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 1 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先商时代的中国政治变迁(原始社会~夏代)
禅让制
禅让制
世袭制
世袭制
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
部落
部落
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
国家
国家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2.商代的中央与地方制度
中央: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地方:实行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
3.宗法制与分封制
宗法制:按照宗法制,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诸侯享有受封土地的统治权,但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评价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是周代政体的基本特征;
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瓦解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在政治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秦统一后确立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秦完成统一。
1.背景
“皇帝”名称的由来
秦王嬴政自认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不更改过去的王号,“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下令丞相、御史议帝号。臣下议论后,上尊号为“泰皇”。嬴政去“泰”用“皇”,又采上古“帝”号, 取名“皇帝”。皇帝自称“朕”,命和令分别称为“制”与“诏”,印称为“玺”,其位世袭。皇帝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2000多年。
二 、秦朝的政治制度
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并不断发展、强化,皇帝制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2133年(公元前221年——1912年)
建立
秦王嬴政(秦始皇)
特点
影响
皇帝制度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和诸大臣听命于皇帝,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
(“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李斯)
皇帝制
2.内容
三公九卿制
三公
丞相:百官之长,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官,
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
太尉:最高武官,掌军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同时又
是最高监察官。
三公之下是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的卿,泛称“九卿”。九卿下设若干部门,处理具体事务。
九卿
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
意义
郡县制
郡
县
①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②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
③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秦朝开创的地方行政制度
①郡下设县或道
②根据户数的多少,置县令(长)、县丞、县尉
③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秦的政治体制
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在秦朝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中,文书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秦朝还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文献与出土材料均反映秦朝文书十分繁密。秦始皇日夜批阅大量文书,不达到一定的数量“不得休息”。
史料阅读
下述史料反映了秦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骂(羁)请。
——《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
皇帝
中央行政制度
(中央官制)
地方行政制度
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从秦代开创起,成为了中国古代王朝政治体制的核心内容,其中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和调整构成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演变的重要线索。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1)两汉时期
汉承秦制,依然为三公九卿制。
汉武帝时期加强皇权,设立中朝,此后中央事权逐渐由中朝掌握。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后汉书》
到东汉,尚书台取代三公成为了新的中枢机构。
(2)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皆为宰相。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会制。”
——钱穆《国史新论》
(3)宋代
二府三司制,宰相事权进一步被分化
(4)元代
元代实行一省制,中书省长官即为宰相
元初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史·高鸣传》
思考:元朝实行一省制的原因是什么?
元朝版图空前大于前代,事务繁多;
少数民族政权治理水平相对低,删繁就简;
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
(5)明代
废丞相,六部直属皇帝,设内阁
结合右图,思考内阁首辅和宰相的差异?为什么说设立内阁象征着专制皇权大大加强?
内阁始终是皇帝的私人顾问,依附于皇权而存在,失去了丞相百官之长的地位。
(6)清代
清初继承了明代内阁制度,处理一般日常事宜,雍正时设军机处,逐渐成为真正的行政中枢。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2.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朝代 地方行政体制
郡县制时代
州制时代
道路制时代
省制时代
秦汉时期
郡县两级制(郡国并存)
东汉晚期、
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三级制
唐宋时期
道州县或路府(州)县三级制
元明清
省路府州县多级或省府县三级制
课堂检测
1.商周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的舆论。这说明当时( )
A.君主专制政体不够完善 B.原始民主遗存尚有影响
C.公众舆论决定国家事务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B
2.东汉卫宏《汉旧仪》中说:“秦以前民皆佩绶,以金银铜玺象为方寸玺,各服所好。秦以来,天子独称玺,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这反映了( )
A.儒家思想的确立 B.等级制度的强化
C.官僚政治的成熟 D.皇帝地位的独尊
D
3.元世祖末年,行省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但是终元一代,行省官名义上一直属于中央机构官员,其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依然如故。这说明元代的行省制度( )
A.达到中央与地方势力平衡
B.削弱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
C.实现了地方政府完全自治
D.具有决策地方事务的最高权力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