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7.1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学案
课题 7.1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章 7 学科 生物 年级 七
【教学重点】 1、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2、绿色植物维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3、绿色植物促进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教学难点】 1、绿色植物维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2、绿色植物促进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导学方法】 考点精讲,讲练结合,课后巩固
【课前预习】 一、绿色植物是生命之母,绿色植物是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为所有的生物提供了必需的_________和_________。二、维持大气中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平衡。(空气中氧气21%,二氧化碳0.03%,78%氮气)1、1hm2公园绿地,一天吸收二氧化碳 kg,释放氧气 kg.2、人类的各种活动,工业生产、汽车、轮船的广泛使用,对森林和草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引起大气中 平衡的失调。三、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1、 植物的生活离不开_________ 2、 能涵养水分。3、植物通过 散失水分 4、促进了生物圈的 循环。
学习探究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如图表示生物圈中某些物质的循环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A、B、C分别为生物的不同生理过程,[________]________作用过程能够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________]________过程能带动植物体对水分的吸收以及水分和无机盐的向上运输;植物通过根吸收水分,再通过该过程散失水分,从而促进了生物圈的________。 (2)A过程所需的原料是________。在农业生产中采用合理密植,间作套种,是为了充分利用________,提高图中A________的效率,使农作物增产。 (3)根据该示意图,你认为防治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除了植树造林,还要________。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堂练习】 1.下列选项中,不是直接或间接来自绿色植物的是( ) A.粮食、蔬菜、水果 B.鱼虾、猪肉、鸡肉C.石油、天然气、煤炭 D.电灯、铁锅、水缸2.你认为在哪一个环境中最适合进行有氧运动( ) A.清晨的草地 B.下午的草地 C.清晨的树林 D.下午的树林3.我国每年的“植树节”定为( ) A.4月份的第一周 B.3月12日C.4月12日 D.5月1日4.“蔓延不看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人们把绿色视为希望和活力的象征。下列不属于绿色植物在自然界中作用的是( ) A.天然的蓄水池 B.绿色的“能量转换器”C.自动的“空气净化器” D.是自然界能量的最终来源5.大气中的氧气最重要的来源是( ) A.草的光合作用 B.花的光合作用C.海洋蒸发 D.森林光合作用6.下列关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 A.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B.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C.造成温室效应 D.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7.习总书记曾明确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对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植物把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全部“奉献”给了其他生物B.绿色植物对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起重要作用C.绿色植物具有多方面的净化空气的作用D.绿色植物对维持生物圈中的水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8.大力推行植树造林,可以改善环境的原因是( ) ①光合作用旺盛,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②蒸腾作用旺盛,使大气湿度增加 ③呼吸作用旺盛,产生的水和二氧化碳增多 ④为更多的动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9.毛乌素沙地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如今成为全球首个即将被“征服”的沙地,绿洲覆盖率已经达到了80%,当地水土也不再流失,现在已经种上了牧草、马铃薯、红薯等作物。下列关于毛乌素沙地中植被的作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防止当地水土流失B.能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C.对当地的空气没有任何影响D.能为当地的牛羊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10.“山上多植物,胜似修水库,有雨它能吞,无雨它能吐。”这句谚语形象地说明了( ) A.植物在生物圈的作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B.治山首先要治水C.山上植物多,为了便于灌溉,要多修水库D.植被能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答案】一、物质 能量
二、二氧化碳 氧气
1、1t 0.73t
2、二氧化碳和氧气
三、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1、水
2、森林
3、蒸腾作用
4、水
合作探究:
【答案】(1)B;呼吸作用;C;蒸腾作用;水循环(2)二氧化碳和水;阳光;光合作用(3)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课堂练习:
1、D 2、D 3、B 4、D 5、D 6、C 7、A 8、D 9、C 10、A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