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8 17:2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章短小,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孩子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接触过文言文,所以四年级学生相对来说稍微好一点,因此,教学设计中首先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引导学生把文言文读通顺、读正确、读明白,接着抓住“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这一关键点,引发学生的思考,在理解中明白“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道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认读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 亲爱的孩子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师板书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
2. 提示生字“戎”的读音、来历及写法。“戎”是一个汉语常用字,它最早出现在商代的甲骨文中,这个字是由用于进攻的兵器戈和象征用于防御铠甲的十字符号构成,本义是兵器的总称,后又引申指兵器的使用者——兵戎、戎马等。在写“戎”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3. 现在把课题读两遍。
4.认识王戎。
设计意图:借助题目,帮助学生随文识字,加深印象。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习识记本课生字。
设计意图:多种方式识记生字,在识记生字的同时,丰富学生识字方法。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自由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每一个生字的音都读正确、流利,注意节奏。
4.师生齐读。
三、感知理解
(1) 师生合作理解课文。
1. 理解: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根据注释,我们可以知道尝是曾经的意思。在听广播时,我们会听主持人说:诸位观众朋友,从这我们可以猜测,诸是众;许多的意思。这一句的大意是: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在一起玩耍。
2.他们看到了什么呢?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他们看见道路旁边的李树结了很多的李子,多得把树枝都压弯了。)
3.看到满树的李子,大家是怎么做的呢?
(许多孩子)都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这就是: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师:可见在理解文言文的时,我们还可以借助图片理解法
4.在这里,面对道旁满树的李子,王戎的不取与其他孩子的取之形成鲜明对比,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看下一句。
5.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有人问谁呢?(王戎)所以这里的之代指王戎。有人问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是怎么回答的?(李树长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师:这是王戎不与诸小儿竞走取之的原因,王戎根据李树生长在道路旁边和李子还有很多的特点,而断定李子是苦的,通过王戎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他做事不莽撞,善于观察分析,是个聪明的孩子。
(2)情景创设:几日后,戎与诸小二重游李树下,这次又发生了什么呢?请你填一填。
戎与诸小儿游,见路边李树(少)子挂枝,诸儿( 不动)唯戎(取之),人问之,答曰:此必(好、甜)李。
1.取之,信然。信然:的确如此。大意: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这一句验证了王戎的推理是正确的,只有七岁的王戎不从众,能根据事物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可见只有七岁的王戎是多么聪慧。
四、总结全文。
1.孩子们现在你知道知道为什么“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吗?
师:是的,李树长在路边,如果这李子好吃的话早就被人摘光了,没人摘的话那一定是苦的不好吃。
2.再次回顾一遍课文。
3.希望我们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够像王戎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认真分析。
五、阅读拓展。
这篇课文呢选自《世说新语》是我国南宋朝时期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一部笔记体小说,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述了东汉后期到魏晋时期的人物言谈和轶事。像深受大家喜欢的《司马光砸缸》就是出自于此,课后,我们大家去读一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