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八单元古诗词诵读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八单元古诗词诵读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8 18:3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诗词诵读
登岳阳楼
杜 甫
一、作者档案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曾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祖籍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任左拾遗,因屡次直谏被贬,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杜甫草堂)。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代表作有“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其诗显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世人称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二、背景简介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57岁,当时他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768),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漂泊不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泊岳阳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三、图解文本
登岳阳楼
四、主旨文脉
这首诗通过对洞庭湖雄伟壮阔景象的描绘,触景生情,抒发了自己年老多病、身世凄凉的孤寂以及不能为多难的国家出力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
五、情境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岳阳楼》中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基础的诗句是:__昔闻洞庭水__,__今上岳阳楼__。
2.《登岳阳楼》中的“__吴楚东南坼__,__乾坤日夜浮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3.《登岳阳楼》中的“__亲朋无一字__,__老病有孤舟__”两句,写诗人年老多病,远离亲友,以舟为家,流落在外,表现了诗人的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
4.《登岳阳楼》中的“__戎马关山北__,__凭轩涕泗流__”两句,写诗人站在岳阳楼上感慨万千、涕泪交流的情状。
六、文本深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首联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抒发了实现夙愿后的极喜之情。
B.颔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日夜浮”三字,写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漂泊无归的感情。
C.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两句,表现了诗人此刻的落寞情景,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渺,更加重了诗人心中的“孤危感”。
D.诗人在尾联中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意境深远,余韵无穷。
【解析】 A项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
2.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诗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答:__颈联写诗人的穷困苦境,意境从宽阔转入狭窄:亲朋隔绝,无一消息,既“老”且“病”,漂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写诗人凭栏远眺,遥想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不禁老泪纵横。自己的孤寂与辽阔雄壮的洞庭景色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自己的痛苦之情,抒发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__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一、作者档案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临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二、背景简介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王安石第一次任江宁知府,写有不少咏史吊古之作,这首词可能作于此时。还有一种说法是,此词大约作于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出知江宁府的时候,时间在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之后。
三、图解文本
四、主旨文脉
本词上片写登高远望之景,虽为深秋,但“天气初肃”,色彩绚丽,风光秀美,画面开阔,气势恢宏;下片追古思今,叙议结合,运用典故,写出了六朝的衰亡,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可谓意蕴深沉。
五、情境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__正故国晚秋__,__天气初肃__”两句点明了地点和季节。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表现词人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深秋时节金陵最具典型特征的景物的句子是:__千里澄江似练__,__翠峰如簇__。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关注到江上的归帆和江边的酒家等人文景观的词句是:__归帆去棹残阳里__,__背西风__,__酒旗斜矗__。
4.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__彩舟云淡__,__星河鹭起__”两句,雄壮宽广的气度,开阔旷远的视野,与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可谓异曲同工。
5.《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化用了谢朓诗句“澄江静如练”的词句是:__千里澄江似练__。
6.《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__叹门外楼头__,__悲恨相续__”两句,出自杜牧的《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化用其意,以典型化手法,再现当时隋兵已临城下,陈后主居然对国事置若罔闻,在危难之际还在和妃子们寻欢作乐的可悲。
7.《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教训和反思的词句是:__六朝旧事随流水__,__但寒烟衰草凝绿__。
8.《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化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句,来借古讽今的句子是:__至今商女__,__时时犹唱__,__后庭遗曲__。
六、文本深读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了地点和季节,因为是六朝故都,乃称“故国”,“晚秋”与下句“初肃”相对,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
B.“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千里”二字,上承首句“登临送目”——登高远望即可纵目千里;下启“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的大全景扫描,景象开阔高远。
C.“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是在大背景之下对景物的概括描写,“残阳”“西风”,点出时下是黄昏时节,具有典型的秋日景物特点。
D.“彩舟云淡,星河鹭起”是大手笔中的点睛之处。“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
【解析】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是在大背景之下对景物的具体描写。
2.这首词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①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②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是空发兴亡的感慨;商女至今犹唱后庭遗曲);③流露了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__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一、作者档案
张孝祥(1132—1170),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汉族,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人,生于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父亲张祁,任直秘阁、淮南转运判官。少年时阖家迁居芜湖(今安徽省芜湖市)。绍兴二十四年(1154)参加廷试,被高宗(赵构)亲擢为进士第一。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由于上书为岳飞辩冤,为当时权相秦桧所忌,诬陷其父张祁有反谋,并将其父下狱。次年秦桧死,授秘书省正字。历任秘书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等职。1163年,张浚出兵北伐,被任为建康留守。此外还出任过抚州、平江、静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长官。乾道五年(1169),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次年于芜湖病逝,葬南京江浦老山。年三十八岁。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传世。
二、背景简介
人们比较熟悉辛弃疾与苏轼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但却较少有人注意张孝祥在苏、辛之间所起到的过渡作用。张孝祥实际上是南宋豪放词派重要的奠基人之一。这首《念奴娇·过洞庭》就是广泛传诵的张孝祥的代表作。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张孝祥因受政敌谗害而被免职。他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即景生情,写下这首词。
三、图解文本
四、主旨文脉
此词为月夜泛舟洞庭,写景抒情之作。上片描写广阔清静、上下澄明的湖光水色,表现了词人光明磊落、胸无点尘的高尚人格。下片抒发豪爽坦荡的志士胸怀,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全词将清奇壮美的景色与词人的主体人格相结合,达到一种宠辱偕忘,物我浑然不分的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五、情境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纵目洞庭,表现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的句子是:__洞庭青草__,__近中秋__,__更无一点风色__。
2.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污浊的句子是:__素月分辉__,__明河共影__,__表里俱澄澈__。
3.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说在岭南的那段时间里,自问是光明磊落、襟怀坦荡,这三句是:__应念岭海经年__,__孤光自照__,__肝肺皆冰雪__。
4.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设想自己做主人,请万象做宾客,陪伴自己纵情豪饮的句子是:__尽挹西江__,__细斟北斗__,__万象为宾客__。
六、文本深读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风平浪静,秋水无波,画面的空灵使中天的一轮皓月、湖上的一叶扁舟分外突出。
B.“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的景与“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的情交相呼应、交相融合。
C.词人独以一颗心面对浩瀚水天,欣然领受大自然的慰藉,自信心怀坦荡,无惧两鬓已斑、前途坎坷。
D.这是一首豪放词,也是现实主义的词作。这些特点在词中的描写和抒情中有明显的体现。
【解析】 不是现实主义,而是浪漫主义。
2.“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一句是如何表现豪迈气概的?请简要赏析。
答:__①取“西江”“北斗”“万象”等宏大的意象,凸显豪放之气。②运用奇特的想象,使诗歌气魄宏大。词人化身为万物之神,把西江水当作美酒,把北斗星当作酒器,以天下万物为宾客,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__
游 园
汤显祖
一、作者档案
汤显祖(1550—1616),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字义仍,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三十四岁考中进士。历任南京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礼部祠祭司主事等职。万历十九年(1591)因上疏抨击朝政,被贬广东徐闻典史。两年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抑制豪强,关心民生疾苦,颇多善政。万历二十六年(1598)春弃官归里,致力于戏曲创作。汤显祖深受“左派王学”影响,反对程朱理学,批判拟古主义的文学,追求个性解放。他留下了丰富的作品,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尤其是戏剧史上有重要地位。《红泉逸草》《问棘邮草》《玉茗堂集》以及《紫箫记》和“临川四梦”都有明清刻本传世。《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其思想和创作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背景简介
这支曲子出自《牡丹亭》第十出《惊梦》。《牡丹亭》是汤显祖在明万历年间据明人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改编而成的传奇作品。《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是《牡丹亭》女主人公杜丽娘偶尔来到后园游赏时的一段唱词。
三、图解文本
四、主旨文脉
本曲写主人公游园恨晚、青春寂寞的悔怨,进而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观念对少女青春的无情摧残。杜丽娘作为一个青春意识开始觉醒的少女,感叹春光易逝,哀伤春光寂寞,渴望自由幸福的生活,强烈要求身心解放,折射出明中叶后人们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
五、情境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汤显祖在《游园·皂罗袍》中,写杜丽娘看到繁花似锦的春色无人赏识,因而睹物伤情,引发强烈震撼的句子是:__原来姹紫嫣红开遍__,__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__。
2.汤显祖在《游园·皂罗袍》中,化用谢灵运语“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突出杜丽娘黯然伤感的情怀的句子是:__良辰美景奈何天__,__赏心乐事谁家院__!
3.汤显祖在《游园·皂罗袍》中,写杜丽娘把眼光从自己家的深宅大院转向了外面的世界,从而表现她对外部世界充满了无限向往的句子是:__朝飞暮卷__,__云霞翠轩__;__雨丝风片__,__烟波画船__。
六、文本深读
1.下列对这支曲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曲词开头写姹紫嫣红的美好景色都给了断井颓垣观赏,由物及人,一种自怜的情绪从杜丽娘的心头油然升起。
B.“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突出了良辰美景与赏心乐事之间的矛盾,指出杜丽娘黯然的心情与艳丽春光间的不和谐。
C.“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一句是说,封建家长们把这美好的春光看得太卑贱了。
D.此曲表现了杜丽娘游园恨晚、青春寂寞的悔怨,进而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观念对少女青春的无情摧残。
【解析】 “锦屏人”指的是深闺女子,即杜丽娘。
2.这支曲子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杜丽娘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1)这支曲子描绘了一幅姹紫嫣红、景色宜人的春景图,富于诗情画意,但景美情伤,运用的是用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
(2)这支曲子表达了主人公惜春伤春的情感,表达了她冲破封建牢笼、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和愿望不能实现的郁闷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