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8 16:58: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白玉堂前春解舞
白云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1.本词见于《红楼梦》,缘起于_______________时节海棠诗社发起填词活动,为_______________(人名)所作。
2.全词如何用柳絮的意象来表达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过洞庭(注)
张孝祥[宋]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孝宗乾道二年,作者被谗言落职,本词作于其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途中。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注)
孟浩然[唐]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丞相,作者西游长安,以此诗献之。
3.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词上阕巧用数量词“三万顷”“一叶”对比写物境与心境,突出了洞庭湖之大和一己之小。
B.张词下阕用夸张手法写自己在清冷月色中泛舟“豪饮”西江水、敲着船舷发泄内心的愁闷。
C.孟诗前四句运用夸张写法,描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体现了诗人自己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
D.孟诗中“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言不甘闲居。这是借此向张丞相表白心事。
4.张词和孟诗都描写了洞庭湖的美景,但寄寓的思想情感并不完全相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思想感情的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冲雪至余庆雪连日不止
【宋】陆游
策蹇①清吟涉若耶②,灞桥犹恨近京华。
山前千顷谁种玉?座上六时天散花。
林雀无声溪彴③断,炊烟不动竹篱斜。
胜游更觉平生少,未羡银河泛客槎④。
【注】①策蹇;同策蹇驴,乘跛足驴。喻工具不利,行动迟慢,②若耶:山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又溪名,出若耶山,北流入运河。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西施浣纱于此,故一名浣纱溪。③彴(zhuó);独木桥或山间溪流中用以渡人的踏脚石。④槎(chá);木筏。客楼指升天所乘之槎。
5.这首诗从体裁上划分属于______,本诗—改陆游平日雄浑豪放的诗风,而显得______。
6.有人评价此诗“诗句未及一雪字;而大雪之景宛若前”。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本诗在雪景描写上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重过旧学山寺
文同
当年读书处,古寺拥群峰。
不改岁寒色,可怜门外松。
有僧皆老大,待客转从容。
又下白云去,楼头敲暮钟。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诗人怀着深情向读者点明,眼前之地正是自己早年读书的地方,照应了题目。
B.次句展示了广阔而富有立体感的画面,一个“拥”字真切地写出了寺院房屋之多。
C.颈联隐含对比,当年寺中的僧人如今年纪都已变大,待人接物的方式也与以前不同。
D.本诗空灵中含幽思,淡雅中见深沉,语言省净浑然,具有独特的风格。
8.诗歌颔联为什么要写到老松?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越调】小桃红·鉴湖夜泊
(元)张可久
鉴湖①一曲水云宽,鸳锦秋成缎,醉舞花间影零乱。夜漫漫,小舟只向西林唤。仙山②梦短,长天月满,玉女③驾青鸾。
【注】①鉴湖:在浙江绍兴市南,传说因黄帝在此铸剑而得名。②仙山:传说渤海有三座仙山,即蓬莱、方丈、瀛洲。③玉女:传说西王母乘玉女驾驭的紫云车,由二青鸟陪侍。
9.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小令时空交织,虚实错落,光线明暗的不同变化,色彩浓淡的合理搭配,给人以跳宕多姿、宛若仙境之感。
B.开篇二句用墨极简,勾勒出一幅清新明丽的镜湖秋景:水波动荡,烟波浩淼,彩霞斑斓,鸳鸟联翩,融入天际。
C.“醉舞花间影零乱”一句化用了李白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笔墨酣畅地抒写了作者载酒行舟借酒消愁的忧愁之态。
D.“夜漫漫,小舟只向西林唤”将读者从飘渺虚幻的神仙境界拉回到现实中来,为作者孤寂苦闷心情又重重渲染一笔。
10.有评论说,张可久一生仕途失意,诗酒消磨,徜徉山水,此曲就传达出了一种“旷达出世”的情怀,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弟侄书堂
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的两个“穷”字含义不同。前者指“生活贫穷”,而后者则作“缺少”讲。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战乱中社会的纷扰反衬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品格。
C.尾联是对弟侄的勉励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
D.这首诗的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
12.诗歌第三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中荣橘柚
柳宗元
橘柚怀贞质,受命此炎方①。
密林耀朱绿,晚岁有余芳。
殊风限清汉②,飞雪滞故乡。
攀条何所叹,北望熊与湘③。
【注】①整联典出屈原《橘颂》“后皇嘉树,橘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徒,更壹志兮”;炎方,南方,此谓永州,为柳宗元贬谪之地。②殊风,指江南、江北风俗各异;汉,银河,借指淮河,传说橘至淮北则为枳。③熊,熊耳山,在今河南省;湘,湘山,在今湖南省。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怀着美好品质的橘柚接受命运的安排,生长在炎热的南方,适应了这里的水土。
B.橘柚在林中红绿相映,色彩斑斓,又经冬不衰,一年将尽之时还能散发出香味。
C.颈联将橘与雪进行对比,橘生淮南而难以北上,飞雪只能滞留北方而难以南下。
D.本诗与陆游《书愤》皆“北望”,陆诗是因诗人渴望收复中原,本诗则与之不同。
14.沈德潜评价柳宗元诗“得《骚》之余意”,请结合全诗对此予以简析。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
三闾祠
查慎行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注:此诗是诗人随军入黔,参与平定“三藩之乱”,途经湖南屈原祠时,凭吊屈原所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伫立平旷辽阔的楚国旧地,遥看江流蜿蜒,远山逶迤;然后目光收回,看到三闾祠萧条冷落,背城而立,荒芜寂寥。
B.颔联诗人写屈原作为一个忠贞爱国之士,竟被庸人嫉妒。表面上是对屈原的劝慰之辞,实则充满了哲理,蕴涵了深广的社会意义。
C.颈联先用反问语气,十分强烈地表现了屈原深挚的爱国情感。接着写出至今逢年过节,楚地的人们仍要崇祀屈原,表达无尽哀思。
D.尾联运用拟人修辞,赋予湘兰沅芷以人的情感,表现屈原对楚地的风物人情的深切怀念,凸显屈原孤高伟岸的灵魂和故国之思。
16.请从情与景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田家苦
(宋)章甫
何处行商因问路,歇肩听说田家苦:
“今年麦熟胜去年,贱价还人如粪土。
五月将次尽,早秧都未移。
雨师懒病藏不出,家家灼火钻乌龟。①
前朝夏至还上庙,着衫奠酒乞杯珓。②
许我曾为五日期,待得秋成敢忘报。
阴阳水旱由天工,忧雨忧风愁杀侬。
农商苦乐元不同,淮南不熟贩江东。”
【注】 ①灼火钻乌龟:古代占卜之法。②奠酒乞杯珓(jiào):古代占卜之法。
17.从诗歌内容上看,造成田家苦的原因是_______和________。
18.赏析本诗的叙述特色。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被檄①出郊题陈氏山居
张榘② 〔宋代〕
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满袖尘埃推不去。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
身名多被儒冠③误。十载重来漫如许。且尽清樽公莫舞。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
【注】①檄:官府公文。被撤出郊,指由上司差遣出郊。②张榘:南宋词人,当过句容县的县令,后曾任江东制置使参议,为闲职。③儒冠: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有“纨绔不饿死,儒冠多饿死”句。
19.前人认为词的上片中“羞涩”两字用得极妙,它既写出了黄花之貌,同时又恰好地表现出词人此时此地产生的 (限四字作答)的心情。
20.结句说“万感天涯暮”,赏析词的下片如何表达这种“万感”交集的感情。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南浦·风悲画角
[北宋]鲁逸仲
风悲画角①,听单于②三弄落谯门③。投宿骎骎④征骑,飞雪满孤村。酒市渐阑灯火,正敲窗、乱叶舞纷纷。送数声惊雁,乍离烟水,嘹唳度寒云。
好在半胧淡月,到如今、无处不销魂。故国梅花归梦,愁损绿罗裙。为问暗香闲艳,也相思、万点付啼痕。算翠屏应是,两眉余恨倚黄昏。
【注】①画角:是涂有彩绘的军中乐器,其声音凄厉。②单于:曲调名,又名“小单于”。古代军中号角常奏此曲,乐曲声音呜咽悲凉。③谯门:城门上用以望远的高楼。④骎骎:马飞跑的样子。
21.上片划线句中哪个字见得谯门之高,风力之劲。“酒市渐阑灯火”一句中“阑”意思是什么,表达出旅人心头的沉重之感。
22.分别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和下片的抒情艺术。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
宋·洪迈
院落深沉,池塘寂静。帘钩卷上梨花影。宝筝拈得雁难寻①,篆香消尽山②空冷。
钗凤斜攲,鬓蝉不整。残红立褪慵看镜。杜鹃啼月一声声,等闲又是三春尽。
【注】①宝孥拈得雁难子:“雁”字连”记,说指等而上永弦的柱,参差斜列如雁行,称“雁柱”,柱可以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高。②山,指画屏上的山。。
23.本词上阕重在写景,写景顺序是_______:下阕重在写人,描摹人物的_____
24.赏析本词的划线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题潮阳张、许①二公庙
文天祥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②,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骂贼张巡,爱君许远,留取声名万古香。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
人生翕歘③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流芳。古庙幽沉,仪客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
【注】①张巡,许远,唐代爱国将领。安史之乱时,张巡与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太守许远共守危城,城陷后两人先后被害,他们英勇抗敌,宁死不屈的精神受到后人敬仰。②光岳气分:指国土分裂,即亡国。③翕歘:即倏忽,如火光之一现。
2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开篇从容论死,达观凛然,让人感受到一股浩然正气扑面而来。其中,“为臣死忠”是重点。
B.“自光岳气分”七句追叙史事,赞颂张、许二人的崇高气节,“留取声名万古香”语意高迈积极。
C.“后来者”三句言张、许二公名彪青史,但后来人却鲜有继其志者,矛头直指南宋的蝇营狗苟之辈。
D.全词以叙事写景立意,有具体形象之美和抽象之美,同时运用抒情,蕴含慷慨激昂的刚健之美。
26.有人说,这首词是体现儒家伦理道德的杰作。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注],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 秋娘渡、泰娘桥是当地两处有名景点。
2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开篇写词人触景生愁,无法排解,就想找寻酒家,希望能够借酒浇愁。
B.“舟摇”写出漂泊之感,“帘招”写见酒楼心喜,两处描写表露了词人心迹。
C.洗袍、调笙、烧香这一系列动作,是在实写词人回家之后宁静而又闲适的生活。
D.上片白描写景,景中带情;下片正面写情,情中有景,表达了倦游思归之情。
28.词下片“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三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三首(其二)
王维(唐代)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赠范晔
陆凯(三国)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梅花
汪中(清代)
孤馆寒梅发,春风款款来。
故园花落尽,江上一枝开。
29.以上三首古诗均用____________(意象)表达了____________之情。
30.赏析每首诗最后两句的抒情艺术。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席上闻歌有感
【宋】刘克庄
妾出于微贱。少年时、朱弦弹绝,玉笙吹遍。粗识国风关雎乱①,羞学流莺百啭。总不涉、闺情春怨。谁向西邻公子说,要珠鞍、迎入梨花院。身未动,意先懒。
主家十二楼连苑。那人人、靓妆按曲,绣帘初卷。道是华堂箫管唱,笑杀街坊拍衮②。回首望、侯门天远。我有平生离鸾操③,颇哀而不愠微而婉。聊一奏,更三叹④。
【注】①乱:乐章的尾声,这里泛指乐曲。②街坊拍衮:指流行时曲小调。“拍”“衮”都是慢曲中的乐曲名称。③离鸾操:乐曲名,代表高雅的乐曲。④杨倞注:“一人倡,三人叹,言和之者寡也。”
31.本词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借_________(身份)之口,表达了词人______的情操。
32.这首词的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做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石龛
(唐)杜甫
熊罴咆我东,虎豹号我西。我后鬼长啸,我前狨又啼。
天寒昏无日,山远道路迷。驱车石龛下,仲冬见虹霓。
“伐竹者谁子,悲歌上云梯。”“为官采美箭,五岁供梁齐①。”
苦云“直簳②尽,无以充提携。”奈何渔阳骑③,飒飒惊蒸黎④。
【注】①梁齐:指今河南、山东一带,当时与叛军作战的主要地区。②直算:可作箭干的竹子。③渔阳骑:指安、史叛军,其部属皆渔阳突骑。④蒸黎:指百姓。
33.起首四句,诗人借熊罴、虎豹、鬼、狨的声音烘托山路的_____;接下来四句,则描写天气的______与异常。
34.有人认为此诗看似两截诗,其实浑然一体。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吴江舟中
[清]叶大庄
孤月溶溶波底生,繁星点点林外荧。
二更三更无人行,水际萧械多秋声。
秋声忽远复忽近,汀雁樯乌不定鸣。
曼吟幽啸孤亭发,细听非笛亦非筝。
悄然吹竹作裂帛,秋坟叶落诗魂惊。
西风满城水拍岸,湖灯散尽天将明。
35.全诗以______为线索,写出秋夜江上所见所闻,诗中“_____”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36.简要赏析本诗是如何描绘“秋声”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与朱景参会北岭①
陆游
西风挟雨声翻浪。恰洗尽、黄茅瘴②。老惯人间齐得丧③。千岩高卧,五湖归棹,替却凌烟像④。
故人小驻平戎帐。白羽腰间气何壮。我老渔樵君将相。小槽红酒,晚香丹荔,记取蛮江上。
【注】①南宋绍兴年间,主和派当政,陆游被调福建宁德任主簿,与好友县尉朱景参同游闽江边的北岭时,做此词。②黄茅瘴:南方八九月间茅草枯黄时节所发的瘴气。③齐得丧:齐同得失。④凌烟像:唐太宗曾建凌烟阁,绘开国功臣肖像于阁中,以纪念褒扬。
3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有风狂雨骤,便有之后的天清气爽,作者以旷达心态惯看自然人世的变化。
B.“千岩高卧”三句多处用典,设想自己的归隐生活情状,表达了厌弃功名之心。
C.酒酣之际畅叙将来,在期待中构想友人腰佩羽箭、驻守军帐的豪壮将军形象。
D.词以场景描写收尾,与好友江边对酌、品尝荔枝的美好聚会,未分别已怀恋。
38.作者时年35岁,却在词中两次写到“老”,这两处“老”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意蕴?请结合词句分析。
阅读以下诗歌,完成各题。
解佩令·自题词集
[清]朱彝尊
十年磨剑,五陵①结客,把平生、涕泪都飘尽。老去填词,一半是、空中传恨。几曾围、燕钗蝉鬓。不师秦七②,不师黄九③,倚新声、玉田④差近。落拓江湖,且分付、歌筵红粉。料封侯、白头无分。
【注】①五陵:指西汉五个皇帝陵墓,后代指豪门大族。②秦七:北宋词人秦观,排行第七。③黄九:北宋词人黄庭坚,排行第九。④玉田:南宋词人张炎的号。
39.此词中“_____”句,与辛弃疾《水龙吟》词中“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句用意相同。
40.词人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情感的?结合全词,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1. 暮春 薛宝钗
2.“白云堂前春解舞”,写出柳絮纷飞之时的姿态优美;“东风卷得均匀”,写柳絮纷舞而不乱的情形;“蜂围蝶阵乱纷纷”,写出了蜂蝶绕絮同舞之景,也写出了柳絮的轻薄无力;“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则言柳絮落败之时跌落泥土之中的情形,也暗喻韶华易逝芳华难回的伤感。“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以柳条对柳絮态度不变,表明自己的态度:无论旁人对我是亲是疏,是好是坏,我自己的姿态都不会改变。“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结尾三句一改大多数人对于柳絮轻浮的嘲笑或是飘零时的哀愁,转而将对柳絮的无根不定的哀伤化为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由“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可知写的是暮春时节飘风的柳絮。
这首词是《红楼梦》中薛宝钗所作。薛宝钗与林黛玉这两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是对立的。作者让薛宝钗作欢愉之词,来翻黛玉之所作情调缠绵悲戚的内容,看上去只是写诗词吟咏上互相争胜,实际上这是作者借以刻画不同的思想性格特征的一种艺术手段。这是薛宝钗所作的一首柳絮词,该词被众人推选为独占鳌头的作品。薛宝钗在叙述其创作意图时说过:“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意象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这首词上片状物,着力描写风飏柳絮、悠然起舞的情状。下片言志,抒写了柳絮的情志:有离即有合,有散必有聚。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的姿容和心理,实际上巧妙地借柳絮之口委婉地道出薛宝钗青云平步的志向。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柳絮飘飞的地点,已不是黛玉笔下那触目愁肠的“百花洲”和“燕子楼”,而是换成了充满着富贵气象的“白玉堂前”——封建贵族家庭的住宅里;柳絮飘飞的姿态,虽然也仍是“一团团逐对成毯”,却已没有黛玉词中那种“空缱倦,说风流”的幽恨,一变而为欢快轻盈、均匀优美的舞姿,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
词的第三句,接以“蜂团蝶阵乱纷纷”的描写,来进一步烘染这春意喧闹的大好时光,从而唱出了词人对春光的一曲赞歌。“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用一“何曾”、一“岂必”的反问句式,便顿使苏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作一逆转,化消极的情调为积极的精神。同时,就词的结构而论,则此处写柳絮的不愿意随波逐流、飘坠尘埃,正好为词的下片抒写柳絮直上青云的心愿,巧妙地埋下了伏线。
下片词人更侧重于抒写柳絮的情志:“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非常细腻地体现了柳絮尽管四处飘飞,也仍不改初衷,无牵无系,随缘自适的旷达襟怀。由于有了这层情志的铺垫,因而在词的最后三句,词人便直接地抒写了柳絮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这样便使整首词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完成了对柳絮感慨整个心理流程的揭示。  显而易见,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的姿容和心理,实际上则是薛宝钗这位“人情练达世事明”的封建“淑女”自我个性的写照。她那种“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的处世态度,体现在柳絮“随聚随分”的形象描述中。
3.B
4.不同点:虽同处于贬谪后,但张词用“表里俱澄澈”“肝胆皆冰雪”“扣舷独笑”表达了对自己冰雪般品格的自信,对奸佞的不屑;而孟诗用“端居耻圣明”“徒有羡鱼情”更多地表达了诗人正当年富力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希望得到引荐,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的思想感情。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B.“发泄内心的愁闷”错误,诗人作主人,请万象(天地万物)作客人,舀尽西去长江的水,用北斗七星作酒器,低斟浅酌的招待天地万物,这是何等气势,因此该句表现的“豪迈的气概”。“扣舷独笑”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愤慨。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分析诗歌情感需要结合诗人生平、诗歌意象等进行比较鉴赏。
张诗中,“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中的“表里俱澄澈”是这首词主旨所在,它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是写秋月秋水之美,美在哪里,美在澄澈。澄是水清,澈也是水清,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没有一丝一毫浑浊,没有一丝一毫污染,这样的清澈明亮,有如非人间的琉璃世界;另一层是说三万顷湖上扁舟上的我,也有如秋月,有如秋水,我就是一个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男子汉、大丈夫。所以表里俱澄澈不仅是写景,而且也是写人,写自己品格之美。“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一方面指月亮在天宇中,只能自我孤独地照耀着;另一方面想起自己的岭表一年,不被人所理解,同时诗人也无需别人理解,只能与孤月作伴,引清冷的月光相照。冰雪的特点是洁白晶莹,所以“肝胆皆冰雪”,实际上是说,尽管自己被免职,但自己是光明磊落、心地纯洁、肝胆照人的;另一层意思是说,我问心无愧,话语中有愤慨、有失望、有自我安慰,但主要还夹杂着自豪、感情真挚而又复杂。“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中,扣舷是动作,独啸是声音,张孝祥则是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与愤慨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对奸佞的不屑。
孟诗中,前四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引出下文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最后两句,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5. 七言律诗 清丽婉约
6.①诗的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落下的雪比作“玉”,将飘散的雪比作“天散花”,而其中“千顷”“六时”表现了雪下的大和时间之长。②颈联是侧面描写,通过林雀无声、溪流断流、(大雪堵塞了烟囱)而造成炊烟断绝,大雪压斜了竹篱笆来表现雪之大。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体裁和风格的分析能力。
本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从这些特点可以判断该诗是七言律诗。
陆游的绝大部分诗歌都表现出雄浑豪放的诗风,但本诗却有所不同,如“林雀无声溪彴断,炊烟不动竹篱斜”一联中,诗人选取了“林雀”“炊烟”“竹篱”等意象,写出自己在去往若耶山的路途中看到的景象,且恰与首句中的“清吟”意境相合,没有那种“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雄浑之气,表现出的则是清丽婉约的特点。
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作手法的分析能力。
本诗是写大雪,从题目“冲雪至余庆雪连日不止”可知,此雪大且下雪时间长。在诗的颔联“山前千顷谁种玉?座上六时天散花”,是说大雪将山前千顷面积全面覆盖,就像是谁种下的玉一样,而漫天的大雪就像天上神仙所散下的花瓣,连绵不绝。此联第一句中“千顷”表现出雪覆盖面积之大,而“天散花”表现出雪花之大和密集,“六时”则是突出了雪下的时间之长。而句中将落下的雪比作“玉”,将飘散的雪比作“天散花”,这些都突出了雪的大。
其次,诗的颈联“林雀无声溪彴断,炊烟不动竹篱斜”,是说大雪覆盖了大地,此时鸟雀鸦雀无声,而由于雪下的太大,堆积的雪将溪流都截断了。大雪覆盖住烟囱,炊烟也无法冒出,大雪还把竹篱笆都压斜了。此处作者运用侧面描写,通过对鸟雀、溪流、炊烟、竹篱的描写来表现雪之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诗中并没有直接写雪,而是通过比喻和侧面描写的方式来突出雪之大,正如题干中所说“诗句未及一雪字;而大雪之景宛若前”。
7.B
8.①老松属于景物描写,老松与古寺相伴,点明了当年诗人读书时的典型环境。②对古寺门外的老松的特写,突出了其岁寒“不改色”的特征,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心志,象征着诗人高洁的精神操守。③诗人借写“松”寄寓了重游就学之地的喜悦之情。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写出了寺院房屋之多”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古寺被群峰环绕,“拥”在写出了古寺周围的山多。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由诗歌标题“重过旧学山寺”可知,山寺是作者曾经求学之地,而老松是古寺中特有的景物,所以古松属于景物描写,点明了当年诗人读书时的典型环境。
这里写到山寺门外的松树,主要写了其具有虽岁寒但是“不改色”的特征,老松在这里就具有了象征意义,象征作者的心志就像这棵老松一样,具有这样高洁的精神操守。
在写门外松的时候,作者用“可怜”来修饰,“可怜”是可爱的意思,所以借“松”表达了作者重游就学之地的喜悦之情。
9.C
10.①手法上:多处引用与出世相关的仙家典故,强化了对鉴湖夜景的独特情感。②内容上:暗含出世思想。抒情主人公驾着一叶扁舟只向西林,梦三山,见玉女,宛若置身仙境。③人物塑造上:全曲字字句句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纵情山水、旷达出世的情怀。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写了作者载酒行舟借酒消愁的忧愁之态”错。此处化用李白诗句,表现了作者悠闲散漫惬意之态。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作特色的能力。
考生抓住“旷达出世”四字,从内容、手法、人物形象、情感等角度赏析即可。
手法上,“鉴湖一曲水云宽”中的“鉴湖”传说因黄帝在此铸剑而得名;“仙山梦短,长天月满,玉女驾青鸾”中“仙山”指传说渤海有三座仙山,即蓬莱、方丈、瀛洲;“玉女”是传说西王母乘玉女驾驭的紫云车,由二青鸟陪侍。诗句多处引用与出世相关的仙家典故,时空交织,虚实错落,跳岩多姿,宛若仙境,强化了对鉴湖夜景的独特情感。
内容上,诗句描写抒情主人在水天相映的鉴湖游赏,水波动荡,烟波浩淼,彩霞斑斓,鸳鸟联翩,融入天际,仿佛仙境一般。在这样的画境中“小舟只向西林唤。仙山梦短,长天月满,玉女驾青鸾”,抒情主人公驾着一叶扁舟只向西林,梦三山,见玉女,宛若置身仙境。
人物形象上:抒情主人公驾着一只小船在风景如画的鉴湖游玩,在锦缎一般的秋水上滑过,与成双成对的鸳鸯相伴,在花间醉舞,在长天满月中梦入仙山,驾着青鸾的玉女引导他前行。全曲字字句句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纵情山水、旷达出世的情怀。
11.A
12.(1)颈联写窗外竹子的影子在书桌上摇曳,野外泉水叮咚,仿佛流入砚台中,“竹影”与“泉声”表现了弟侄书房环境的清幽。(2)在纷乱的战争环境中,弟侄仍然能够静心读书,清幽的景致也是弟侄清静内心的反映。(3)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弟侄勤勉好学、专注求学态度的赞赏。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A.首句第一个“穷”字并非“生活贫穷”,而是指“不得志的困境”。“居穷道不穷”是说人处于困境仍注重修养。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这类题需要首先分析诗句意思,然后分析手法,最后分析诗句表达的情感或者和效果。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意思是: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窗外摇曳的绿竹,远处潺潺的泉水,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描写了弟侄书房清幽的环境,我们可以想见其弟侄伏案苦读、砚池墨耕的情形。从中可以看出,尽管社会环境动荡不安,弟侄仍然能够静心读书,该句借景写人,表达了作者对弟侄专注勤勉地学习态度的赞赏之情。
13.C
14.①诗人由北方故乡被贬至南蛮之地,思归不能,志向难伸,满怀哀怨,与《离骚》表达的贬谪之怨相近。②诗人虽然被贬,但依然心怀贞质,“受命不迁”,与《离骚》中屈原对节操的坚守相近。③本诗借橘抒怀,托物言志,与《离骚》经常借香草抒发高洁的情怀相近。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将橘与雪进行对比”错误,诗人借橘与雪表达道理类似,构不成对比。橘应生在南方,而雪滞于北方,诗人借此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橘柚受命江南,不可北移,可作者受命之地本在北方。诗的后面四句,由橘柚的“受命不迁”引发自己被迫南来的感慨。柳宗元出生并长期生活在长安,那里本是自己的出生之地,是自己踏上人生道路,实现济世抱负的用武之地。他被贬谪至“风俗绝不相同”的南蛮之地,志向难伸。《离骚》中屈原,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宪令之时,在怀王面前诬陷屈原,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后来流放汉北,放逐江南等。
诗人虽然被贬,他也像橘柚一样,具有受命不迁的品性。表示自己与屈原一样赞赏并保持橘树那种“受命不迁”的坚定品格,抒发了被贬永州的感慨。《离骚》中,屈原因为忧愤国家的前途命运,用“赴死的决绝”坚守理念,甚至“虽九死其犹未悔”。
诗的前面四句对橘柚进行热情赞颂。前两句说橘柚始终保持着坚贞不屈的节操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三四句从上面两句对橘柚内质的赞美转到对外形的描绘。他也像橘柚一样,具有受命不迁的品性。借橘抒怀,托物言志。《离骚》中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带香草喻保持修洁等。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自屈原以来,“香草美人”就已经成为了高洁人格的象征。
15.D
16.①开头诗人写景生发(或触景生情),由眼前屈原祠的冷落,引出中间两联的议论抒情,表达了对屈原平生遭际命运的悲愤惋惜(或同情)。②尾联又回到景(或借景抒情),首尾呼应,想象屈原吟魂犹在,徜徉沅湘,虚实结合,表达作者对屈原的崇敬怀念之情。
【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尾联运用拟人修辞”错误,尾联意思是,兰蕙和白芷年年绿遍沅湘两岸,沁芳吐艳,屈原的灵魂定会眷怀故地常来常往。不是湘兰沅芷想见,而是作者能够想象得到,没有拟人。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构思技巧的能力。此诗首联以写景兴起。“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伫立平旷辽阔的楚国旧地,放眼望去,但见江流蜿蜒,远山逶迤;由远及近,渐渐地收回目光,却看到古老的三闾祠,萧条冷落,背城而立。作者面对荒芜寂寥的眼前风物不禁感慨万端,一种故宫黍离之感,油然而生。颔联触景兴怀,作者自然地联想起诗人的平生遭际,屈原以光明正直存心国家民族的忠贞之士,竟至落入谗言的深海而尽忠无路报国无门,最终走向悲剧的结局,可谓千古奇冤:“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意谓用不着嫌怨举国难觅知音。诗句表面上是对屈原的劝慰之辞,实则蕴涵了更为深广的悲愤及对诗人无限的同情。“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颈联是一个转换,正面抒写对诗人的沉痛惋惜之情。  尾联“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仍回到现实的景物中来,并以一个浪漫的美丽想像作结:“湘兰元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这首诗首联写景,诗人伫立平旷辽阔的楚国旧地,放眼望去,但见江流蜿蜒,远山逶迤;颔联写对屈原的劝慰之辞,蕴涵了悲愤及同情;颈联正面抒写对诗人的沉痛惋惜之情;尾联仍回到现实的景物中来,并以想像作结。全诗沉郁而清幽,笔力曲折,言议透辟。
17.人祸和天灾 (答原诗中“贱价”和“天工”也对)
18.①以田家的叙述口吻来叙事,显得真实、亲切,让人直观地感受到田家生活的不易。②以“商”“农”一问一答的对话体形式展开,情境感强,写出了商农谋生的艰难而田家尤甚。③对比手法,诗人将麦子丰收胜过去年和田家反受压价之苦对比,写出田家在丰年仍不免受苦挨饿的冷酷现实,诗人将田家靠天吃饭却年年辛苦和商人转徙经商虽苦却不受天灾影响对比,表达对田家的同情。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由“今年麦熟胜去年,贱价还人如粪土”“五月将次尽,早秧都未移”可知,诗歌的标题是田家苦,在正常情况下田家的苦应该是遭遇天灾水旱,致使歉收,致使田家遭受困苦,可是诗歌中除了揭示天灾水旱,田家只能祈求神明保护的忧愁之苦外,还揭示了麦子丰收,田家却遭受贱价之苦,这反映出无论是丰收还是歉收,田家都逃脱不了凄苦命运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田家的深切同情。由此可以总结出,造成田家苦的原因是人祸和天灾。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叙述特色的能力。
诗歌的叙述手法可以从叙述角度、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
就诗歌形式而言,由“何处行商因问路,歇肩听说田家苦” “今年麦熟胜去年……”可知,诗歌诗歌先写行商问路,再写农人回答,采用“商”“农”一问一答的对话体形式展开,由“农商苦乐元不同,淮南不熟贩江东”可知,诗歌写出了商农谋生的艰难而田家尤甚。
由“今年麦熟胜去年,贱价还人如粪土……阴阳水旱由天工,忧雨忧风愁杀侬。农商苦乐元不同,淮南不熟贩江东”可知,诗歌的主体是农人的回答,田家的苦都是田家的口吻来叙述的,更真实地让人感受到田家生活的不易。
就表现手法而言,由“今年麦熟胜去年,贱价还人如粪土”可知,诗歌采用对比手法,将
五月将次尽,早秧都未移” 麦子丰收胜过去年和田家反受压价之苦对比;由“农商苦乐元不同,淮南不熟贩江东”可知,诗人将田家靠天吃饭却年年辛苦和商人转徙经商虽苦却不受天灾影响对比,两处对比写出了田家虽然丰收,但是农人依然要挨饿受苦,虽然商人也是颠沛辗转,但是与农人相比却可以不受天灾的影响,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田家的同情。
19.羞愤苦涩
20.①化用诗句,抒发愤懑之情。时隔十年旧地重回,岁月蹉跎,词人借杜甫诗意来表明自身遭遇,道出了误入仕途的懊悔与愤懑之情。②前后照应,语带双关。“且尽清樽”与上片“推不去”照应,写尽词人欲以酒解忧、聊以自慰的无可奈何。“公莫舞”语带双关,表面指尘埃莫舞,实是对官场得意者不要过分轻狂的奉劝。③借古讽今,寄托忧怀。借六朝覆亡,预感到南宋王朝重蹈六朝覆辙的命运,寄托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④数字连用,增强历史纵深感,加深悲慨之叹。结句以“六”“一”“万”等数字连用,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自身日暮难归、仕途难遇的愤慨融合在一起,层层深入地抒发出来。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秋在黄花羞涩处”,“羞涩”两字极妙,既写出此黄花经过一夜浓霜摧打,尚未抬起头来,似乎有些羞答答、苦涩涩的神态,同时又恰好表现出词人此时的羞愤苦涩的心情。另外一层含义是傲霜独开的菊花在一夜的摧打之后也不免“羞涩”,花犹如此,人何以堪!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词的下片,抒发作者到达陈氏山居后触发的无限感慨。下片的第一句是:“身名多被儒冠误”。时隔十年,重回旧地,风物依然如故,而人呢,白白地蹉跎了岁月,且“身”与“名”俱误。一个“误”字,道出了他在仕途中的几多怨恨,几多懊悔。这里词人借杜甫的诗意来表明自己的遭遇心情,并进一步说“身”与“名”都被儒冠所误,足见愤慨之深!
“且尽清樽”,乃是出于无可奈何,内心的苦痛、郁闷,兴许只能以酒相解了。这与上片的“满袖尘埃”遥相呼应。表现出作者无可奈何,以酒解忧,聊以自慰的情态。
“公莫舞”一语双关,表面指尘埃莫舞,实际上是指官场得势之人,一时得势之人不必那么轻狂得意,这是对官场得意者不要过分轻狂的奉劝。
“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君不见六朝奢华也终付与一江流水,万千感慨尽因暮色天涯。六朝共同的特点是统治者奢侈腐化、醉生梦死,因而一个个国运不长,相继灭亡。南宋的情况与六朝相似,词人似乎已预感到了它将重蹈六朝覆辙的历史命运,因而在这里借咏史抒发时事之感,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担心。
这里,词人用“六”“一”“万”几个数字,反复盘旋,层层深入,似直而纡,似达而郁,将万感交集的复杂思想感情生动地表露了出来。
21.落;残/将尽/结束/阑珊(本空意思相近即可)
22.上片写景艺术:①意象密集(丰密),运用“画角”“谯门”“飞雪”“孤村”“乱叶”“惊雁”“寒云”等意象渲染悲凉凄清的氛围,衬托旅人黯然乡思之情。②视听结合(或动静结合),通过听觉和视觉构成四幅各具特色的画面,即“画角谯门”“飞雪孤村”“冷落酒市”和“寒夜惊雁”。③由远及近,由外到内,又由内到外。从谯门投宿孤村酒舍,又客舍夜坐闻惊雁,步移景换。④景物描写中饱含感情。上阙“悲”“惊”“寒”等,景中含情,饱含凄冷之感。
下片抒情艺术:⑤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如“好在半胧淡月”,月色依稀当年,望月思乡。⑥直抒胸臆,如“到如今、无处不销魂”,直接抒发思乡之情黯然销魂。⑦虚写(对写/落笔对方)如“愁损绿罗裙”“算翠屏应是,两眉余恨倚黄昏”,设想对方(亲人/妻子)正在家中思念自己。
【分析】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风悲画角,听单于三弄落谯门”,意思是悲风中响起画角的声音,听它所吹的《小单于》曲,一遍遍地来自城门的望楼上。一“落”字见得谯门之高,风力之劲,并且还表达出旅人心头的沉重之感。
2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上片写景艺术:
上片写“风悲画角”“听单于三弄落谯门”“飞雪满孤村”“乱叶舞纷纷”“嘹唳度寒云”等,其中运用“画角”“谯门”“飞雪”“孤村”“乱叶”“惊雁”“寒云”等意象,渲染悲凉凄清的氛围,衬托旅人黯然乡思之情,意象密集,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
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通过听觉和视觉构成四幅各具特色的画面,即“画角谯门”“飞雪孤村”“冷落酒市”和“寒夜惊雁”。画角是涂有彩绘的军中乐器,其声凄厉,画角飞声,散入风中,又曾触动过无数旅人的愁思;“飞雪孤村”点出急于投宿是因为风雪交加;“酒市”二句是入村以后的景象;南归途中的雁儿,在夜间受惊高飞时的鸣声,叩动旅人的心弦,无限乡思,黯然而生。
由远及近,由外到内,又由内到外。为了投宿,我远行所骑的马急匆匆地赶路,来到一个孤独的小村,卖酒的市上,灯火已渐渐稀少,我倾听着几声大雁的惊飞,它带着燎亮而悠长的叫声,飞向那寒冷的云层。作者从谯门投宿孤村酒舍,又客舍夜坐闻惊雁,步移景换,思路清晰。
景物描写中饱含感情。上阙“悲”“惊”“寒”等,景中含情,饱含凄冷之感,征人的颠沛流离之苦自在其中,表达出征人心头的沉重之感。
下片抒情艺术:
触景生情,“好在半胧淡月”,“好在”句是说风雪稍止,云雾未散,朦胧中透视半痕淡月。月色依稀当年,望月思乡,情感自然萌发。
直抒胸臆,如“到如今、无处不销魂”,描绘客居夜思,月色依稀当年,望月生情,不禁黯然销魂。此句直接抒发思乡之情。
虚写,“愁损绿罗裙”,写这境况真愁煞我那穿绿罗裙的亲爱的人儿了;“算翠屏应是,两眉余恨倚黄昏”,写我料想在那翠绿屏风里的心上人,也一定在黄昏时分倚门而望,双眉正带着内心无限的怨恨。这两句设想对方正在家中思念自己,是虚写。
23. 从外到内 形态/神态
24.①表现手法上,运用杜鹃啼归的典故,以景结情,既是渲染冷清的环境,又用催归的杜鹃声表现思妇对行人的期盼。②语言技巧上,运用叠词,“声声”二字反复使用,从听觉的角度强化了杜鹃的鸣叫声带给人的心灵冲击:“又”字,强调数年时光已逝,伊人不在,光阴难熬的痛楚。③两句既写出了主人公所承受的相思之苦,又凸显思妇对远行之人的深切怀念及盼其早归之情。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上阙写景:开头两句的“院落”“池塘”是女主人生活的院落的环境,给人一种“深沉”“寂静”的感觉,透露出境中人的孤单和寂寞;第三句写到“帘钩”,转换视角,写了女主人居住的房间,进一步加深冷清空阔的感觉,帘钩上只有“梨花影”作伴,足见女主人的空虚和寂寞;那么,人在何处呢?人在屋内,她在弹筝,女主人公“宝筝拈得”而“雁难寻”,连音调也调试不准,有相思而无法于弦上诉说,眼看着“篆香消尽”而懒得去添,以致帷冷屏寒,难以入睡。由此可知,作者的写景顺序为“从外到内”。
下阙写人:开头三句“钗凤斜攲,鬓蝉不整。残红立褪慵看镜”写女主人公的容貌,“钗凤斜攲”“鬓蝉不整”“慵看镜”,形象地反映了受痛苦煎熬相思成灾的神态。由此可知,下阕重在写人,描摹人物的“神态”。
2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之炼句的能力。
月下传来杜鹃鸟一声声催归的啼叫声,不经意间,一年中三春的美好时光就这样轻易终结了。首先,表现手法上:化用“杜鹃啼归”的典故,“杜鹃啼月一声声”,表面上只写环境,只是在进一步创造冷清的气氛,因为“杜鹃啼血猿哀鸣”是自然界最凄厉的声音,实际上这里还用催归的杜鹃声表现思妇对行人的期待。
其次,语言技巧上:运用叠词,“声声”二字的反复使用,给人以听觉上的震撼,一声声的杜鹃啼归之声更加深了对丈夫的思念;“又”字把这种相思的情形无限延长,不知不觉就在这样的相思成灾的日子中,春天又过去了以后的光阴将如何熬的下去?“又”字凸显了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深切思念。
最后,在感情表达上:这两句既表达了女主人公相思之苦的之深、之重,同时又表达了女主人公对自己丈夫的思念之情以及盼望丈夫归来的急切心情。
25.D
26.①开头便立下了生死的标准:一个为人子、为人臣者,若为尽忠君王、进孝父母而死,则死而无憾。这符合儒家以忠孝为道德之根本的伦理思想。②下片前两句写人生短暂,转瞬即逝,大丈夫应当轰轰烈烈地干出一番事业,才不枉到这世上走一遭。这正是儒家积极入世,重生而不重死,尤重精神生命之自强不息的思想的体现。③上片在赞叹张、许时用“留取”而不用“留得”,下片中“使当时卖国”四句设想假使当时张、许二公贪生怕死,卖国降虏,将受人唾骂,遗臭万年,焉能流芳百世?这些正体现了儒家“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的思想。
【分析】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等的能力。
D.“全词以叙事写景立意”错,全词主要运用的是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故选D。
2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本词开篇写“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意思是做儿子的能死节于孝,做臣子的能死节于忠,那就是死得其所。也就是说本词开头便立下了生死的标准:一个为人子、为人臣者,若为尽忠君王、进孝父母而死,则死而无憾。这符合儒家以忠孝为道德之根本的伦理思想道德观念。
下片前两句写“人生翕歘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意思是人生短促,转眼生离死别。更应该轰轰烈烈做一番为国为民的事业,只有这样才不枉到这世上走一遭。这两句语短情真,完全相合于词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信念。而这正是儒家积极入世,重生而不重死,尤重精神生命之自强不息的思想的体现,体现儒家伦理道德的杰作。
上片写“留取声名万古香”,在赞叹张、许时用“留取”而不用“留得”,下片写“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流芳”,其中“使当时卖国”四句设想假使当时张、许二公贪生怕死,卖国降虏,将受人唾骂,遗臭万年,焉能流芳百世?这些都体现了儒家“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的思想,思想积极进步,能够体现儒家伦理道德的杰作。
27.C
28.①“抛”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突出时光流逝之快。②“红”“绿”形容词作动词,准确贴切地展示了颜色的动态变化。③三句话化抽象为具象,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年华流逝的感慨。
【分析】2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思想内容分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C.“实写诗人回家之后宁静而又闲适的生活”错误。不是“实写”。“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是词人想象回家后的情景,属于虚写。
故选C。
28.本题考查学生炼句(赏析句子)的能力。
首先从内容上看,大意是说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其次从思想内涵或情感态度上分析,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流光容易把人抛”,指时光流逝之快。“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化抽象的时光为可感的意象,以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奔驰,也是渲染。
最后从修辞手法或表达效果上看,乐景写哀情。蒋捷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春愁是剪不断、理还乱。词中使用拟人手法,把人的行为动作“抛”赋予自然物,借“红”“绿”颜色之转变,表达时光流逝之快,感叹青春或美好时光不常在。
29. 梅花/寒梅 思念/怀念
30.①王诗中,梅花象征故乡,诗人借问故乡的梅花是否开放,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②陆诗运用借代,用“一枝春”借代梅花,也象征春天的来临,陆诗借折梅赠友,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意。③汪诗以故乡梅花已落,反衬客馆的梅花刚刚开放,突出作者客居他乡的孤苦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从“君自故乡来……寒梅着花未?”可知,王诗中的主人公久居他乡,忽然遇到来自故乡的旧友,借询问家乡的梅花是否开放,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从“折花逢驿使……聊赠一枝春”可知,诗人与友人远隔千里,只能凭驿使来往互递问候。而这一次,诗人传送的不是书信却是梅花,诗人用“一枝春”借代梅花,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从“孤馆寒梅发……江上一枝开”可知,汪诗以故园和客馆梅花开放的早迟不同,表现出诗人客居异地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3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王诗“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是说“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这株寒梅,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陆诗“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是说“江南别没有更好的礼品相送,且送给你一枝报春的梅花吧”,诗人用“一枝春”借代梅花,也象征春天的来临,隐含着对相聚时刻的期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深情的思念和良好的祝愿。
汪诗“故园花落尽,江上一枝开”是说“此时故乡的园中花已经开了又凋谢了,江上春尚寒,只有一枝梅花独开”,汪诗叙述故乡花已落,客馆花才开,以两地花开时差作比,衬托出“哪里都没有家乡好”这种中国人民的传统心态,抒发了热爱家乡,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31. 歌女(歌妓) 不慕名利(或不同流俗等)
32.①西邻公子的盛情邀请与“我”的冷漠态度形成对比,一边是“要珠鞍、迎入梨花院”,一边却“身未动,意先懒”,突出抒情主人公的不慕名利。
②靓妆装扮的众歌女乐唱街坊流俗之曲与“我”游学流莺百啭形成对比,突出抒情主人公的不同流俗。
③众歌女唱流俗之曲而华堂满座与“我”唱高雅之曲而应和者寡形成对比,暗含曲高和寡的叹惋。
【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思想情感的分析能力。
从词中“妾出于微贱。少年时、朱弦弹绝……”等内容可知,“妾”是女人的自称,所以本词是以歌女的口吻来进行叙述的。通过词中“身未动,意先懒”“回首望、侯门天远”“我有平生离鸾操,颇哀而不愠微而婉”等语可知,词中的歌女不慕富贵,不同流俗。这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3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在本词中,作者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主人公不慕名利、不同流俗的性格特点。
在词的上阙中,作者写到“谁向西邻公子说,要珠鞍、迎入梨花院”,此处用“珠鞍”“梨花院”写出了公子的盛情之殷,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身未动,意先懒”,并不为公子的盛情所动,而是坚持自己本来的性情,从中可看出抒情主人公的不慕名利,突出了人物形象。
其次,词中写到“我”的“粗识国风关雎乱,羞学流莺百啭。”从中可看出“我”志趣高雅,天分之高。而下阕中对其他歌女的描写则是“那人人、靓妆按曲,绣帘初卷。道是华堂箫管唱,笑杀街坊拍衮”,靓妆装扮的众歌女乐唱街坊流俗之曲找来阵阵笑声,这些“笑杀街坊拍衮”的流俗之曲与“我”的“粗识国风关雎乱”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抒情主人公的不同流俗。
歌曲的高雅与低俗是一目了然,但所收到对待却恰恰相反。众歌女唱流俗之曲而华堂满座;“我”虽有高雅的音乐,“我有平生离鸾操”,却无人欣赏,只能“聊一奏,更三叹”,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暗含曲高和寡的叹惋。
33. 艰险 寒冷
34.前八句写景,叙写自己行路不顺;后八句采用对话,叙写人事。看似两截,其实结构紧密。由我个体的悲伤进而写到黎民百姓的苦难,情感上推进自然;中间以我听到伐竹者的悲歌而引发后面的对话,结构上也是自然流畅;我为行路苦人,他们是伐竹苦人,共同展现社会状况,揭示安史之乱带来的时局动荡。前后两部分融合一体。
【解析】3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第一空前四句“熊罴咆我东,虎豹号我西。我后鬼长啸,我前狨又啼”借熊罴、虎豹、鬼、狨的声音烘托山路险恶可怕,前后左右,无非异物。所以可以填:艰险/险恶等。
第二空“天寒昏无日,山远道路迷。驱车石龛下,仲冬见虹霓”,天寒日淡,远道绝壑,怪石四合,皆如奇鬼猛兽,森然搏人,描写天气的寒冷与异常。所以可以填:寒冷。
3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结构的能力。
前八句写景,借熊罴、虎豹、鬼、狨的声音烘托山路险恶可怕,前后左右,无非异物。接着描写天气的寒冷与异常,天寒日淡,远道绝壑,怪石四合,皆如奇鬼猛兽,森然搏人,叙写自己行路不顺。后八句“为官采美箭,五岁供梁齐”“苦云‘直簳尽,无以充提携’”采用对话,伐竹者手中空无所携。因采不到箭,交不了差,所以悲歌,叙写人事。看似两截,其实结构紧密。
本诗杜甫在唐乾元二年(759年)由秦州往同谷所作的纪行诗。此诗主要是写自己的经历和所见人民服徭役的痛苦。由我个体的悲伤进而写到黎民百姓的苦难,情感上推进自然。
“伐竹者谁子?悲歌上云梯”,中间以我听到伐竹者的悲歌而引发后面的对话,结构上也是自然流畅。
道途危苦颠沛,我为行路苦人,“无以充提携”他们是伐竹苦人,“惊蒸黎”,老百姓不得安生,共同展现社会状况,揭示安史之乱带来的时局动荡。前后两部分融合一体。
35. 时间 孤
36.①选材典型。作者选取多种典型的秋天声音,对大雁乌鸦的啼叫声、孤亭的曼吟声、裂帛声、落叶声,以及风声、水声等进行了描绘。②以静衬动(声),以溶溶“孤月”与点点“繁星”的寂静,衬出“秋声”的繁复与多样。③运用铺陈。写出秋声由远近飘忽不定,到“吹竹”后的“裂帛声”,再到“落叶声”的高低变化。④化用诗句。化用《琵琶行》中的“四弦一声如裂帛”,形象写出了“吹竹”声音由“悄然”到“激越”。⑤采用比较。通过与笛筝之声比,与裂帛声比,更为清晰地描写出秋声的独特。
【解析】3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炼字的能力。
由诗中“孤月溶溶波底生”“二更三更”“湖灯散尽天将明”等词、句可知,这首诗全诗是以“时间”为线索来写秋夜江上所见所闻的;
本诗首两句“孤月溶溶波底生,繁星点点林外荧”,以入夜的视觉感受,先铺叙一个秋夜宁静幽暗的环境气氛,特别是一“孤”字,为全是定下孤独、惆怅、落寞的情感基调。
3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人别出心裁地用浓墨点染出秋夜舟中的观感,铺陈渲染,描绘秋声,很有特色。
①在这宁静而光线暗淡的秋夜,人们的视觉受到很大的限制,而特别灵敏的,却是耳朵的听觉感受了。没有行人的水际舟中,先听到水边树木萧槭的声响;在水汀浅泽处宿夜的大雁和船桅上的乌鸦,也传来不时的鸣叫;在孤亭那边,隐隐传出悠悠吟声,细听时又分不出是笛音还是筝声;突然某处吹箫,声如裂帛;声鸣风吹,秋叶飘落在荒坟上。在“多秋声”的引导下,诗人选取了典型的意象:写了大雁、乌鸦的啼叫、孤亭的曼吟、裂帛的箫声、落叶的声响,以及风声、水声,以此诗人通过这些典型意象将秋夜的一切都通过秋声表达出来。
②作者以“孤月溶溶”和“繁星点点”来烘托出秋夜的宁静幽暗,并以此来衬托出“秋声”的繁多和多种多样,如写出了鸟鸣声、落叶声、风声、水声等等,诗人在这里使用了以静衬动的艺术手法。
③诗人在写秋声时,“秋声忽远复忽近”,“秋声”忽远忽近,飘忽不定,“细听非笛亦非筝”“悄然吹竹作裂帛”,“细听”说明声音极小,而“裂帛”则说明声音极大,“秋声”高低变化无穷,这样诗人采用铺陈的手法,通过丰富的听觉感受,把浓浓的秋意,强烈地烘托出来了。
④化用诗句。在“悄然吹竹作裂帛”中,诗人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四弦一声如裂帛”,形象地写出了“秋声”由“悄然”到“激越”的变化。
⑤在“细听非笛亦非筝”“悄然吹竹作裂帛”中,诗人将“秋声”与笛筝的声音相比较,又与“裂帛”的声音相比较,更为清晰地描绘出“秋声”的独特之处。
37.D
38.“老惯人间齐得丧”说自己历尽人间万事,已把得失荣辱看得超然平淡了。此处 “老”表明自己愿意退隐、不再追求功名,颇有萧散苍凉之感。
“我老渔樵君将相”指的是未来诗人归隐,而友人成为将领。此处的“老”表达了对友人建功立业的向往之情。
【分析】3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未分别已怀恋”错,词的最后表现的是词人希望好友朱景参在得意时不要忘了老朋友,而不是对友人的怀念。
故选D。
3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老惯人间齐得丧”意思是,年龄老了,把人间的得失看得一样,无所动心。词人虽正当盛年却早生白发,也就有了叹老嗟悲的资格。再根据下文“千岩高卧,五湖归棹,替却凌烟像”可知,词人已有归隐之意。表现了词人愿意退隐、不再追求功名,颇有苍凉之感。
“我老渔樵君将相”意思是,我不思功名,渔樵老去,而你出将入相,博取功名。这是设想两人的未来,朱景参春风得意,与自己的归隐生活作比,写出作者对友人建功立业的向往之情。根据下文“小槽红酒,晚香丹荔,记取蛮江上”可知,希望朱景参在得意时不要忘了老朋友,暗示了词人消极中寄希望于未来的心情。
39.落拓江湖,且吩咐、歌筵红粉
40.①直抒胸臆。词人提到处处碰壁,想建立一番功业而未成,“涕泪都飘尽”,只好在江湖间“落拓”,直接抒发壮志未成悲伤之情、四处漂泊的失意之情;②借典故抒情。连写秦七、黄九、玉田三人,在此风比较重,表达自己的词作风格,壮志不成,老去填词,抒发作为词人不懈努力的精神。③全词以自述人生的方式,通过记叙将生平告诉世人,从追求壮志到壮志未成,后又抛却浮名,最后将这些悲哀与无可奈何寄托到诗词上,情感多样而又复杂。
【分析】3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的能力。
诗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的意思是: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
诗句“落拓江湖,且分付、歌筵红粉”的意思是:漫游江湖,放浪不羁,姑且吩咐筵席上红粉歌女演唱遣兴。壮志未酬,垂暮之年,封侯无分,只好“老去填词”,落拓江湖而已。这与辛弃疾“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之句,用意相同。英雄失志的悲哀与无可奈何的愁绪,跃然纸上。
4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直抒胸臆。上片抒发壮志难酬,抛却浮名、填词传恨的苦衷。词的开端:“十年磨剑,五陵结客,把平生、涕泪都飘尽。”这是说,词人的性格,本来是豪爽刚毅的,与豪侠结友,佩剑自随,想建立一番事业,但事与愿违,处处碰壁,洒尽涕泪而已。接着写“老去填词,一半是空中传恨。几曾围、燕钗蝉鬓”在其词集中,虽有一些艳词,不过是空中传恨而已,并不曾在青楼歌馆,留连声色。直接抒发壮志未成悲伤之情、四处漂泊的失意之情。  
借典故抒情。换头写“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差近”词人认为秦少游之词,偏于柔婉;黄山谷之词,偏于奇崛。他对张玉田崇尚清空,乃奉为圭臬,认为己词之风格,与玉田接近。接着写“落拓江湖,且分付、歌筵红粉。料封侯、白头无分”这几句是照应开头,壮志未酬,垂暮之年,封侯无分,只好“老去填词”,落拓江湖而已。英雄失志的悲哀与无可奈何的愁绪,跃然纸上。这首词尽管用典良多,却给读者以自然浑成感,毫无琐屑堆砌之病。
这首词以自述式的描写,活画出一个失意丈夫形象,他因大志难酬而调怅唏嘘,只好舞弄文墨,借填词来写其怅恨,以声色来消其心中块垒。词人意兴颓丧,且又笔致冷隽,使全词笼罩着一片灰暗凄切的消极情调。然柔中有骨,字行间仍使人感受到作为一个词人的主人公不懈努力的精神。壮志既不成,干脆愤而填词,以遣情怀,这正是词中所着力表现的题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