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9张PPT)
语文 必修下册
单元素养检测卷(七)
[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 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特征一: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中女性之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
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特征二: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一群“小才、微善”“或情或痴”的寻常“异样女子”,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特征三: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有种种;微善,有种种;真性情,更有种种。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
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 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如湘云、芳官等),或心智锐敏(如黛玉、龄官),或性格刚烈(如直面戕害的鸳鸯、尤三姐等),是古已有之的“不 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
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是对儒家“修己安人”“和而不流”等积极内涵的认同与实践。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如李纨、麝月等),待人谦和(如薛宝钗、花袭人等),
且品行坚韧(首推平儿,还有薛宝钗),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 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摘编自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
但她为人处世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 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
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 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 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
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摘编自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说宝钗“孜孜以求的是‘甜如蜜’的小人之交。她常常给人送东西,有时是有一定同情心的善行。但我们应看到,她的动机是复杂的。首先是求得美名,目的是邀时誉,笼络人心”。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 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
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儿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儿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 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
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 “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摘编自周思源《探秘集》)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红楼梦》中女子之美的表述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各美其美
B.美得适度
C.都兼具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
D.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解析】 “都兼具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错,材料一第四段
说的是“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
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
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并非“兼具”。
C
2.根据材料二,下列与“冷香丸”有关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
思的一项是( )(3分)
A.曹雪芹创造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
精彩的写法。
B.“冷香丸”所解“热毒”,“病症”之一是追求功名,之
二是为人端庄。
C.有人认为,“冷香丸”有治疗内热外冷分裂性格的意
义,对宝钗有益。
D.有人认为,“冷香丸”是压制生命活力扭曲真实心性
的,对宝钗有害。
B
【解析】 材料二第二段说“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
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
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
是热毒”,这两个都是“热毒”,紧跟着后面说“但她为人处
世却端庄大方……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因此“为
人端庄”应该是“冷”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下列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中,与文意不符
的一项是( )(3分)
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
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
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儿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
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D.认为金钏儿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
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D
【解析】 材料三第三段说的是“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语
意颠倒。
4.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
上三则材料,概括说明造成对薛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
因。(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从创作原则看,《红楼梦》是要塑造“真”的人
物,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2)从读者角度看,读者
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
薛宝钗的评价。(3)从写作手法看,《红楼梦》运用了严
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薛宝钗形
象复杂化。
5.人物的复杂性是指文学作品中某个人物形象有丰富的释读
和评价的可能,上面材料中所分析的薛宝钗就是一个复杂
性人物。请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红岩》
这四部作品中任选一个人物(薛宝钗除外),结合作品中的
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该人物复杂性的理解。(6分)
示例一:《呐喊》中的孔乙己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人
物。鲁迅所言的“不幸”与“不争”在他的身上得以很好地体
现。一方面他身为读书人,坚持穿长衫站着喝酒,把茴香
豆分给孩子,是一个善良的读书人,最后却被打断腿,也
答:
并未被人挂念,只落了个“大概已经死了”的“不幸”结局;
另一方面,他十分迂腐,好吃懒做,故步自封,自许读书
人而一味维护“面子”,教小伙计写“茴”字,拿“读书人的
事”当幌子麻痹自己,不思进取,可谓“不争”。由此观之,
孔乙己是个让人既批判又同情的人物。
示例二:林黛玉的复杂,体现在她“柔”与“刚”的矛盾性
上。她的“柔”是明显地体现在她的外貌中的,“行动处似
弱柳扶风”,她成日地流泪也表现了她的“柔”;她的“刚”体
现在她内里的品格中,她自恃才高,勇于反抗,坦诚率
性,不屑于做虚伪的掩饰,她是以“刚”的姿态面对这个虚
伪的世界。所以在对她两极分化的评价中,既有“古今奇女
子”的赞扬,又有“空有才情,其余不足取”的贬斥。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胡博士
张中行
博士是个有大名的人物。可是以他为话题却很不合适。一是他的事迹,几乎尽人皆知,“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不用说了,其后呢,做了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校长,渡海峡东行,做院长、大使等等,所谓事实俱在,用不着述说。二是关于学术
成就,他是经史子集无所不问,无所不写,大兼早直到老庄和孔孟,小(当然是按旧传统说)兼晚直到《红楼梦》和《老残游记》,所谓文献足征,也用不着述说。可是我这琐话有不少是涉及北京大学的,胡博士是北京大学的重要人物,漏掉他,有人会怀疑这是有什么避忌。不得已,只好借用孔北海让梨的办法,拿小的,谈一些琐屑。
到我上学时期,论资历,他已经是老人物了,可是年岁并不很大,不过是“四十而不惑”。中等以上身材,清秀,白净。永远是“学士头”,就是头发留前不留后,中间高一些。永远穿长袍,好像博士学位不是来自美国。总之,大家共有的印象,是个风流潇洒的本土人物。
形貌本土,思想有不少来自异国的东西。我们本土的,有时候谈阴阳,说太极,玄想而不顾事实。科学方法则不然,要详考因果,遵循逻辑,要在事实的基础上建立知识系统。这比较切实,所以有力量。初露锋芒是破蔡元培校长的《石头记索隐》。蔡先生是猜谜,甚至做白日梦,经不住科学方法的事实考验。在红学的历史上,胡博士这篇《〈红楼梦〉考证》很重要,它写于1921年,此后,大家对索隐派的猜谜没有兴趣了,改为集中力量考曹府,以及与之有关联的脂砚、敦敏等。也是用此法,他还写了不少书和文章,得失如何可以从略。
“五四”前后,胡博士成为文化界的风云人物,主要原因是触及当时文化方面的尖锐问题,这就是大家都熟知的文学革命。也是因为他喜爱社交,长于社交。在当时的北京大学,交游之广,朋友之多,他是第一位。即使是学生,去找他,他也是口称某先生,满面堆笑;如果是到他的私宅,坐在客厅里高谈阔论,过时不走,他也绝不会下逐客令。这种和易的态度 还不只是对校内人,对校外的不相识也是这样,凡是登门必接待,凡是写信必答复。这样,因为他有名,并且好客,所以同他有交往就成为文士必备的资历之一,带有讽刺意味的说法 是:“我的朋友胡适之。”
要上课,要待客,要复信,要参加多种社会活动,还要治学,写文章,其忙碌可想而知。可是看见他,总是从容不迫的样子。当时同学们都有个共同的感觉,胡博士聪明过人,所以精力过人。三十年代初,他讲大一普修的中国哲学史,我总是去听。现在回想,同学们所以爱听,主要还是话讲得漂亮,使发困的人不想睡。1946年,清华大学校庆,我参加了。其中有胡博士讲话,谈他同清华大学的关系,是某年,请他当校长,他回个电报说:“干不了,谢谢!”
以下他加个解释,说:“我提倡白话文,有人反对,理由之一是打电报费字,诸位看,这用白话,五个字不是也成了 吗?”在场的人都笑了,这口才就是来自聪明。
以上谈的偏于“外面儿”的一面。外面儿难免近于虚浮,一个常会引起的联想是风流人物容易风流。胡博士像是不这样,而是应该谨严的时候并不风流。根据道听途说,他留学美国的时候,也曾遇见主动同他接近的某有名有才的女士,但结果是他还是回到老家,同父母之命的江夫人结了婚。旧式的江夫人来了北京,不能跳舞,更不能说yes、no。这期间还流传一个小故事,某女士从美国回来,北大聘她教外语,因为家长与胡博士有世交之谊,住在胡家。我听过这位女士的课,一口流利的好莱坞。她说惯了,不三思,下课回寓所,见着胡博士还是一口好莱坞,胡博士顺口搭音,也就一连串yes、no。江夫人不懂,自然不知道说的是什么,也自然会生疑。胡博士立即察觉,并立即请那位女士迁了居。
闲谈到此,本可结束。继而一想,不妥,谈老师长辈,用夫人和女士事件结尾,未免不郑重。那就再说一件,是他对朋友能爱人以德。那是1938年,中国东、北半边已经沦陷,北大旧人还有住北京的,其中一位是周作人。盛传他要出来做什 么,其时胡博士在伦敦,得知后就给周寄来一首白话诗,用诗的形式劝勉:“谁知我此时一点相思情”,情很深;“智者识得重与轻”,意很重。可惜收诗的人没有识得重与轻,辜负了胡博士的雅意。
说起北大旧事,胡博士的所为,也有不能令人首肯的,或至少是使人生疑的。那是他任文学院院长兼中文学系主任,立意整顿的时候,把系里多年的教授林公铎解聘了。
林先生傲慢,上课喜欢东拉西扯,骂人,确实有懈可击。但他发牢骚,多半是反对白话,反对新式标点,这都是胡博士提倡的。自己有了权,整顿,开刀祭旗的人是反对自己最厉害的,这不免使人联想到公报私仇。如果真是这样,林先生的所失是鸡肋,胡博士的所失就太多了。
(选自《负暄琐话》,有删改)
文本二:其实写作就是写真实,写真话,写心里话。初学者不妨用笔说话,怎么想就怎么写,时间长了,就知道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哪些话该多说,哪些话宜少说。真正的好文章,内容要深刻,表达要平实自然。写作要学会去雕饰,
有人写文章,全文七八百字,扭扭捏捏,全是形容词,删掉虚空的文字,只能剩下百十来字。现在不少年轻人不屑于书写平凡、小事,写文章喜欢弄些新术语,弄点玄虚,自认为高大 上,有的标题也看不懂,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观念问题;有的刻意向“大众化”靠近,但又往往写些老生常谈、众人皆知的东西,大写特写,简直浪费笔墨。
(选自张中行《写作的三个层次》,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
一项是( )(3分)
A.本文以“闲谈”的方式娓娓道来,给人举重若轻之感。
文中写胡适之先生的轶事,简淡中有深情,字里行间
多含有一位学生对老师的敬意。
B.作者在文中鲜明地说他写胡博士的办法是“孔北海让
梨”,专拣胡博士一些琐屑小事来谈。但文章读来不仅
不乏味,反而真切动人,不仅弥漫着生活气息,还富有
趣味性。
C
C.即使是学生去找胡博士,他也是很谦和,满面堆笑。
作为校长,他凡是登门必接待,凡是写信必答复。人
的精力毕竟有限,他这样多少有失体统,会影响到公
务和学问。
D.倒数第二段,作者说“闲谈到此,本可结束。继而一
想,不妥,谈老师长辈,用夫人和女士事件结尾,未
免不郑重”,足见作者思虑之深细,由其为文见其为
人。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也可指老庄学说。《庄
子 逍遥游》中蜩与学鸠称自己腾跃而起,“不过数仞
而下,翱翔蓬蒿之间”,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B.在儒家传统中,尊孔子为至圣,尊孟子为亚圣。“不愤
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一句
体现了亚圣孟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
C.《老残游记》被鲁迅列入“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小说
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通过他的见闻感受
来深入开掘社会的矛盾。
C
D.《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书中所言“金玉良缘”是
指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情缘。索隐派是关于该书的众
多研究流派中的一支,探幽索隐,发掘本事。
8.请简要分析胡博士的形象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治学上,重科学考证。用科学方法影响了红学研
究方向。②为人上,平易有德。胡博士善社交,对任何人
都很平易,爱友以德。③处事上,从容聪明。胡博士事务
繁多且不乱,说话聪明,精力过人。④情感上,谨严不风
流。能及时消除夫人疑虑。
9.结合文本二中作者的创作观简析《胡博士》一文的写作特
色。(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书写真实,懂得分寸。文章既写了胡博士治学、
待人等方面的风范,也写了他“不能令人首肯”解聘教授的
事。每件事的叙说恰到好处,不该说的则不说。②务去雕
饰,不弄玄虚。对胡博士潇洒外貌的描写近乎白描,叙事
也干净利落,没有虚空之言。③选材典型,不落流俗。对
胡博士在文学革命、担任北大校长、研究经史子集等“尽人
皆知”的方面,采用简笔;在以德待友、情感谨严不风流、
聪明过人等方面则不惜笔墨,直接展现了人物风采。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马成字君迁,南阳棘阳人也。少为县吏。世祖徇颍川,以成为安集掾,调守郏令。及世祖讨河北,成即弃官步负,追及于蒲阳,以成为期门,从征伐。世祖即位,再迁护军都尉。
建武四年,拜扬武将军,督诛虏将军刘隆、振威将军宋 登、射声校尉王赏,发会稽、丹阳、九江、六安四郡兵击李 宪。时帝幸寿春设坛场祖礼遣之进围宪于舒令诸军各深沟高垒宪数挑战成坚壁不出守之岁馀,至六年春,城中食尽,乃攻之,
遂屠舒,斩李宪,追及其党与,尽平江淮地。
七年夏,封平舒侯。八年,从征破隗嚣,以成为天水太 守,将军如故。冬,征还京师。九年,代来歙守中郎将,率武威将军刘尚等破河池,遂平武都。明年,大司空李通罢,以成行大司空事,居府如真,数月复拜扬武将军。
十四年,屯常山、中山以备北边,并领建义大将军朱祐 营。又代骠骑大将军杜茂缮治障塞,自西河至渭桥,河上至安邑,太原至井陉,中山至邺,皆筑保壁,起烽燧,十里一堠。在事五六年,帝以成勤劳,征还京师。边人多上书求请者,复遣成还屯。及南单于保塞,北方无事,拜为中山太守,上将军印绶,领屯兵如故。
二十四年,南击武谿蛮贼,无功,上太守印绶。二十七 年,定封全椒侯,就国。三十二年卒。
子卫嗣。卫卒,子香嗣,徙封棘陵侯。香卒,子丰嗣。丰卒,子玄嗣。玄卒,子邑嗣。邑卒,子醜嗣,桓帝时以罪失 国。延熹二年,帝复封成玄孙昌为益阳亭侯。
(节选自《后汉书·马成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帝幸寿春/设坛场祖礼/遣之/进围宪于舒/令诸军各深
沟高垒/宪数挑战/成坚壁/不出/守之岁馀
B.时帝幸寿春/设坛场/祖礼遣之/进围宪于舒/令诸军各深
沟高垒/宪数挑战/成坚壁不出/守之岁馀
C.时帝幸寿春/设坛场祖礼/遣之/进围宪于舒/令诸军各深
沟高垒/宪数挑战成/坚壁不出/守之岁馀
D.时帝幸寿春/设坛场/祖礼遣之进/围宪于舒/令诸军各深
沟高垒/宪数挑战/成坚壁/不出/守之岁馀
B
【解析】 “设坛场祖礼”中“设”是动词,可以接宾语“坛
场”,但不能接“祖礼”,故排除A、C两项。“祖礼遣之”应
该是“设坛场”的目的,而“进围”是连动式,中间不可断
开,故排除D项。综上,答案为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3分)
A.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
称。安集掾指安集官署职员。
B.世祖,是光武帝刘秀的庙号。庙号是古代皇帝死后,
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C.司空,是古代官名。西周始设,位次三公,与六卿相
当,掌水利、营建之事。
D.烽燧,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白天
燃烟叫燧,夜晚放火叫烽。
【解析】 D项,应为“白天燃烟叫烽,夜晚放火叫燧”。
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3分)
A.马成年轻时仕途很顺利。开始担任县里的官吏,后来
世祖刘秀攻占颍川,任命他担任安集掾,后来调任他
担任郏县的县令。
B.马成除了本官之外,还经常代职。他担任天水太守
时,仍然统率军队;回到京师,又代理中郎将、大司
空等官职的事务。
C
C.马成驻守边疆时深受当地人的爱戴。他屯兵时北方安
宁无事,因此被征召回到京师。后又在边疆人士上书
请求下回去屯兵。
D.马成的后人因他而受荫封。在代代继承爵位的过程
中,经历了改变和废除封国之后,其玄孙马昌最终又
被封为益阳亭侯。
【解析】 C项,“北方安宁无事”与“被征召回到京师”无必
然因果关系。“北方安宁无事”是“在边疆人士上书请求下回
去屯兵”之后的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及世祖讨河北,成即弃官步负,追及于蒲阳,以成为期
门,从征伐。(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到世祖讨伐河北的时候,马成便弃官步行,追
到蒲阳赶上世祖,世祖任命马成为期门,让他跟从征伐。
(2)至六年春,城中食尽,乃攻之,遂屠舒,斩李宪,追及
其党与,尽平江淮地。(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步负”“及”“从”为得分点,意思分别为“步行”
“赶上”“跟从”。(2)“乃”“党与”“尽平”为得分点,意思分别
为“才”“党羽”“全部平定”。
到建武六年(30)春天,舒城中的粮食吃光了,马
成才下令攻城,于是屠杀舒城居民,杀死李宪,追击他的
党羽,全部平定了江淮地区。
14.马成在边五六年后,世祖把他征召回京,但边疆人士又上
书请求马成回边,可见,马成在北拒匈奴时深得人心。马
成是怎样守卫边疆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屯兵。马成在成山、中山驻扎军队来警备北疆。
②壮大兵力。兼统领建义大将军朱祐的部队。③建筑防御
工事。自西河至渭桥,自河上至安邑,自太原至井陉,自
中山至邺城,都建筑堡垒,起烽火,十里建一个瞭望哨所。
【解析】 根据题干内容,回到原文第四段仔细分析涉及原
文内容的前后文语境,可以得知马成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
守卫边境的:一是屯兵;二是壮大兵力;三是建筑防御工
事。
【参考译文】
马成,字君迁,南阳郡棘阳(今河南新野)人。马成年轻时担任县里的官吏。世祖刘秀带兵占领颍川,任命马成为安集 掾,后来调任他担任郏县(河南郏县)县令。等到世祖讨伐河北的时候,马成便弃官步行,追到蒲阳赶上世祖,世祖任命马成为期门,让他跟从征伐。世祖刘秀登基称帝,马成两次升迁后任护军都尉。
建武四年,授予马成扬武将军一职,指挥诛虏将军刘隆、振威将军宋登、射声校尉王赏,征调会稽、丹阳、九江、六安四郡的军队攻击李宪。当时世祖刘秀来到寿春,设立拜将场所,
按照祖礼授马成军权。马成进军将李宪围困在舒城(今安徽省庐江县),命令各路军队深挖壕沟,高筑壁垒。李宪多次挑 战,马成坚守城池,不与他交战,围守了一年多的时间。到建武六年(30)春天,舒城中的粮食吃光了,马成才下令攻城,于是屠杀舒城居民,杀死李宪,追击他的党羽,全部平定了江淮地区。
建武七年(31)夏天,马成被封为平舒侯。建武八年(32),跟从大军征伐打败隗嚣,世祖任命马成为天水太守,仍然像以前一样统率军队。当年冬天,世祖征召他回到京师。建武九年(33),马成代替来歙掌管中郎将事务,率领武威将军刘尚等
攻破河池县,于是平定武都郡。第二年,大司空李通罢官离 职,世祖任命马成代理大司空事务,居大司空府按照实职办 事,数月之后又授予他扬武将军。
建武十四年(38),马成屯兵常山、中山来警备北部边疆,兼统领建义大将军朱祐的部队。又代替骠骑大将军杜茂修缮建筑防御工事,从西河到渭桥,从河上到安邑,从太原到井陉,从中山到邺城,都筑起堡垒,燃起烽火,每隔十里建一个瞭望哨所。在职做了五六年,世祖认为马成勤劳,征召他回到京 师。边疆人士多有上书请求让他回边的,世祖因此再次派遣马成回去屯兵。等到匈奴南单于守塞自安,北方安宁无事,授予
马成中山太守一职,呈上将军的印绶,仍像原先一样统率驻扎军队。
建武二十四年(48),马成率军向南征讨武谿的蛮兵,未建军功,于是呈上太守印绶。建武二十七年(51),确定封地,做了全椒侯,到封地定居。建武三十二年(56)去世。
马成的儿子马卫继承了爵位。马卫去世,他的儿子马香继承爵位,改封为棘陵侯。马香去世,他的儿子马丰继承爵位。马丰去世,他的儿子马玄继承爵位。马玄去世,他的儿子马邑继承爵位。马邑去世,他的儿子马醜继承爵位,桓帝时因为获罪被废除了封国。延熹二年(159),皇帝又封马成玄孙马昌为益阳亭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红楼梦》中写道,经过两首不成功的《咏月诗》后,香菱终于写成了一首众人称赞为“新巧有意趣”的诗。诗文如 下: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诗意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月光璀璨,光芒难掩。虽然月亮看上去外貌娟
秀,但它的质地却非常清寒。
B.颔联写一泻千里的月光之下,处处传来捣衣之声,直
到雄鸡高唱、缺月高挂。
C.颈联写了穿绿蓑衣的江上人秋夜闻笛,闺中女子楼头
望月两幅画面。
D.尾联诗人想象嫦娥的疑问:“为什么不让分离的亲人重
新团聚在一起,永不再分离呢?”
【解析】 B项,“直到”有误,该句另写早行之人。
B
16.这首诗的“新巧有意趣”体现在何处?请从写作特色方面作
答。(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除首联直接写月外,其他句句不着“月”字,但句
句与月相关。②诗中化用古代诗句,却不露痕迹,用词典
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③首联一个“寒”字统摄全诗,全
诗围绕这个“寒”字展开,情感浓郁;借咏月怀人,流露了
真情实感,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
【解析】 这是一首借景抒怀的诗歌,可结合诗歌使用的写
景的手法、抒发了香菱怎样的情怀分析。要注意诗歌在语
言方面采用的手法,化用诗句而不露痕迹,处处写“月”而
不直接言“月”,含蓄蕴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之所以对
子路的话“哂之”,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采用怀古伤今的手法,感叹六
朝繁华不再,委婉地流露出作者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
的不满情绪。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
(3)《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写招待宾客时,自己舀尽
西江水,用北斗星做酒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尽挹西江
细斟北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古人认为,玫瑰虽香,但香气不够淡雅,做成香囊也不适合高雅的人佩戴;整棵花柱难以造型,刺多,“不甚雅观”;最后一条“指控”最尖锐,说玫瑰的颜色“微俗”。玫瑰的香气其实浓而不妖,和桂花、水仙一样,是香浓而有品位者,此三者当得上花香三甲。若说“微俗”,含笑、栀子、白兰的香倒是脱不了嫌疑。至于颜色,__①__,常见的有粉红色,绝类海棠、杏花、宫粉梅花;有素净的白色和黄色,不可能“俗”;还有 红、紫红、紫等色,最容易让人觉得“微俗”,
但这几色也不过是花王牡丹的微缩版。可笑古人能欣赏海棠、杏花,更推崇梅花、牡丹,却偏偏嫌玫瑰“俗”,觉得玫瑰不入流,真是有点非理性。玫瑰玫瑰,多么无辜!至于玫瑰的一大特点——有刺,玫瑰多刺,犹如美人亮烈难犯。即使接近了,也要小心对待,否则动则生嗔,这正是玫瑰的个性所在,有何不佳?不懂欣赏这一点,正如熟读《红楼梦》,却全不能欣赏黛玉、探春、凤姐、晴雯一流人物,只爱袭人一般,无品而无趣。这就不是“微俗”,__②__。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分)
A.比拟、比喻、夸张
B.排比、比喻、反问
C.对偶、引用、排比
D.对偶、借代、设问
【解析】 排比,见“至于颜色……”句。比喻,见“玫瑰多
刺,犹如美人亮烈难犯”句。反问,见“有何不佳?”句。
B
19.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内容可替换成“说法”,从语意上看二者
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加引号的“指控”表明了写作者反对最后一条理由
的鲜明态度,“说法”一词中性平淡,不带任何感情倾
向。②“指控”一词能表明评价玫瑰之人自以为是的心理,
“说法”一词无法体现任何心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
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玫瑰颜色很多
竟是大俗了
21.请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小说创作中“
荒诞化、幻化”的作用(限25字以内)。(4分)
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
《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
“历过一番梦幻”“说来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
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另一方面又强调不可
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更大
灵活性,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纵横驰骋的余地,留下了
自己的创作自由,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
二度创作的自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荒诞化、幻化”的作用主要是最后一句,它强调
了在创作主体的创作和读者阅读与欣赏方面的作用。
给作者和读者分别留下了创作和二度创作的自由。
22.请用对偶句描述下面《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情景。不超
过30个字。(5分)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
在那里见过的,何等眼熟!”……宝玉看罢,笑道:“这个
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又胡说,你何曾见过?”
宝玉笑道:“虽没见过,却看着面善,心里倒像是旧相认
识,恍若远别重逢的一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娇黛玉一见惊疑似何处见过宝哥哥 痴宝玉
初识欣喜如梦里重逢林妹妹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红楼梦》这本伟大的经典文学作品,是我们共同
的记忆,它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
其中,本身就具有一种无限的力量。(苏童)
②影响我最大的作品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多少
年过去了,那些当年活现在我脑海里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莫言)
③中国学生必须背诵几种大部的经典,这种聚集成功
的大资产,以供中国著名作家任意地使用,在文辞的修饰
上自然能得到有效的结果。(高本汉)
请以“品读经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
自选。
【写作指导】 所给材料从三个侧面谈及对经典的理解:第
①段文字谈以《红楼梦》为代表的经典作品对一个民族一
个时代的影响(侧重经典作品本身的价值);第②段文字讲
经典作品令人记忆深刻(侧重对个人的影响);第③段文字
言经典作品对中学生和作家的作用(侧重对写作的帮助)。
从“品读”出发(落脚),选取这三个侧面的任一立意记叙或
论述,均为切题。
“品读”不仅是“读”(对情节的简单了解),更要体现“品”(
品出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品出人生感悟),记叙文要体
现出“品读”的过程,认识的渐进过程;写成议论文也要尽
量体现思想认识的深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