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l两次鸦片战争
一、单选题
1.18世纪末,铜钱(文)与银子(两)兑换比例为800:1;到了19世纪30年代,兑换比例为1700:1。这一现象表明( )
A.清朝对外贸易处于出超状况 B.鸦片走私危害社会经济
C.清朝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2.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朝政府与世界诸国的关系发生变化,出现了三类国家关系:一是传统朝贡关系,如朝鲜、越南等国属于这一类型;二是传统互市关系,如日本等国就属于这一类型;三是近代条约关系,西方侵略者都属于这一类型。由此可见,当时中国( )
A.传统外交格局受到冲击 B.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
C.近代外交理念完全确立 D.仍然在亚洲地区具有支配地位
3.1832年英国新国会通过法案:自1834年起,废止东印度公司在华专利权,所有英国臣民均得于印度洋、太平洋自由经商,设商务监督于广州,管理在华英商,并有裁判权和征税权。该法案表明( )
A.英国放弃对华贸易垄断权 B.英国扩大对华鸦片走私
C.中英关系上升为政府关系 D.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
4.《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公布颁行,条约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的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这( )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败因 B.说明各界对条约内容漠不关心
C.反映了国人的愚昧无知 D.表明晚清仍具有天朝上国观念
5.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辛丑条约》 C.《马关条约》 D.《北京条约》
6.鸦片战争后,魏源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中也有“作者之所忧患”,体现了“革虚而致实”的理念。这反映出魏源( )
A.践行中体西用的主流价值理念 B.引领了近代社会变革的方向
C.唤醒国人革新政治的忧患意识 D.根植传统探求救亡图存之道
7.小额尔金(1811—1863)是近代英国恶名昭著的侵略头目,在某次侵略中国的行动前给妻子的信中他写道:“中国人如此不恭,我决定断绝和谈,立即向北京进军,不再以和平的方式,而是以战争的方式。”这次“行动”发生在( )
A.鸦片战争中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C.甲午中日战争中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
8.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中约定:“中国地方官应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地势,议定界址,不许逾越……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这反映了( )
A.英国人不法行为受到遏制 B.“华洋分治”有利于清政府管理
C.清朝政府不谙熟近代外交 D.“因俗而治”民族政策再次创新
9.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中说:“尽管战争骤然而至,尽管清王朝全无准备,但在传统的御外攘夷的武器库中,已为道光帝编制了‘剿’、‘抚’两道程序,道光帝交并轮番操之上阵……一波三折,回旋再现。”这说明( )
A.清廷仍然固守传统华夷观念 B.清王朝无需做任何战争准备
C.武器装备方面中国并不落后 D.决策犹豫不定决定战争结局
10.1862年,军机大臣文祥向蒲安臣提出,希望他向中国政府推荐一种西方国家公认的国际法著作。蒲安臣向他推荐了传教士J韪良翻译的《万国公法》部分内容。文祥指派多大进行修订后,由总理衙门以清政府名义刊印,通商口岸官员各给一部。该事件的发生主要是由于( )
A.朝廷实施变法的推动 B.清朝外务部的正式设立
C.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 D.列强瓜分中国局面形成
11.在《海国图志》中,魏源认为西方政治制度的优点在于:废除了世袭制和终身制,打破了封建的家天下的局面;议员和总统皆自下而上地由民众选举,议会对于来自民间的意见,“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循同”。这反映出魏源( )
A.主张政治变革需效仿西方制度 B.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世界观
C.对西方政治制度具有初步认识 D.已认识到清王朝衰落的根源
12.下图为近代中国主要出口货物关税的比较示意图(单位:担)。图中现象( )
A.增加了中国社会财富 B.瓦解了中国封建经济
C.便利了列强经济掠夺 D.打开了中国国内市场
13.有学者统计了以下两表(表1和表2)。观察表1到表2的变化,最合适的论文主题可能是( )
表1:鸦片战争前清朝对外关系用语频率
内容 事件用语 文书用语 对外政策 机构 仪式用语
举例 夷、红毛、藩属、西洋 诏敕、谕旨、表 怀柔、贸易管制 理藩院、礼部 三跪九叩、朝贡、跪、接见
比例(%) 74.9% 2% 0.81% 2.4% 19.8%
表2:鸦片战争后清朝对外关系用语频率
内容 事件用语 文书用语 对外政策 机构 仪式用语
举例 夷、酋、洋、道歉、致电、欧罗巴 函、照会、国书、咨文 通商、外交 外务部 跪、朝觐、握手
比例((%) 87.5% 4.7% 1.3% 0.8% 5.7%
A.《变法维新思潮的影响》 B.《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
C.《天朝上国观念的转变》 D.《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14.据粤海关统计,18世纪30年代到18世纪末平均每年税银不过5万两左右,而19世纪初则达到每年100多万两。道光八年(1828)至十七年间,关税收入更高达1500多万两。这表明当时( )
A.外商逐渐扩大对华鸦片走私 B.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C.海禁政策无法约束海外贸易 D.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紧密
15.《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的 历史进程。下列属于该条约规定的内容有( )
①赔款2亿两白银 ②割让香港岛 ③开放五口通商 ④鸦片贸易合法化
A.①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16.针对列强 1854年提出的修约要求,有官员提议:莫若将计就计,由长江直至汉口设立码头,势将无从阻止。这一提议没被清政府采纳,反而受到“ 上谕” 申斥,朝廷对付洋人, “ 示以抚绥之恩,折其虚之气,俾不致更萌妄念,方为妥善” 。这反映了( )
A.部分官员洞悉列强侵略本质 B.清政府着力维护国家主权
C.天朝上国观念影响外交态度 D.内忧外患促进政府政策调整
17.历史学家蒋廷黻曾写道:“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另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个是主剿的,他是百战百胜的。另一个真实的林则徐是慢慢地觉悟了的,他知道中国的军器不如西洋。”其中,“真正的林则徐”( )
A.突破器物的限制,主张学习西方新思想 B.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开明主张
C.睁眼看世界,主持编译书籍《四洲志》 D.编写当时第一部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
18.对于意在醒世的《海国图志》予以最大注意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日本社会因炮声震撼而惊醒,中国社会却在炮声沉寂后又昏昏睡去。在《海国图志》中最能引起日本人注意的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外国的军事科技
C.外国的历史地理 D.师夷长技以自强
19.重庆山城学术圈统计出记载道光时期(1821-1850年)两种外交史料中,关于“天朝”与“中国”使用频率的变化:最初十年使用的“天朝”次数达50余次,而“中国”不足10次;1836年4月至1838年5月之间,使用“天朝”次数7次,使用“中国”次数19次。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禁烟运动激发了民族意识 B.长期推行的海禁体制被打破
C.前后记载者思想观念的不同 D.中外交往的扩展冲击传统思想
20.《海国图志》问世后很少有人阅读,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很多人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主张将其付之一炬。这表明《海国图志》( )
A.存在崇洋媚外的倾向 B.深受主流思想排斥
C.对后世产生影响甚微 D.违背历史发展潮流
2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那个时候,正炮声初息,王朝中入惊魂甫定,正窃喜于‘万年合约’换来的太平,紫禁城景物依旧。”这一番遭遇( )
A.带来中国社会性质的转变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D.推动中国近代化蹒跚起步
22.有学者指出:鸦片战争后,“无数的农产品廉价原料与农民血汗一起,从海关毫无阻挡地流向国外,中国农村剩下的只有贫困和愚昧”;新兴的非农经济仅限于条约口岸,对传统农村经济几乎没有外部效应。该学者意在强调( )
A.传统小农经济走向解体 B.城市发展与农村完全脱节
C.开埠通商促进近代工业发展 D.近代经济的半殖民地化特征
23.“务须让西方列强进入中华帝国的北方口岸和首都……如今法英两国要与天子本人,而不是地方代表,要在朝廷宫中,而不是在总督府等衙门,继续商谈已从帝国南部或中部重镇开始的关系。”这表明英法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是( )
A.控制清政府内政 B.扩大在华利益
C.扶植侵华代理人 D.扭转贸易逆差
24.1874年,日本政府借机入侵琉球和台湾,强制清政府签订《北京专条》。面对危机,不少知识分子和闽台官员明确提出要以国际法处理冲突,申明中国在台湾全境的主权,要求日本退兵。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国际争端通过谈判来彻底解决 B.宗藩外交体系开始受到冲击
C.近代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大增 D.近代外交意识推动爱国斗争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赵匡胤“置市舶司(古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根据考古发掘,东起日本,南到印尼,西到东非,甚至在非洲内陆的津巴布韦都有宋代瓷器的迹象。据记载,与宋代进行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十个,其中宋代海船直接到达的有二十多个。……北宋初年,广州的市舶收入只是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2%,到了南宋初年占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20%。
——摘编自梁俏《宋代海外贸易特点及其评价》
材料二 明代对外贸易采取了严格的朝贡贸易,只准两国之间官方相互进行贸易,私人船只不准往来。明代对朝贡国家、路线、港门、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详细而严格的规定,明朝对朝贡国家予以官方证明。对外贸易“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
——摘编自马珺《浅论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不断扩大,其主要进口品为鸦片和棉纺织产品,中国主要的出口品仍为茶叶等农副产品。我国出口商品主要为农产品、初级矿产品、手工制品,其科技含量很低,生产规模较小,仍处于自然经济的落后态势中。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渐开辟,19世纪70年代以后鸦片贸易的比重就逐渐减少了,而正常的商品交易则越来越扩大。
——摘编自张易《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宋代、明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6世纪至今约五百年的时间里,西方社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西方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如下规律:思想启蒙带动科学进步,从而引发政治革命,促进了社会发展,最终又产生了新的思想启蒙。法国大革命的发生便与法国思想启蒙运动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是其直接结果,至此,资本主义制度在法国确立。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启蒙思想家以非凡的胆略向世人揭示了中国社会面对“千古未有之变局”,凡有血性的中国人应当奋发图强,创建“千古未有之奇业”,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转变中国社会的命运。此后,冯桂芬、薛福成、郑观应等思想家都相继发出改革社会的强烈呼声。他们要求清政府顺应形势发展的趋势,深化改革,加快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结构的转型,按照国际惯例进行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实现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
——摘编自陈琛《探究中西方思想启蒙在社会发展转型中的作用》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关于近代中西方思想启蒙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铜钱与白银兑换比例下降,体现了白银价值上升,铜钱价值下降,是银贵钱贱的表现。根据“18世纪末”可知这一时期鸦片大量走私入中国,使得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严重危害中国的社会经济,B项正确;这种现象说明清朝对外贸易处于入超的状况,财政收入减少,白银大量外流,排除AC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据题意可知,西方侵略者通过近代条约与清王朝建立了新的外交关系类型,说明中国传统的外交格局受到冲击,A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西方侵略者对中国传统外交格局的冲击,不是中国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无法体现,排除C项;D项说法无从体现,排除。故选A项。
3.C
【详解】根据材料“自1834年起,废止东印度公司在华专利权,所有英国臣民均得于印度洋、太平洋自由经商,设商务监督于广州,管理在华英商,并有裁判权和征税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废除了东印度公司在华专利权,中英关系不用通过公司,而是上升为政府关系,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鸦片走私,排除B项;中国失去关税自主权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不是很情愿地接受这一历史事实,不准备认真执行,这表明清王朝愚昧,仍具有天朝上国观念,不了解近代国际外交的形势,D项正确;材料是关于《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如何处理的,没有揭示鸦片战争的败因,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公布颁行,使得社会各界对条约的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而不是不关心,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公布颁行导致国人不了解,不能体现国人愚昧无知,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依据材料“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出口缴纳的关税,中国须向英国商定,这是《南京条约》的内容,A项正确;《辛丑条约》、《马关条约》和《北京条约》均没有协定关税的条款,排除BC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鸦片战争后,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救亡图存的救国之路,魏源作为“开眼看世界”的先行者应该被历史铭记。魏源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中也有“作者之所忧患”,体现了“革虚而致实”的理念。这反映出魏源阐释传统文化观念为现实服务,D项正确;“中体西用”思想是1860年代开始的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即是在当时也不能称其为主流价值理念,魏源“践行中体西用的主流价值理念”属于历史错误,排除A项;本题强调的是魏源从传统思想中汲取智慧,并非“引领了近代社会变革的方向”,排除B项;开眼看世界主要强调“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既不属于政治领域,更不可能唤醒天朝上国的“国人革新政治的忧患意识”,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根据材料“向北京进攻”以及小额尔金的生卒年可知,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B项正确;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并没有进攻北京,排除A项;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小额尔金已经去世,排除C、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可知,清政府主动放弃了部分司法主权,未能意识到西方列强正逐渐以此为借口,侵害中国司法主权,C项正确;“遏制”表述错误,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列强享有领事裁判权,俨然国中之国,不利于清政府管理,排除B项;材料内容不属于民族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尽管清王朝全无准备,但在传统的御外攘夷的武器库中,已为道光帝编制了‘剿’‘抚’两道程序,道光帝交并轮番操之上阵”信息可知,大敌当前,鸦片战争中是战是和摇摆不定,而且依然没能从传统中走出来,A项正确;题干材料的主旨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战祸清廷没有更好的应对策略,并非说“清王朝无需做任何战争准备”,这与主旨不符合,排除B项;“武器装备”与材料主旨所论并不符合,题干中也未提及“落后”的话题,排除C项;“决策犹豫不定决定战争结局”错在“决定”上,表述太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862年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由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使清政府的统治出现了严重的 危机,为了应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清政府开始学习和接纳国际法,意图融入国际社会,C项正确;1862年清政府没有实施变法和设立外务部,排除AB项;列强瓜分中国的局面出现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以后,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根据材料,魏源介绍并肯定西方的选举制度、议事自下层开始,少数服从多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魏源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有初步认识,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魏源主张政治变革,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排除A项;魏源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有初步认识,还没有根本上突破传统世界观,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魏源已认识到清王朝衰落的根源,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根据题干途中现象为1843年前后中国主要货物关税整体下降,其主要原因是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协定关税的权利导致鸦片战争后生丝和茶叶出口增加,但关税却降低,便利了列强的经济侵略,C项正确;协定关税,使中国关税主权遭到迫害,损害了中国的经济利益,排除A项;中国封建经济并未瓦解,排除B项;题干并没有体现五口通商,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观察表1到表2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可知,晚清时期随着国门的打开和国际视野的增强,晚清政府的外交策略和外交措辞逐渐有了新的变化,从原先“天朝上国”理念占主导逐渐转向接纳近现代国际法的思想,C项正确;变法维新思潮有一定影响,但在时间线索上并不能完全覆盖材料所述时间,排除A项;社会结构变迁应从阶级、阶层变动中体现,材料无反映,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接受近现代国际法和国际外交准则的外交近代化过程,并不完全体现“丧权辱国”,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关税税银的大幅增长说明清朝海关进出口贸易规模扩大,中国与世界市场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D项正确;进出口贸易规模扩大不代表进出口的都是鸦片,而且鸦片通过走私是不会增加关税收入的,排除A项;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不能说明自然经济受到冲击,排除B项;1840年鸦片战争后,海禁政策已经破产,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鸦片战争失败后,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主要内容有割让香港岛、开放五口通商,②③正确,C项正确; ①是《马关条约》,④是《天津条约》附约,①④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16.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针对列强1854年提出的修约要求,有些官员提出“将计就计,派资深望重的大臣与列强议定妥协章程,以免损失更大”;这一提议遭到清政府“上谕” 申斥,清廷认为西方国家只是虚张声势,没有意识到与西方列强的差距,这反映了天朝上国观念影响外交态度,C项正确;“部分官员洞悉列强侵略本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清政府着力维护国家主权”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清政府仍固守传统的宗藩外交理念,并未进行政策调整,排除D项。故选C项。
17.C
【详解】根据材料“真实的林则徐是慢慢地觉悟了的,他知道中国的军器不如西洋”,结合所学可知,“真正的林则徐”是指他开眼看世界,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主持编译书籍《四洲志》,学习西方技术,被誉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真实的林则徐知道中国军器不如西洋,主张学习器物,而不是思想,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开明主张,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魏源编写当时第一部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海国图志》,排除D项。故选C项。
18.A
【详解】根据材料“《海国图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源在《海国图志》 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与日本明治维新学习西方,抵御外侮相符合,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9.D
【详解】根据材料“‘天朝’与‘中国’使用频率的变化”可知,“天朝”体现的是传统天下观,“中国”则体现出主权国家观念。前者的减少、后者的增多,反映出中外交往的扩大带来的天下观的变化,即:中外交往的扩展冲击传统思想,D项正确;禁烟运动激发了民族意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长期推行的海禁体制被打破,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前后记载者思想观念的不同,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20.B
【详解】根据材料“《海国图志》问世后很少有人阅读,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很多人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主张将其付之一炬。”并结合所学可知《海国图志》介绍了世界历史、地理知识,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冲击了中国士大夫固有的思想体系,遭到了仇视,可见中国在“天朝上国”的观念下存在着盲目排外的心理,《海国图志》深受主流思想排斥,B项正确;当时并不存在崇洋媚外的倾向,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海国图志》对后世的影响如何,排除C项;《海国图志》的出版和传播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排除D项。故选B项。
21.A
【详解】根据“正窃喜于‘万年合约’换来的太平,紫禁城景物依旧”,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并未带来清政府的变革,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项正确;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排除C项;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排除D项。故选A项。
22.D
【详解】鸦片战争后,农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近代工业兴起发展于通商口岸,中国的农村和城市经济相互割裂,各自与外国资本主义发生着联系,这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掠夺的结果,体现了近代经济的半殖民地化特征,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B项错在完全一词,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开埠通商促进近代工业东方之珠,排除C项。故选D项。
23.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法强调要与中国皇帝“商谈已从帝国南部或中部重镇开始的关系”“让西方列强进入中华帝国的北方口岸和首都”等,体现了英法两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即扩大在华利益,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为了控制清政府内政,排除A项;扶植侵华代理人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扭转贸易逆差与“让西方列强进入中华帝国的北方口岸和首都”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4.D
【详解】根据材料“面对危机,不少知识分子和闽台官员明确提出要以国际法处理冲突,申明中国在台湾全境的主权,要求日本退兵。”可知面对日本对琉球和台湾的入侵,部分人要求以国际法处理冲突,可见近代外交意识影响了爱国斗争,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国人知道运用近代外交意识解决国际问题,谈判并不能“彻底”解决国际争端,排除A项;材料与宗藩外交体系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日本国力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5.(1)宋代特点:政府重视(或政府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范围广、获利丰厚;贸易税收(市舶收入)成为南宋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明代特点:以朝贡贸易为主;限于官方贸易,严禁私人贸易来往;贡赐贸易,薄来厚往;政治意文大于商业意义。
(2)特点:贸易不断扩大;进口产品以工业品为主;中国出口商品主要为农副产品,科技含量低;中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原因:西方国家发动鸦片战争,强迫中国签订《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攫取五口通商、协定关税等特权,开始打开中国市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强迫中国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增开通商口岸,攫取内河航运和内地通商等权利,并进一步打入内地市场。
【详解】(1)根据材料一“置市舶司(古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可知宋代对外贸易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根据材料一“东起日本,南到印尼,西到东非,甚至在非洲内陆的津巴布韦都有宋代瓷器的迹象”可知宋代对外贸易范围广,根据材料一“广州的市舶收入只是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2%,到了南宋初年占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20%”可知宋代对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根据材料二“采取了严格的朝贡贸易,只准两国之间官方相互进行贸易,私人船只不准往来”可知明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限于官方贸易,严禁私人贸易往来,根据材料二“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可知明代对外贸易政治意义大于商业意义,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明代对外贸易中呈现厚往薄来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中外贸易不断扩大”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不断扩大,根据材料三中“主要进口品为鸦片和棉纺织产品,中国主要的出口品仍为茶叶等农副产品”可知中国出口商品主要为农副产品,科技含量低,中国进口产品以工业产品为主,同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以上特点的原因有西方国家发动鸦片战争,强迫中国签订《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攫取五口通商、协定关税等特权,开始打开中国市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强迫中国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增开通商口岸,攫取内河航运和内地通商等权利,并进一步打入内地市场。
26.示例
观点:近代中西方思想启蒙历程明显不同。
论证:西方是在独立自主的社会环境下,自主进行思想启蒙;而中国是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下,被动地学习西方,反思传统。西方是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所推动的;而中国则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极其有限,受各阶层爱国情绪主导的。西方主要是资产阶级推动,广大市民及部分贵族积极参与;而中国则是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等多个阶级和派别参与。西方主要是为了实现人的解放;而中国重在推动民族独立。西方是先进行思想启蒙,带动科学发展,从而引发技术革命,促进社会发展,最终又产生新的思想启蒙;而中国主要通过引进科学和技术革命成果,启蒙带有强烈“西化”色彩。西方启蒙运动推动了制度变革,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而中国思想启蒙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总之,近代中西社会状况不同,因此思想启蒙进程有明显差异。
【详解】依据材料“ 从16世纪至今约五百年的时间里,西方社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启蒙思想家以非凡的胆略向世人揭示了中国社会……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转变中国社会的命运”,得出论点:近代中西方思想启蒙历程明显不同。
论证:从社会环境,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程度,思想解放的任务以及对制度变革的影响角度分析即可。
最后总结,得出近代中西社会状况不同,因此思想启蒙进程有明显差异。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