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神话是人类最原始的文化形态,是一种意识的存在。尽管神话是对自然万物幻想式的解释,但是它仍然是一些客观现实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原始初民的生活情景、社会状况以及精神追求。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神话中英雄形象反映出来的真、善、美以及正直、大公无私、诚实等高贵品质都是原始先民社会中的道德典范及行为要求。虽然在上古时期还没有道德这一准确的概念,但是初民生活中无成文的行为规范要求已经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准则,对于真善美的宣传和颂扬是人们得到共识的普遍道德追求。神话正反映了人类早期的道德追求。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集体劳动和相互关心是原始社会道德的重要特征。他们为着公共的利益,敢于牺牲、不屈不挠,往往表现出正直、刚毅、诚实的高贵品格。这一重要特征在我国古代神话中,反映是很充分的。在原始社会,各个部落的氏族成员都以维护自己部落的共同利益作为最高法则,这一基本的道德准则也集中地出现在了我国的古代神话中。无论是开天辟地的盘古、射日除害的后羿、治理洪水的鲧禹、还是炼石补天的女娲、遍尝百草的神农等等,他们既是人们理想化了的天神,也是为部族的共同利益而勇敢献身的英雄,具有高尚、纯洁的个人品性。从中国古代神话中可以看出,道德这一观念形态,在原始社会就已存在并成为调节氏族成员之间以及氏族部落之间关系的准则。这一准则虽然还没有形成一种道德伦理体系,但是已经为人类的道德进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原始社会公有制的道德类型。中国神话形成了重视社会责任、倡导天下为公、大公无私、德行至上的道德伦理观。中国神话中的神也往往是完美的伦理与道德的化身,是古代伦理道德的标榜和偶像。从这个意义上也说明,中国神话是善的神话,反应了人类早期的道德追求。
有学者研究指出,神话是人类文明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是聊以消遣的故事,而是积极向上的力量;它不是理性解释或艺术幻想,而是原始信仰与道德智慧的实用宪章。神话被认为是神圣的,存在于仪式、道德与社会组织中,同时又是原始文化的不可分割的、积极的组成部分。现代人类的生活、命运及种种活动都是由它决定的。它为人们提供了仪式和道德行为的动机,还告诉了人们如何去进行这些活动。
神话作为对远古现实的描述,为我们提供了远古时代的道德价值、社会秩序与信仰等方面曾有的模式。因此,神话的道德规范功能也一直受到学者的注意,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朴素伦理观更是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产生深远影响。
(摘编自刘媛《中国古代神话的教育价值探究》)
材料二:
中国神话传说在文字创造之前一直都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递的,它是古代人民进行道德教化最朴素的题材。中国神话传说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主题,是人们最早的精神观念与价值体系,具有极强的道德凝聚力。那些人民大众极其熟悉的神话传说,如大禹治水、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一直以来都广泛流传于民间,这些经典的神话传说塑造了许多道德人物形象,包含着大量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鞠躬尽瘁、尽心尽责、不畏艰苦、坚忍不拔……这些神话传说中的高贵品质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也正是这些伦理道德观念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和民族品格。这些神话传说中的道德主题在传播过程中世世代代地影响着中华儿女,它们是中华儿女普遍认同的道德观念,也是人们进行道德教化的重要内容。
中国神话传说具有深刻与丰富的道德教育意义,但它的叙事方式却并不信屈聱牙、晦涩难懂,相反,其叙事形式活泼有趣,让人百听不厌。尤其对于儿童来说,用神话故事来进行道德教育不是一种课业负担,而是一种娱乐方式。这种生动有趣的故事比枯燥无味、苦口婆心的教导有趣多了。神话传说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叙事方式不仅让人们喜欢听、愿意听,还让人们乐于传播,让我们的神话传说生生不息,让我们的道德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神话传说是古代人民群众在劳动过程中感悟、总结和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它集中体现了古代人民群众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它是民众进行自我教育的道德题材。也正因为如此,神话传说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它的结局总是正义战胜邪恶,善恶有报,通过各种人物形象直接给予人们警示与告诫,告诉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神话传说内容简单,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却深入人心,历久弥新。这种寓教于乐、以小见大的道德教育方式总能深深地牵动着人们的心,让人全身心紧随故事情节的发展,为神话传说中跌宕起伏的情节而紧张不已,从而引起人们的道德情感共鸣。
(摘编自阮丽凤《中国神话传说: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神话虽是人类原始意识形态的存在,但它仍然是对原始初民的生活情景、社会状况及精神追求等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
B.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是完美伦理道德的化身,具有高尚纯洁的个人品性,他们都能为了部族的共同利益而勇于献身。
C.神话传说虽借助娱乐化的方式传播,但它并不是聊以消遣的故事,而是积极向上的力量,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D.神话传说总是通过正义战胜邪恶、善恶有报的结局来直接给人们警示与告诫,因此它能成为民众自我教育的道德题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则材料都对中国传统神话在德育方面的作用进行了论述,但二者的论述重心并不相同。
B.在没有形成统一道德准则的上古时期,神话宣传的真善美成为人们共同认识和道德追求。
C.中国传统神话虽然体现的是古代伦理利益准则,俱其德育功能在今天仍然具有教化意义。
D.古代神话的传播靠的是其通俗易懂,如果将内容高雅化、反而会不利于神话的流行转播。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郭沫若《神话的世界》:我们对神话的世界,当然不能学无智者的盲目信仰、然而也不能学主智者的执意反抗,可以分道而并行,可以异时而两立。
B.鲁迅先生《破恶声论》:夫神话之作,本于古民,睹天物之奇觚,则逞神思而施以人化,想出古异,淑诡可观,虽信之失当,而嘲之则大感也。
C.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神话在原始文化中有必不可少的功用、那是将信仰表现出来,给道德以保障并加以执行。
D.马克思认为,任何神话都是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随之消失了。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其中“自强”“厚德”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就己经有体现,请结合材料一加以分析。(4分)
5.如何有效发挥传统神话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喂鸡
王春迪
外乡人说老街,说街上的钱眼儿比那路边的榆钱儿还多,就看你愿不愿意弯腰去捡了。
他们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老街商铺遍地,人流如织,物阜民丰,随便给你一个插脚的地儿,卖个扫帚、箩筐、竹席啥的,不用走街串巷扯着嗓子吆喝,也够糊口了。
正因如此,蔡老谋的媳妇,每每见到蔡老谋闷在家里侍弄那几只大公鸡,火气就直往上蹿!媳妇觉得蔡老谋养鸡卖不了几个钱,还不如编个席、拉个煤到街上卖。媳妇隔三岔五就骂蔡老谋,瞧你这出息!你每天空着手出去拾粪,也比弄这几只鸡强!脑子灌鸡屎了,养鸡就养鸡呗,偏偏只逮着公鸡养,等着公鸡腚里给你拉个金蛋来吧!
蔡老谋由她说,也不搭理,只是进屋抓了把小米,背着手就出门了。那些公鸡见状,就跟有绳子拽着似的,乖乖地凑成一团,跟着蔡老谋出门溜达去了。
蔡老谋的这些公鸡,打去年年前就开始养了,当初,为了这几只鸡,蔡老谋走遍十里八村,选的都是那种身高羽艳的种。每天,吃的是稻谷玉米菜叶,喂的是蚯蚓蚂蚱米虫,偶尔,蔡老谋还弄几只小蜈蚣给它们啄啄。没事时,就带它们出去爬高、遛弯儿。一年下来,这几只公鸡眼似珍珠,冠如火焰,尾似彩虹,爪如金钩。羽毛油亮,似绣袍锦缎;步履强健,如将军出征,好不威武!清早打鸣,那叫声好似利剑一般,直冲云霄,简直要把天给捅破了!
腊月二十九那天,天不亮,蔡老谋便起身,从鸡舍里抱了一只公鸡,直奔老街而去……
这天清早,老街首富海爷府上的大门刚一打开,便见一只金羽红冠大公鸡昂首挺颈、精神抖擞地在院子里迈着方步,毫无胆怯之色。正当大伙儿无比惊奇的时候,那公鸡挺立在院子中间,铆足了劲儿,喔喔地亮了一嗓子。那个鸣儿打得清脆敞亮,余音绕梁,像是在人的耳边吹了一口仙气,把府上男女老少都给叫醒了!
当天上午,管家就让人把鸡抱到了海爷跟前,并把这喜庆事儿告诉了海爷。海爷听罢,桌子一拍,连说三声好!要知道,接年就是鸡年,大过年的,就“开门见鸡(吉)”,对于生意人来说,这是多喜庆的事儿啊!更何况,这只公鸡,似天鸡一般色彩鲜艳、威风凛凛,看一眼就想上去摸一把。海爷让管家抱到各个屋里去,给老太太和大奶奶瞧瞧,让她们也高兴高兴。海爷的小儿子,今年十岁,听大人说了这件事儿,手舞足蹈,还像模像样地写了一首诗,惹来大伙儿一阵夸赞。
哪想到,正当午的时候,有个下人来禀告管家,门口来了一个老农,说自己一只公鸡进了府里头,想把它要回去。
管家眉头微微一皱,照理,是该把鸡还给人家。堂堂一个大户人家,霸着穷人家的一只鸡,愣是不还,说出去,不让人笑死才怪!可大过年的,多好的一个彩头,整个府里老老少少喜庆一番,又这么还回去了,谁甘心 东家知道了,铁定会不高兴的。
想到这里,管家顺手抓了一包果子,对下人说道,带我去见见那人。
那人不是别人,正是蔡老谋。管家见他时,蔡老谋正坐在门口的台阶上,穿着一件打着补丁的破短袄,腰间用草绳系着,两手揣在袖筒里。
管家问蔡老谋,那鸡,是你的
蔡老谋躬身道,咱一乡下人,给俺十个胆,也不敢讹到这儿啊,那只鸡的鸡冠上有一块黑点儿,是两个月以前让别的鸡给啄的,不信,您瞧瞧
管家微微一笑,把手上的果子递给蔡琳,顺滞着,又从袖筒里掏了一个小银锭给他。
管家笑道,这大过年的,讲究你来我往。这只鸡,既然进了门,就算你送给咱府上的新年贺礼吧。这些东西你先带去,不成敬意,赶明路过这儿了,不嫌弃的话,进来歇歇脚。
一只鸡竟然给了一个小银锭!这都够买满满一车的大米了!一旁的下人看了,惊得直吐舌头!
蔡老谋听罢,腰一弯,手一拱,说了一堆吉祥话。
管家不待他说完,抱了抱拳,便转身回去了。
谁能想到,这只公鸡,恰恰就是这个看似老实巴交的乡下老汉故意放在门口的。更想不到,就这个不起眼的乡下老汉,用他养的这些鸡,年前年后,几乎把老街上几个大户人家走了个遍!开春以后,蔡老谋用这些大户人家给的鸡钱,修了屋引了渠,娶了儿媳买了驴!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始两段写老街商铺林立、人流如织、物阜民丰等,为小说主人公的出场提供了时代背景。
B.蔡老谋背着手出门溜达,公鸡跟在他的身后也出门溜达,小说写这一笔意在表现公鸡颇通人性。
C.走进海府的公鸡体形伟岸,叫声清脆,越突出描写公鸡的优点,就越能表现海府对公鸡的喜爱。
D.蔡老谋来海府时,身穿破袄,腰系草绳,他故意打扮寒酸,从而博得海府同情,挣得更多银两。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欲扬先抑,先借蔡妻之口使读者对蔡老谋产生游手好闲的印象,再借因喂鸡发财展示他的精明。
B.“一旁的下人看了,惊得直吐舌头”,写下人的反应表情,侧面表现了蔡老谋靠公鸡发了笔财。
C.小说通过心理、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表现了海府管家心思细密和办事周全的形象特点。
D.小说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布局谋篇,故事情节曲折有致,起伏跌宕,扣人心弦。
8.文中画线部分是怎样细致描写公鸡的 这样写在结构上有怎样的好处 (4分)
9.有人说蔡老谋是个值得肯定的人物,有人说蔡老谋并不值得肯定,你的看法呢 请结合小说进行分析。(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明代计成在《园冶》一书中曾讲到中国古代造物的最高境界当为“虽由人作,宛若天开”。这种观点与我国古代著名的道家代表人物李耳的《老子》中“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美学观点相似。其意为真正灵巧优美的东西应是不作修饰的。老子所谓的“大巧若拙”,我们可以理解为那种高超的技艺,即通过人为的艺术加工之后并不露痕迹,而更显自然稚拙、富有生气,恰似天造。“这种巧是大巧,绝非一般的技巧、技能。一般的巧可凭借人工的力量达到,而大巧作为最好的巧,是最一般的巧的超越,它是绝对的巧,完美的巧。大巧就是不巧,故在此老子以‘拙’来表达这种高度的巧。”
所谓的美在“自然”,其表现在工艺美术作品之上,即为造物材料的天然性、无毒无害、绿色环保,不逆自然之法。在其装饰方面,切不可为装饰而装饰,忽视功能本体的重要性;也不可一味地重视功能性,忽视其本身的材料、造型的特殊美感。如,西汉霍去病墓前的《伏虎》石雕,采用一种整体写意的表现手法,巧妙利用石材的天然形貌,因势造型。虎的身躯借助了石料自然起伏的形态变化。虎身蜷曲的毛皮则是石料天然的纹理,斑纹则运用线刻手法刻出,线条明快、简练自然,整体气势磅礴,再现了猛虎伏击时的精彩瞬间。
中国古代文人骚客喜欢吟诗作赋,以抒发胸中之情。如,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里罗列了枯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一些具体的物象,这些物象联合起来,含蓄深挚地表达了“天涯沦落人”的凄寂、苦闷和无法解脱的“断肠”之情。这种平淡中见真情、朴素中见深刻的手法,体现的正是一种“大巧若拙”之美,是美在枯槁的朴素的表现。吴鸣的《大语系列》,其创作融合传统紫砂造型工艺,运用单纯的划痕纹理来演绎现代性的装饰手法,风格朴素,单纯自然。这种枯槁朴素之美,表现在工艺美术领域,则更多地涉及对作品精神性的分析。
中国艺术推崇老境,老境也是一种拙。也可以这样说,老境是对婴儿般活力的恢复,是对生命童稚气的回归。“老”,在中国美学和艺术中代表一种崇高的艺术境界。然而,与“老”相对的则是“嫩”,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嫩到老的一个过程,技术技巧亦然。老境意味着成熟和天全、绚烂和厚重、苍茫和古拙。这种老境之美,在工艺美术领域,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历史感和沧桑感,但这种历史感和沧桑感能使作品焕发出盎然的生命力。
当然,自然之美、枯槁之美、老境之美表现在工艺美术领域均有其独特的面貌,但对它们的再认识有助于今后相关工艺美术作品的创作与革新,也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当代生活中的重要性,为传统文化植根于现实生活提供了一个参考。
(摘编自郭明《浅析“大巧若拙”的工艺美学思想》)
材料二:
“巧”和“拙”在本义上是一对反义词,在老子“大巧若拙”的思想中得到了辩证的统一。《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王弼注:“大巧因自然以成器,不造为异端,故若拙也。”也就是说,“大巧”之所以为“大巧”,其核心和本质在于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事物本来的面貌和状态,而不是人为地破坏事物固有的属性,即“不造异端”。而“拙”恰恰是不事修饰的,它外拙而内秀,体现出了“大巧”朴实无华、自然浑成的特质,此时的“拙”,它似笨而非笨,似陋而非陋,表现形式上给人以稚拙的感觉,但实质彰显的却是一种朴素、简淡、纯真之美,是巧夺天工的大美。由此可见,“拙”并不是真的“不巧”,而是具有工巧所不及的清新自然之美,是“大巧”的外在显现。至此,“拙”已脱离了它的本意,上升到一种艺术美的高度。
老子哲学观的核心是“道”,并将“道”与“自然”联系起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是老子所说的“自然”不仅仅是自然界,更是指“自然而然”,顺应万物的天性,不以人为的力量去改变它本身的规律。正因为“道”的本性是纯任自然,因此,“拙”与“道”有相通之处。“大巧若拙”是老子哲学思想体系中的组成部分,是“道法自然”这一大的美学观念的小分支,同时也反映了老子重视“质”美,欣赏深刻内蕴美的思想。
当然,“大巧若拙”的“拙”也离不开“巧”,它建立在人为之“巧”的基础上,同时又是对人为之“巧”的超越与升华。因此,“拙”体现出一种炉火纯青、浑然一体、归真返璞的境界,具有深刻的内蕴美,是一种“大巧”和“天巧”。这是道家最高的审美追求。
(摘编自易菲《老子“大巧若拙”的美学分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明代的计成继承了老子“大巧若拙”的美学观点,认为“虽由人作,宛若天开”是中国古代造物的最高境界。
B.霍去病墓前的《伏虎》石雕,巧妙利用石材的天然形貌,又运用线刻手法刻出虎身斑纹,线条明快,简练自然。
C.吴鸣的《大语系列》运用单纯的划痕纹理来体现枯槁朴素之美,所以欣赏时要对作品精神性进行仔细分析。
D.老子主张“道法自然”,但他的“自然”是指“自然而然”,即顺应万物的天性,不人为地改变万物自身的规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工艺美术作品在创作时必须处理好外在装饰与功能本体之间的关系,不应为装饰而装饰,也不能重视功能而忽视装饰,否则就会失去作品应有的自然美感。
B.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大巧若拙”一直在探寻“自然”之美,也在寻求一种对于历史性和沧桑感的回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现当代的文化生活。
C.“老”是中国美学中的一种崇高的艺术境界,“嫩”意味着活力与稚气,老境则截然相反,它意味着成熟、厚重、古拙,因此老境也是一种“拙”。
D.老子的“道”的本性是纯任自然,与“拙”有相通之处,“大巧若拙”也是老子“道法自然”这一大的美学观念的小分支,反映出老子重视内蕴美的思想。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对“大巧若拙”中“巧”与“拙”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巧”和“拙”是辩证的统一,“大巧”的核心和本质在于遵循自然规律,“大巧”与“拙”相通。
B.“拙”为外在的不事修饰,是内秀的朴素表达,能体现出“大巧”朴实无华、自然浑成的特质。
C.“巧”和“拙”都体现出一种艺术之美,但“巧”具有“拙”所不及的清新自然之美,是“拙”的外在显现。
D.“拙”虽是对人为之“巧”的超越与升华,但它离不开“巧”,两者之间互为依存,密不可分。
4.材料一从“工艺美学”的角度来分析“大巧若拙”之美,但第三段却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进行论证,请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4分)
5.下图为苏轼的水墨画作《枯木怪石图》,该作品很好地体现了“大巧若拙”之美,请简要分析。(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楚霸王自杀(节选)[注]
郭沫若
亭长把船摇拢了岸,他到船尾去和钟离昧开坐着,表白了自己的来历。
“钟离昧将军,我现在对你说出真话罢。”亭长镇静地说着。“我自己并不是什么亭长。我只是这儿的一位读书人。我今天来本是没有怀好意的……”
钟离昧愈见惊愕了,把剑按着。
“但你也不要误会,”亭长忙慰解着,“我也不是汉王的奸细。你要晓得,现今的老百姓对于项王,哪一位还怀着有好意呢?是他自己把民心失掉了……项王就是因为成功的暴速,他自己生了一个幻觉,他自己以为是他一个人的拔山盖世的力气,把秦人歼灭了的。秦人的暴政颠覆了之后,他的行动就完全不同了……所以这两年来我们老百姓对他,就和从前对于秦始皇是一样!我们虽不是汉王的奸细,也可以说都是汉王的奸细。我对你说出真话罢,我今天来,本是想把他诱到江心去,我到江心再把船弄翻,然后和他两人同归于尽。我也是死了心来的呢,我现在这样说出真话,你就要杀我,我也是不怕的。”
自充亭长的说到这儿停了好一会,等待着钟离昧的处决。但钟离昧把头垂首了。
“不过呢,”他又接着说起来,“据我今天的经验,我看项王依然是一个好人。我后来也把对于他的态度改变了,真的想把他送到江东去。不料他却起了那样的短见。他的短处是在太年轻,而且———恕我不客气罢———是有点‘不学无术’……我看他的才器最好是做一员大将,他不该生出了野心要来做天下的统治者。以后他所闹出的乱子,说来有点伤心,实在伤了我们中国的不少的元气……人民的死亡在百年之内或者还可以复原,但学术上的损失,就再隔一千年怕也不能复原罢。秦始皇烧的书是烧的天下的私书,楚霸王却把秦人存下的公书也一把火而焚了。秦宫三月火不灭,你是晓得的,你想,那里面是烧了多少的史书呢?”……
说话者又沉默了好一会,钟离昧也沉默着,深深地把头垂着。
“钟离昧将军,但今天的项王对于你和这马的态度,我真是受了感动啦。一个人临到生死关头,能够顾朋友而不顾自己实在是很少的。我们听说汉王刘邦在逃难的时候,连他自己的儿女都要推下车去。项王在这些地方却比刘邦更有仁者之心了。他这种心肠假使能够推广,他是决不会有今天这样的下场的。但他始终不悟,他偏以为是天老爷要亡他,哪晓得是他自己做错了,怎么怪得天呢?只顾自己的权势,不管老百姓死活的人,是走着自杀的路。项王是一个很好的教训啦。”
钟离昧这时候撑着了自己的腰杆,好容易跪下去了。
“项王!项王!”钟离昧向着天,流着眼泪叫着,“是我们误了你,是我们这些不学无术的武人误了你。我们误了天下的人,我们误了中国。中国的元气在千百年后都不能复原,这不是天大的罪恶吗?我们是比秦始皇还要该死。项王,你请等着我。”
他用力把腰间的宝剑拔出了鞘来,但是亭长却把他的手挽着了。
“钟离昧将军,你不要也寻短见。”亭长劝着他,“一个人最怕是不觉悟,觉悟了是有办法补救的。你是武人,我是文人,但我们做人的标准却只有一个。我们要抛弃了自己去利益他人,利益了他人也就成全了自己。你现在要自杀,已经做到了抛弃自己的工夫,但于人是没有益处的。我们随时抱着必死的心去做着利人救世的事,不是很好的做人的路吗?……我的家离这儿不远,我所以把船摇回了来,是想把你引到我家里去养伤,养好之后好让你再去尽你做人的责任。现今天下的人还在水火里面,北方的匈奴尤其在跳梁,我们现在正是需要着有不怕死的精神而以济人救世为怀的武人的。你的责任还很重大,不应该做这样无责任的事……你听我说罢,项王最后的不觉悟,我看,也就在这一点。他晓得不怕死,而且晓得利用死,但他把死利用来只是把自己装饰成一个英雄。他始终都是为的他那个‘自己’……我看你不要再蹈他的覆辙罢……”
钟离昧被“亭长”挽着的手早已消失了抗拒的力气,但头依然深深地垂着。
“亭长”到这时候把他的手中的剑取了来,替他插进了鞘里,接着又说:“我们回去罢,汉兵已经走得很远了。”
他说着便离开了钟离昧,先把马拉上了岸去。回头钟离昧也被背上了岸,费了莫大的力气,被扶上了马背。
…… (有删改)
【注】短篇历史小说《楚霸王自杀》取材于《史记》项羽乌江自刎的故事,写于1936年郭沫若游历日本期间,此时国民党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听到“亭长”告知其真实身份后,钟离昧“按剑”的细节描写既符合他的身份,又表明他对“亭长”产生了警惕之心。
B.“亭长”是一个读书人,他之所以对项羽心怀怨恨想和他同归于尽,主要是因为项羽焚毁史书造成了巨大的学术损失。
C.面对“亭长”对项羽失败的评价,钟离昧两次“把头垂着”,这一动作描写表明他内心也认识到民心向背的重要作用。
D.“亭长”把项羽对待钟离昧和乌雅马的态度与刘邦对待自己的儿女的态度进行对比,意在表达对项羽最终失败的惋惜。
7.关于文中“亭长”劝诫钟离昧不要自寻短见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钟离昧想要自寻短见,这说明他对自己“武人”的身份和作用产生了怀疑。
B.“亭长”认为项羽的死只是把自己装饰成“英雄”,对利人救世毫无作用。
C.“亭长”劝诫钟离昧不要做无谓的牺牲,要承担起救民于水火之中的责任。
D.钟离昧最终被“亭长”的话打动,他已看清形势,定会履行好做人的责任。
8.小说中划横线句子有什么深刻意蕴?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9.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乌江亭长只是凸显项羽恪守信义的一个模糊的陪衬人物,到了郭沫若笔下却变得鲜活、生动,郭沫若对这一人物形象的有意刻画、增补有什么文学效果?(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59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3分)C(A曲解文意,B过于绝对,D因果颠倒)
2.(3分)D(无中生有)
3.(3分)C(C项强调的是神话的德育与教化作用)
4.①神话是原始初民精神追求的体现,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体现的都是先民自强不息的精神;②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具有高尚纯洁的个人品性,体现了先民的共同道德追求,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产生深远影响。(4分。每点2分)
5.①继续挖掘传统神话的精神内涵:②优化传统神话的叙事方式,让其传播更广泛,使受众更乐于接受;③赋予传统神话新时代的要义,与新时代生活相联系。(4分。答出两点即可)
现代文阅读II
6.C【解析】A.“时代背景”错,应为“生活场景”。B.“意在表现公鸡颇通人性”错,应为“意在表现蔡老谋精于养鸡的特点”。D.“他故意打扮寒酸,从而博得海府同情,挣得更多银两”错,此时的蔡老谋生活窘困,并非故意,并且海府并非因为同情而给他更多银两。
7.D【解析】小说情节没有“起伏跌宕,扣人心弦”的特点和效果。
8.第一问:运用比喻的手法,写了公鸡的眼、冠、尾、爪、毛和步履,生动形象,形神毕现。(2分)第二问:呼应下文公鸡在海爷府院中的不俗表现,为下文海府重金买公鸡埋下伏笔(或做了铺垫)。(2分)
9.示例一:值得肯定。①蔡老谋做事用心:虽然老街挣钱容易,但他并未为挣钱而走寻常道路,而是别出心裁,且做事专心、有方。②蔡老谋取财有道:他用自己养的上好的公鸡,以特殊方式“卖”给大户人家,大户人家自愿“付钱”,方式虽然特殊,却是正当的。③蔡老谋懂得生活:他虽没有远大理想,但善于经营生活,他用挣来的钱盖房引渠,置办家业,给儿子娶媳妇。(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示例二:不值得肯定。①蔡老谋专养公鸡令人费解,给人以游手好闲的感觉。②蔡老谋靠养的几只公鸡用计让大户人家主动掏钱给他,给人以巧取的感觉。③蔡老谋得到这些钱后,修屋引渠,娶儿媳买驴,没有更高的生活目标,给人以目光短浅的感觉。(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B A.“明代的计成继承了老子大巧若拙的美学观点错,从“明代计成在《园冶》一书中曾讲到中国古代造物的最高境界当为“虽由人作,宛若天开”。这种观点与我国古代著名的道家代表人物李耳的《老子》中“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美学观点相似”可知,文本只是说两人的美学观点相似。C.“所以欣赏时要对作品精神性进行仔细分析”属于强加因果。D.但他的“‘自然’是指‘自然而然’”有误,原文是说“老子所说的‘自然’不仅仅是自然界,更是指‘自然而然’”。
2.C C.“老境则截然相反”错,从“这种老境之美,在工艺美术领域,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历史感和沧桑感,但这种历史感和沧桑感能使作品焕发出盎然的生命力可知,“老”也具有着活力。
3.C 巧具有拙所不及的清新自然之美”错,从“拙并不是真的不巧,而是具有工巧所不及的清新自然之美,是大巧的外在显现可知“拙同样具有清新自然之美”,故选C。
4.①《天净沙 秋思》是人们较为熟悉的诗词,且诗词本身通俗易懂,以此为例,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工艺美学”的枯槁之美。
②《天净沙 秋思》极具典型性,意象突出,画面感极强,能更有力地表现“大巧若拙”的枯槁之美,更有说服力。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工艺美学是枯之美,《天净沙秋思》是人们较为熟悉的诗词,且诗词本身通俗易懂,以此为例,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天净沙秋思》里罗列了枯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一些具体的物象,这些物象联合起来具有极强的画面感,是“大巧若拙”的枯槁之美的有力证明。
5.①画面以“枯木”与“怪石”为主题元素,抓住枯木与怪石的自然形态,没有多余装饰,简练自然,呈现大巧若拙的自然之美。
②“木”为“枯”,“石”为“怪”,黑白水墨,色调单一,呈现出一种枯槁的朴素之美。
③ 枯树的姿态有如扭曲挣扎而生的身躯,显示出了顽强的生命力;怪石似快速旋转,造成画面的运动感,更能显现出此石无穷的活力。苍茫古拙背后,有着不屈的生命力,体现了“老境”之美。(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苏轼的水墨画作《枯木怪石图》,以“枯木”与“怪石”为主题元素,与文本大巧若拙的自然之美的观点相符;“枯木”“怪石黑白水墨,色调单一,体现了枯槁的朴素之美;苏而且轼的水墨画作《枯木怪石图》中枯树的姿态有如扭曲挣扎而生的寻躯,怪石似快速旋转,造成画面的运动感,这些都能体现“老境”的美。
现代文阅读II
6.(3分)B(“主要是因为项羽焚毁史书造成了巨大的学术损失”错)
7.(3分)D(“他已看清形势,定会履行好做人的责任”错)
8.①表明普通百姓虽然不是刘邦的奸细,但同样反对项羽,站在项羽的对立面;②项羽在推翻暴秦统治后的所作所为导致民心离散,这是导致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③明确民心向背是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告诫统治者要真正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6分。每点2分)
9.①乌江亭长在小说中是一个睿智的读书人形象,通过他的话语,展示了项羽失败的真正原因,让项羽的英雄形象更丰满。②乌江亭长以启蒙者的身份对钟离昧进行劝诫和教化,实际上是作者借“亭长”之口评述时政,号召国内停止内战一致对外。③有意刻画、补充这一人物形象,丰富了文章内容,使小说情节更具叙事效果和传奇色彩,引起读者阅读兴趣。(6分。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