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你知道有哪些战争的命名方式?并举例说明。
战争的参战方、地点、时间是“确定事实”——事实判断
鸦片战争?——成因判断
课程标准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1、认识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世界形势(以中西对比为视角)。
2、认识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1840年前的中国和世界形势图
根据左边地图,分析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世界形势。
英国占有世界上最广泛的殖民地,建立起强大的殖民帝国。
部分国家(中国)仍保留主权的完整性。列强尚未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法国、美国也开始参与殖民扩张。
17——19世纪 西方(英国) 中国(清朝)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外交
社会
鸦片战争前夕,英国和其他殖民主义国家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中国,但清政府对世界形势变化浑然不觉。——P96学习聚焦
资本主义民主制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冷兵器,八旗、绿营战斗力低下
热兵器,船坚炮利
思想专制、天朝上国
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
自由通商、对外殖民扩张
海禁、闭关锁国
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工业大国,日趋强盛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以一组图片对比感受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西实力对比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国王被送上断头台
乾隆南巡,万民跪拜
VS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模式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工厂
政治
中国:落后的君主专制制度并不断强化。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君主专制,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经济
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主导。
西方:开展工业革命,进入机器化大生产时代。
VS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以一组图片对比感受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西实力对比
军事/外交
中国:八旗和绿营战斗力低下;兵器落后(冷兵器);闭关自守,逐渐封闭落后。
西方:英国海军战斗力强大;兵器先进(热兵器);积极进行海外殖民扩张。
八旗和绿营军主要配备大刀、弓箭等冷兵器。
英军配备军舰、新式枪支、火炮。
VS
在广州设十三行
18世纪后期,英国成为
日不落帝国
VS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以一组图片对比感受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西实力对比
思想/科技
中国:厉行思想专制;科技缺乏突破,逐渐落后于西方。
西方: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倡导思想自由;科技取得重大突破,近代自然科学不断进步。
思想文化专制、文字狱
我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将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伏尔泰
VS
他们已经懂得利用力的原理制造机器
而我们还停留在对传统科技的改进
VS
年份 英国输华总值 中国输英总值 中对英贸易
出(+)入(-)超情况
1795—1799 5373015 5719972 (+)346957
1830—1833 7335023 9950286 (+)2615263
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总值表
二、两次鸦片战争
从18世纪末到鸦片战争前夕,走私到中国的鸦片达40多万箱,英国从中国掠走了3亿至4亿银元。
当鸦片未盛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故杖徙已足弊辜;迨流毒于天下,则危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不股栗!
图中这两位八旗士兵正在吸食鸦片,骨瘦嶙峋的身材,精神不振的模样。
损害身心健康
降低军队战斗力
白银大量外流
鸦片流毒于中国,造成什么危害?
(一)鸦片战争——原因
1、列强侵华的直接原因——中国禁烟运动
虎门销烟(1839.6.3-6.25)
国际禁毒日:6月26日
意义:
沉重打击了鸦片走私,展现出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决心,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
二、两次鸦片战争
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商品全部给予销毁……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
——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在议会上的讲话
虎门销烟
林则徐
工业
革命
农耕经济
掠夺原料
打开市场
闭关锁国
自给自足
请求通商被拒
悍然发动战争
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陆续完成工业革命,进入机器化大生产时代,急需更多的原料和市场。
所以这个战争表面上看来,虽是为了强迫中国人买印度的鸦片,而实际上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是要突破自由对华输出英货的障碍。
——英国学者 莫尔顿
二、两次鸦片战争
2、列强侵华的根本原因——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
(一)鸦片战争——原因
(一)鸦片战争——过程
活动:战争形势图观察要素(战争起止时间、战场地区分布、战争进攻路线、战争结果等方面)
二、两次鸦片战争
1.第一阶段(1840.6—1840.8)
2.第二阶段(1841.1——1842.8)
攻广州
陷定海
逼天津
道光帝将林则徐撤职查办,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和英军谈判。
占香港岛
进吴淞
到南京
中国战败,签订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鸦片战争战败原因:
(1)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2)主观原因:清政府政治腐败军备落后
(3)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三元里人民抗英:英军到三元里抢掠财物、强暴妇女,当地人民奋起反抗。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檄文:“我百姓若不云集十万众,各出草筏,沉沙石,整枪炮,截尔首尾,火尔艘舰,奸尔丑类者,我等即非大清国之子民。”
海龄血战殉国:英军用洋枪洋炮进攻镇江时,清军将领海龄率守军用大刀长矛同敌人浴血奋战,他号召战士们:“宁可自杀,不可投降”,将士们“血积刀柄,滑不可握,犹大呼杀贼”,最后壮烈殉国。
中国军民英勇反抗,民族意识萌芽
二、两次鸦片战争
关天培血战虎门:年逾六旬的老将关天培在鲜血淋漓之时仍在阵前作战。为了不使提督大印落入敌手,急令随从将大印带走。随从请求一同撤走,关天培厉声拒绝。敌人又一发炮弹袭来,不幸中弹牺牲。最后,守卫炮台的400多名将士,全部壮烈殉国。
条约名称 签订时间 主要内容 特点与危害
中英《南京条约》 1842年8月 ⑴割让香港岛; ⑵赔款2100万银元; ⑶接受协定关税; ⑷开放五口
中英《虎门条约》 1843年 从中国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
望厦条约 1844年 从中国获得了通商口岸 传教权等
黄埔条约 1844年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⑴(特点)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⑵(危害)破坏领土主权,贸易和关税自主权
(危害)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便利列强扩大侵略权益
(危害)便于列强的文化侵略
二、两次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结果及危害
1.近代前夕,广州曾是中国对外贸易的最大中心。进入19世纪50年代,曾经被西方商人幻想为“永远是对外贸易主要港口”的广州,已趋于衰落。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协定关税 B.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C.五口通商 D.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C
2、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凡英民禀告华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处投禀, 候管事官先行查察谁是谁非……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此规定破坏了中国的
A.司法主权 B.领事裁判权
C.居住及租地权 D.贸易自主权
A
3.清康熙时,进出口货物税率总计10%左右。1843年后,按值百抽五交纳。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中国( )
A.近代外交的转型 B.关税主权的丧失
C.自然经济的解体 D.民族危机的加深
B
4.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列强获得的这一权益是指( )
A.片面最惠国待遇 B.领事裁判权
C.协定关税 D.通商口岸传教权
A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
“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衣下摆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得忙上数十年!”
——英国商人的梦想
根本原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要求修约,而清政府拒绝修约
重要原因:未达到鸦片贸易合法化的目的
借口:“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二、两次鸦片战争
英国人本以为“倾全国工厂的生产,也不够供应中国一省的衣料”,而现实却是“和中国开放贸易十年后,其消费能力竟不及荷兰的一半”,“甚至落在巴西和土耳其之后。”
——1852年3月《密切尔报告书》
(二)第二次战争——过程及结果
活动:战争形势图观察要素(战争起止时间、战场地区分布、战争进攻路线、战争结果等方面)
二、两次鸦片战争
时间:1856.10-1860.10
第一阶段(1856-1858)1856年英法联军进军广州,1858年4月抵达天津白河口。 1858年中与英法美俄《天津条约》。公使驻京、十口通商、赔款、内河航行权、传教士传教权
第二阶段:(1858-1860)1859年大沽口战;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火烧圆明园。 1860年中与英法俄《北京条约》。割九龙、赔款、天津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
经过:
条约名称 签订时间 主要内容 危害和影响
《天津条约》 1858年 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且获得内河航行权;鸦片贸易合法化
《北京条约》 1860年10月 《瑷珲条约》 1858年 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并为此后侵占制造依据
《北京条约》 1860年 ⑴鸦片贸易合法化;
⑵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进一步破坏,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中国内地。
破坏领土主权完整
二、两次鸦片战争
(二)第二次战争——结果及危害
今日开海上某埠头,明日开内地某口岸。一国争,诸国蚁附;一国至,诸国蜂从。滨海七省,漫成洋商世界沿江五省,又任洋舶纵横。 ——郑观应《盛世危言》
根据史料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①通商口岸从沿海深入内地;
②侵略国从一国到多国;
③主权进一步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继续 根本原因 性质 扩大 过程 侵略力量 侵略时间 侵略范围 危害和影响 开放口岸和割地 主权破坏 社会性质变化 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具有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
英国
英法主犯,美俄帮凶
两年
四年
长江以南沿海地区
从沿海深入到内地
开五口,割香港岛
增开十一口,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俄国割占中国领土100多万平方千米
领土、领海、司法、关税等主权
主权进一步丧失,侵略势力由沿海侵入到内地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三)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
(1)政治上:①割让领土,破坏中国的领土完整
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占领中国东北大片领土。
黑
龙
江
乌
苏
里
江
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
中英《北京条约》割让香港九龙司一区。
时间 条约 割让领土
1842 中英《南京条约》 香港岛
1860 中英《北京条约》 香港九龙司
1860 中俄《北京条约》 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
二、两次鸦片战争
(1)政治上:②在中国攫取各项特权,破坏中国的国家主权
列举两次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的特权有哪些?
协定关税
领事裁判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
传教
内河航运权
破坏关税自主权
破坏司法自主权
“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国一体均沾,用示平允。”
中国和西方列强在
地位上的不对等
造成宗教冲突
引发反洋教斗争
便于西方进行经济侵略
(商品、原料的运输)
(三)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
二、两次鸦片战争
(2)经济上:开放通商口岸,被迫对外开放,西方工业文明涌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鸦片战争后,大量洋货涌入上海等通商口岸
材料: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受到冲击,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传统的自然经济发生什么变化?
(三)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
二、两次鸦片战争
(3)思想上:开始改变传统天朝上国观念,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开眼看世界)。
林则徐
魏源
徐继畲
(三)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
二、两次鸦片战争
总体上: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改变中国历史发展方向。
战前 战后
社会性质 主权独立完整的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历史发展方向 古代史阶段 进入近代史阶段
问题:何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权独立的封建社会
(如清前期)
完全殖民地
(如英属印度)
介于二者之间
丧失部分而不是全部主权,涉及政治、经济、思想(半殖民地)
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留封建主义,又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因素(半封建)
影响:
1.政治:社会性质: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矛盾:民族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列强的矛盾
阶级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
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封建;
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经济: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3.思想: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鸦片战争由此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三)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
二、两次鸦片战争
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
国家主权意识缺失
封闭昏庸
统治阶层
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两国作战时,当地民众有如端午看赛龙舟时兴高采烈在远处观战。
—梁发芾《晚清百姓为什么不那么爱国》
三元里人民抗英
愚昧与抗争并存
普通老百姓
民众民族意识淡漠
条约内容 清政府态度
割香港岛给英国 钦差大臣琦善: “弹丸之地”。道光皇帝: “暂行赏借”。
赔款2100万银元 道光朱批:“又合体统,朕心嘉悦之至。”
协议关税 “新的税则.....比旧日的自主关税略高.....所以扬扬得意,以为是外交成功”,称为“万年和约”。
领事裁判权 钦差大臣耆英: “英商由英国办理,内民由内地办理”“不过让夷人夷人......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
三、开眼看世界
特点:介绍西方,主张学习西方
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冲击了盲目自大的天朝上国观念。
评价:
对西方的学习局限于器物,特别是军事技术;几乎没有实践;“天朝上国”观念。
代表人物 活动
林则徐
魏源
徐继畲
办译馆,集信息,编《四洲志》
编《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撰成《瀛寰志略》,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其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
——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对英国的看法
“昔之犬羊,今则虎狼”。
——鸦片战争中林则徐对英国的看法
背景:鸦片战争之前……;鸦片战争中……
三、开眼看世界
《海国图志》
及其所绘英国蒸汽船
“今西方各国,最奇巧有益之事,乃是火蒸水气,舟车所动之机关,其势若大风之无可当也。
——《海国图志》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图志》
“夷”是谁?师夷什么?为何而师夷?
夷是指西方列强;“师夷之长技”是“制夷”的重要手段;“制夷”是“师夷”的最终目的;“师夷”主要局限于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特别是军事技术。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实质上是对外国侵略、挑战的积极回应,其根本目的是抵抗外来侵略以维护清朝统治。
三、开眼看世界
书中系统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徐继畲和《瀛环志略》
华盛顿,异人也……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
书中对西方民主制度略有涉及,体现出超前时代的眼界。
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
1.1839年起,林则徐组织人力编译了《澳门新闻纸》《四洲志》《各国律例》与《华事夷言》等著作,此举说明当时知识分子( )
A.主张学习西方制度 B.已经放弃传统华夷观念
C.主动反思鸦片战争 D.开始主动了解外部世界
2. 林则徐、魏源的思想尽管还是传统变革思想的延续,但却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他们的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 )
A.抵御了西方列强侵略
B.使清政府开始学习西方
C.启迪了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
D.使人们意识到了清政府的落后
D
C
称呼 立场 合理 缺陷
夷匪犯境 清朝
通商战争 英国
鸦片战争 当今 中国
中英战争 美国
鸦片战争四种称呼
表达了侵略的特性
表达了英国打开中国市场的本质目的
战争因鸦片而起
以战争双方来命名,一目了然
囿于传统视角看待,未揭示出战争实质。
掩盖了“非正义的侵略战争”性质
以偶发性的导火线来描述,未能完整揭示英国本质目的。
缺乏价值判断,看不出是非正义。
时代、立场影响历史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