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雪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沁园春·雪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0 10:40: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知词中形象,理清作者思路,品析词的精妙语言。
2.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通过反复朗诵,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教学重点】
感知词中形象,理清作者思路,品析词的精妙语言。
【教学难点】
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文导入】
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喜欢雪吗?雪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所钟情的对象,岑参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欣喜,李白有“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的豪迈,柳宗元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孤寂。雪在诗篇里是诗人情趣的寄托、人格的化身,今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场气势恢弘的雪——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雪》。
【课堂环节导航】
一、出示目标
1.感知词中形象,理清作者思路,品析词的精妙语言。
2.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通过反复朗诵,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二、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韶山冲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词。其诗词作品气魄雄浑,意境开阔,描绘出中国革命的壮丽画面,表现了一个伟大革命家的情怀。
代表作有《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七律·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作品收入《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集》。
2.背景透视: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东北三省以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国家和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际。毛泽东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曾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展现在他眼前时,他不禁感慨万千,欣然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1945年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去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诗人柳亚子向毛泽东“索句”,毛泽东就赠以《沁园春·雪》。
3.文体知识
词:词,兴于隋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是配乐歌唱的,称为“曲子词”。后来词也跟乐府诗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按字数多少可以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90字)、长调(91字以上)。
结构上一般由词牌、标题、上阕(片)、下阕(片)组成。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它规定了词的字数、句数、平仄等。题目一般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4.相关资料:
毛泽东少年时故事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有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桑梓:家乡。)
解析:少年时的书生意气,风华正茂时挥斥方遒的豪情,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立壮志的少年形象,也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的大气!
三、预习反馈
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2.写一写字形,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3.记一记词义。
四、初读感知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1:作者描绘了两幅怎样的雪景?分别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导思2:你从这首词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导思:3:学习词中的写作技巧,试写几句,抒发情感。
(二)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三)层次结构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借景抒情,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词人的凌云壮志及豪迈情怀。
五、精读品味
品析上阕诗词
1.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哪几句是总写?哪几句是分写?描写了怎样的北国风光?
【答案】“北国风光——万里雪飘”是总写,“望长城内外——分外妖娆”是分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注意“封”和“飘”;互文)首句创造了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境界,写法上动静结合。
2.上阕中“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会像白象在奔跑?
【答案】“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叙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在“舞”、“原”在“驰”,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阅读方法解密:
诗词炼字品析法:(中考占2-3分)解答步骤一般为:第一步明含义,将该字还原到原句进行理解,并从运用了哪种修辞、词性、色彩等分析;第二步描景象,点出该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姿态、神态等);第三步点作用,该字创设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突出了怎样的主旨等。本题的“舞”“驰”“欲”写活了群山、高原。
重难点小结:
上阕先总写北方雪景。然后写眼前实景,接着写想象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出了“江山如此多娇”。
品析下阕诗词
3.诗人是怎样由上阕对祖国山河的赞美转入对历史人物的评点的?
【答案】“江山如此——竞折腰”,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娇”是一种女性美,正与“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引出下文。“竞”字写尽了英雄之间激烈的斗争,写尽英雄之间的相继崛起,“折腰”的形象,最能概括每一个英雄人物的奋斗动机和奋斗姿态。
4.下阕中“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答案】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对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5.如何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答案】古代那些帝王都过去了,要看叱诧风云的人物,还得看现在,看人民群众。“数”与“看”两个动词流露出对中国无产阶级的自信,历代英雄人物统统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席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
六、研读探究
1.【手法探究】本首词有何特色?
【答案】这首词的语言非常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全词仅114字,就清晰地勾画出一幅北国风光图,极有分寸地评论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人物,抒发了词人的抱负。“望”“惜”领起下文;动词“封”“飘”“舞”“驰”动静结合;“略输”“稍逊”“只识”委婉含蓄。词中比喻、对偶、拟人修辞手法多样,句式又多用短句,并以四字句为主,因而节奏鲜明。这就使全词在韵律上也颇显豪放的风格。
2.【难点探究】这首词旨在赞颂当代的“风流人物”,那为什么还要大写雪景、评点帝王呢?
【答案】词人描写北国的严冬雪景,表现山川的壮美,抒发热爱之情,并发挥自己丰富独特的想象,在冰雪茫茫的浩瀚画面上,呈现出阳光照耀大地的娇美。正因为“江山如此多娇”,所以才很自然地引出为它竞相折腰的无数英雄。词人对五位封建帝王,用一个“惜”字对他们加以评说,“略输”“稍逊”“只识”,客观地评价了他们武功有余,文才不足,也就是说缺乏文治方面的成就。有词人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价作铺垫,下文的主旨“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就水到渠成了。
七、归纳总结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这首词通过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从而表达了他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3.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
(1)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
上阕写景,大气磅礴、气象万千,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阕议论兼抒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了词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
(2)动静结合,虚实相映。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两句,“封”字写静,“飘”字写动,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而“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两句,则是巧妙地化静为动。这些都是实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词人的想象,是虚景。这样动静结合,虚实相映,描写出了北国壮丽的雪景,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3)手法多样,生动形象。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等都是巧用比喻。“欲与天公试比高”把“山”“原”人格化,生动地写出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此外,运用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明快,韵味十足。
八、课堂延伸
主旨拓展:本课这首词不过是毛泽东播撒在民族精神文化长河中的一朵小花,在毛泽东的诗词里,有蓬勃的青春意气,有婉丽的爱情悲欢;有残阳如血的壮烈,有战地黄花的灿烂;有风流人物的慷慨,有人间正道的沧桑;有宏图惊世界,有腊梅傲雪霜。课下请同学们徜徉诗路,搜集毛泽东诗词,吮吸香甜的文化之蜜,让自己的人生摇曳多姿。让我们一起开始吧!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