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2.2 声音的特性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物理2.2 声音的特性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11-18 23:5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 声音的特性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和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
了解声音的特性。
三、教学难点
知道音调和响度的决定因素。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引导归纳、补充讲解、巩固提高。
五、课前准备
钢尺(若干)、示波器、音叉(若干)、乒乓球(系有细绳)、铁支架、
大小鼓、大小音叉、敲打木槌、学生自带乐器(吉他、竖笛等)、乒乓球、(没有器材准备视频)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内容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
【创设情境】老师: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了解了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生活中的一些美妙的声音吧!(播放PPT)低沉的牛叫吼,又尖又细的喵喵声,而很多的歌手也凭借着自己独特的声音吸引了众多的歌迷的拥护,那么从物理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们是从什么角度来区分各个不同的声音呢?我们能听到蚊子在耳边的声音,而蝴蝶的翅膀也在振动,为什么我们却听不到声音呢?
不同的声音有强弱、高低之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
板书课题:§2.2声音的特性
(设计意图:从学生习以为常但又不能科学解释的生活现象入手,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点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学生:
学生对问题很感兴趣,积极说出自己的想法。积极讨论,踊跃发言,步入本节课的学习之旅。
2.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一:音调
(1)音调
教师:
【创设情境】让学生比较老牛的声音、成年男性的声音;蚊子、猫咪、女生的声音,两分类分别有什么共同点?得出声音有高低之分。
【提出问题】我们接触到的各种声音有的高有的低,在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不同?什么因素决定音调的高低呢?
学生:
欣赏声音说出感受:前者的声音比较低沉、浑厚;后者的声音比较尖细、清脆。
听讲,思考提出的问题。
(2)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探究实验】如图,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再次拨动钢尺。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强调:两次实验要用相同大小的力)
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指导,让学生代表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并填写记录表格(答案见附件1)
钢尺伸出长度 振动快慢 声音高低
伸出2/3
伸出1/2
伸出1/3
(设计意图:简单易操作,直观易感知,学生很容易将音调的高低与振动的快慢联系在一起,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
在老师的指导下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
——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的越慢,声音越低沉,音调越低。
——钢尺伸出桌面越短,钢尺振动越快,声音越尖锐,音调越高。
根据实验现象完成表格。
教师:
【思考讨论】指导学生自学,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物理学中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是什么?怎样定义的?单位是什么?
②物体在1秒内振动了100次,表示它的频率是多少赫兹?
③如果一个物体的振动频率是200 Hz,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④管乐器、弦乐器、打击乐器分别是如何改变音调的?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⑤你认为影响音调的因素是什么?
⑥阅读小资料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多少?
⑦什么是超声波?什么是次声波
⑧阅读小资料说明:a.地震前夕,往往出现“鸡飞狗跳”的现象?b.在一次表演中,一名训兽师向他带来的狗提问:“3+1”等于几?”狗立即叫4声,观众立刻为这条聪明的狗热烈鼓掌。它真有那么聪明吗?
学生:
认真自学,回答问题:
①物理学中用物体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即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Hz
②100Hz。
③物体每秒振动200次。
④弦的材料、长短、粗细、松紧;空气柱的长度空气柱的长度;打击面的大小。一般,越小、越短、越紧,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⑤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则音调高,频率低则音调低。
⑥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从20Hz到20000Hz;
⑦高于20000Hz的声叫做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叫做次声波。
⑧狗的听觉范围比人的要大,能听到人所听不到的声音,如:超声波、次声波。
教师:
【演示实验】为了很好地了解物体振动发声的情况,我们可以将声音的波形在示波器或计算机上展现出来。
分别把两个不同的音叉(256Hz、512Hz)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示波器,注意听音调上的差别以及观察声音在的波形上的区别。
(设计意图:形象,直观,通过观察波形图,易于把频率与音调关系密切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学生:
仔细听不同频率声音音调的高低,同时观察不同频率声音波形图的疏密。
小组内讨论并总结:频率低,波形图稀疏,频率高,波形图密集。
探究问题二:响度
(1)响度
教师:
【创设情景】让学生再次听牛的叫声和猫的叫声,两者除了音调,还有什么不同吗?
点拨:物理学上把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学生:
说出声音的特征变化:强弱发生变化。
教师:
【教师实验】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让学生听两次声音响度的变化。
【提出问题】根据上面的实验,你猜想什么因素决定声音的响度呢?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学生:
学生讨论,提出猜想:可能与用力的大小有关;可能与振动的幅度有关。
教师:
【探究实验】如图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观察乒乓球弹开的幅度;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
提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乒乓球的作用是什么?
点拨:物理学中在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音叉的振动的幅度不便于直接观察,通过乒乓球摆动的幅度可以间接反映出音叉振幅的大小,这样我们就把音叉微小的振动给放大了,也便于我们直接观察,这种方法叫做转换法。
【得出结论】现在你能说出响度和振幅之间的关系吗?
鼓励学生回答,总结出结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渗透转换法。)
学生:
分组实验,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小组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用力越大,响度越大,乒乓球被弹起得越高。
教师:
【情境演示】将手机铃声调到合适音量后,从讲台走到教室后面,再返回讲台。同学们听到的声音会有什么变化?
【得出结论】上面实验说明了什么?生活中如何增大声音的响度?
引导学生发言,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把物理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思想。)
学生:
组内讨论,回答: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注意倾听声音的变化,回答:声音的响度会变化,
思考,组内讨论回答:说明声音的大小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生活中经常用喇叭减少声音的分散。
【反馈练习】牛的叫声与蚊子的叫声相比较,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牛叫的声音音调高,响度大
B.牛叫的声音音调低,响度小
C.牛叫的声音音调高,响度小
D.牛叫的声音音调低,响度大
剖析:音调取决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而响度取决于发声体的振幅。牛叫的声音较低沉,即振动频率低,音调较低;蚊子声音尖细,即振动频率高,音调较高,但牛的叫声明显比蚊子大,即响度大。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回:D
探究问题三:音色
(1)音色
教师:
【播放声音】多媒体播放钢琴、二胡、葫芦丝、大提琴的声音,让学生判断是什么乐器发出的。
提问:你是是怎样分辨出不同声音的?仅仅是根据音调和响度吗?
点拨:音色就是指声音的品质。
(设计意图: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把物理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容易形成音色的概念,同时体现课堂的趣味性,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学生:
聆听声音,判断是何种乐器,并说出依据:是根据它们音色的不同来分辨的。
教师:
【教师演示】下面分别是音叉、钢琴与长笛发出的C调1(do)的波形图,用计算机播放这几个声音片段,比较它们的波形有何异同。
音叉波形图 钢琴波形图 长笛波形图
【提出问题】针对上图,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①从波形图上能得出哪些信息?
②让同学总结音色与哪些因素有关?
③能否举出在生活中利用音色来辨别不同物体发声的例子。
【互动小游戏】全体同学闭上眼睛,找三名同学分别说一句话,让学生猜分别是哪位同学的声音,并说明依据。
(设计意图:在增加课堂愉快气氛的同时,增强对于音色的理解。)
学生:
仔细观察三个波形图,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①音调相同的不同乐器发出的波形总体上的疏密程度是相同的,即频率相同;但是波的形状不同,即音色不同。
②不同发声体的材料不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
③根据生活经验,回答音色在生活中的应用:用手拍西瓜,利用音色来判断西瓜熟不熟;轻轻敲打瓷器,利用音色来判断瓷器是否有裂纹……
做互动游戏,并说出分辨理由:不同人说话的音色不同,所以能“闻其声而知其人”。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解决学生疑惑:
(1)什么是音调?影响音调的因素是什么?
(2)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多少?什么是超声波?什么是次声波?
(3)什么是响度?影响响度的因素是什么?
(4)什么是音色?影响音色的因素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梳理本节知识要点。
课堂练习:见课件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2.2声音的特性
音调
1.含 义:声音的高低
2.决定因素:发声体振动的频率
3.相关知识:
(1)频率: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Hz)
(2)人的听觉频率范围:20Hz-20000Hz
(3)超声波与次声波
响度
1.含 义:声音的大小。
2.决定因素:发声体振动的振幅;距离发声体的远近。
3.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
音色
1.含 义:声音的品质。
2.决定因素:发声体本身的材料、结构。
3.音色是辨别不同发声体的依据。
附件1:钢条振动快慢与声音高低的关系
钢尺伸出长度 振动快慢 声音高低
伸出2/3 最快 最高
伸出1/2 较快 较高
伸出1/3 慢 最低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