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2 [*齐桓晋文之事]
语文 必修下册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A.是罔民也 王说,曰……
B.为长者折枝 于我心有戚戚焉
C.刑于寡妻 盖亦反其本
D.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
【解析】 B.“枝”同“肢”,肢体。A.“罔”同
“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说”同“悦”,高兴。
C.“刑”同“型”,典范、榜样,用作动词,做榜样;
“盖”同“盍”,何不。D.“涂”同“途”,道路;
“颁”同“斑”。
2.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权,然后知轻重
B.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C.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解析】 A.权,秤锤,这里作动词用,用秤称轻重; C.
罔,同“网”,名词用作动词,张网捕捉;D.衣,名词用
作动词,穿。
B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申之以孝悌之义
B.臣未之闻也
C.何以异
D.何由知吾可也
【解析】 A.状语后置句;B、C、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A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无罪而就死地 就:走向
B.挟太山以超北海 超:超过
C.度,然后知长短 度:计量长短
D.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恒:守道不变
【解析】 B项,超:跃过。
B
5.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牛何之 ②反而求之 ③舆薪之不见
④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⑤然后驱而之善 ⑥莫之能御也
A.①⑤/②⑥/③/④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⑥/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⑥/④⑤
【解析】 ①⑤为动词,到,往。②⑥为代词,它(他)。
③为宾语前置的标志。④为结构助词,的。
A
6.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春秋霸主,孟子不会不知道他们的
事,但孟子意在劝说齐王行仁义称“王”,而不是靠武
力称“霸”,所以推说不知而转换了话题。
B.当宣王问“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时,孟子回答
得简短肯定,不容置疑,这样就一下子激起了宣王探究
的兴趣,为下面的进一步劝说打开了局面。
C.孟子引用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宣王不
忍杀生,有恻隐之心,而这正是“仁”的开端。但这故
事是孟子临时虚构的,所以他委婉地说“闻之胡龁曰”。
C
D.孟子在这里提出的“保民而王”,实质上就是他一贯
提倡的“仁政”思想,后面孟子又先后用“不忍”“
推恩”“反其本”等说法对此做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解析】 C.“临时虚构”无中生有,理解错误。
7.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今
山东邹城东南)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孔伋
(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
B.孟子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
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
的偶像,元明宗时封他为“亚圣”。
A
C.《孟子》共七篇,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分别为《梁惠
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
《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涉及政治活动、政
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D.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
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
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取材依据。
【解析】 A.“曾受业于孔伋(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
错,孟子是孔伋的再传弟子。
8.用“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作为开头和
叙述的主体,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
但不得改变原意)
孟子,性格锐利、强悍。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
同时,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为
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性格锐利、强
悍的孟子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时爆发出的。它为
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解析】 本题属于主体变化类的重组,它要求变化句子的
陈述对象。原句子的陈述对象为“孟子”,重组后的第一
个分句必须以“中国知识分子……呐喊”作为全句的开头
和叙述的主体,主语中心语为“呐喊”,要从原句中找出
其陈述内容,“是……孟子……爆发出来的”,“性格锐
利、强悍”可以修饰“孟子”,“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
且战且退时”可以作为状语,交代爆发的背景;“为中国
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一句应该承前找出
主语为“孟子”,与前一分句构成因果关系即可。
9.有人认为《孟子》之于中国散文,犹如《诗经》之于中国诗
歌,可见《孟子》文学地位之高。联系所学过的《孟子》中
的文章,仿照示例,用对联的形式概括《孟子》的艺术特
点。
示例:孔子:德合乾坤,集群贤之大成;道通中外,立万世
之师表。
《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气势磅礴,笔力锋芒,富于鼓动性;比
喻贴切,结构工巧,极有说服力。
二、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天下可运于掌。
(2)权,________________;度,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4)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然后知轻重
然后知长短
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认为让百姓向善的前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乐岁
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6)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理想的王道境界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畜妻子
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庄暴见孟子
庄暴①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②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 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
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 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注】 ①庄暴:人名,即下文提到的庄子。②庶几:差不多。这里指“差不多治理好了,有希望了”。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B.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C.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D.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D
【解析】 原文标点应是: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
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
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先王之乐:古代贤王所制作的音乐,即清静典雅的音
乐,和世俗之乐相对。
B.管籥之音:这里泛指音乐。管,籥,两种管乐器,前者
跟笛子相似,后者似是排箫的前身。
C.田猎:在田野里劳作。在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项带有
军事训练性质的活动。
D.羽旄:古代军旗的一种,用野鸡毛、牦牛尾装饰旗杆。
【解析】 C项,“田猎”指在野外打猎。
C
13.下列对本文写作特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暴与孟子的谈话是一个引子,只有短短几句,由庄暴
之言,提出齐王“好乐”,而孟子的简单回答,则直接
提出了本文的论题。
B.本文虽是议论文,语言却很生动形象,如写齐王“变乎
色”,写老百姓“疾首蹙”“欣欣然有喜色”等。
C.作者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巧妙地运用对话
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
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
C
D.在下文孟子面对齐王展开论述与民同乐的观点前,引
出一段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正
面提出论题;制造议论悬念;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
说明此论题的难度,反衬孟子论辩术的高明。
【解析】 C项,开门见山地切入“好乐”的话题,但没有
摆出观点,观点在结尾。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
弟妻子离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差不
多了(很好了)吧!
我们大王喜欢打猎,怎么让我们到了这种极端痛苦
的地步啊?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子、儿女流
离失散。
【解析】 注意关键词“之”“极”的翻译,另外注意古今
异义词“至于”“妻子”。
15.孟子在最后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说服大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比和重复。本文写国君是否与民同乐,人民的不同
感受,造成的不同政治局面,运用的是对比方式。两段话在
内容上是对立的,但语言上既有相对之句(如“举疾首……
相告”和“举欣欣……相告”),又有重复之语(如“今王鼓
乐……之音”和“今王田猎……之美”)。这样论述,就强
调了国君同样的享乐活动,引起人民不同的感受,形成不同
的政治局面,原因只在于是否与民同乐,从而突出了论题。
【参考译文】
庄暴进见孟子,说:“我被大王召见,大王把喜好音乐的事告诉了我,我没有话应答。” 接着问道:“喜好音乐怎么样 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差不多了(很好了)吧!”
几天后,孟子在觐见宣王时问道:“大王曾经把喜好音乐的事告诉了庄子,有这回事吗?”
宣王变了脸色,说:“我并不是喜好先王的音乐,只不过喜好世俗流行的音乐罢了。”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差不多了(很好了)吧!现在的俗乐如同古代的雅乐。”
宣王说:“能让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吗?”
孟子说:“独自一人欣赏音乐快乐,与和他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哪个更快乐?”
宣王说:“不如与他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孟子说:“和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与和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哪个更快乐?”
宣王说:“不如与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孟子说:)“那就让我来为大王讲讲音乐吧!假如现在大王在演奏音乐,百姓们听到大王演奏音乐的声音,都愁眉苦脸地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音乐,怎么让我们到了这种极端痛苦的地步啊?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子、儿女流离失散。’假如现在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见到华丽的旗帜,都愁眉苦脸地诉苦说:‘我们大王喜欢打猎,怎么让我们到了这种极端痛苦的地步啊?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子、儿女流离失散。’这没有别的原因,是不和民众同乐的缘故。
“假如现在大王在演奏音乐,百姓们听到大王演奏音乐的声音,都眉开眼笑地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假如现在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见到华丽的旗帜,都眉开眼笑地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 吧,要不怎么能围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是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如果现在大王能和百姓们同乐,那就可以统一天下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