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性诗歌作文审题立意
学习目标:
1、打破审题魔咒,走出审题怪圈,避免据词立意;
2、把握短诗特点,熟悉解读程序,学会整体思考。
学习过程:
一、关于哲理诗
1、哲理性——诗短意长,隽永深刻
2、形象性——寓理于形,取譬设喻
3、技巧性——比喻拟人,对比象征
二、高考原题再现
1、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星星 雷诗雁
仰望星空的人
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
晶莹,透亮,没有所取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
那儿有灰尘、石渍
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联想与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审题立意解析:
A、距离产生美。总以为星星是宝石,是因为在仰望它,和它有一段距离;没有距离了,飞上了星星,自然也就没有美可言了,看到的当然是灰尘、石渣。对人也是这样啊,在对一个人还不怎么了解的时候(特别是恋人),总觉得他什么都是好的;可我们对他熟悉了,他对我们再没有什么秘密的时候,美便不存在了。实际上,不是美不存在了,而是因为他的缺点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使得我们看不见他的优点罢了。
B、透过现象看本质。晶莹、透亮、没有纤瑕,这是星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现象,它的本质呢?正如诗人所说,是和地球一样复杂。这是在写星星,又何尝不是在写现实生活呢?遗憾的是,我们常常被一些纷纭的现象所迷惑,把现象当作了本质。
C、理想和现实。诗歌第一小节写的是理想中的星星,第二小节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星星。我们不是常常把现实理想化吗?正因为把我们尚为涉足的现实理想化了,所以当我们步入现实开始新生活后感到的常常是失望。这需要用时间来调整心态。
2、(2010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吴兴杂诗 [清]阮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 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解析:
诗的前两句说,几条水流交错流淌,弯弯地环抱着整个城池,城外众多的支流小溪,流遍了千家万户。诗的后两句说,人们在深水里种菱,在浅水里种稻谷,在不深不浅之处种上荷藕。“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充分体现了庄稼人因地制宜的聪明智慧。如果反之,会有什么后果呢?水深处种稻,稻子会被淹死,水浅处种菱,菱会因缺水不得尽情生长。环境条件不适宜,种瓜可能不得瓜,种豆可能不得豆,甚至会颗粒无收。盲目活动,不顾实际情况,极可能会事与愿违,达不到目的。这就启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
种植如此,社会建设、个人发展、求学、立志、择业等等道理亦然,我们要结合自身实际和环境条件进行活动,不能盲目攀比跟风,搞“一刀切”和绝对化。
这首诗通过写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光说明了一个普遍的道理: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形而上学地搞“一刀切”和绝对化。
三、高考题启示
1、哲理诗的寓意有的相对单一,有的可从多个角度理解。
2、哲理诗的入诗一般具体形象,出诗则要求见一知类抽象总观。
四、哲理诗的整体把握
(一)入诗
1、人:有哪些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
2、物:哪些物,重要的物,次要的物
3、事:主要事件,起因、经过、发展、结果
4、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5、议论:看作者的议论提示,看材料有无倾向性
6、中心:想反映或揭示的是什么
7、读出诗意:
A、从相互关系(主次、转折、因果、条件、递进等)中读出侧重点
B、从对比中读出是与非、褒与贬、肯定与否定
C、从措辞中读出情感倾向
(二)出诗——哲理是关乎宇宙、人生和生命的道理
1、见微知著 2、见一知类
3、由物及人 4、取譬设喻
五、审题指导
1、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枫叶上
露珠红红地闪烁,
在荷花上,
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透明。
……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解析:这是首哲理诗,借助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泪珠似苍白的透明”这两种直观的形象,展现在不同的情况下露珠有不同的形态,省略号表明还有很多情况没有列出。所有立意,应该紧扣露珠的在不同环境下的结果来确定。
立意过程呈现:
第一种:同样是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 ,在荷花上泪滴似苍白透明
从露珠角度:人在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表现出不同的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
看作对比:
立意1:要选择能让自己闪光的人生环境,而不要最后留下遗憾、伤感
不看作对比:
立意2: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中表现出不同的人生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 ,都能焕发光彩
从枫叶荷花角度
看作对比:
立意3:好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能让人有好的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
不看作对比:
立意4: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造就不同的人(价值、际遇、成绩、风采)
第二种:同样是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 ,在荷花上泪滴似苍白的透明,都很美丽;借助了枫叶、荷花,露珠显现出不同的色彩 ;同时枫叶、荷花也更美丽更有风韵 ,可以推出:
立意5:借助外物(他人),成就自己
立意6:善借,成就自己,也成就他人
第三种
露珠真实地呈现了枫叶、荷花的颜色;而枫叶、荷花也并未因露珠而变色,可以推出:
立意7:坚持自己的个性,保持本色,不要受环境的影响
立意8:要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世界
立意9:只有自身心灵纯洁,才能真实地反映世界第三种
露珠真实地呈现了枫叶、荷花的颜色;而枫叶、荷花也并未因露珠而变色,可以推出:
2、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花儿低低的对看花的人说:
“少顾念我罢,
我的朋友!
让我自己安静着,
开放着,
你们的爱
是我的烦扰。”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联想或感悟要与这首诗的寓意有关。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作文。
老是把自己当做珍珠
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路
要求:从小诗中,概括出一个话题,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寓意型作文。这类作文带有寓意型材料作文的特点,是一种新的命题形式,它既有材料作文反宿构的特点,又有话题作文开放性的功能。这类作文的材料往往采用寓言、故事、童话、小小说等叙事类文体,常用讽喻、象征、拟人等手法,因此,这类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一般是:先破译材料寓意,再以寓意为角度进行立意、构思。
这首小诗是鲁藜所作,题为《泥土》,它既是诗人的自勉,也是对他人的善意告诫:永远谦虚谨慎,投身到人民大众的事业中去。
可以“珍珠与泥土”为话题进行立意:①自视“珍珠”、孤芳自赏,会陷入个人利益的泥坑,会常常“痛苦”;②甘于当“泥土”,那种精神会像“珍珠”般闪光;③具有朴实思想的人,永远快乐。
4、阅读下南的短诗,根据诗的意境,发散自己的思维,大胆联想与想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沙
世上好像——
只有沙最不值钱
然而,最宝贵的东西——金,
就在它的里面。
【写作导引】
这是一首诗歌类材料作文。首先应该读懂诗意。这首以《沙》为题的小诗寓意丰富,哲理深刻。“世上好像——只有沙最不值钱”这是说“沙”在这个世界上最普通、最平凡的东西。“普通”“平凡”应该是我们从这两句诗中提炼的内涵。“然而,最宝贵的东西——金,就在它的里面”是说金子就蕴藏在“沙”里面。“金”代表的是伟大,代表的是富贵。整个小诗内涵就是:伟大寓于平凡;富贵蕴藏普通。这样一分析,我们就可以把握本题写作的方向。
5、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错 觉
泰戈尔
河的此岸暗自叹息——
“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
河的彼岸一声长叹:
“唉,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你品读这首诗产生了哪些联想或感悟呢?请跟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联想或感悟应是本首诗引发的。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③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
要想写好这个题目,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①这则小诗的内涵要深刻理解。这则小诗的诗题是“错觉”,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知道其意思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反应。这个解释很好理解。再看诗歌的内容,这首小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河的“此岸”与“彼岸”的“叹息”或“长叹”。它们为什么“叹息”“长叹”呢?原来,一个说:“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一个说:“也许,幸福尽在对岸。”也就是说,它们都没有看到自己的优势,都处在自怨自艾之中。这是做这道题审题的关键。
②有了初步的解读,再进行深入的想深想透。其实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之中,这种错觉现象处处都是,只要留心皆有发现。但这只是思考的初步,关键是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错觉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自信,缺乏对自我的认知。重拾信心,就会发现自己身边处处皆风景,就会发现我自己就是美丽的风景。“一切欢乐”“快乐”自己也拥有。因此克服这种“错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树立自己的信念。可参考拟题《给错觉纠偏》、《重拾自信》、《榜样就在身边》、《墙内开花墙内也很香》等。
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光和影
杜运燮
喜爱并走进阳光的人
阴影会更引人注目
但他朝阳的一面
总在反射着亮光
害怕并躲避阳光的人
阴影会躲过人的眼睛
但他本人的整个存在
也裹在一片灰黑色之中
这些诗行引发了你哪些遐想 请你体会其中的意义,以“走进阳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所写的内容必须是本首诗引发的。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④题目自拟。
【写作导引】
很美的诗篇,很有诗意的话题,也必然引发考生诗意的思考。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走进阳光”与“躲避阳光”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一种虽有“阴影”,“ 但他朝阳的一面/总在反射着亮光”;一种虽没有“阴影”,“ 但他本人的整个存在/也裹在一片灰黑色之中”。“走进阳光”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更是一种追求卓越的人生的人生姿态。“躲避阳光”是退缩,是逃避,是不思进取,更是消极心理的集中反映。这首诗给我们的有正面的积极的思考,也有反面的消极的反思。这两个方面皆是我们的思考方向,想深想透,巧借自己的学习、生活等感受与体验,完全可以写出一篇激情四溢的妙文。
7、阅读下面的小诗,按要求作文。
一面镜子,照了一辈子人
就是没有照见自己
有一天它邂逅了另一面镜子
才看见了自己的真面目
请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且文体特征明显。
一、审题立意
本次作文属于新材料作文。
材料是一首短诗,共四句,短小精悍,寓意浅显明了,诗歌中的物象是镜子。说得是镜子,一辈子只照别人,就是没有照见自己,直到有一天,偶遇另一面镜子,才看见了自己的真面目。
首先,通过关键语句,把握材料的感情倾向。
“照了一辈子人”“没有照见自己”“看见自己的真面目”单看前两个短语,似乎还有赞镜子无私奉献之意,如红烛如春蚕,但后一句最关键,定基调,结合三句,诗歌意在批评镜子只能鉴人,不能鉴己;只能明察秋毫别人的得失,却看不到自己的庐山真面;只能知人,不能知己。
另外,还有关联词,“就是”“才”也可以作为佐证。表明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深深的惋惜,是浅浅的责备,是淡淡的批评。由物及人,诗歌意在告诫我们:不但要知彼,更要知己。要认清自己,不但要知人,更要察己,不但要全面准确地了解别人,更要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要为自己准备一面“镜子”。
这也是作文的立意,当然还可以化大为小,从如何认清自己入手,如材料找另一面镜子,论述“以人为镜,看清自己”。这里的人,可以指大众,可以指领袖精英榜样。可以从大众身上看到人类的劣根性,人性的丑陋,从而反省自己丑陋的一面;也可以以领袖、榜样楷模为高标,感知差距,寻找自身的不足,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具体说,“以人为镜”中的人,可以指是与自己密切相关的诤友、知音、爱人、师长、同事、邻里,也可以是素昧平生,萍水相逢之人,甚至可以是对手。
还可以史为镜,前车之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吸取教训,认清自己,不让悲剧重演。如毛泽东“不可沽名学霸王”。
当然,要认清自己,不一定非得借助外在的“人”“史”“物”,还可以为自己准备一面心镜,即“反躬自省”“三省其身”,时时开展自我批评。
因此,本次作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 1、 知人更要知己。辩证地谈,前者作铺垫,着重论述后者。 2、 以人为镜,看清自己 3、 诤友——生活中的明镜 4、 知音——人生的一面镜子 5、 要利用好对手这面镜子,看清自己 6、 以史为镜,看清自己 7、 反观自省,吾当三省其身,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8、 要认清自己,着重强调认清自己的意义
■“新材料作文立意”特别提醒
1、立意时可以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但不可断章取义,“一个侧面,一个角度”不等于“一个字一个词”。
2、注意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区别。话题作文的要求是“不脱离话题的范围”,材料作文的要求是“不脱离(材料)及材料的含义”,两者差别相当大。
3、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表明重在把握材料的主题、含意,材料不一定要引在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