。这也意味着我国近代的民主化进程更漫长、更艰难。正因为这样,当我们走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康庄大道上时,让我们再次向那些曾经为推动近代中国民主事业而殚精竭虑、义无返顾的志士仁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必修3,学生自学 :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历程 :
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
地主阶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资产阶级维新派:早期维新派 康梁维新派—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民主思想—民主共和制
资产阶级激进派:民主与科学
引导学生依据课本内容,概括分析中体西用思想的含义,产生背景,形成过程。选代表分别阐述各自观点,教师加以总结。
1,含义:全称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是在19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逐渐形成并完善的主要代表中国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的系统理论。“中学”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和儒家思想文化。“西学”指的是西方先进的器物和技艺,也包括西方科技文教等。主要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维护封建统治和封建传统文化。“体”是治国根本,是最终目的。“用”为“体”服务,是途径和手段。
2、背景: (1)鸦片战争以来,列强侵略不断加强,中国民族危机逐步加深。
(2)先进中国人逐渐改变传统的夷狄观念,倡导向西方学习,探求救国救民之路。
思考:简要概括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是如何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的?
3、思想形成的过程:
①、“西学为用”思想的产生
代表:林则徐、魏源/ 派别:地主阶级抵抗派 /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问题:这种主张是在什么背景之下提出的?有何积极意义?
材料一:“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材料二:“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学躬”。
材料三:“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
材料四:“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
思考:上述材料都表达了一个什么共同的思想?
你知道他们分别都是谁说的吗?为什么是他们最早提出了这种思想?
②、“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
代表一:冯桂芬《校分阝庐抗议》 /地位:第一次提出“中体西用”思想 /
其它代表:郑观应、王韬等
材料一:“天中西学问,本自互有得失,为华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沈康寿(1895年《万国公报》上提出)
材料二:“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助;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孙家鼐
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概念。
③、“中体西用”概念的正式使用
代表人物:沈康寿、孙家鼐
④、“中体西用”思想的完善
代表:张之洞《劝学篇》/ 派别:洋务派/ 地位:“中体西用”思想的集大成者
《劝学篇》“西学之中,西艺非要,西政最要”“政尤急于艺”
4、实践:洋务运动的思想纲领(19世纪60-90年代)
清末新政(1901-1912)最初几年的指导思想
5、评价:结合思想产生的背景、内容、影响和相关重大事件去评价:进步性体现在?局限性体现在?
材料一:大学士倭仁认为“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仪为干橹”,抵御外侮。—《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奕訢称:“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扰目为东来法。特其人清性缜密,善于运思,遂能推陈出新,擅名海外耳。其实法固中国之法也。天文算术如此,其余也无不如此。中国创其法,西人袭之。”因此中国人学习西学并非“舍中法而从西人”。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问题:步入近代,用中学救亡还是以西学强国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材料一、二分别代表了哪些政治派别的观点?说明各自的不同主张和依据。
答案:顽固派:用忠信礼义救国(或中国传统文 化),因为礼义人心是国家根本。
洋务派:用西方技术救国(或西方文化),因为西学推陈出新,较为先进。
二、晚清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反应
引导学生依据课本内容,分析比较:(分组代表洋务派与顽固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观点,请一名同学担任记者,随机对各小组进行采访,对个小组代表回答情况由学生代表评判组给予评判,教师点评)
①洋务派和顽固派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态度
相同点:维护封建统治和传统文化
不同点:是否用西方科技来维护封建统治(学习西方以自强— 仁义礼信御辱 )
②维新派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态度
早期维新派:从洋务派分化出来,君主立宪思想
晚期维新派:比早期思想更系统;有政治实践
思考:为什么说革命派与维新派在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上有了明显的进步?
一、奋斗目标更高:民主共和制——最早体现在兴中会誓词里
二、宣传力度更大:民主反清革命思想——邹容、宋教仁等
三、思想体系有创新:三民主义——孙把西方政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四、政治实践更深入:辛亥革命——中国一次真正的资产阶级革命
③革命派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态度
态度:比维新派更进步(民主共和制)
体现:理论和实践两大方面
课堂小结 :鸦片战争以后,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社会不同阶级和阶层从各自角度出发,主张向西方学习,虽然都失败但使历史在不断否定中得到发展和进步。
巩固练习:
1,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
A.要不要维护封建的政治制度 B.要不要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
C.要不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 D.要不要抵抗列强的侵略
2,19世纪60年代以后,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①主张进行“商战”,发展民族工商业②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③提倡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④提出了维新变法的施政纲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 D.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
4,阅读思考
材料一: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里“夷”主要指我国少数民族)。
材料二: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三:1842年5月,道光帝向疆吏大臣打听:“究竟该国(英国)地方周围几许?……又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新疆天山以南地区)有无旱路可通?”
材料四:魏源说:“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华夷”观?对唐代社 会有何影响?
答:民族和睦相处,华夷一体。加强了民族交往,丰富了中华文明,促进了社会繁荣。
(2)材料二反映了乾隆怎样的“华夷”观?结合材料三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天朝上国(华夏至上)。 闭关锁国,愚昧无知,发展落后;鸦片战争失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材料四与材料二相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由鄙夷到师夷。萌发新思潮,开眼看世界,探索救国之路;学习西方工艺、科学技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思想观念。
课后反思;课堂上通过访谈参与,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活动将学生通常认为呆板的历史生动化,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并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和组织协调的能力,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