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梁山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宁市梁山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2-11 16:21: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基础题(共21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怯弱(qiè) 纨绔(kù) 戏谑(xuè) 敛气屏声(bǐng)
B.拓片(tuò) 负疚(jiù) 悚然(sǒng) 沸反盈天(fú)
C.吞噬(shì) 脊髓(suí) 撬开(hào) 韬光养晦(huì)
D.石栈(jiàn) 朔漠(sù) 迁谪(zhé) 群山万壑(hè)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曲卑廖河人工湖建设工程充分利用科技和人文展示平台,体现了“礼之起源”、“修身之礼”、“信义之礼”、“纲常之礼”、“好客之礼”和“礼乐之治”等六大特点。
B.据说明代士大夫案上总摆两部书:一部<庄子》,一部《水浒传》,士大夫们认为《水浒传》笔法好,写人“明镜照物,妍媸毕露”。
C.11月3日习近平来到花垣县十八洞村特困户施齐文家。老人老伴石爬专问:“怎么称呼呀?您。”村主任说:“这是总书记。”习近平握住老人的手询问年纪,听说老人64岁了,他说:“你是大姐。”
D.《旧约·创世纪》中说:“神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应当倒过来说才对,即“人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李明海已经是高三学生了,还藕断丝连地和他两个初中同学在一起吃饭,尽管三个男孩儿都不在同一个班。
B.经理表示: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一定要在去年取得巨大成功的基础上,增加产量,拓宽销售渠道,争取更好业绩。
C.这座小学庭院狭小,房屋破旧,室内光线阴暗,同对面富丽堂皇的县委办公大楼不可同日而语。
D.老实说,大家经过这么多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绩,这的确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对家庭盆栽植物的摆放,专家提出如下建议:五针松、文竹、吊兰之类最好摆在茶几、书桌上比较合适,而橡皮树、丁香、腊梅等最好放在阳台上。?
B.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推进和挖掘文化体制创新和特色文化内涵,着力开发富有时代精神和四川特色的文化产品。?
C.联合国设立“国际家庭日”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各国政府和民众更加关注家庭问题,提高家庭问题的警觉性,促进家庭的和睦与幸福。?
D.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将群众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提高和群众利益是否得到维护作为衡量工作得失的主要标准,干部重经济增长、轻群众生活的观念开始转变。?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这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B.鲁迅,原名周树人。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祝福》《药》就选自他的小说集《彷徨》。
C.海明威,美国现代作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有《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他在50年代塑造了一批以《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为代表的“硬汉”形象。
D.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出现了以李白、杜甫、白居易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的诗人,他们虽然写作风格不尽相同,但都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诗篇。
二、文言文阅读(共2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 题。(21分)
刘汲,字直夫,眉州丹棱人。绍圣四年进士。金人再犯京师,诸道不知朝廷动息者三月。冯延绪传诏抚谕,谓车驾出郊定和议,令诸道罢兵。汲谓副总管高公纯曰:“诏书未可遽信。”公纯问故,汲曰:“诏下以去年十二月,邓州去京七百里,今始至州,何也?安有议和以三月,而敌犹未退乎?此必金人胁朝廷以款勤王之师尔,可速进兵。”公纯难之,汲请自行,公纯不得已俱至南阳,不进,汲独驰数十骑赴都城,二帝已北行,汲素服恸哭。寻代公纯摄帅事,捐金帛飨士,为战守计。就加直龙图阁、知邓州兼京西路安抚使。
金人复渡河,谍知邓州为帝行在所,命其将银朱急攻京西,汲遣副总管侯成林守南阳。金人奄至,杀成林。汲集将吏谓曰:“吾受国恩,恨未得死所!金人来必死,汝有能与吾俱死者乎?”皆流涕曰:“惟命!”民有请涉山作寨以避敌者,汲曰:“是弃城矣。然若属俱死无益。”乃下令曰:“城中有材武愿从军者听留,余从便。”得敢死士四百人,又令曰:“凡仕于此,其听送其家,寅出午反,违者从军法。”众皆感服,无一人失期。
及南阳陷,命将戚鼎将兵三千逆战,及命靳仪与赵宗印分西、南门犄之。汲自以牙兵四百登阵望,见宗印从间道遁,即自至鼎军中,麾其众阵以待,敌至皆死斗,敌却。俄而仪败金人攻之益急,矢下如雨,军中请汲去,汲不许,曰:“使敌知安抚使在此为国家致死。”敌大至,汲死之。事闻,赠太中大夫,谥忠介。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七·忠义三》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此必金人胁朝廷以款勤王之师尔?? 缓和
B.公纯难之???????????? 诘难,责难
C.寅出午反?????????? ??通“返”,返回
D. 敌大至,汲死之???????? 为……而战死
9.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麾其众阵以待???????? 辱其群臣
B.诸道不知朝廷动息者三月??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凡仕于此???????????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D.使敌知安抚使在此为国家致死???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者
10.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刘汲“有谋略”的一组是(??) (3分)
①此必金人胁朝廷以款勤王之师尔,可速进兵。???
②是弃城矣。然若属俱死无益。
③凡仕于此,其听送其家,寅出午反,违者从军法。
④麾其众阵以待,敌至皆死斗。
⑤矢下如雨,军中请汲去,汲不许。???
⑥使敌知安抚使在此为国家致死。
A.①②③? ?B.①④⑥???C.②④⑤???D.③⑤⑥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安有议和以三月,而敌犹未退乎?(4分)
(2)寻代公纯摄帅事,捐金帛飨士,为战守计。(4分)
(3)俄而仪败金人攻之益急,矢下如雨,军中请汲去,汲不许(4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和李上舍冬日书事①
韩驹
北风吹日昼多阴,日暮拥阶黄叶深。
倦鹊绕枝翻冻影,飞鸿摩月堕孤音。
推愁不去如相觅,与老无期稍见侵。
顾藉微官少年事,病来那复一分心。
【注】①据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这首诗是作者因获罪被贬分宁县令时所作。
(1)试分析“倦”“堕”两字的炼字效果。(4分)
(2)分析本诗所使用的两种突出的艺术手法并概括抒情主人公的形象。(4分)
三、默写(共10分,每空1分)
13.根据上下文的提示,在横线上填入相关的内容。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
② ,枯松倒挂倚绝壁。
③江间波浪兼天涌, 。
④ ,独留青冢向黄昏。
⑤ ,不尽长江滚滚来。
⑥ ,别时茫茫江浸月。
⑦千呼万唤始出来, 。
⑧去来江口守空船, 。
⑨同是天涯沦落人, 。
⑩ ,蓝田日暖玉生烟。
四、现代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国人的性格——遇事忍耐
林语堂
遇事忍耐是中国人最昭著的特点,我认为这是文化与环境影响的结果,并不一定是中国人心理构造的必然组成部分。它们的存在是由于我们几千年来一直生活在一种特定的文化与社会中并时时受其影响。可以说,忍耐的品质是整个民族设法适应周围条件的结果,又是家庭制度的产物,而家庭制度是整个中国社会的缩影。
遇事忍耐为中国人的崇高品德,凡对中国有所了解的人都不否认这一点。然而这种品质走得太远,以致成了中国人的恶习;中国人已经容忍了许多西方人从来不能容忍的暴政、动荡不安和腐败的统治,他们似乎认为这些也是自然法则的组成部分。与中国人的忍耐相比,基督教的所谓忍耐似乎是易怒,而中国人的忍耐有如中国景泰蓝一样举世无双。我们屈服于暴政和敲诈勒索和污辱,犹如小鱼投入大鱼之口,或许我们对苦难的承受力小一些,我们的苦难就会少一些。然而这种对苦难和折磨的承受力被赋予了忍耐的美名,又被儒家伦理学谆谆教诲为做人最重要的品德。我并不是说这种道德不是中国人的伟大品质,耶稣说“为温顺者祝福吧,因为他将继承整个世界”。但中国人把忍耐作为一种崇高的道德,并有意识地反复向后代灌输。谚语“小不忍则乱大谋”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培养这种美德的学校是中国人的大家庭,这里有一大群的姑嫂媳妇、姐夫妹夫、内兄内弟、大伯小叔、父亲儿子等等,他们每天在相互忍让之中学得了这种美德。他们从孩提时起,就从实际的需要和父母的教诲之中,学到处理人际关系必须互相忍让,相互调整。这种深刻、缓慢、持久的熏陶对人们性格的影响,怎么评价都不会过分。
唐代有位张公艺,有幸九世同堂,为世人羡慕不已。唐高宗问及他成功的秘诀,宰相唤来纸笔,挥毫写了一百个“忍”。中国人并不认为“忍”是家庭制度的一种不幸,相反,他们一直对它表示钦佩。“百忍”这个词现已进入道德谚语之列。大年除夕,把它写上红纸,贴上大门,比如“和气生财”,“忍为家训”等等。如果这种家族制度继续存在,如果社会仍不充分重视个人的价值,而认为人只有处在和谐的社会关系中才是完美的人,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忍耐必须被看作一个最崇高的道德,并一定要成长于这样一个社会制度中,在这里,它确有自己存在的理由。
(有删改)
14.请分析作者认为中国人遇事忍耐的成因有哪些。(6分)
15.文章第二段运用了何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6分)
16.作者曾写文说遇事忍耐“既是中华民族的优点,也是它的缺陷”,请分析概括文中体现的中华民族“遇事忍耐”的优点和缺陷。(8分)

参考答案
13.①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②连峰去天不盈尺
③塞上风云接地阴 ④一去紫台连朔漠
⑤无边落木萧萧下 ⑥醉不成欢惨将别
⑦犹抱琵琶半遮面 ⑧绕船月明江水寒
⑨相逢何必曾相识 ⑩沧海月明珠有泪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