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能力 单元导学]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探索的艰辛,发现的价值《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探索的乐趣,科学的精神《中国建筑的特征》——建筑之妙源于探索与创新《说“木叶”》——一“叶”折射出的古诗语言之妙或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或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组织材料《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事例论证,客观可信《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现身说法,生动可感《中国建筑的特征》——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形象而准确《说“木叶”》——同类比较,旁征博引,精微而广博——或严谨准确,或生活气息浓厚,或明白晓畅,或雅俗共赏
7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核心素养 目标定位]
1.语言目标:学习实用类文本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生动性。
2.思维目标: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意。
3.审美目标:把握文章思路,理解作者是怎样选材、剪裁的。
4.文化目标:培养科学精神,关注科学探索过程,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情境导引 任务驱动]
追梦的年龄,谁没有理想?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时代里,成为一名科学家也许是很多年轻人心中最远大的目标。屠呦呦因发现了青蒿素及其抗疟疗效,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加来道雄说:“有幸得到能领悟自然之最终奥秘的智慧,才赋予生命充分的意义。”那么,怎样才能把自己培养成一位卓越的科学家呢?让我们走进文本,体会科学研究的艰辛,感受科学发现的乐趣。
微任务1:自主合作探究,夯基础增素养
通过完成“字音、字形、词语”等题目,增加语言素养积淀。
[通读——理解与梳理]
微任务2:描绘思维导图,理清作者思路
1.阅读《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依据提示补充空缺内容。
答:①__从分子到药物__ ②__中医药学的贡献__
2.阅读《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依据提示补充空缺内容。
答:①__对鲤鱼的遐想__ ②__爱因斯坦的故事__
[深读——阅读与鉴赏]
微任务3:客观选择,筛选信息
(一)精细研读《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正确理解文本
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A.青蒿素的发现是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是因为青蒿素的联合疗法已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方案,“一小步”体现出作者的谦逊品格和探索精神。
B.在屠呦呦研发的最关键时刻,是中医古代文献给予她灵感和启示,这意在提醒生命科学工作者不要忘记中医药这座传统宝库,对青蒿素的科学认识来源于中医文献的灵感和启示。
C.从2 000多种中草药中挑选出具有抗疟作用的640种,又从640种中选择200种进行提取物提取,可见工作量之大。
D.在召开的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第四次会议上,作者作了《青蒿素的化学研究》报告,该报告被《化学文摘》收录。
【解析】 B项,“对青蒿素的科学认识来源于中医文献的灵感和启示”错,意在说明离开中医古代文献的指导,青蒿素的发现将难以实现。C项,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种。D项,张冠李戴,被《化学文摘》收录的是“青蒿素分子的立体结构”。
4.下列对“中医药学的贡献”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从青蒿提取物到青蒿素的研发历程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速度相当快。
B.复方用药是中医的主要用药形式,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罕见。
C.实验研究表明,保健运动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提高血流剪应力。
D.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医药学在同疾病的斗争中会进一步发挥威力,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做出更多新贡献。
【解析】 C项,逻辑表达混乱,根据文本阐述的意思,应是在“保健运动提高血流剪应力”的前提下,再“联合使用某些活血中药”,才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二)精细研读《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正确理解文本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 )
A.鲤鱼和“我”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宇宙之中,“我”喜欢坐在离它们很近的地方进入对方的世界,但“我们”之间被水面这一薄薄的“栅栏”分隔开来。
B.作者曾想,鲤鱼“科学家”会对那些提出在水池之外还存在有另外一个平行世界的鱼冷嘲热讽。它们认为,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C.睡莲之所以能够被触摸而运动,是因为有一种看不见的神秘力在对它起作用。
D.宇宙跟前存在有别的平行宇宙或多维空间这一理论超出了我们的理解力。如果我们的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那是因为他们能用眼检验出充满于我们周围空间的不可看见的各种振动。
【解析】 A项,原文是“从不进入对方的世界”;C项,原文是“睡莲之所以能够不被触摸而运动”;D项,原文是“他们不能用眼检验出充满于我们周围空间的无法看见的各种振动”。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我”对爱因斯坦死之后仍然摆放在他的办公桌上的未完成的论文感兴趣,是因为爱因斯坦未能完成自己的伟大发现就撒手人寰。
B.年轻人的一个优点就是会由于世俗的约束而畏葸不前,而这种约束对于大多数成年人而言通常似乎又很难超越。
C.为了产生电子感应加速器所必需的巨大磁场,“我”说服“我”的父母帮“我”在学校足球场上缠绕22英里(1英里约合1.61千米)长的铜线。“我们”把整整一个圣诞假日花费在这条50码(1码约合0.91米)长的线路上,缠绕和安装笨重的线圈,这种线圈将使高能电子的运动路径发生弯曲。
D.妈妈对于“我”的行动困惑不解。而“我”感到欣慰的是,仪器成功产生了比地磁场强两万倍的磁场,而这正是加速一束电子所必需的。
【解析】 A.逻辑错误,原文是“最使我对此人感兴趣的是他未能完成自己的伟大发现就撒手人寰”。B.与原文不符,原文是“不会由于世俗的约束而畏葸不前”。D.与原文不符,把概数“两万多倍”说成确数“两万倍”。
微任务4:分析句段作用
7.屠呦呦童年的经历,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__(1)在内容上,写了屠呦呦童年对中医药治病救人的认识以及后来的研究和中草药的密切关系。(2)在结构上,引起下文对青蒿素的发现、提取过程。__
【方法支架】
分析句段作用
解答此类题应从内容、结构和表达效果几方面分析,不同位置的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有所不同,尤其要注意开篇、中间、结尾处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作用题中考查的句段往往是在结构上、内容上有特殊作用,表达上富有特色的重要句段。不同位置、类型的句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类型 作 用
开头 句段 ①开篇点题,往往是总领全文,点明主旨,或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情感(奠定感情基调);②开篇不点题,那么开头句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③开篇描写景物,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可能是铺垫;从景物描写上看可能是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等;④开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开篇抒情,引起读者共鸣;抑扬开篇,强化读者印象。
中间 句段 ①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②前后呼应的作用,或照应开头,或照应结尾;③转换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换(由写景转向抒情、由叙述转向议论、由正面转向反面等);④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引起下文。
结尾 句段 ①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②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③暗示主题或深化作者感情。
引用 材料 传说故事:①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②丰富文章内容;③引起读者兴趣;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某一事件:①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②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示作用。 史实: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具有例证的作用。 诗句:①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②丰富文章内容;③引起读者兴趣;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名言:①论证了……观点,阐明了事理,增强了文章说服力;②丰富文章内容。
插入 材料 ①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递进烘托、总分印证的关系;②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③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反复 出现 句子 ①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②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③它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8.《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的开篇就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通过阅读课文,你能找出童年的两件趣事是什么吗?除了这两件趣事,作者还写了成长中的哪些事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性格?
答:__(1)童年的两件趣事:①观看水池中的鲤鱼,想象鲤鱼世界。作者由鱼的观察角度,反思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并且保持了这种奇特的想象力,由此奠定了他对高维空间理论探究的基础。②作者少年时接触到爱因斯坦的“未竟事业”,激发了他的探究兴趣。他把爱因斯坦的理论当成一个“侦探故事”来阅读、探究,并且对这一秘密刨根究底,表现了他的毅力和恒心,这也是作者成为科学家的基本素质。(2)除了这两件趣事,作者还写了在高中时代,“找遍周边地区大量的电子仓库,装配必需的硬件设备”,在“学校的足球场中缠绕22英里长的铜线”,自己动手建立实验室,验证爱因斯坦的理论,探究反物质的事例。(3)作者进行这样艰苦枯燥的工作,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以及踏实的态度,显露出一个科学工作者的潜能。__
微任务5:体悟结构之妙
9.《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文中“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这个小标题的内容写得比较详细,而“从分子到药物”“影响世界”和“发展与超越”三个小标题的内容则相对简略,为什么?
答:__文章的主体对象是青蒿素,那么,发现青蒿素的背景、经过,以及青蒿素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果是读者最为关注的,所以这一部分应该介绍得细致一些,以便人们对有关青蒿素的基本内容有一个较为充分的了解。__
10.《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在材料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答:__本文布局谋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整体上,作者并没有按照从童年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的时间顺序叙事,而是通过童年的两件趣事和高中时建立实验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并不旁及其他成长的经验;在局部上,如高中阶段,作者看了许多统一场理论方面的书,并常常去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学图书馆,相关的理论书籍是怎样启发、引导他研究的,这里肯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笔带过,重点放在制造“自己的原子对撞机”上,其中具体的数据叙述得很详尽,让人体会到作者严谨、踏实的性格,以及成为物理学家所需要的内在的基本素质。__
【方法支架】
文章的选材与组材
微任务6:走进科学世界
11.《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让我们认识到,作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应该具备哪些素养?
答: 本文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从中可以看到以下三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
(1)想象力:科学是需要想象力的,想象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象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象上升到理性的创造,体现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乐趣: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应该是充满乐趣的。探寻自然的奥秘,对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和自然做的近似于捉迷藏的“游戏”,也是人生的“境界”。“游戏”使他们乐此不疲,充满激情,不受外界的诱惑和干扰;而“境界”使他们不顾功利,不畏强权,只求真理。
(3)实验精神:有了想象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础的因素,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彼岸。作者从事的高维空间理论,虽然还停留在纸面上,但是科学家们已经在做许多基础的实验工作,努力使理论得到证明。
微任务7:走进探究思维
12.屠呦呦和她的团队为什么能发现青蒿素,并一步一步影响全世界呢?
答:__①大量地试验,从成百上千种方药中提取了上百种提取物;②大量地阅读文献,具备深厚的学术支撑;③献身精神:新药的临床试验难以开展,屠呦呦和自己的团队做志愿者;④严谨的科学态度;⑤其他科研单位的协作;⑥国际交流与合作。__
13.《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阅读多维空间历险故事和统一场理论书籍两个小事例,对“教育历程”的叙述有什么作用?
答:__课文的重点是童年趣事和建立实验室,这几个事例已经把“教育历程”完整地勾画出来了。而夹杂在其中的两个小事例,主要起补充和衔接的作用。历险故事加深作者对高维空间的想象,激发兴趣;而阅读统一场理论书籍,既表现了高中阶段作者求知的热情,也衔接起由理论到实验的探究过程。__
[联读——比较与探究]
微任务8:拓展比较阅读,联系挖掘探究
(一)课内联读
14.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加来道雄在物理学上的重大成就,这都是人类在科学上的重大成果,他们也因此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因而,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加来道雄业已被冠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的称号;但这光环背后却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求索之路。当然,科学道路肯定是坎坷不平的,不只是这两位科学家,世界上其他科学家也是如此,比如爱迪生、陈景润等中外科学家。请同学们结合屠呦呦、加来道雄及其他科学家的情况,讨论一下他们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答:__示例: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好奇心和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二是孜孜以求、不怕艰辛的奋斗精神。在兴趣方面,《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中提到屠呦呦对中草药的好奇心;加来道雄为慢慢畅游的鲤鱼所陶醉,怀着一颗好奇的童心,读着有关爱因斯坦及其他本人的理论的每一本书,最后决心当一名理论物理学家;而爱迪生和陈景润,分别闹出了坐在鸡蛋上孵小鸡,为思考一个数学难题走路时撞到电线杆上的笑话。在奋斗精神方面,这些科学家们都是经历过数十甚至数百次的失败,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才最后取得惊人成果的。屠呦呦研究了2__000种中草药,“进展甚微”;爱迪生研究电灯屡屡失败,最后才成功。因此,要想取得一番成就,这两个条件是必不可少的。__
(二)课外联读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屠呦呦与青蒿素
2015年10月5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10月6日上午,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还通过央视发表自己的获奖感言,她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她自幼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耳闻目睹,立志探索它的奥秘。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最感兴趣。大学毕业后,屠呦呦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那时该院初创,条件艰苦。屠呦呦在设备简陋、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其中,研制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是她最杰出的成就。当年轻的屠呦呦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她当然不会意识到,在漫长而曲折的研究“抗疟”的道路上,有一顶金光闪闪的王冠正在等待她来摘取。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数十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当时正值美越交战,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多万人。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却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防治疟疾重新成为各国医药界努力攻克的目标。继美国之后,英、法、德等国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一直未能如愿。我国从1964年重新开始对抗疟新药的研究,从中草药中寻求突破是整个工作的主流,但是,通过对数千种中草药的筛选,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9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她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对抗疟均无好的苗头。她并不气馁,经过对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进行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但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她又系统查阅文献,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提取药物的方法。当她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时,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久疟”。琢磨这段记载,她认为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于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的效价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终于,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青蒿素诞生了。这剂新药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这一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但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这是2011年度拉斯克奖的颁奖词。
2015年的诺贝尔奖虽然有些姗姗来迟,但毕竟是令人庆幸的。当颁奖词的庄严声音回响在地球上空的时候,各种肤色的人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深深的敬意。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在《诗经》中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句子,是写小鹿在原野上呦呦地叫着,吃着青草,象征和谐,小鹿还象征人才。可见,屠呦呦的名字寄托了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B.疟疾是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世界上每年有百余万人被它夺去生命。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都在努力研发制服它的新药物,我国的科学家率先完成了这个任务。
C.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的发现,不可能在短期内让人们看见它们显著的价值和效益,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
D.本文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一些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作者重点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平实凝练,重点突出。
【解析】 文中倒数第二段说“屠呦呦……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起的作用和意义立竿见影,而不是“不可能在短期内让人们看见它们显著的价值和效益”。
(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低调的她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她把青蒿素获奖看作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B.作为科学家,屠呦呦身上有很多可贵的品质,如,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刻苦钻研、谦虚朴素、专心致志等,这些品质是她取得科学成就的重要因素。
C.屠呦呦有着很强的实践能力,如整理历代医籍,搜集群众来信,进行大量实验等等。事实证明,这些实践活动对她的医学发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D.结尾说“各种肤色的人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深深的敬意”,这充分说明屠呦呦研发的青蒿素对全世界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解析】 B项,“谦虚朴素”一说于文无据。
(3)屠呦呦的“青蒿素”研究是怎样获得成功的?请结合文本进行概括。
答:__①首先,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编辑《抗疟单验方集》,经过对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进行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②其次,从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得到启发,认为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③最后,她改用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的效价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青蒿素诞生了。__
微任务9:相关主题文本阅读
1.主题佳句碎片阅读
2.主题资料延伸阅读
钱伟长的求学生涯
1931年9月,清华大学招入了一批新学生,其中有一个瘦小的戴眼镜的无锡人。这位新生的作文和历史拿了满分,理科却几乎是零分,他就是后来成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的钱伟长。清华当年招生的作文题目是“梦游清华园记”,钱伟长写了一篇四百五十字的赋,出题目的老师想改改不了,只能给了满分。历史考题更奇怪,要求写出“二十四史”的作者、注者和卷数,许多考生望“题”兴叹,而钱伟长却答得分毫不差。钱伟长的文科好,一点也不奇怪。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教书先生,四叔是著名的文科学者钱穆。他中学的文史老师,则是语文学家吕叔湘。钱伟长自小看古书长大,10岁的时候就可以把《三国演义》倒背如流。可是,19岁的钱伟长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
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这个决定缘于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听到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他决定转学物理以振兴中国的军力。于是钱伟长几次跑去找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吴先生被这位青年的爱国热情打动了,答应让他试读一年。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钱伟长来往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之间,早起晚归,极度用功。他克服了用英语听课和阅读的困难,一年后数理课程超过了70分,四年后,成了一名出类拔萃的优秀生。正如他后来常说的:“我从来不相信有什么‘天才’,而只是相信人的才能是用艰苦的劳动培植出来的。奋发才有为,勤学才有识。”
1940年1月,钱伟长考取了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钱伟长与自己的导师辛吉教授第一次面谈时,发现两人都在研究板壳理论,于是师生俩开始共同啃这块硬骨头。的确,板壳内禀理论是一大难题,但是很有实用价值。在航空航海工程、武器装备、仪器仪表和各项工程设施中,到处可见到平板和壳体。多年来对于各种各样的板壳,各学派学者用不同的方程式来描述,钱伟长认为它们应该有内在的联系,有必要加以统一。于是他开始废寝忘食地寻求这种联系。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用掉了几尺厚的草稿纸后,他终于以严谨简约的张量分析为基本工具,建立了板壳的基本理论,对原有的各种论述进行分类,提炼出本质的核心内容,找到了一组统一的方程式。
与此同时,辛吉教授通过另一途径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后来,他们合写成了一再为人们所称道、引用的著名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这篇论文发表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60岁祝寿文集中。该文集的作者多数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28岁的钱伟长,是文集作者中最年轻的学者、唯一的中国人。爱因斯坦看后也由衷感叹,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他多年的问题。此文奠定了钱伟长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
1942年取得博士学位后,钱伟长到冯·卡门所在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由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美国当时正在加紧研究火箭、导弹,精确地计算火箭导弹的弹道成了当务之急。钱伟长担起了这个重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伦敦遭到德国导弹的袭击,英国首相丘吉尔向美国求援,钱伟长提出了一个对运行的导弹加以干扰迫使其射程减小的方案,立即得到采纳。因此战争中尽管伦敦东码头区遭到德国导弹破坏,市中心却安然无恙。丘吉尔在回忆录中提起此事,说美国青年人很厉害,但实际上应该说,中国青年人很厉害!
【深度点评】本文用朴素平实的语言,记叙了钱伟长青年时期刻苦求学、不断钻研,取得优异成绩的过程,展现了一代科学大师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一个成就卓越、令人尊敬的科学家的形象。钱伟长身上体现出来的热爱祖国、有远大抱负、勤奋刻苦、善于钻研、勇于担当、维护正义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一位科学家的成才之路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生于西伯利亚的托波尔斯克。1855年从彼得堡师范学院毕业后担任中学的化学教师;1856年获得博士学位;1857年任彼得堡大学副教授;1859年去德国深造,集中精力研究物理化学;1861年回国,几年后,任彼得堡大学教授。
门捷列夫小时候家境贫寒。全家有17个孩子,门捷列夫排行十四。
1841年秋天,门捷列夫不满7岁就同哥哥一起考上了托波尔斯克中学,这在当地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1849年春天,门捷列夫中学毕业,妈妈变卖了财产带着孩子们到了莫斯科,她很想让这个小儿子进大学,因为教师们一致说他具有卓越的智慧和才能。妈妈在莫斯科的大学四处奔波,都无济于事,最后决定到彼得堡去碰碰运气。她丈夫的朋友当时身居要职,在他的帮助下,门捷列夫被破格录取进入彼得堡师范学院,他父亲就是在师范学院读书的,因为那里的学生完全免费。
门捷列夫读的是物理系。对来自一个小地方的穷学生来说,彼得堡师范学院的门槛太高了。但是,只过了一年,他就成了优等生。除了紧张的学习之外,门捷列夫开始撰写科学成就简评,并得到少量的稿费,这对他来讲是唯一的收入。因为,这时候他已失去了任何经济支持。舅舅去世了;不久,小姐姐也害肺病死了;最后,连慈爱的母亲也离开了人间。1854年,门捷列夫大学毕业,他以全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荣获学院颁发的金质奖章。23岁时,他就成为副教授,31岁时又升为正教授。
门捷列夫能从一个西伯利亚小城市的穷孩子成长为彼得堡大学的正教授,这与他始终一贯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使门捷列夫获得最初的名声的,是他撰写的《有机化学》。为了写这本书,他几乎整整两个月没离开过书桌。他常常接连几昼夜工作,中午休息不到几小时。年过七旬之后,由于积劳成疾,门捷列夫双目半盲。然而,他仍是每天从清晨开始工作,一口气写到下午5点半,然后吃“中饭”。饭后又继续写作。他是坐在椅子上去世的,手里还握着笔。
门捷列夫是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之一。在1869年以前被发现的元素已有63种。为了探索元素之间的规律,许多化学家进行了元素分类的研究。门捷列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元素的性质进行各种分类比较分析和综合归纳,终于发现了元素的性质与原子量之间的周期变化,于1869年正式发表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并根据这个规律预见了一些尚未发现的元素。元素周期律作为自然界的基本定律,揭示了物质世界的秘密,大大地促进了现代化学和物理学的发展,恩格斯誉之为“科学研究的一大功绩”。
凭着勤奋和努力,门捷列夫还发现了临界温度,提出了溶液水化理论,取得了一项项惊人的成就。
他真的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907年2月2日早晨,门捷列夫逝世了。这位伟大科学家逝世的消息震惊了整个俄国社会。葬礼是隆重的,通向沃尔科公墓的道路两旁绵延着不尽的人流。在送葬的行列中,高举着一条很大的横幅,上面画着“周期表”。横幅在北风中迎风摆动,把这位伟大科学家的不朽名字传向四方。
【深度点评】本文记述了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出身贫寒的门捷列夫,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凭借着勤奋和努力,他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临界温度,提出了溶液水化理论,取得了一项项惊人的成就。是他引领人们理清了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走出了充满迷障的黑森林,看到了一个更深更远的未知世界。他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读罢此文,我们探索未知的信念将进一步增强,我们科研智慧的灵光将更加明亮!
?微思考
16.钱伟长和门捷列夫的成长成才经历有许多共同之处,这两篇传记写到了哪些?对二人的记叙,又有什么不同?
答:__(1)两篇文章都写到了传主具有极高的天赋,都有勤奋、努力的优良品质,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2)不同:《钱伟长的求学生涯》还写到钱伟长具有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等品质,《一位科学家的成才之路》则写到了门捷列夫贫寒的家境、不幸的经历。__
[相关“整本书阅读”书目]
整本推荐
1.王路《屠呦呦:理想治愈世界》(红旗出版社)
2.《屠呦呦传》编写组《屠呦呦传》(人民出版社)
3.饶毅/张大庆/黎润红等《呦呦有蒿》(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单篇阅读
1.倪思洁《科学家的一生可以怎样度过》
2.胡珉琦《为何做科研首先要有“情怀”》
3.赵渊杰《科学研究的情怀与担当》
微任务10:自选情境任务,实践迁移运用
【对接高考写作】
17.请从以下角度,任选一个角度,参照示例,以课文为材料写一则素材运用。
示例一:据屠呦呦介绍,当年是“要什么没什么,只能买来7个大缸,在几间平房里用土法做提炼”。就是在这样异常落后、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等年轻的科研人员怀着为国家做贡献的激情与梦想,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历经无数次失败,终于研制出挽救了数亿疟疾患者的“东方神药”,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曾就青蒿素的研究历史进行深入调查,他的这段话意味深长:青蒿素的科学史在今天最大的启示是“扎实做事”。发现青蒿素的工作不是天才的工作,而是平凡的人通过认真地工作,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做出了杰出的成就。
示例二:加来道雄童年时就对爱因斯坦的事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并没有只让自己的兴趣停留在浅层的兴趣上,他让兴趣做主,把自己的终生志向和兴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此后一直为自己热爱的事业不懈奋斗,并创造了辉煌的成就。确立志向选择职业时,有几人是让兴趣做主的呢?多数人考虑的是所谓现实的谋生问题。于是,以后为之“奋斗”时便坚持不了多久,就会生出种种不满与抱怨。消极混日者有之,不断跳槽者有之……终日忙碌,却无所成就,原因何在?没有让兴趣做主,奋斗时便没有热情,不能全力以赴。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中可以看出,兴趣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兴趣是在不断求知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越求知,兴趣越浓重;兴趣越浓重,求知欲越高,越想为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正如有个故事所说,把盖房子当作苦差的只是工匠,把盖房子当作事业的会成为工程师,而把盖房子当成乐趣的则终究会成为伟大的建筑家。所以,为了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为了让工作充满热情与快乐,请不妨让兴趣做主。
__略__
【情境任务清单】
18.请自由选择以下一项情境任务,按照要求完成任务,并展示实践成果。
(1)获得诺贝尔奖以后,屠呦呦位于金台路的家也开始热闹起来。但此时人们却发现,这位科学家“隐身”了。很多媒体记者想联系到屠呦呦,登门造访却吃了“闭门羹”。 面对镜头,她开始表现出一种科学家的拒绝。从2015 年到2021 年,这位年近90 岁的老科学家,全部的精力仍花在科研上,她说得奖、出名都是过去的事,我们要好好“干活”。
读完这段话后,你有怎样的感受和思考?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2)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袁隆平和黄大年就是“中国的脊梁”,在自己的领域里,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请搜集具有科学精神的“中国的脊梁”的事迹,并和其他同学分享。
【分享展示】,选择任务:__(1)__,实践成果:__示例:在她心中,青蒿低调、不慕名利,是具有奉献精神的植物。虽然没有美丽的花朵、扑鼻的香气,却能挽救许多生命。“科研是为了给人民造福”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她一直践行的承诺,她像青蒿一样淡泊,沉下心来做科研,把身安在名利之外。尽管收获了很多荣誉,但在很多场合,屠呦呦都不止一次表示过“荣誉属于集体”。这折射出的力量与精神令人感动、催人奋进。欢呼过后,我们更当静下心来,学习以屠呦呦为代表的科研工作者身上所体现出的执着品质和奉献精神。__,))
【分享展示】,选择任务:__(2)__,实践成果:__示例:①黄旭华__为保守国家的机密,他淡化了与家人的联系,隐姓埋名30多年,从各国的书籍报刊中寻找绝密的核潜艇资料,用简单的算盘和计算尺计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告别一个个不眠之夜,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将自己的心血挥洒在我国的核潜艇事业上。,②罗阳__中国歼 15舰载机成功起降航空母舰“辽宁舰”,这是我国国防建设的一次历史性跨越。歼 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同志因劳累过度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牺牲在工作岗位上。他是共和国航空工业的脊梁。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