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0课《短新闻两篇》同步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0课《短新闻两篇》同步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25 09:23:35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0课《短新闻两篇》同步试卷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矜持(jīn) 噙住(qín) 签订(qiān)
B.肆虐(nuè) 迂回(yū) 瞩目(zhū)
C.率先(shuài) 溃口(kuì) 梦寐(mèi)
D.邀请(yāo) 浩瀚(hàn) 遨游(áo)
【答案】B
【知识点】形近字的分辨;多音字的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别了,“不列颠尼亚”
【解析】【分析】B项“虐”应读“nüè”,虐,是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nüè,指的是侵害;残害;虐待;虐袭。虐,也有轻视;忽视之意,如:而又荣古虐今者,比肩叠迹,大抵生则不遇,死而垂声者众焉。“瞩”瞩,读作:zhǔ。汉字基本字义注视的意思。比如:瞩目。瞩望,高瞻远瞩。
故答案为:B
【点评】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注意平时常用字词的积累,养成查字典的习惯。
2.下列各项中,划线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梅园雪下乡时,身上经常带着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地记着各种数据、哪块耕地什么土质、适用什么肥、病虫害如何,她都记得一清二楚。
B.武警部队因存在勤务种类繁多,部队布局分散的状况,面对思绪万千的各……种工作,执行者对待工作的科学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C.美国的环境工作团体测出一把芹菜含有67种农药,这在南京市蔬菜与花卉科学研究所所长助理魏猷刚看来,有点不可思议,实在是太夸张了。
D.昨日下午,曾经的惯偷罗永正现身成都,他手拿工具现场演示,防盗门、电动车铁锁等被轻易打开,旁观者看得目瞪口呆。
【答案】B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词语能力。
A项,一清二楚:十分清楚、明白。符合语境。
B项,思绪万千:思绪,思想的头绪;万千,极多。指思想的头绪相当多,思虑复杂多端。应改为“千头万绪”。
C项,不可思议: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符合语境。
D项,目瞪口呆: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符合语境。
故答案为:B。
【点评】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新学期以来,贵阳市广大学生和家长对于初中学生在校3年间被评为五星级志愿者升学考试可以加5分的政策上给予了广泛的关注。
B.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大学继承百年办学传统,加强学科建设、培养与引进高层次人才,如今成为一所拥有12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
C.从《超级女声》到《中国好声音》,短短7年,使热播节目繁荣了中国电视屏幕的内容表现,将观众带入了前所未有的视听新世界。
D.经半个世纪的开拓发展,首都医大不仅成为全国唯一在科学技术和教育教学两个领域同时获得国家最高奖的地方院校,而且成为研究教学型医学多科性大学。
【答案】B
【知识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解析】【分析】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A“对于……上”搭配不当;
B正确;
C成分残缺,去掉“使”;
D语序不当,“不仅”和“而且”后面的内容互换。
故答案为:B。
【点评】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4.选词填空。
①4点30分,面色   (庄重 凝重 郑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②4晚6时15分,象征英国   (管理 治理 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
【答案】凝重;管治
【知识点】其他熟语的使用;别了,“不列颠尼亚”
【解析】【分析】①“庄重”与“郑重”表示(言语或行为)不轻浮,不随便,多用来形容动词,作状语。“凝重”表示(表情、态度)的严肃,多用来形容名词,作定语。②“管理”的主体可以是社会组织也可以是国家,“治理”的主体的国家,政治色彩强烈。“管治”义为管辖统治。香港所属的国家不是英国,所以不能用“治理”,而“管理”主体宽泛,并不适合政治色彩强烈的场合,“管治”为管辖统治,属于政治概念,其主体不局限于管辖领域所属的国家,故选“管治”。
【点评】此为近义词辨析,需把握不同词语的含义与适用语境。
5.新闻也叫   ,其结构一般包括   、导语、   、   和结尾五部分。导语一般放在   ,以用来吸引读者阅读下文,新闻的内容必须   ,其基本特征是   。
【答案】消息;标题;主体;背景;开头;真实;用事实说话
【知识点】文学常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大家对新闻常识的掌握程度。同学们需要加强积累。
6.选出填入下文空白处最妥当的一项(  )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______。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A.这一次的降旗将永远定格在英国的历史上
B.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C.相伴缓缓而下的旗帜的是充满哀伤的音乐
D.面对下降的旗帜香港有人心里是喜忧参半
【答案】B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解析】【分析】根据课文内容,可直接判断为B项。根据行文逻辑来看,“但”转折的是“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则“但”的内容应该是不会再有下一位港督,不会再有下一面旗。
【点评】熟悉课文为解答此题捷径。
7.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别了,“不列颠尼亚”》9~11段,回答下列各题。
(1)请概括第10段描写的场景。
(2)“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一句中“恢复”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3)“不列颠尼亚”号既然有英国军舰“漆咸”号同行,为什么还要“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
(4)第11段中写“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为什么要把过去的天数写得这么详细?
【答案】(1)零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2)不能删掉。“恢复”一词表明在英国占领之前,香港是中国的领土。
(3)因为这体现出中国对香港开始行使主权,很含蓄地表达了人们的高兴之情。
(4)把时间计算得这么详细是为了表现中国人受屈辱的时间长,而今天终于结束了屈辱,表达了人们的喜悦之情。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对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别了,“不列颠尼亚”;新闻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概括能力。要交代清楚时间和事件。(2)此题考查对语言的赏析能力。应根据“恢复”的本义即把失去的收回来及语境思考作答。(3)此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能力。“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开是在英国的军舰和中国的汽艇护送下,这里实际上表现了中国对主权的收回。这样的画面,让人觉得含蓄而又意味深长。(4)此题考查对构思的理解能力。这是用数字表现时间长,表现人们对这天的期盼久远,中国人屈辱的历史终于可以画上句号了。
二、阅读理解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香港,一个身世十分朦胧的城市。
②身世朦胧,大概来自一股历史悲情。回避,是忘记悲情的良方。香港,没有时间回头关注过去的身世,她只是努力朝前方,紧紧追随着大流适应急剧的新陈代谢,这是她的生命节奏。好些老香港,离开这都市一段短时间,再回来,往往会站在原来熟悉的街头无所适从,有时还得像个异乡人一般向人问路,因为还算不上旧的楼房已被拆掉,后现代主义的建筑及高架天桥全现在眼前,一切景物变得如此陌生新鲜。
③身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我常想总结一下香港的个性和特色,以便向远方的友人介绍,可是,做起来并不容易,也许是她的多变,也许是每当想起她,我就会陷入了浓烈的感情魔网中……爱恨很不分明。只要提起我童年生命背景的湾仔,就可说明这种爱恨交缠的境况。
④说湾仔是一个与海争地的旧区,并不过分,因它大部分土地都是从海夺过来的,老街坊站在轩尼诗道上,就会咀嚼着沧海桑田的滋味。当初在填海土地上建成的房子已经残旧,给人一幢一幢拆掉,代替的是更高更遮天的大厦。偶然一座不知何故可以苟延残喘夹在新厦中间的旧楼,寒伧得叫人凄酸。有时,我宁愿它也赶快被拆掉,可是,又会庆幸它的存在,正好牵系着我的童年回忆。洛克道、谢非道,曾经是有名的烟花之地,自从那苏绍黄故事出现之后,湾仔这个名字,在许多外国浪子心中,引起无数蛊惑联想。每逢维多利亚港口停泊着外国船只时,我就很怕人家提湾仔。我曾经厌恶自己生长在这个老区,但别人说她的不是,我又会非常生气,甚至不顾一切为她辩护。在回忆里,尽管是寻常街巷,都具温馨。现在,湾仔——已经面目全新了,新型的酒店商厦,给予她另一种华丽生命。我本该为她高兴才对,但随着她容貌个性的变易,仿佛连我的童年记忆也逐渐褪色,湾仔已经变得一切与我无干了。
⑤不知不觉,无声岁月流逝。蓦然,我们这一代人发现,自己的生命与香港的生命,变得难解难分。离她而去的,在异地风霜里,就不禁惦记着这地方曾有的护荫。而留下来的,也不得不从头细看这抚育我的土地;于是,一切都变得很在乎。但,没有时间关注过去的身世了,前面还有漫漫的长路要走。
⑥我常对朋友说,香港既是一个朦胧之城,生长在其中的人,自当也是具备这种朦胧个性。香港人不容易让人理解,因为我们自己也无法说清楚。生于斯长于斯,血脉相连着,我们已经与香港订下了一种爱恨交缠的关系。对于她,我们有时很骄傲,有时很自卑,这矛盾缠成不解之结,就是远远离她而去的人,还会时时在心头。
(1)第③段“我常常想总结一下香港的个性和特色”,根据文意,香港的“个性和特色”应是   (不超过5个字)。
(2)第③段中,作者说她对香港“爱恨不分明”。这种“爱恨不分明”具体表现在①   ;
②   。
(3)第⑤段说“我们这一代人”对香港“一切都变得很在乎”,这是因为①   ;
②   ;
③   。
(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三项是(  )
A.香港生命的节奏就是发展迅速。旧建筑不断被拆除,新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使香港变得陌生而新鲜。
B.香港没有时间关注她过去的身世,是因为她生命节奏快,未来的道路还很漫长。
C.香港身世朦胧,香港人个性也朦胧;香港人个性的朦胧来自于香港身世的朦胧。
D.香港随着大流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它的变化又使我爱恨交缠,与香港的生命难解难分。
E.即使回忆起湾仔普通平常的街巷,作者都感到熟悉而温馨。
F.香港故事说的是香港人,香港人的特点就是能紧紧跟上世界潮流的发展。
【答案】(1)朦胧而多变
(2)旧建筑的存在牵系着我童年的记忆,我庆幸;新建筑又使湾仔似乎一切与我不相干了,我又难以高兴
(3)我们的生命与香港的生命已变得难舍难分;离她而去的,惦记着曾有的护荫;留下来的,也不得不从头细看这抚育我们的土地
(4)C;D;F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别了,“不列颠尼亚”
【解析】【分析】(1)该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要求概括香港的“个性和特色”,通读全文,搜寻答题区间,看哪些段落哪些词句具体写了香港的个性和特色,或直接或间接,找到相关的语句,挑选关键处,然后加以归纳概括。第一节“香港,一个身世十分朦胧的城市。”第四节“在回忆里,尽管是寻常街巷,都具温馨。现在,湾仔——已经面目全新了”都是对香港个性和特色的表达,其中有关键词“朦胧”,“面目全新”强调发展日新月异,也就是多变。
(2)本题也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要求归纳概括作者对香港“爱恨不分明”具体表现。所谓“爱恨不分明”字面意思是对香港的爱和恨都不是十强烈,但是既有爱也喜欢,也有恨有不太喜欢之处。第四节“有时,我宁愿它也赶快被拆掉,可是,又会庆幸它的存在,正好牵系着我的童年回忆。”“现在,湾仔——已经面目全新了,新型的酒店商厦,给予她另一种华丽生命。我本该为她高兴才对,但随着她容貌个性的变易,仿佛连我的童年记忆也逐渐褪色,湾仔已经变得一切与我无干了。”两处可得出答案。
(3)该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我们这一代人”对香港“一切都变得很在乎”,回答原因。答题前注意审题,“我们这一代人”,而非所有的香港人,对香港的态度是“一切都变得很在乎”。通读全文,寻找原因。第5节“我们这一代人发现,自己的生命与香港的生命,变得难解难分。离她而去的,在异地风霜里,就不禁惦记着这地方曾有的护荫。而留下来的,也不得不从头细看这抚育我的土地;于是,一切都变得很在乎”,将内容分点列出即可。
(4)C项中“香港人个性的朦胧来自于香港身世的朦胧”表达不合文意。文章中说“香港人不容易让人理解,因为我们自己也无法说清楚。生于斯长于斯,血脉相连着,我们已经与香港订下了一种爱恨交缠的关系”,表明香港人个性的朦胧是与香港之间血脉相连的关系。
D项“它的变化又使我爱恨交缠”,不合文意。文章说“生于斯长于斯,血脉相连着,我们已经与香港订下了一种爱恨交缠的关系。”
F项中“香港故事说的是香港人”表达绝对,最后节最后一句“对于她,我们有时很骄傲,有时很自卑,这矛盾缠成不解之结,就是远远离她而去的人,还会时时在心头”表明香港的故事,不仅仅是香港人的故事。
故答案为:⑴朦胧而多变
⑵旧建筑的存在牵系着我童年的记忆,我庆幸
新建筑又使湾仔似乎一切与我不相干了,我又难以高兴
⑶我们的生命与香港的生命已变得难舍难分
离她而去的,惦记着曾有的护荫
留下来的,也不得不从头细看这抚育我们的土地
⑷CDF
【点评】(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采取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2)多项选择题解答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第二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9.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中新社北京10月24日电 (记者 刘辰瑶) 中国气象局24日在北京召开《中国气象卫星及其应用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通报会议。会议上提出,中国将在2015年将全球气象卫星观测资料获取时间缩短至两小时以内,并计划到2020年发射11颗气象业务卫星。
《规划》提出了到2015年和到2020年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
到2015年的发展目标是:确保“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双星观测、在轨备份”业务格局,发射“风云”三号极轨业务卫星,发展GPS掩星探测仪和红外高光谱大气探测仪,提高大气垂直探测能力,建立与完善由国内接收站和极地接收站组成的地面接收站网,卫星全球观测资料获取时间缩短至两小时以内,卫星资料应用实现从定性应用向定量应用的转变。
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是:建立“风云”四号静止气象卫星“双星运行、在轨备份”的业务格局,建立“风云”三号极轨卫星上午星、下午星和降水测量雷达星三星组网观测能力,提高对气候变化的监测能力,建成覆盖国家、省、地、县四级的遥感应用业务体系,卫星应用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在气象灾害、气候变化、水利、林业、农业、生态、海洋等方面的监测能力明显加强,中国气象卫星及应用接近同期世界先进水平。
《规划》提出到2020年计划发射11颗气象业务卫星的发展任务。“风云”二号03批卫星按照“双星观测、在轨备份”业务模式的要求,计划发射3颗,设计寿命4年;“风云”三号卫星按照上午星、下午星和降水测量雷达星三星组网运行,卫星设计寿命4年,计划发射3颗上午星和2颗下午星;降水测量雷达卫星以全球降水分布及强度监测为主,计划发射1颗业务星;“风云”四号光学星按照东、西轨道位置布局,建立双星业务运行模式,计划发射2颗业务卫星,设计寿命7年。
此外,《规划》还提出了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建设任务。按照星地协调、集约化发展的理念,做好地面应用系统总体设计,实施“风云”二号、“风云”三号和“风云”四号地面应用系统改扩建工程,完善辐射校正场和建立气象卫星遥感仪器航空定标校飞系统,稳步提高地面应用系统能力,面向国民经济发展,拓展气象卫星遥感应用领域,提升气象卫星遥感应用水平。
据了解,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欧盟之后,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两个系列业务气象卫星的国家。同时,中国风云气象卫星已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全球对地观测业务卫星序列,成为全球地球综合观测系统的重要成员。
(1)这则新闻的导语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中国气象卫星及其应用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了哪些主要内容?
(3)“据了解,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欧盟之后,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两个系列业务气象卫星的国家”一句中“目前”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联系实际说说中国气象卫星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作用。
【答案】(1)中国将在2015年将全球气象卫星观测资料获取时间缩短至两小时以内,并计划到2020年发射11颗气象业务卫星。
(2)提出了到2015年和到2020年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此外,还提出了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建设任务。
(3)不能删去。“目前”起限定时间的作用,表明“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欧盟之后,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两个系列业务气象卫星的国家”只是现在的情况,将来可能赶上或超过其他国家。如果删去就体现不出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的特点。
(4)示例:它给天气预报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源,是预报人员在分析天气时一个很直观、很重要的参考。比如对台风、沙尘暴等影响日常生活、经济和生产的极端天气都有准确的预报。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对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别了,“不列颠尼亚”;新闻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新闻的导语。导语一般在新闻的开头,其特点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新闻的基本事实或主题,给读者以总体印象。(2)此题考查对内容的概括能力。3~5段内容由第2段统领,可根据第2段内容概括作答;第6段中“此外,《规划》还提出了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建设任务”也是《规划》提出的内容,据此应再次概括作答。(3)此题考查对文章语言的品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先删去这个词,然后与原句进行比较,看一看表达效果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有变化则不能删去。(4)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气象卫星与天气预报的关系”这个角度思考作答。
三、语言表达
10.阅读下面的示例,仿写一句话,请注意使用适当的修辞。
【示例】一山一水,优雅了情趣,于是,所有的情致在山谷间流成一汪清泉,碧透灵动,不染尘世半粒尘埃。
【答案】一琴一曲,淡泊了心情,于是,所有的心思在竹林间长成一片翠绿,清纯雅致,不沾世俗半分虚荣。
【知识点】仿写句式;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能力。答题时先要仔细阅读示例,分析示例所用的修辞方法和句式特点,然后按照题目要求仿写。此题示例格式,“一……一……(一字名词),……(动词)了……(上文的一字名词作用的对象),于是,所有的……在……成一……,……(四字词语,说明成一……的性质),不沾染尘世……”的句式写出。仿写答案应该照此格式。
故答案为:一琴一曲,淡泊了心情,于是,所有的心思在竹林间长成一片翠绿,清纯雅致,不沾世俗半分虚荣。
【点评】仿写要使所造句符合以下要求:形似:结构、修辞、关联词等方面相同或相近。神似:语境契合、格调高雅、思想健康、鼓励创新。
11.据东方早报4月20日报道:作为进给布什和其它美国官员的礼物,胡锦涛临行前准备了多种质地的《孙子兵法》每套《孙子兵法》都有中英文两种版本,中文版用十几万条紫罗兰绢丝把文字绣在丝绸上,英文版则把文字印在了丝绸上。
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说明所选礼品的含意及目的(要言之有据,能自圆其说;表达要条理,语言要通畅)
【答案】《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该书充满了谋略和智慧.介绍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战略思想丝绸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丝绸之路则是中国文明传播的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纽带刺绣是中国的传统工艺,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这一特别的礼品,表达了中国希望运用两国人民的智慧创造和平、合作的良好环境,加强文化交流,促进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望。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语言得体;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考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胡主席宋给布什和其他美国官员绣在或者印在丝绸上的《孙子兵法》作礼物的含义及目的。答题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组织答案:一是《孙子兵法》这本书本身的意义。比如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充满智慧和谋略,介绍了一系列战术等;二是丝绸的意义和象征。比如丝绸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丝绸之路则是中国文明传播的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纽带;三是刺绣的意义和地位。比如刺绣是中国传统工艺,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四是作为礼物送给美国,送礼物的目的是什么。当然将兵书印在丝绸上理解为“化干戈为玉帛”也可:由英文版印刷在丝绸上联想到印刷术是中国的发明、有文化交流传播之意也可。只要能够运用所掌握的历史文化知识,解说符合逻辑,自圆其说即可。
故答案为:《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该书充满了谋略和智慧.介绍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战略思想丝绸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丝绸之路则是中国文明传播的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纽带刺绣是中国的传统工艺,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这一特别的礼品,表达了中国希望运用两国人民的智慧创造和平、合作的良好环境,加强文化交流,促进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望。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准确、得体。要根据场合、对象准确性地遣词造句:场合,即交际环境,包括时间、地点、话题,有关对象身份、职业、地位、教养、性格,以及对象之间(还有听读者说写者之间)的关系等内容。如果不注意交际的场合、对象、气氛等信口开河、往往达不到交际的目的,甚至招致不良后果。反之,根据具体的场合、对象而选择理智的、充满内涵和智慧的语言,往往能收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0课《短新闻两篇》同步试卷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矜持(jīn) 噙住(qín) 签订(qiān)
B.肆虐(nuè) 迂回(yū) 瞩目(zhū)
C.率先(shuài) 溃口(kuì) 梦寐(mèi)
D.邀请(yāo) 浩瀚(hàn) 遨游(áo)
2.下列各项中,划线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梅园雪下乡时,身上经常带着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地记着各种数据、哪块耕地什么土质、适用什么肥、病虫害如何,她都记得一清二楚。
B.武警部队因存在勤务种类繁多,部队布局分散的状况,面对思绪万千的各……种工作,执行者对待工作的科学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C.美国的环境工作团体测出一把芹菜含有67种农药,这在南京市蔬菜与花卉科学研究所所长助理魏猷刚看来,有点不可思议,实在是太夸张了。
D.昨日下午,曾经的惯偷罗永正现身成都,他手拿工具现场演示,防盗门、电动车铁锁等被轻易打开,旁观者看得目瞪口呆。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新学期以来,贵阳市广大学生和家长对于初中学生在校3年间被评为五星级志愿者升学考试可以加5分的政策上给予了广泛的关注。
B.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大学继承百年办学传统,加强学科建设、培养与引进高层次人才,如今成为一所拥有12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
C.从《超级女声》到《中国好声音》,短短7年,使热播节目繁荣了中国电视屏幕的内容表现,将观众带入了前所未有的视听新世界。
D.经半个世纪的开拓发展,首都医大不仅成为全国唯一在科学技术和教育教学两个领域同时获得国家最高奖的地方院校,而且成为研究教学型医学多科性大学。
4.选词填空。
①4点30分,面色   (庄重 凝重 郑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②4晚6时15分,象征英国   (管理 治理 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
5.新闻也叫   ,其结构一般包括   、导语、   、   和结尾五部分。导语一般放在   ,以用来吸引读者阅读下文,新闻的内容必须   ,其基本特征是   。
6.选出填入下文空白处最妥当的一项(  )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______。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A.这一次的降旗将永远定格在英国的历史上
B.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C.相伴缓缓而下的旗帜的是充满哀伤的音乐
D.面对下降的旗帜香港有人心里是喜忧参半
7.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别了,“不列颠尼亚”》9~11段,回答下列各题。
(1)请概括第10段描写的场景。
(2)“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一句中“恢复”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3)“不列颠尼亚”号既然有英国军舰“漆咸”号同行,为什么还要“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
(4)第11段中写“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为什么要把过去的天数写得这么详细?
二、阅读理解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香港,一个身世十分朦胧的城市。
②身世朦胧,大概来自一股历史悲情。回避,是忘记悲情的良方。香港,没有时间回头关注过去的身世,她只是努力朝前方,紧紧追随着大流适应急剧的新陈代谢,这是她的生命节奏。好些老香港,离开这都市一段短时间,再回来,往往会站在原来熟悉的街头无所适从,有时还得像个异乡人一般向人问路,因为还算不上旧的楼房已被拆掉,后现代主义的建筑及高架天桥全现在眼前,一切景物变得如此陌生新鲜。
③身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我常想总结一下香港的个性和特色,以便向远方的友人介绍,可是,做起来并不容易,也许是她的多变,也许是每当想起她,我就会陷入了浓烈的感情魔网中……爱恨很不分明。只要提起我童年生命背景的湾仔,就可说明这种爱恨交缠的境况。
④说湾仔是一个与海争地的旧区,并不过分,因它大部分土地都是从海夺过来的,老街坊站在轩尼诗道上,就会咀嚼着沧海桑田的滋味。当初在填海土地上建成的房子已经残旧,给人一幢一幢拆掉,代替的是更高更遮天的大厦。偶然一座不知何故可以苟延残喘夹在新厦中间的旧楼,寒伧得叫人凄酸。有时,我宁愿它也赶快被拆掉,可是,又会庆幸它的存在,正好牵系着我的童年回忆。洛克道、谢非道,曾经是有名的烟花之地,自从那苏绍黄故事出现之后,湾仔这个名字,在许多外国浪子心中,引起无数蛊惑联想。每逢维多利亚港口停泊着外国船只时,我就很怕人家提湾仔。我曾经厌恶自己生长在这个老区,但别人说她的不是,我又会非常生气,甚至不顾一切为她辩护。在回忆里,尽管是寻常街巷,都具温馨。现在,湾仔——已经面目全新了,新型的酒店商厦,给予她另一种华丽生命。我本该为她高兴才对,但随着她容貌个性的变易,仿佛连我的童年记忆也逐渐褪色,湾仔已经变得一切与我无干了。
⑤不知不觉,无声岁月流逝。蓦然,我们这一代人发现,自己的生命与香港的生命,变得难解难分。离她而去的,在异地风霜里,就不禁惦记着这地方曾有的护荫。而留下来的,也不得不从头细看这抚育我的土地;于是,一切都变得很在乎。但,没有时间关注过去的身世了,前面还有漫漫的长路要走。
⑥我常对朋友说,香港既是一个朦胧之城,生长在其中的人,自当也是具备这种朦胧个性。香港人不容易让人理解,因为我们自己也无法说清楚。生于斯长于斯,血脉相连着,我们已经与香港订下了一种爱恨交缠的关系。对于她,我们有时很骄傲,有时很自卑,这矛盾缠成不解之结,就是远远离她而去的人,还会时时在心头。
(1)第③段“我常常想总结一下香港的个性和特色”,根据文意,香港的“个性和特色”应是   (不超过5个字)。
(2)第③段中,作者说她对香港“爱恨不分明”。这种“爱恨不分明”具体表现在①   ;
②   。
(3)第⑤段说“我们这一代人”对香港“一切都变得很在乎”,这是因为①   ;
②   ;
③   。
(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三项是(  )
A.香港生命的节奏就是发展迅速。旧建筑不断被拆除,新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使香港变得陌生而新鲜。
B.香港没有时间关注她过去的身世,是因为她生命节奏快,未来的道路还很漫长。
C.香港身世朦胧,香港人个性也朦胧;香港人个性的朦胧来自于香港身世的朦胧。
D.香港随着大流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它的变化又使我爱恨交缠,与香港的生命难解难分。
E.即使回忆起湾仔普通平常的街巷,作者都感到熟悉而温馨。
F.香港故事说的是香港人,香港人的特点就是能紧紧跟上世界潮流的发展。
9.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中新社北京10月24日电 (记者 刘辰瑶) 中国气象局24日在北京召开《中国气象卫星及其应用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通报会议。会议上提出,中国将在2015年将全球气象卫星观测资料获取时间缩短至两小时以内,并计划到2020年发射11颗气象业务卫星。
《规划》提出了到2015年和到2020年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
到2015年的发展目标是:确保“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双星观测、在轨备份”业务格局,发射“风云”三号极轨业务卫星,发展GPS掩星探测仪和红外高光谱大气探测仪,提高大气垂直探测能力,建立与完善由国内接收站和极地接收站组成的地面接收站网,卫星全球观测资料获取时间缩短至两小时以内,卫星资料应用实现从定性应用向定量应用的转变。
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是:建立“风云”四号静止气象卫星“双星运行、在轨备份”的业务格局,建立“风云”三号极轨卫星上午星、下午星和降水测量雷达星三星组网观测能力,提高对气候变化的监测能力,建成覆盖国家、省、地、县四级的遥感应用业务体系,卫星应用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在气象灾害、气候变化、水利、林业、农业、生态、海洋等方面的监测能力明显加强,中国气象卫星及应用接近同期世界先进水平。
《规划》提出到2020年计划发射11颗气象业务卫星的发展任务。“风云”二号03批卫星按照“双星观测、在轨备份”业务模式的要求,计划发射3颗,设计寿命4年;“风云”三号卫星按照上午星、下午星和降水测量雷达星三星组网运行,卫星设计寿命4年,计划发射3颗上午星和2颗下午星;降水测量雷达卫星以全球降水分布及强度监测为主,计划发射1颗业务星;“风云”四号光学星按照东、西轨道位置布局,建立双星业务运行模式,计划发射2颗业务卫星,设计寿命7年。
此外,《规划》还提出了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建设任务。按照星地协调、集约化发展的理念,做好地面应用系统总体设计,实施“风云”二号、“风云”三号和“风云”四号地面应用系统改扩建工程,完善辐射校正场和建立气象卫星遥感仪器航空定标校飞系统,稳步提高地面应用系统能力,面向国民经济发展,拓展气象卫星遥感应用领域,提升气象卫星遥感应用水平。
据了解,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欧盟之后,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两个系列业务气象卫星的国家。同时,中国风云气象卫星已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全球对地观测业务卫星序列,成为全球地球综合观测系统的重要成员。
(1)这则新闻的导语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中国气象卫星及其应用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了哪些主要内容?
(3)“据了解,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欧盟之后,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两个系列业务气象卫星的国家”一句中“目前”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联系实际说说中国气象卫星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作用。
三、语言表达
10.阅读下面的示例,仿写一句话,请注意使用适当的修辞。
【示例】一山一水,优雅了情趣,于是,所有的情致在山谷间流成一汪清泉,碧透灵动,不染尘世半粒尘埃。
11.据东方早报4月20日报道:作为进给布什和其它美国官员的礼物,胡锦涛临行前准备了多种质地的《孙子兵法》每套《孙子兵法》都有中英文两种版本,中文版用十几万条紫罗兰绢丝把文字绣在丝绸上,英文版则把文字印在了丝绸上。
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说明所选礼品的含意及目的(要言之有据,能自圆其说;表达要条理,语言要通畅)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形近字的分辨;多音字的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别了,“不列颠尼亚”
【解析】【分析】B项“虐”应读“nüè”,虐,是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nüè,指的是侵害;残害;虐待;虐袭。虐,也有轻视;忽视之意,如:而又荣古虐今者,比肩叠迹,大抵生则不遇,死而垂声者众焉。“瞩”瞩,读作:zhǔ。汉字基本字义注视的意思。比如:瞩目。瞩望,高瞻远瞩。
故答案为:B
【点评】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注意平时常用字词的积累,养成查字典的习惯。
2.【答案】B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词语能力。
A项,一清二楚:十分清楚、明白。符合语境。
B项,思绪万千:思绪,思想的头绪;万千,极多。指思想的头绪相当多,思虑复杂多端。应改为“千头万绪”。
C项,不可思议: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符合语境。
D项,目瞪口呆: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符合语境。
故答案为:B。
【点评】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3.【答案】B
【知识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解析】【分析】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A“对于……上”搭配不当;
B正确;
C成分残缺,去掉“使”;
D语序不当,“不仅”和“而且”后面的内容互换。
故答案为:B。
【点评】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4.【答案】凝重;管治
【知识点】其他熟语的使用;别了,“不列颠尼亚”
【解析】【分析】①“庄重”与“郑重”表示(言语或行为)不轻浮,不随便,多用来形容动词,作状语。“凝重”表示(表情、态度)的严肃,多用来形容名词,作定语。②“管理”的主体可以是社会组织也可以是国家,“治理”的主体的国家,政治色彩强烈。“管治”义为管辖统治。香港所属的国家不是英国,所以不能用“治理”,而“管理”主体宽泛,并不适合政治色彩强烈的场合,“管治”为管辖统治,属于政治概念,其主体不局限于管辖领域所属的国家,故选“管治”。
【点评】此为近义词辨析,需把握不同词语的含义与适用语境。
5.【答案】消息;标题;主体;背景;开头;真实;用事实说话
【知识点】文学常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大家对新闻常识的掌握程度。同学们需要加强积累。
6.【答案】B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解析】【分析】根据课文内容,可直接判断为B项。根据行文逻辑来看,“但”转折的是“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则“但”的内容应该是不会再有下一位港督,不会再有下一面旗。
【点评】熟悉课文为解答此题捷径。
7.【答案】(1)零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2)不能删掉。“恢复”一词表明在英国占领之前,香港是中国的领土。
(3)因为这体现出中国对香港开始行使主权,很含蓄地表达了人们的高兴之情。
(4)把时间计算得这么详细是为了表现中国人受屈辱的时间长,而今天终于结束了屈辱,表达了人们的喜悦之情。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对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别了,“不列颠尼亚”;新闻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概括能力。要交代清楚时间和事件。(2)此题考查对语言的赏析能力。应根据“恢复”的本义即把失去的收回来及语境思考作答。(3)此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能力。“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开是在英国的军舰和中国的汽艇护送下,这里实际上表现了中国对主权的收回。这样的画面,让人觉得含蓄而又意味深长。(4)此题考查对构思的理解能力。这是用数字表现时间长,表现人们对这天的期盼久远,中国人屈辱的历史终于可以画上句号了。
8.【答案】(1)朦胧而多变
(2)旧建筑的存在牵系着我童年的记忆,我庆幸;新建筑又使湾仔似乎一切与我不相干了,我又难以高兴
(3)我们的生命与香港的生命已变得难舍难分;离她而去的,惦记着曾有的护荫;留下来的,也不得不从头细看这抚育我们的土地
(4)C;D;F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别了,“不列颠尼亚”
【解析】【分析】(1)该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要求概括香港的“个性和特色”,通读全文,搜寻答题区间,看哪些段落哪些词句具体写了香港的个性和特色,或直接或间接,找到相关的语句,挑选关键处,然后加以归纳概括。第一节“香港,一个身世十分朦胧的城市。”第四节“在回忆里,尽管是寻常街巷,都具温馨。现在,湾仔——已经面目全新了”都是对香港个性和特色的表达,其中有关键词“朦胧”,“面目全新”强调发展日新月异,也就是多变。
(2)本题也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要求归纳概括作者对香港“爱恨不分明”具体表现。所谓“爱恨不分明”字面意思是对香港的爱和恨都不是十强烈,但是既有爱也喜欢,也有恨有不太喜欢之处。第四节“有时,我宁愿它也赶快被拆掉,可是,又会庆幸它的存在,正好牵系着我的童年回忆。”“现在,湾仔——已经面目全新了,新型的酒店商厦,给予她另一种华丽生命。我本该为她高兴才对,但随着她容貌个性的变易,仿佛连我的童年记忆也逐渐褪色,湾仔已经变得一切与我无干了。”两处可得出答案。
(3)该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我们这一代人”对香港“一切都变得很在乎”,回答原因。答题前注意审题,“我们这一代人”,而非所有的香港人,对香港的态度是“一切都变得很在乎”。通读全文,寻找原因。第5节“我们这一代人发现,自己的生命与香港的生命,变得难解难分。离她而去的,在异地风霜里,就不禁惦记着这地方曾有的护荫。而留下来的,也不得不从头细看这抚育我的土地;于是,一切都变得很在乎”,将内容分点列出即可。
(4)C项中“香港人个性的朦胧来自于香港身世的朦胧”表达不合文意。文章中说“香港人不容易让人理解,因为我们自己也无法说清楚。生于斯长于斯,血脉相连着,我们已经与香港订下了一种爱恨交缠的关系”,表明香港人个性的朦胧是与香港之间血脉相连的关系。
D项“它的变化又使我爱恨交缠”,不合文意。文章说“生于斯长于斯,血脉相连着,我们已经与香港订下了一种爱恨交缠的关系。”
F项中“香港故事说的是香港人”表达绝对,最后节最后一句“对于她,我们有时很骄傲,有时很自卑,这矛盾缠成不解之结,就是远远离她而去的人,还会时时在心头”表明香港的故事,不仅仅是香港人的故事。
故答案为:⑴朦胧而多变
⑵旧建筑的存在牵系着我童年的记忆,我庆幸
新建筑又使湾仔似乎一切与我不相干了,我又难以高兴
⑶我们的生命与香港的生命已变得难舍难分
离她而去的,惦记着曾有的护荫
留下来的,也不得不从头细看这抚育我们的土地
⑷CDF
【点评】(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采取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2)多项选择题解答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第二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9.【答案】(1)中国将在2015年将全球气象卫星观测资料获取时间缩短至两小时以内,并计划到2020年发射11颗气象业务卫星。
(2)提出了到2015年和到2020年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此外,还提出了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建设任务。
(3)不能删去。“目前”起限定时间的作用,表明“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欧盟之后,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两个系列业务气象卫星的国家”只是现在的情况,将来可能赶上或超过其他国家。如果删去就体现不出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的特点。
(4)示例:它给天气预报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源,是预报人员在分析天气时一个很直观、很重要的参考。比如对台风、沙尘暴等影响日常生活、经济和生产的极端天气都有准确的预报。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对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别了,“不列颠尼亚”;新闻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新闻的导语。导语一般在新闻的开头,其特点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新闻的基本事实或主题,给读者以总体印象。(2)此题考查对内容的概括能力。3~5段内容由第2段统领,可根据第2段内容概括作答;第6段中“此外,《规划》还提出了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建设任务”也是《规划》提出的内容,据此应再次概括作答。(3)此题考查对文章语言的品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先删去这个词,然后与原句进行比较,看一看表达效果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有变化则不能删去。(4)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气象卫星与天气预报的关系”这个角度思考作答。
10.【答案】一琴一曲,淡泊了心情,于是,所有的心思在竹林间长成一片翠绿,清纯雅致,不沾世俗半分虚荣。
【知识点】仿写句式;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能力。答题时先要仔细阅读示例,分析示例所用的修辞方法和句式特点,然后按照题目要求仿写。此题示例格式,“一……一……(一字名词),……(动词)了……(上文的一字名词作用的对象),于是,所有的……在……成一……,……(四字词语,说明成一……的性质),不沾染尘世……”的句式写出。仿写答案应该照此格式。
故答案为:一琴一曲,淡泊了心情,于是,所有的心思在竹林间长成一片翠绿,清纯雅致,不沾世俗半分虚荣。
【点评】仿写要使所造句符合以下要求:形似:结构、修辞、关联词等方面相同或相近。神似:语境契合、格调高雅、思想健康、鼓励创新。
11.【答案】《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该书充满了谋略和智慧.介绍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战略思想丝绸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丝绸之路则是中国文明传播的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纽带刺绣是中国的传统工艺,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这一特别的礼品,表达了中国希望运用两国人民的智慧创造和平、合作的良好环境,加强文化交流,促进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望。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语言得体;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考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胡主席宋给布什和其他美国官员绣在或者印在丝绸上的《孙子兵法》作礼物的含义及目的。答题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组织答案:一是《孙子兵法》这本书本身的意义。比如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充满智慧和谋略,介绍了一系列战术等;二是丝绸的意义和象征。比如丝绸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丝绸之路则是中国文明传播的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纽带;三是刺绣的意义和地位。比如刺绣是中国传统工艺,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四是作为礼物送给美国,送礼物的目的是什么。当然将兵书印在丝绸上理解为“化干戈为玉帛”也可:由英文版印刷在丝绸上联想到印刷术是中国的发明、有文化交流传播之意也可。只要能够运用所掌握的历史文化知识,解说符合逻辑,自圆其说即可。
故答案为:《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该书充满了谋略和智慧.介绍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战略思想丝绸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丝绸之路则是中国文明传播的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纽带刺绣是中国的传统工艺,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这一特别的礼品,表达了中国希望运用两国人民的智慧创造和平、合作的良好环境,加强文化交流,促进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望。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准确、得体。要根据场合、对象准确性地遣词造句:场合,即交际环境,包括时间、地点、话题,有关对象身份、职业、地位、教养、性格,以及对象之间(还有听读者说写者之间)的关系等内容。如果不注意交际的场合、对象、气氛等信口开河、往往达不到交际的目的,甚至招致不良后果。反之,根据具体的场合、对象而选择理智的、充满内涵和智慧的语言,往往能收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