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选择性必修第二单元“苦难与新生”单元任务群 教学设计
【单元整体框架】
1.本单元所选六篇作品分别是:第6课《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第7课《包身工》,第8课《荷花淀》、《小二黑结婚》(节选)、《党费》。这些作品有的寄托对烈士牺牲的深切哀痛,表达对正义力量的信心;有的展现旧中国劳动人民的苦难,揭示中国革命的意义;有的描绘革命斗争的场景,反映革命志士的高尚品质和人民群众的不懈奋斗。再深入文本,鉴赏交流,赏析人物形象,品味作品语言。由此让学生深刻认识革命历程,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了解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各自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欣赏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深刻功力和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在此基础上,学生结合阅读体验,进行讨论交流。
2.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 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中国人民的奋斗历史,不仅 包含着伟大的理想信念和 革命精神,还蕴含优良传统 和崇高品格,是砥砺我们不 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源泉。重温这些伟 大历史,可以让我们以史为鉴,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 的和平环境和幸福生活,把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发扬 光大,在新时代把革命先辈 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课时分配:
本单元共计9课时。阅读文本,整体把握作品内容(2课时)。深入文本,鉴赏交流,赏析人物形象,品味作品语言(6课时)。结合阅读体验,举办主题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的班级讨论会。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单元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了解旧中国人民的苦难和革命先驱的斗争历程,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志士和广大群众为国家解放、民族新生而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
2.阅读课文,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品鉴文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获得审美体验。
3.研读课文,了解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的特点,分析其表现手法,欣赏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深厚功力和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
4.从艺术形象中获得熏陶和感染,汲取人生营养,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坚定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的志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设计依据】
1.本单元人文主题为“苦难与新生”,落实课程标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提出的学习目标;落实教材“单元研习任务”中思考革命的意义、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的要求。
2.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能结合时代背景,抓住关键语句,鉴赏作品塑造革命志士和英雄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学会揣摩作品中语意丰富的语句,体悟不同作者的不同语言风格。体会革命志士的奉献和牺牲精神,思考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陶冶性情,坚定志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处于高二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自学能力以及深入思考的能力,篇目虽然很长,但在教师的引导下,一定会对中国革命传统有更深刻的认识,也能更好地完成中国现当代作品研习任务。
【单元活动与学习任务】
一、阅读文本,整体把握作品内容。(2课时)
学习任务一(第1课时):
1.运用批注式阅读、对比阅读等方法,通读本单元六篇作品对作品的精彩片段、重点语句、结构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圈点标注。
2. 小组分享交流,谈谈自己的阅读收获结合时代背景,整体把握作品内容,了解中国传统革命。
学习任务二(第2课时):
1.了解旧中国人民的苦难和革命先驱的斗争历程,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志士和广大群众为国家解放、民族新生而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
2. 学生先自主完成下表,然后小组交流合作,赏析包身工、刘和珍、黄新等人物形象,明确革命的意义。
3.探究: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学生要从艺术形象中获得熏陶和感染,汲取人生营养,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坚定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的志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深入文本,鉴赏交流,赏析人物形象,品味作品语言。(6课时)
学习任务一(第3课时):
1.把握《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两篇作品内容,绘制其结构思维导图,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朗读,把握《记念刘和珍君》中重点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
3.学习《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中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技巧。
学习任务二(第4课时):
1.品读课文,概括两篇文章人物事迹,把握人物形象,学习他们无畏的牺牲精神,寄托对他们的哀思。
2.研读课文,体悟作品主题“苦难与新生”,从先烈们的事迹中汲取人生营养,讲好新时代青年故事,坚定继承和发扬爱国精神。
3.探究当代中国青年应以一种怎样的人生观来实现人生价值。
学习任务三(第5课时):
1. 速读《包身工》文本,筛选信息,把握基本事实。
2. 把握文体特征:分析《包身工》富有特色的语言及表达方式。
3.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这篇报告文学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激发对包身工的同情心,感悟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任务四(第6课时):
1.梳理《荷花淀》《小二黑结婚》(节选)和《党费》三篇小说的情节结构,绘制三篇小说故事情节的思维导图,先在小组内展示交流,再向全班推荐最优者。
2.分析小说情节结构的特色,学写文学短评。
学习任务五(第7课时):
1.分析归纳《荷花淀》《小二黑结婚》(节选)和《党费》中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
2. 仿照示例,学写一段颁奖词,体现出人物的精神内涵,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在小组内展示交流评价。
学习任务六(第8课时):
1.品读赏析《荷花淀》《小二黑结婚》(节选)和《党费》不同的语言风格,小组合作,每个小组任选一篇小说,找出有代表性的语句,探讨其语言特色。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其他成员可作补充。
2.探究三篇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继承革命传统 发扬革命精神(1课时)
第九课时
学习任务一: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在历史的天空中,英雄烈士灿若群星,是中华民族闪亮的精神坐标。时空跨越千年,当今时代的进步青年正以灼热的信仰信念、炽烈的家国情怀,书写着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结合本单元学习,举办主题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如何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的班级讨论会,撰写发言稿,激发爱国热情和历史使命感。
【作业与评价】
1.在梳理课文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然后联系现实,以“我所了解的革命传统”为话题,写一段不少于400字的心得体会。
2.中国革命的优秀传统,如涓涓细流,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使我们在任何困难面前都能心怀天下,勇敢抗争,不惧生死。新时代,我们的国家有更多这样的英雄,请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随笔。
3.刘和珍、白莽、柔石几位烈士都是“中国脊梁”,如果有一天他们站在了你的面前,你会对他说什么?请你任选一位,给他(她)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留言,以表达真挚的情感。
4. 鲁迅先生是深沉的,我们能看到《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同声一哭”,既有对刘和珍、 白莽、柔石这样的好青年的流血牺牲的悲哀,也有对我们国家当时的黑暗专制的悲哀。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智者,鲁迅实际上是在告诫人们“痛定思痛”。请大家思考: 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做 写一段文字,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不少于400 字。
5.《包身工》用文学笔法报道真实事件,其中的人物、事件、环境都是真实的,但又运用了较多的文学手法来朔造形象、刻画细节、营造气氛等,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深入阅读课文,结合具体内容,就作品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写一篇札记。
6 . 夏衍先生原相用包身工的素材写一篇小说,后来考虑到表达效果,写成了报告文学。请你尝试实践夏衍先生最初的想法,根据自己了解或掌握的小说的特点,堂试把“芦柴棒”的故事改写成小说,注意设计人物,安排情节,不少于800字。
7.结合本单元作品以及你读过的反映中国革命的文学作品,向长辈了解有关情况,以“我所了解的中国革 命传统”为主题写一篇随笔,字数不限。
8.课下完善发言稿,张贴在班级板报栏中。
【课后反思】
1.本单元以“苦难与新生”为主题,从文学角度建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教学任务设计以课程标准为导向应努力让学生通过单元的学习,了解人民群众逐步觉醒、不断进步的历程,感受作者对烈士牺牲的深切哀痛和对正义力量的信心,体察旧中国劳动人民的苦难,体会中华民族新生的喜悦,理解革命志士的高尚品质。
2.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中国革命的意义,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深刻认识革命传统,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更好地认识历史,把握当下,树立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3.教学目标达成度高,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作品的时代背景,了解了报告文学的特点(特别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了解了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各自的特点和表现手法;学会了欣赏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深厚功力和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学会了梳理与概括作品叙事或情感的脉络,评析人物形象,品味作品语言,关注细节描写;能根据对象、场合、目的的差异进行有效的书面表达和口头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