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
【基础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1996年远赴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传授菌草技术之艰难,林占煌____。那时该国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刀耕火种阶段。他们看到了这里迫切期盼脱贫的村民和发展菌草业_____的土壤气候条件,于是_____,利用遍地可见的咖啡壳和野草做菌草原料进行栽培,让这里的人们一步步摆脱了贫困,盖起了梦寐以求的新房。
“巴布亚新几内亚样本”是茵草项目对外援助的缩影,逐步推广至南非、卢旺达、斐济……国际援助项目接二连三,林占博带着中国菌草团队,①以草的顽强坚韧在世间一块块贫瘠的土壤上扎根;②像高速的风一样,传播于大洋与大洲之间;③让繁茂的菌,成为不同肤色人们的食用之源。
谁会怀疑中国方案呢? 莱索托的妇女作证,她们为菌草创作了民歌∶ “有人说,她是野草她,是食物,也是药物她,是希望之物……”菌草在奔跑,如期而至,轻风拂面,罩着世界每一个溃烂的伤口。林占嬉和菌草团队每到异国他乡,都和当地人民结下了深情厚谊,他因为“点草成金”而成了国际英雄,被联合国授予“国际生态安全科学院院士”称号。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 仿照画横线句①,改写第②、③句。要求∶与句①结构相同;不改变原意,可适当改变个别词语。(4分)
①以草的顽强坚韧在世间一块块贫瘠的土壤上扎根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今天,更快的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带来的各方面压力,_____①____。记忆功能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至关重要,____②_____,一直是科学家和大众所关心的热点问题。然而,目前没有一种药物能提升神经突触的连接并改善记忆。在这一前提下,科学家倡导的生活方式干预,如科学运动,实质上是通过对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激活我们机体本身,达到改善脑功能的目的。近年来,科学家聚焦“运动因子”,即机体在运动后释放的一类细胞因子或代谢物等分子。通过分析这些运动因子和记忆功能的机制,有望在不久的未来,通过定量评估机体内不同运动因子的水平,预测或是评估运动干预的脑健康功效,进而指导个体调整运动方案和强度,_____③____ ,促进记忆力的发展。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5.下列句子中的“机制”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机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抗疫斗争,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板,警示我们养成文明的卫生习惯是何其重要。
B. 宇宙神秘非常,它有典雅的事实,错综的关系,微妙的机制。
C. 科学家对陕西山阳盆地恐龙化石开展了系统性研究,提出了一种恐龙灭绝可能的新机制。
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团队在光感知促进脑发育的神经机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
送浑大夫赴丰州
刘禹锡
凤衔新诏降恩华,又见旌旗出浑家。
故吏来辞辛属国①,精兵愿逐李轻车②。
毡裘君长迎风驭,锦带酋豪踏雪衙。
其奈明年好春日,无人唤看牡丹花③。
【注】①属国:汉官名。此以辛武贤父子借指浑家父子。②李轻车:汉代李蔡,西汉名将李广的堂弟。③牡丹花:长安浑家宅以牡丹花著名。
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用凤凰衔诏,旌旗招展,直观地描绘出了浑家受荣宠的盛大场面,“又见”一词更是写出浑大夫家承世勋,门第显赫。
B.“故吏来辞”写出了浑大夫与同僚的关系融洽,“精兵愿逐”则暗示浑家乃著名将门威望极高,战士们愿随从戍守征战。
C.颈联运用虚写,作者想象友人此去会受到边疆异族首领的顽强抵抗,也从侧面赞场了友人顶风冒雪与敌人斗争的英勇豪情。
D.本诗是诗人为友人赴任前送别所作,却没有直接表达二人的离别之情,而是以叙述为主,融抒情于叙事,豪放中带有婉约。
7.诗歌尾联为人们所称道,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综合训练】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不平的镜子
契诃夫
我和我的妻子走进客厅里。那儿弥漫着霉气和潮气。房间已经有整整一个世纪不见亮光,等到我们点上烛火,照亮四壁,就有几百万只大老鼠和小耗子往四下里逃窜。我们关上身后的房门,可是房间里仍然有风,吹拂墙角上堆着的一叠叠纸张。亮光落在那些纸上,我们就看见了古老的信纸和中世纪的画片。墙壁由于年陈日久而变成绿色,上面挂着我家祖先的肖像。
我们的脚步声响遍整个房子。我咳嗽一声,就有回声来接应我,这类回声从前也接应过我家祖先发出的响声呢……
房外风声呼啸和哀叫。壁炉的烟囱里似乎有人在哭,哭声响着绝望的单调。大颗的雨点敲打乌黑昏暗的窗子,敲打声惹得人满心愁闷。
“啊,祖宗呀,祖宗!”我说,意味深长地叹气。“假使我是作家,那么我瞧着这些肖像,就会写出篇幅很大的长篇小说来。要知道,这些老人当初每一个都年轻过,每一个男的或者女的都有过爱情故事……而且是什么样的爱情故事呀!比方说,看一看这个老太婆吧,她是我的曾祖母。这个毫不俊俏、其貌不扬的女人,却有过极其有趣的故事。你看见了吗?”我问妻子说,“你看见挂在那边墙角上的镜子了吗?”
我就对妻子指着一面大镜子,它配着乌黑的铜框,挂在墙角上我曾祖母的肖像旁边。
“这面镜子有点邪气:它生生把我的曾祖母毁了。她花很大的一笔钱买下它,一直到死都没有离开过它。她黑夜白日地照这面镜子,一刻也不停,甚至吃饭喝水也要照。每次上床睡觉,她都带着它,放在床上。她临终要求把镜子跟她一块儿放进棺材里。她的心愿没有实现,因为棺材里装不下那么大的镜子。”
“她是个风骚的女人吧?”我的妻子问。
“就算是吧。然而,难道她就没有别的镜子?为什么她单单非常喜欢这面镜子,却不喜欢别的镜子呢?莫非她就没有更好点的镜子?不,不,亲爱的,这当中包藏着一宗吓人的秘密呢。据人们传说,这面镜子里有个魔鬼作祟,偏巧曾祖母又喜爱魔鬼。当然,这些话都是胡扯,可是,毫无疑问,这面配着铜框的镜子具有神秘的力量。”
我拂掉镜面上的灰尘,照一照,扬声大笑。原来这面镜子不平整,把我的脸相往四下里扯歪,鼻子跑到左边面颊上,下巴变成两个,而且溜到旁边去了。
“我曾祖母的爱好可真是奇怪!”我说。
我的妻子迟疑不决地走到镜子跟前,也照了一下,顿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她脸色煞白,四肢发抖,大叫一声。烛台从她手里掉下来,在地板上滚一阵,蜡烛灭了。黑暗包围了我们。我立刻听见一件沉重的东西掉在地板上:原来妻子倒在地上,人事不知了。
风哀叫得越发凄厉,大老鼠开始奔跑,小耗子在纸堆里弄得纸张沙沙响。等到一扇百叶窗从窗口脱落,掉下去,我的头发就根根直竖起来,不住颤动。月亮在窗外出现了……
我抱起我的妻子,迅速离开了祖宗的住所。她一直到第二天傍晚才醒过来。
“镜子!把镜子拿给我!”她醒过来以后说,“镜子在哪儿?”
这以后她有整整一个星期不喝水,不吃东西,不睡觉,老是要求把那面镜子拿给她。她痛哭,扯着脑袋上的头发,在床上翻来覆去。医生说她可能会死于精力衰竭,她的情况极其危险,我这才勉强克制恐惧,来到祖宗的住所,从那儿取来曾祖母的镜子拿给她。她一看见它,就快乐得哈哈大笑,然后抓住它,吻它,目不转睛地瞅着它。
如今已经过去了十多年,她却还是在照那面镜子,一会儿也不肯离开它。
“难道这就是我吗?”她小声说,脸上除了泛起红晕以外,还现出幸福和痴迷的神情。“对,这就是我!大家都说谎,只有这面镜子例外!人们都说谎,我的丈夫也说谎!啊,要是我早点看见我自己,要是我早知道我实际上是什么模样,那我就不会嫁给这个人!他配不上我!我的脚旁边应当匍匐着最漂亮和最高贵的骑士才对!……”
有一次我站在妻子身后,无意中看了一下镜子,这才揭开可怕的秘密。我看见镜子里有一个女人,相貌艳丽夺目,我生平从没见过这样的美人。这是大自然的奇迹,融合了美丽、优雅和端庄。然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我那难看、笨拙的妻子在镜子里却显得这么漂亮?这是什么缘故?
这是因为不平的镜子把我妻子难看的脸往四下里扯歪,脸容经过这样的变动,说来也凑巧,倒变得漂亮了。负乘负等于正嘛。
现在我俩,我和妻子,坐在镜子跟前,眼巴巴地瞧着它,一刻也不放松:我的鼻子跑到左边面颊上,下巴变成了两个,而且溜到旁边去了;然而我妻子的脸却妩媚迷人,我心里猛然生出疯狂而着魔的热情。
“哈哈哈!”我狂笑着。
我的妻子却在小声说话,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
“我多么美啊!”
(选自《契诃夫小说选》,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记叙了“我”和妻子在老祖宗住所的客厅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人物虽少,故事虽简单,但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
B.曾祖母的镜子“有点邪气”,这“邪气”就是下文所说的“神秘的力量”,即镜面不平整,会改变人的形象,正是镜子这“神秘的力量”让曾祖母和“我”的妻子喜欢上了它。
C.“我”的妻子第一次照镜子之所以“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昏倒在地,是因为她在镜子里看到了“我”变形的可怕的脸和自己的从来没有注意到的美丽动人的脸。
D.“我”的曾祖母和妻子两个女人都痴迷那面神奇的镜子,因为那面镜子不说谎,让她们看到了自己的真实模样,给予了她们自信和幸福。
2.小说第一段对客厅的环境描写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写出了客厅什么样的特点?
3.“我”的妻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文中画线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徐达,凤阳人,精通韬略。徐寿辉刘福通张士诚皆慕而欲起之达不赴曰帝星旺在本乡岂宜远适他人 未几太祖诣其庐,与论驱群雄以救生灵之策,达曰“定天下在德不在势。今元势虽强,意在必亡。诸雄,若徐寿辉强而自暴,张士诚骄而自奢,刘福通行无纪纲,皆无志于生灵,未足定天下。诚能以仁义道德为心,不贪不杀为本,倾府库以固士民,则天下不足虑也。”太祖闻而忻然,遂请与至濠,又问战胜之道,达曰“上胜者以仁,中胜者以智,下胜者以勇,三者不可缺一。”太祖曰∶“公之雄才大略见于议论,有古名将风。”遂推授为帅首,因与谋渡江取金陵。正虑无舟,适巢湖水寨军师俞通海等,率兵万余船千艘来降,遂渡江东下采石,乘胜取太平。
时元将陈也先、康茂才水陆来犯,达令汤和击其水军,邓愈击其陆军,遂擒也先。及闻也先之弟兆先集兵屯方山,达曰“也先既擒,兆先必约倪文秀,复拥舟师结寨采石以窥我太平矣。”乃东取溧水以阻其援。复设疑兵以分其势,而以正合与战。及战,又出奇兵以捣之,由是文秀遁去,兆先亦擒,康茂才率所部来降。进围金陵,十日,遂鼎新于斯焉。达将兵取镇江,太祖戒之曰“尔能体我心,城下之日,戒士卒毋焚掠,毋杀戮。”达受命至镇江,元平章定定遁去,即克其城,兵不血刃,号令严肃,城中晏然。太祖喜曰∶“吾用徐达,近王者之师。”
达为将言简虑精,令出不二,与士卒同甘苦,财宝无所私,妇女无所幸。是时南取吴越,北定中原,东平齐鲁,西入关陕,大抵皆达之功,故为开国功臣第一。太祖尝以汉之韩信、宋之曹彬拟之。卒封中山王,谥武宁。
(节选自《广名将传》,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徐寿辉/刘福通/张士诚皆慕而欲起之/达不赴/曰/帝星旺在本乡/岂宜远适他人/
B.徐寿辉/刘福通/张士诚/皆慕/而欲起之/达不赴/曰/帝星旺/在本乡/岂宜远适他人/
C.徐寿辉/刘福通/张士诚皆慕而欲/起之/达不赴/曰/帝星旺/在本乡/岂宜远适他人/
D.徐寿辉/刘福通/张士诚/皆慕而欲起之/达不赴/曰/帝星旺在本乡/岂宜远适他人/
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帝星指紫微星,古人认为命宫星是紫微的人有帝王之相。
B. 府库指私家贮藏文书、财物和兵甲的处所,乃仓库重地。
C. 正合,语出《孙子兵法·势篇》,意为以正兵对战敌人。
D.平章,“平章政事”的简称,从一品官名,为丞相之副。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徐达沉毅有谋,见解深刻。在元末复杂动荡的政治形势下,他看出明太祖朱元璋有帝王之相,于是主动追随。
B. 徐达有雄才大略,能临危不乱。对于元军的水陆两路夹击,他从容不迫,指挥若定,而且判断准确,料事如神。
C. 徐达以百姓为念,讲仁义道德。他对于明太祖朱元璋的战略意图领会透彻,在实际作战中又能灵活地加以贯彻。
D.徐达功勋卓著,青史留名。他是元末明初统一战争中许多重大战略的决策者和实践者,促成了明朝的建立与统一。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太祖闻而忻然,遂请与至濠,又问战胜之道,达曰∶“上胜者以仁,中胜者以智,下胜者以勇,三者不可缺一。”
(2)达将兵取镇江,太祖戒之曰∶“尔能体我心,城下之日,戒士卒毋焚掠,毋杀戮。”
9. 徐达攻克镇江,太祖喜曰∶“吾用徐达,近王者之师。”请简要分析“王者之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点。(3分)
2023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答案与解析
(第143练)
【基础训练】
1.(3分)
记忆犹新 得天独厚 因地制宜
(每空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4分)
②以风的速度在大洋与大洲之间传播③以菌的繁茂给不同肤色的人们提供食用之源(每点2分。其中,句式1分,不改变原意1分。)
3.(4分)
①设问先用“谁会怀疑中国方案呢”提问,然后自己作答,能起到提请注意、强化回答内容的表达效果;②拟人∶把菌草比拟成会奔跑的人,投射了作者对菌草的感情,使表达比较活泼。
(每点2分。其中,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1分;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1分。)
4.(6分)
①影响了我们的记忆功能②如何有效促进记忆力③从而实现科学运动
(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3分)
D(文中画横线处的“机制”指的是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A项是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B、C两项指的是某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化学规律。)
6.(3分)C(“受到边疆异族首领的顽强抵抗”“与敌人斗争”错)
7.①明年春天美景到来,却没人再唤我一起赏玩牡丹了,由前三联的宏大场面转入细节的描写,情感突然一变,使得诗意完全不同,别开生面。②借浑家牡丹闻名于长安,表达对友人家世显赫的赞美之情;③明年春好却不能再来欣赏牡丹,在矛盾中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伤感和不舍之情。(6分。每点2分)
【综合训练】
1.答案:B
【解析】A项,小说的主人公是“我”,应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不是“我”和妻子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C项,妻子第一次照镜子之所以“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昏倒在地”,主要是因为她在镜子里看到了自己的从来没有注意到的美丽动人的脸。D项,正好说反,她们看到的是变形后的美丽模样,表现了她们爱慕虚荣、心理变态,陶醉于虚假的美丽中不能自拔。
2.答案:手法:运用了白描和夸张的手法来描写客厅环境:如“那儿弥漫着霉气和潮气”“房间里仍然有风”“古老的信纸和中世纪的画片”“墙壁由于年陈日久而变成绿色”运用了白描手法;“房间已经有整整一个世纪不见亮光”“几百万只大老鼠和小耗子往四下里逃窜”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客厅特点:潮湿阴暗、古老陈旧、冷寂破败,沉闷、压抑、令人窒息。
【解析】解答此题,要从第一段中检索相关的描写,“那儿弥漫着霉气和潮气”“房间里仍然有风”“古老的信纸和中世纪的画片”“墙壁由于年陈日久而变成绿色”,这些描写是运用白描的手法,直接地描写了客厅的潮湿破败、古老陈旧;“房间已经有整整一个世纪不见亮光”“几百万只大老鼠和小耗子往四下里逃窜”则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客厅的阴暗荒寂,整个客厅环境让人感到沉闷、压抑、窒息。
3.答案:①不能正视自我,缺乏自知之明;②没有清醒的头脑,思想愚昧,是非不分,容易被生活中的假象所蒙骗和迷惑;③爱慕虚荣,心理变态,陶醉于虚假的美丽中不能自拔。
【解析】这是一道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题目,小说通常从正面和侧面塑造人物形象。正面主要是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主要是环境的烘托、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的评价等,在文中找到这些句子进行归纳,可以得出答案。
4.答案:①渲染恐怖气氛;②烘托“我”内心的恐惧;③照应上文情节:镜子中“包藏着一宗吓人的秘密”“这面镜子里有个魔鬼作祟”“这面配着铜框的镜子具有神秘的力量”;④暗示了后文“我”无意中发现了镜子的秘密,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这段景物描写,写出了风凄厉的哀叫,大老鼠的四处乱窜,小耗子的惊慌,百叶窗掉落,“我”的头发根根直竖、颤动,月亮出现在窗外。联系上文“包藏着一宗吓人的秘密”“这面镜子里有个魔鬼作祟”“这面配着铜框的镜子具有神秘的力量”以及后文交代“我”发现了镜子中的秘密的情节,可以看出,这里的景物描写,让人害怕得头发直竖,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恐惧,照应了前文的情节,推动了后面故事情节的发展。
5.(3分)A(徐寿辉、刘福通、张士诚皆慕而欲起之,达不赴,曰∶“帝星旺在本乡,岂宜远适他人。”)
6.(3分)B(府库指国家贮藏文书、财物和兵甲的处所。)
7.(3分)A(“主动追随”错。)
8.(8分)
(1)太祖听了非常高兴,于是邀请徐达一同到濠州,又问起用兵制胜之道,徐达说∶“高明的胜利靠的是仁德,一般的胜利靠的是才智,下等的胜利靠的是武勇,但三者缺一不可。”
(大意2分;“忻然”1分;“请”后补充宾语“徐达”1分。)
(2)徐达又统兵进取镇江,太祖告诫他∶“我知道你能体谅我的用心,城池攻下的那一天,一定要告诫士兵不要纵火掳掠,不要任意杀戮。”(大意2分“戒”“毋”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9.(3分)
①能征善战;②法纪严明;③爱护百姓。(3分。答到其中一点得1分。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徐达,凤阳人,精通兵法韬略。当时徐寿辉、刘福通、张士诚这些起义军头领都很仰慕他,想拉他入伙,徐达一概拒绝。他说∶“本乡已有帝星闪耀,怎么可能再跑到他处伺候别人。”不久太祖去他家拜访他,和他纵论驱逐群雄以拯救百姓于水火的对策,徐达说∶“安定天下在于修德政,而不在势力强弱。现在元朝的势力虽然还很强,但我推测要不了多久,必然灭亡。各起义军,如徐寿辉,实力强但统治暴虐,张士诚骄奢淫逸,刘福通行动没有法度,这些人都没有把百姓放在心上,所以都不能使天下安定。如果真能严守仁义道德,不贪图名利,不滥杀无辜,舍得把府库中的储备拿出来赈济百姓,那么天下安定就是迟早的事了。”太祖听了非常高兴,于是邀请徐达一同到濠州,又问起用兵制胜之道,徐达说∶“高明的胜利靠的是仁德,一般的胜利靠的是才智,下等的胜利靠的是武勇,但三者缺一不可。”太祖又说∶“人们都说先生雄才大略,有古代名将的作风。”于是推授徐达为统帅,与他谋划渡过长江进取金陵。正在为没有舟船发愁,正好俞通海等统率巢湖水师,水兵万余人、舟船千余艘前来归降,于是率军渡过长江向东攻下采石,乘胜袭取了太平。
当时元将陈也先、康茂才率领水陆两军进犯,徐达命令汤和攻敌水军,邓愈攻敌陆军,最终将陈也先擒获。等到听闻陈也先的弟弟陈兆先收拢兵力屯驻在方山时,徐达说“陈也先已被擒,陈兆先一定会联络倪文秀,会再次拥有舟师并在采石结寨,进犯太平。”于是向东进取溧水以阻止敌人增援。又设疑兵以分散他们的势力,而用正兵与敌人交战。战斗开始后,又派出奇兵直捣敌军要害,倪文秀不得已逃走,陈兆先也被擒获,康茂才率领所部投降。后进围金陵,十日后,该地换了主人。徐达又统兵进取镇江,太祖告诫他∶“我知道你能体谅我的用心,城池攻下的那一天,一定要告诫士兵不要纵火掳掠,不要任意杀戮。”徐达接受命令后到达镇江,此时元朝将领平章定定已经逃走,于是占领镇江。徐达军队兵不血刃,号令严明,城中安静。太祖听说后非常高兴,说∶“我用徐达,是因为他的部队最接近王者之师。”
徐达身为大将,言语不多,但思虑很深。他下的命令从没有前后不一致,又能与士卒同甘共苦;他不贪图钱财,不近女色。当时南面攻取吴越之地,北面平定中原,东面平定齐鲁,西面进入关中陕西,大抵上都是徐达的功劳,所以都认为他是开国第一功臣。太祖曾将他比作汉代的韩信、宋代的曹彬。他死后被封为中山王,谥号武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