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青岛版科学(2017)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及教学总结
第一单元 动物王国
1 蚂蚁
2 鱼
3 鸟
4 哺乳动物
5 我国的珍稀动物
第二单元 冷与热
6 哪杯水热
7 温度计的秘密
8 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9 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10 风的形成
第三单元 天气与气候
11 一天的气温
12 风向和风力
13 降水量
14 台风来了
15 天气和气候
第四单元 水的三态变化
16 水蒸发
17 水沸腾
18 水蒸气凝结
19 水的三种状态
第五单元 位置与速度
20 测量距离和时间
21 运动物体的位置
22 物体运动的快慢
第六单元 技术与生活
23 刹车的学问
24 面团长大了
25 技术产品与生活
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进取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本事,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我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异常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我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我的假设。
4、坚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构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景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四年级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学习习惯较差。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本事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本事和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教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本事、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资料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贴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忙、研讨中学习;
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我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我得出结论,并把自我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9、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10、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动物王国
1 蚂蚁
【教材分析】
《蚂蚁》是青岛版(六·三学制)四年级上册《动物王国》单元的第一课时。蚂蚁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因此教科书选择蚂蚁作为探究对象,建构学生对昆虫类动物的认识。通过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用简单工具进行细致观察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感受蚂蚁种类的多样性。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明确学生思考的方向并提前准备研究材料,便于课堂探究活动的开展。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观察不同种类的蚂蚁,让学生发现蚂蚁的身体分几部分,每部分长着什么,引发学生对蚂蚁身体结构的思考;通过观察更多动物,寻找能与蚂蚁归为一类的,总结昆虫的共同特征;通过制作昆虫模型,加深学生对昆虫特征的认识。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利用昆虫的特征,到校园中识别昆虫。
本课通过活动层层推进,先是观察一只蚂蚁的特征,再观察不同种类蚂蚁的特征,最后寻找与蚂蚁归为一类的动物的特征,由少到多,由点到面,让学生知道像蚂蚁、蝴蝶、蝗虫这样的动物属于昆虫;昆虫的共同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昆虫有一定了解,但局限于见过,不知道到底哪些动物属于昆虫。很多学生也没有认真观察过蚂蚁或其他昆虫,对昆虫的认识还处于拟人化阶段。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像蚂蚁、蝴蝶、蝗虫这样的动物属于昆虫。
2.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引导下,能描述昆虫的共同特征。
2.能根据昆虫的特征制作昆虫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昆虫的共同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重 难 点】
通过观察,总结昆虫的共同特征。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橡皮泥、牙签、蚂蚁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准备
1.[PPT 1 出示]课题:《蚂蚁》
2.[PPT 2 出示] 关于蚂蚁的谜语:身体虽不大,力气可不小,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团结又互助,勇敢又勤劳。
教师引出课题:看来同学们对蚂蚁并不陌生,这个谜语主要说了蚂蚁的生活习性,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课《蚂蚁》。(板书课题:1.蚂蚁)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学生汇报搜集的有关蚂蚁的资料
1.[PPT 3 出示]我搜集的资料
教师提出问题:谁来向大家汇报搜集的有关蚂蚁的资料?
2.[PPT 4 出示]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蚂蚁的知识。
教师适时评价。
活动二:蚂蚁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每部分长着什么?
(一)[PPT 5 出示]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
1.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在观察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哪位同学来说一下?
学生汇报,师生交流。
教师出示温馨提示:捉蚂蚁时要注意安全,不能用手直接捏蚂蚁。可以将馒头、糖块等食物放在蚁巢旁,等蚂蚁爬上去后直接将食物放入容器中,或者用纸、羽毛等物品将蚂蚁赶入容器中。盛放蚂蚁的容器要透明、透气,还可以放入适量的食物和水。
2.[PPT 6 出示]观察工具:昆虫盒
教师提出问题:观察蚂蚁需要用到哪些工具?怎样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
学生交流,班内汇报。
[PPT 7 出示]观察工具:培养皿和放大镜
教师提供观察工具:培养皿和放大镜,让学生说一说如何使用。
[PPT 8 出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教师介绍放大镜的使用方法:使用的时候要用手握住放大镜的手柄,调整远近直至看到清晰的物体为止,不能用手直接去触摸放大镜的镜片。
3.[PPT 9出示]观察引导
教师明确观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观察指导:1.蚂蚁的身体可以分为几部分?2.每部分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3.把观察到的身体特点记录在观察表里,也可以画下来。
4.[PPT 10 出示]观察蚂蚁
教师布置观察任务:1.每个小组选3只蚂蚁,小组成员分工合作。2.观察蚂蚁的身体特点,记录在观察表中。
小组观察,汇报交流。
5.[PPT 11出示]蚂蚁的身体结构图
学生观察交流,班内汇报。
师生根据蚂蚁的身体结构图进行小结:蚂蚁的身体分为三部分,这是头部,这是胸部,这是腹部。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二)归纳蚂蚁的共同特征。
1. [PPT 12出示]行军蚁、红蚂蚁、蜜罐蚁的图片。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不同蚂蚁,说一说它们的特征。
2. [PPT 13出示]活动要求
教师出示要求:找一找红蚂蚁、行军蚁、蜜罐蚁有哪些不同的和相同的特征,总结出蚂蚁的共同特征。
小组交流讨论,班内汇报。
师生总结蚂蚁的共同特征:蚂蚁的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长有一对触角,胸部长着三对足。
活动三:哪些动物能与蚂蚁归为一类?
1.[PPT 14 出示]各种动物图片。
教师提出问题: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的身体结构与蚂蚁类似呢?
学生观察交流后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带领学生讨论。
通过集体观察来验证学生的猜测。
2.[PPT 15 出示]活动记录表。
师生共同总结蝴蝶、蜘蛛等几种动物的特征后,教师指导学生将这些特征与蚂蚁的特征进行比较,找出可以与蚂蚁归为一类的动物,并做好记录。
3.[PPT 16 出示]昆虫的共同特征。
师生小结:像蚂蚁、蜜蜂、蝴蝶、螳螂这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小动物都属于昆虫。
活动四:制作昆虫模型
1.[PPT 17出示]制作昆虫模型场景图。
教师布置任务:用橡皮泥根据昆虫的特点制作一个模型。
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可以怎样制作。
2.[PPT 18 出示]制作要求。
教师出示制作要求:1.选择制作哪种昆虫的模型,小组讨论这种昆虫的外形特点。2.选择制作使用的牙签、橡皮泥等所需的材料。3.制作模型时要合理分工、正确使用工具、注意安全等。
3. [PPT 19 出示]作品展示
展示作品,师生评价。
三、拓展活动
[PPT 20出示]拓展活动要求。
教师提出要求:请大家课后观察校园里的动物,说一说哪些动物属于昆虫。
并将自己观察的结果写在活动手册中。
【板书设计】
蚂蚁
昆虫的共同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记录表】
2 鱼
【教材分析】
《鱼》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上册《动物王国》单元的第二课时。鱼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我们生活中所见到的鱼,体表大多覆盖着坚硬的鳞片,身体表面特征明显,很多家庭有观赏鱼,便于学生观察和探究。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创设情境,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探究内容与鱼有关;指导学生提前准备研究材料,便于课堂探究活动的开展。第二部分活动过程,通过观察不同种类的鱼,找出鱼的共同特征;观察更多动物,判断它们是否属于鱼类,从而加深对鱼类特征的认识。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养几条小鱼,观察鳍对小鱼运动的影响,将探究拓展到课外。
本课整体思路同样是先观察一条鱼,找到它的特点,之后观察多种鱼,归纳出鱼类的共同特征:生活在水中,分体表面覆盖着鳞片,用鳃呼吸,靠鳍运动。由单个到多个,最后到一类,体现归纳的思想。
【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鱼有一定了解,同样也仅仅是见过,不知道鱼类有哪些共同特征。很多学生对鲸、海马等动物存在认识的误区,不能区分它们是否属于鱼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鱼类的共同特征: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覆盖着鳞片,用鳃呼吸,靠鳍运动。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通过实验,了解鱼鳍和鳃的作用。
2.能根据鱼类的共同特征判断某些动物是否属于鱼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鱼表现出探究兴趣。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重 难 点】通过观察,总结鱼类的共同特征。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鱼、食用色素等
教师准备:课件、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活动准备
1.[PPT 1出示]课题:鱼
2.[PPT 2 出示] 纪录片《生命:鱼》。
教师用纪录片《生命:鱼》导入新课,学生认真观看,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从视频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3.[PPT 3出示]各种各样鱼的图片
教师出示鱼类的图片,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鱼上。
板书课题:2.鱼。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观察鱼有哪些共同特征。
[PPT 4出示]鲫鱼、草鱼和锦鲤的图片
教师出示鲫鱼、草鱼和锦鲤的图片,让学生观察。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PPT 5、6出示]了解更多种类的鱼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鱼的身体,总结鱼的共同外部特征,都是由头、躯干和尾组成。
[PPT 7出示]鱼身体各部分结构图
学生观察,小组交流。
师生交流:鱼鳍包括胸鳍、腹鳍、臀鳍、背鳍和尾鳍。鱼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尾三部分。
[PPT 8出示]活动手册
学生交流、汇报后,将自己的观察结果填写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
[PPT 9出示]鱼游动的视频
教师出示鱼游动的视频,学生观看,观察鱼游动时鱼鳍的变化。
学生汇报、其余同学补充。
[PPT 10出示]鱼鳍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学生小组观察鱼缸中鱼活动时鱼鳍的特点,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鱼鳍摆动时鱼才会游动或停止。
教师总结鱼鳍的作用。
[PPT 11出示]鱼游动的动态图
学生再次观察,汇报。
教师补充其它不同种类鱼游动时的视频,指导学生比较观察。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PPT 12出示]鱼呼吸的图片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鱼的嘴和鳃盖一张一合的活动情况,思考原因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PPT 13出示]学生观察鱼的活动情境图片
教师指导学生使用胶头滴管吸取绿色食用色素调制的水,在鱼的嘴前挤出,观察绿色水的流动路径。
[PPT 14出示]提示学生注意事项:在鱼嘴前方挤出食用色素调制水,不要太多,否则扩散过大,影响观察效果。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展示,教师评价。
[PPT 15出示]鱼类特征
教师总结:鱼身体由头、躯干和尾组成。鱼鳍为鱼游动提供动力,用鳃呼吸。
活动二:它们属于鱼类吗?
[PPT 16出示] 章鱼、甲鱼、海马、鲸和鲨鱼的图片。
教师出示章鱼、甲鱼、海马、鲸和鲨鱼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交流它们的生活环境、身体表面特征等。
学生交流汇报。
[PPT 17出示]泥鳅和娃娃鱼的图片,学生分析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依据鱼的共同特征,逐个分析每种动物是否属于鱼类。并说明章鱼属于海洋软体动物,甲鱼属于爬行动物,海马属于鱼类,鲸用肺呼吸,属于哺乳动物,鲨鱼属于鱼类。引导学生总结:章鱼、甲鱼、鲸不属于鱼类,海马、鲨鱼属于鱼类。
[PPT 18出示]教师指导学生将自己的观察结果填写到《活动手册》中,并适时纠正学生错误的判断。
三、拓展活动
[PPT 19出示]拓展活动要求。
教师布置课下拓展任务,提示学生观察小鱼,发现鳍对鱼的运动还有哪些影响。
学生感受到鳍对鱼适应生存环境的重要作用,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培养科学探究意识。
【板书设计】
鱼
鱼类的共同特征: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覆盖着鳞片,用鳃呼吸,靠鳍运动。
【记录表】
3 鸟
【教材分析】
《鸟》是青岛版(六三学制)四年级上册《动物王国》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节课以鸟类的特征为线索,探究鸟类的共同特征,巧妙地把鸟类共同特征和辨别某一动物是否属于鸟类有机结合,让学生从共性认识到个别辨别,知道鸟类的共同特征并学会根据鸟类的共同特征辨别某一动物是否属于鸟类。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创设情境,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探究内容与鸟有关;指导学生提前准备研究材料,便于课堂探究活动的开展。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找一找鸟类的共同特征,引发学生对鸟的外形、翅膀、鸟喙等的思考;根据鸟类的共同特征,辨别其他动物是否属于鸟类。第三部分拓展活动,以“保护鸟类”为主题做一张手抄报,将探究拓展到课外。
【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动物的常识已经有较多的认识,能够观察鸟的一些特点,并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如体形、鸟爪、鸟喙等。鸟是学生最常见的一种动物,身边有各种各样的饲养或野生鸟类。鸟类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书籍、电视或亲身观察, 知道一些不系统的零散信息。怎样辨别某一动物是否属于鸟类,这是学生不能熟练掌握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像鹦鹉、啄木鸟、猫头鹰这样的动物属于鸟类。
2.知道鸟类的共同特征是身体表面有羽毛、有喙、卵生。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引导下,能细致观察鸟的外形,总结出鸟类的共同特征。
2.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鸟类的共同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鸟类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记录单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出示谜语,引入课题
1.[PPT 1出示]课题《鸟》
2.[PPT 2出示]谜语
“千里飞翔爱热闹,常在晴空打呼哨,光送信来不送报,见谁都把姑姑叫”。
学生猜谜语。
教师出示谜底——鸽子。
教师板书课题:鸟。
二、观察鸟,找一找鸟的共同特征。
活动一:观察鸟的外形特点
1.[PPT 3出示]鹦鹉、啄木鸟、猫头鹰的图片。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对鸟进行观察?它们的身体有什么特点?羽毛有什么特点?
[PPT 4出示]小组交流
学生观察讨论,分组进行交流、记录。
[PPT 5出示]三种鸟的外形特征
学生汇报:鸟的体形是流线型的,羽毛轻且排列紧密等。
2.[PPT 6出示]鸟喙放大图
教师提出问题:这是鸟的哪一部分?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这是鸟的喙。不同的鸟长着不同形状的喙,有弯勾状的,有扁铲状的,有鞋钉状的等。每一种喙都与鸟进食有关,吃什么食物,就长什么样的鸟喙。
6.[PPT 7出示]鸟类的共同特征
师生总结:鸟类共同特征是身体表面有羽毛,有喙。
活动二:鸡是怎样繁殖后代的?
1. [PPT 8出示]鸟的图片
教师提出问题:鸡是怎样繁殖后代的
学生交流。
[PPT 9出示]鸡的繁殖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鸡的繁殖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小组讨论鸡的繁殖过程,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适时评价。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观察鸡卵是如何变成雏鸡的。
[PPT 10出示]师生总结:母鸡通过卵孵化出雏鸡,这种繁殖方式是卵生。
2.[PPT 11出示]教师提出问题:你还知道哪些卵生的动物?
学生回答。
3. [PPT 12出示]其他卵生动物。
教师讲解。
师生交流:鹦鹉的身体表面有羽毛,有喙,卵生;啄木鸟的身体表面有羽毛,有喙,卵生;猫头鹰的身体表面有羽毛,有喙,卵生。
师生共同归纳鸟的共同特征:身体表面有羽毛,有喙,卵生。像鹦鹉、啄木鸟、猫头鹰这样的动物属于鸟类。
[PPT 13出示]鸟类共同特征是身体表面有羽毛,有喙,卵生。
[PPT 14出示]活动手册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活动手册,知道鸟类的共同特征。
活动三:它们属于鸟类吗?
1.[PPT 15出示]鹅、蝙蝠、企鹅、鸵鸟的图片。
教师提出问题:它们属于鸟类吗?
学生观察这几种动物的外形特点,根据鸟的共同特征判断哪一种动物属于鸟类。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形成统一的认识。
2.[PPT 16出示]鹅、企鹅、鸵鸟的身体表面有羽毛,有喙,卵生。它们属于鸟类。
[PPT 17出示]蝙蝠的体表没有羽毛,胎生,不属于鸟类。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适时评价。
师生共同总结:鹅、企鹅、鸵鸟属于鸟类,蝙蝠不属于鸟类。
3.[PPT 18出示]活动手册。
教师指导学生将自己的观察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三、拓展活动
1.教师指导学生说一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2.[PPT 19出示]拓展活动
教师提出要求:以“保护鸟类”为主题做一张手抄报。
教师明确:了解两个问题:一是鸟与人类有什么关系。(观赏、经济资源、入药、食用、科研等);二是为了保护鸟,我们可以怎样做。(像同某些不良行为作斗争;做到不随意打鸟,看到别人打鸟要坚决制止;不掏鸟蛋,毁鸟巢,抓雏鸟,让鸟类顺利繁育后代;设法为鸟类创造营巢或居留的条件;严寒的冬季,鸟类觅食困难,这时可以选择安静避风的地方,设置饲养台,在台上放上谷粒等食物,帮助鸟类度过寒冬)。
【板书设计】
鸟
鸟的共同特征:身体表面有羽毛,有喙,卵生。
鹅、企鹅、鸵鸟属于鸟类。蝙蝠体表没有羽毛,胎生,不属于鸟类。
【记录表】
4 哺乳动物
【教材分析】
《哺乳动物》是青岛版(六三学制)四年级上册《动物王国》单元的第四课时。本节课以生活中常见的动物——猫和兔为切入点,观察总结它们的特征,从而总结出哺乳动物的基本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开展探究活动。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身边常见的动物猫、兔、狗入手,让学生观察这些动物的图片或将这些动物带到教室直接观察。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让学生对猫和兔采取各种观察方法并记录,得出不同动物的共同特征;根据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识别身边常见动物是否为哺乳动物。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在经历对哺乳动物的观察、基本特征的总结和识别后,对哺乳动物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再结合鸭嘴兽这一特殊的哺乳动物认识到动物的多样性,并对动物的进化有简单了解。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具备一定的经验基础,通过对比能够获取更加全面地认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认识到物种研究中重要的分类方法。
【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储备、经验基础和团队意识,思考问题的逻辑性和全面性有很大提升,对科学探究能够表现出积极的探究欲望,并能有效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哺乳动物在学生的生活中很常见,能够比较容易地找到相关视频、图片等材料。对哺乳动物的基本特征学生没有系统的认知,同时对动物分类的知识储备不足,不能区分哪些是哺乳动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像猫、兔这样的动物属于哺乳动物。
2.知道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是身体表面有毛,胎生,哺乳。
3.认识特殊的哺乳动物。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在教师指导下描述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2.能根据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区分出哺乳动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哺乳动物表现出探究兴趣。
2.主动与他人合作,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重 难 点】总结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猫、兔的图片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PPT 1 出示] 课题:哺乳动物。
2.[PPT 2 出示]问题:猫、兔、狗是们常见的动物。你了解它们吗?
学生根据经验汇报自己的了解。
3.提问:你知道猫和兔的哪些特征?
师生交流讨论,揭示课题,板书:哺乳动物。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观察猫和兔,说说它们的共同特征。
1.[PPT 3出示]观察猫和兔,说说它们的共同特征。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要观察猫和兔,你认为应该怎样观察?
师生交流:要观察它们的皮毛、外形、外貌等。
教师让学生思考在观察时还要注意哪些事项。
2.[PPT 4出示]观察猫和兔的活动场景。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猫和兔的特征。
学生活动交流、记录。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猫和兔的外部特征:身体分头、躯干、四肢、尾等几部分,都有毛。
3.[PPT 5 出示]大猫和小猫的图片
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小猫是怎样出生的吗?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汇报。
4.[PPT 6 出示]猫胎生、哺乳的图片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图片观察。
学生讨论、交流。
师生总结:猫胎生、哺乳。
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像猫这样胎生、哺乳的动物还有哪些?
学生汇报:狗、老虎、狮子等。
5.[PPT 7 出示]胎生动物的图片
师生交流这些动物的特征。
6.[PPT 8 出示]活动记录。
教师指导学生把自己观察结果记录下来,猫和兔的共同特征是身体表面有毛,胎生,哺乳。
7.[PPT 9出示]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师课件出示:像猫、兔这样的动物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是身体表面有毛,胎生,哺乳。
8.[PPT 10出示]活动记录。
教师指导学生记录胎生和卵生的不同点。
活动二:它们属于哺乳动物吗?
1.[PPT 11 出示]海豚、马、鹰、壁虎、猩猩的图片。
教师提出问题:这些动物分别有哪些特征,它们属于哺乳动物吗?
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海豚、马、猩猩体表有毛、胎生、哺乳,是哺乳动物。鹰、壁虎不是哺乳动物。
2.[PPT 12出示]更多动物的图片。
教师提出问题:这些动物分别有哪些特征?它们是否属于哺乳动物?
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适时评价,纠正。
3.[PPT 13出示]活动记录。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记录表,将属于哺乳动物的动物用“√”标出来。
三、拓展活动
[PPT 14 出示]拓展活动。
教师课件出示活动要求:搜集资料,了解鸭嘴兽的特征,认识这种特殊的哺乳动物。
[PPT 15 出示]鸭嘴兽图片。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课下搜集更多关于鸭嘴兽的资料。
【板书设计】
哺乳动物
猫 袋鼠 虎 熊
哺乳动物 有毛、胎生、哺乳 猩猩 青蛙
兔 海豚 马 鹰
鸭嘴兽
【记录表】
5 我国的珍稀动物
【教材分析】
《我国的珍稀动物》是青岛版(六三学制)四年级上册《动物王国》单元的第五课时。本节课以寻找我国有哪些珍稀动物为切入点,感受珍稀动物数量稀少,接着让学生探究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的原因,最后通过了解我国保护珍稀动物的措施,提高学生珍惜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让学生知道每年4月8日是国家珍稀动物保护日,思考我们能为保护珍稀动物做些什么。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寻找我国有哪些珍稀动物,让学生感受到珍稀动物越来越少的危机感;探究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的原因,通过分析原因,为如何制定保护珍稀动物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了解我国保护珍稀动物的措施,通过思维碰撞,全面总结如何保护珍稀动物,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第三部分拓展活动,通过查阅资料或实地调查,了解周围的野生动物生活环境、生活习性和生存现状。
本节课内容围绕提出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这一线索展开探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珍稀动物的同时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动物王国内的昆虫、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等外形特征、生活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动物是如何接触和感知环境的,只有适应周围的环境才能很好的生存。但是,对不能适应周围环境、濒临灭绝的动物了解不多,如何改善珍稀动物的生存环境,保护珍稀动物认识不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我国有哪些珍稀动物。
2.知道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的原因。
3.了解我国保护珍稀动物的措施。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搜集资料,了解我国珍稀动物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及生存现状。
2.能通过讨论,解释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珍稀动物的现状及保护措施表现出探究兴趣。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树立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重 难 点】能通过讨论,解释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的原因。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我国珍稀动物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师准备:课件、相关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PPT 1出示]课题《我国的珍稀动物》
[PPT 2出示]出示活动准备: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思考:我们应该为此做些什么?
板书:我国的珍稀动物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我国有哪些珍惜动物?
1.[PPT 3出示]出示珍稀动物大熊猫、朱鹮的图片。
教师提问:你们认识这些动物吗?
师生共同了解珍稀动物的现状。
[PPT 4出示]出示华南虎、白头叶猴的图片。
教师简单解释珍稀动物的情况。
2.[PPT 5出示]教师总结。
教师引出课题:这些动物的数量正在慢慢减少,它们是我国的稀有动物。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我国的珍惜动物。
3.[PPT 6出示]你还知道哪些我国的珍稀动物?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4.[PPT 7出示]总结
教师总结: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较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濒危动物较多的国家之一。
[PPT 8出示]记录表
教师提出问题:说一说,我国有哪些珍稀动物?它们的生存状况怎样?将你知道的记录下来。
学生记录。
活动二:珍稀动物为什么会濒临灭绝呢?
1.[PPT 9出示]学生讨论情境图。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的原因。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
2.[PPT 10 出示][PPT 11 出示]珍稀动物濒临灭绝原因的图片。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的原因。
师生总结:自然条件的变化、动物繁殖和生存能力差等原因都会导致珍稀动物濒临灭绝。
3.[PPT 12 出示]你还知道哪些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的原因?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
4.[PPT 13 出示]珍稀动物灭绝的其他原因图片。
教师补充:滥捕滥猎、环境污染也能导致珍稀动物的灭绝。
5.[PPT 14 出示]活动记录。
教师指导学生记录小组讨论结果。
活动三:了解我国保护珍稀动物的措施。
1. [PPT 15出示]学生讨论的情境图。
教师提出问题:目前,我国的一些珍稀动物正面临濒临灭绝的现象,我们应该为保护它们做些什么呢?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
2.[PPT 16 出示][PPT 17 出示]我国保护珍稀动物的措施。
教师介绍我国保护珍稀动物的措施:我国为保护珍稀动物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喂养、制定《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措施。
3.[PPT 18 出示]更多保护珍稀动物措施的图片。
教师提出问题:你还知道哪些保护珍稀动物的措施。
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汇报。
教师补充:海关部门严查野生动物走私,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等。
4.教师总结:同学们,保护珍稀动物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大家时时处处关心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让它们长期繁衍下去。
5.[PPT 19 出示]活动记录。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记录。
三、拓展活动
[PPT 20 出示]课下探究任务:了解当地的珍稀动物种类。
教师:请同学们课下通过查阅资料或实地调查,了解周围的珍稀动物的种类及其生活环境、生活习性和生存现状。
【板书设计】
5.我国的珍稀动物
【记录表】
第二单元 冷与热
6 哪杯水热
【教材分析】
《哪杯水热》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上册《冷与热》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以“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水很烫、水凉了,这些都与水的温度有关。怎样知道水的温度是多少呢?”这一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认识温度计,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常见物体的温度。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提出问题“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水很烫、水凉了,这些都与水的温度有关。怎样知道水的温度是多少呢?”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对温度计的构造和怎样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进行探究。第二部分活动过程,由三个活动组成,①比一比哪杯水更热。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物体温度的含义和用途,知道温度计的结构,认识摄氏温度计的单位及表示符号。②怎样测量水的温度?以方法指导的形式呈现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③我来测一测。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提示学生温度计可以用来测量周围常见物体的温度,不同类型的温度计是用来测量不同物体的,同时进行温度计使用的训练。第三部分拓展活动,生活中会用到多种温度计,去了解一下吧!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更多类型的温度计及其用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课以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生活现象为话题:“想知道一些液体的具体温度时,我们用触摸的方式明显是不行的,那么要想知道这些液体的具体温度是多少,有什么好的办法呢?”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具体的问题引领学生对温度计的构造和怎样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进行探究,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
【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生活中常见液体的冷热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也接触到了温度计的简单应用。但是对什么是温度、温度计的构造以及怎样科学使用温度计等问题还不是很清楚,包括怎样规范地读写温度也需要进一步明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认识温度计,知道温度计的结构与作用,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
2.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3.知道温度的单位。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常见物体的温度,并作简单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倾听,乐于表达、讲述自己对于温度计和怎样使用温度计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不同类型的温度计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重 难 点】认识温度计,能够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常见物体的温度。
【器材准备】
教师准备:[PPT 2 出示]水温计、气温计、体温计、烧杯、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PPT 3 出示] 教师谈话: 今天老师带来了两杯水(出示一杯温水、一杯冷水)。同学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办法,来分辨一下这两杯水哪杯热呢?
(学生自由发言,如用手摸……)
2.教师小结:同学们想的办法都非常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哪杯水热》。
(板书课题]《哪杯水热》)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体验,认识温度计。
1.教师提问:哪位同学们能够利用你的身体感官来判断一下哪杯水热?
2.学生活动:找几名学生试着判断哪杯水热。并强调有时水会很烫,有被烫伤的危险,所以大家在判断水温的时候,看看水面上是不是有很多热气冒出,如果有就不要用身体的任何部位接触水,以免烫伤。
3.交流汇报。用手摸一摸,1号杯里水热,2号杯里水冷。
4. [PPT 4 出示]教师讲述: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5.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判断各小组桌上的3号和4号杯(温差较小)中哪杯温度高。
6.学生活动:用手摸一摸,有的学生认为3号杯水的温度高,有的学生认为4号杯水的温度高。
[PPT 5出示]教师谈话:怎么才能知道3号和4号杯中水的准确温度呢?这里我们需要一种专门的仪器——温度计。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使用时要根据被测物体选择合适的温度计。我们常用的温度计是摄氏温度计,它的单位是“摄氏度”,用“℃”表示。
7.[PPT 6出示]让学生分小组观察水温计的结构,完成观察记录单。
我的观察记录单
水温计上有单位吗?是什么?
水温计上的每一小格表示多少?
水温计上测量的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分别是多少?
水温计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8.学生观察,交流汇报。
9.[PPT 7出示]小结:水温计由刻度、玻璃管、液体、玻璃泡四部分组成。
(二)学习正确使用水温计。
1.[PPT 8出示]教师指导如何读写温度,用课件出示:
(1)0摄氏度的读写。红色液柱的顶端对齐刻度0,温度是0摄氏度,写作:0℃。
(2)从液柱零向上数,一格一格数清楚,数字越大,温度越高。(举例读写如15℃)
(3)从液柱零向下数,一格一格数清楚,数字越大,温度越低。(举例读写如-15℃)
2.[PPT 9出示]教师指导使用水温计的方法(教师演示)。
(1)用手拿着水温计的上部。
(2)将水温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在水中,不要接触容器底和壁。
(3)等水温计内的液柱静止后,读出温度。
(4)读数时,水温计不能拿出水面,视线要与液柱顶端相平。
3.[PPT 10出示]指导学生用水温计测量3号和4号杯中水的温度并记录。
我的测量记录单
温度
3号杯
4号杯
4.通过比较,得出3号杯和4号杯哪杯水温度高。
(三)认识并使用更多的温度计。
1.学生观察认识常见的体温计、气温计等温度计。
2.指导学生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
[PPT 11出示]教师提示:(1)根据学生已有经验说说自己在生病时,医生是怎样给自己测体温的?
(2)测体温前应该先怎样做?测量时应该怎样做?测量后怎样读数?
教师根据学生使用体温计的情况,总结规范体温计的使用方法。
3.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气温计测量室内温度。
三、拓展活动
1.[PPT 12出示]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其他温度计。
【板书设计】
6.哪杯水热
1.温度计由刻度、玻璃管、液体、玻璃泡四部分组成。
2.使用方法:(1)拿上部 (2)浸水中 (3)读温度
7 温度计的秘密
【教材分析】
《温度计的秘密》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四年级上册《冷与热》单元的第二课时。温度计是学生生活中常用的一种仪器,在前面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已多次使用温度计。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本课以温度计内的液体为线索,借助对各种液体的研究,让学生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同时,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简单器材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提出问题: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时,温度计内的液柱会上升或者下降,这是怎么回事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准备红墨水、皮筋、醋、果汁等材料课上进行探究。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温度计为什么能测温度?通过模拟温度计的实验,认识到水遇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收缩,再通过醋、果汁、酒精等液体的实验,也发现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知道一般情况下,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收缩。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商店里出售的瓶装饮料为什么不装满?查阅资料,了解一下。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热胀冷缩的应用,做到学以致用,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学生分析】
对于温度计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而且在之前的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对温度计的各部分构造、种类、使用方法等进行了充分学习,但对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不是很了解,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通过书籍、父母讲述或电视等知道一些零散信息。温度计为什么能测量温度?温度计里的液柱为什么能上升或下降?这些是学生不太清楚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液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
2. 一般情况,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温度计能测量温度,是因为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2.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重 难 点】通过实践操作体验,认识液体一般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玻璃杯、细塑料管或玻璃管等。
教师准备:温度计、带胶塞的口服液玻璃瓶、细塑料管、温度计、水槽或大烧杯、冷水、热水、酱油、果汁、醋、牛奶等液体、课件、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感受两杯不同温度的水:一杯热水、一杯凉水,这两杯水有什么不同?
感受另外两杯温度相同的水:哪杯温度高?
(学生通过皮肤等触觉器官感知、比较两杯水的冷热情况。)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但我们用触觉器官来感知物体的冷热程度,有时是不准确的、不可靠的,你有什么办法能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呢?激发学生思考:可以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
2.[PPT 3 出示]回顾旧知
温度计大家并不陌生,你能说说之前我们了解了关于温度计的哪些知识?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掌握的温度计知识进行交流。如:温度计的构造是由玻璃管、玻璃泡、液柱、刻度等部分组成的;温度计的种类有气温计、水温计、体温计等等;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温度计里的液体有酒精、水银、煤油……
温度计还有哪些秘密呢?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探究温度计的秘密(板书课题)。
二、猜想假设,尝试制作模拟温度计。
1.看到课题,你有什么想研究的问题
温度计为什么能测量温度?
温度计里的液体有什么作用?
温度计里的液柱为什么能上升或下降?
……
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大胆的科学猜想。猜想未必是事实,要想得到科学的结论,必须要动手做实验, 要揭开温度计的秘密没有温度计可不行,我们先来做个模拟温度计。
2.做个模拟温度计。
[PPT 3 出示]介绍各种材料:口服液玻璃瓶、橡胶塞、塑料管、还有一杯带有颜色的水。
引导小组同学动手探究:根据温度计的构造,如何利用这些材料组装一个模拟温度计?交流温度计的做法以及各部分相当于温度计的哪一部分构造。(注意:组装模拟温度计时,液体一定要加满;橡胶塞要塞紧玻璃瓶。)
三、探究过程:温度计为什么能测温度?
活动一:探究水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1.[PPT 4 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将装有带颜色水的模拟温度计先放入热水中,再放入冷水中,仔细观察液柱有什么变化?用不同颜色的彩笔作记号,及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单上。(提醒学生注意安全:玻璃器材要轻拿轻放,热水不要烫伤!)
液体名称 受热时水柱的变化(填↑或↓) 受冷时水柱的变化(填↑或↓)
水
2.汇报交流。
通过这两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PPT 4 出示]小结:玻璃瓶里的水没有变多或变少,而是由于温度改变时,水本身发生了变化,使水在玻璃瓶里占的空间发生了变化,实际上就是水的体积发生了变化。当水遇热的时候,水的体积膨胀,所以水面上升了;当水遇冷的时候,水的体积缩小,所以水面下降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热胀冷缩,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活动二:探究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1.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其他液体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学生猜想。)
你想研究什么液体?
[PPT 5 出示]教师给学生准备几种常见的液体:酱油、果汁、牛奶、醋。还是用刚才的方法,把它们分别先放在热水里,再放在冷水里,观察液柱有什么变化?小组为单位,填写实验记录单。
液体名称 受热时液柱的变化 (可用符号↑↓表示) 受冷时液柱的变化 (可用符号↑↓表示)
2.汇报交流。
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可能会回答:像酱油、醋等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
小结:一般情况下,像酱油、果汁、牛奶、醋等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就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PPT 6 出示]在探究的过程中,大家还用到了一个科学上的新技能:能对问题进行科学猜测,动手实验,动脑分析,从水、醋等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推想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其实就是在推理。推理是一种很重要的探究技能,也是今后学习其他科学知识要用到的一个重要的探究方法!
四、畅谈收获
[PPT 7 出示]这节课学的快乐吗?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
五、拓展活动
[PPT 8 出示]同学们这节课的收获可真不少呢。既然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老师这儿还有两个问题:
1.老师到超市里买饮料,发现超市里的饮料、矿泉水都不装满瓶,这是怎么回事呀?
2. [PPT 9 出示]在寒冷的冬天,经常会遇到自来水管冻裂的现象,这是怎么回事呢?
课下请同学们相互交流、查阅资料解决这两个问题,下节课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板书设计】
温度计的秘密
受热 上升 膨胀
水
(液体)
受冷 下降 收缩
【记录表】
温度计的秘密
液体名称 受热时液柱的变化 (可用符号↑↓表示) 受冷时液柱的变化 (可用符号↑↓表示)
8 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教材分析】
《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四年级上册《冷与热》单元的第三课时。以“一般情况下,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这一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在了解了液体热胀冷缩的基础上继续探究气体、固体有没有这样的性质,以旧导新,体现了知识的连续性。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提出问题“一般情况下,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在了解液体有热胀冷缩的基础上对气体、固体进行探究。第二部分活动过程,由三部分组成,①在炎热的夏季,自行车胎为什么容易爆裂?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设计实验,认识气体的热胀冷缩。②固体在受热或遇冷时体积有什么变化?分别把铜球加热和放入冷水中是否通过铁环,认识到铜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通过设计其他固体的热胀冷缩实验,发现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此基础上,发现一般情况下,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③找一找生活中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解释生活现象,发现身边处处有科学。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利用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做一个“小喷泉”。 指导学生课后利用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作自己喜欢的玩具或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课通过具体的问题引领学生继续探究气体和固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能为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了解到归纳推理的科学研究方法。
【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物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已经有基本的认识,但是对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了解不是很清楚,也很少对生活中这一现象进行归纳总结。自行车胎爆裂是气体受热膨胀的结果,这也是学生不清楚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气体、固体的热胀冷缩。
2.一般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现象。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了解气体和固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运用归纳推理的方法,认识一般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日常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产生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利用热胀冷缩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科学服务于生活。
【重 难 点】气体、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PPT 2 出示]气球、皮筋、乒乓球等。
教师准备:[PPT 2 出示]固体实验装置(玻璃弯管、烧瓶、橡胶塞、铜球、铁环、酒精灯等)、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PPT 3 出示]出示图片,提出问题:在阳光照射下,自行车胎为什么会爆裂呢?
2.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轮胎的爆裂呢?老师相信大家在学习了这一课后能自己找到正确的答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自行车胎为什么会爆裂》。
(板书课题:自行车胎为什么会爆裂)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师:同学们猜测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轮胎的爆裂?
2.[PPT 3出示]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并交流汇报:烈日炎炎下自行车胎内的空气受热膨胀,自行车胎就爆裂了。
3.[PPT 3出示]有什么办法验证我们的猜想呢?学生交流讨论、设计并进行实验。
(1)[PPT4出示]将气球套在玻璃瓶口上,将玻璃瓶放入盛有热水的水槽中,看到气球逐渐鼓起来,将玻璃瓶放到盛有冷水的水槽中看到气球又瘪下去了。
(2)[PPT4出示]用有导管的橡胶塞塞住烧瓶口,将导管一端放入水中,用双手紧捂住烧瓶,会看到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会看到水被吸入导管。
4.学生汇报交流:空气受热体积会膨胀,遇冷体积缩小。
5.生解释自行车胎爆裂的原因。
6.[PPT4出示]师讲解:科学家也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气体受热体积会膨胀,遇冷体积缩小。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认识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现在老师给大家表演个魔术,同学们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
[演示实验]完整电路做成暗箱状,用酒精灯加热电路开关部分,使其热胀连接起来,小电珠发亮。撤掉酒精灯,小电珠又不亮了。
2.学生猜测: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师:我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固体是不是也像气体一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设计实验验证一下吧。
4.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PPT5出示]
(1)取固体热胀冷缩器材,让铜球刚好能穿过铁环。
(2)用酒精灯加热铜球一段时间,再用铁环从底部往上套铜球,观察铜球是否能穿过铁环。
(3)将受热后的铜球放入冷水中使之冷却,再试着穿过铁环。
5.[PPT5出示]学生交流汇报:用酒精灯加热铜球时间,再用铁环从底部往上套铜球,铜球受热膨胀无法通过铁环;将受热后的铜球放入冷水中冷却后,又能穿过铁环。
6 [PPT5出示]得出结论: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7.师解释演示实验:铜丝受热膨胀连接电路,小电珠就亮了,冷却之后电路又被断开,小电珠不亮。
认识物体一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我们已经知道液体、气体、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根据这个事实,你有什么进一步的想法?能不能用一句更简单的话来说明这个规律
2.[PPT6出示]小结: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4摄氏度以下的水除外。)不同材料的物体热胀冷缩程度不同。
三、科学与生活
出示图片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做。
1.[PPT 7 出示]利用热水修复瘪了的乒乓球。
2.[PPT 7 出示]电线杆之间的电线夏季较松,冬季电线紧绷。
3.[PPT 7 出示]水泥路面上留有缝隙是为了什么。
4.[PPT 7 出示]瓶子盖拧不下来,用热水把瓶盖烫一烫,瓶盖就能拧下来了是利用了什么原理。
拓展活动
1.[PPT 8 出示]利用热胀冷缩的性质制作一个小喷泉。
2.[PPT 8出示]两个煮熟的鸡蛋把其中一个放入冷水中,过一会儿取出来试试哪个鸡蛋好剥,揭示其中的科学道理。
【板书设计】
8.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9 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教材分析】
《热气球上升的秘密》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与热》单元的第4课时,总第9课。本节课以生活中热气球上升的壮丽场景为线索,探究热气球上升的原理,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知道热气球之所以会上升,是由于里面的空气受热以后体积膨胀、变轻,从而展现给我们如此壮丽的热气球上升的场景,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生活中热空气上升的现象。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生活中热气球上升的现象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并提示学生准备塑料袋、纸蛇、细线等,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探究热气球上升的秘密。再找找生活中热气球上升的现象,并思考怎样用所学科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在经历模拟实验和讨论活动后,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好奇心,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人们是怎样控制热气球升降的。
本课学习内容富有很强的探究性,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图示的不同的实验方法明确学生探究的方向,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法思考它们的共性,体现探究的严谨性。
【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于空气的相关知识,经过一至三年级的科学学习已经有较多的认识,能够知道空气的基本性质,并用科学语言进行描述。但是对于热空气与冷空气不同的性质没有系统性的认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以激发,而对热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变轻等性质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热空气上升的现象与原因。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通过实验探究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2.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能表现出对热空气探究的兴趣;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热空气的性质表现出探究兴趣。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热空气的上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利用这一科学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通过实验探究热气球上升的秘密,知道热空气上升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塑料袋、纸蛇、细线等。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看过《飞屋环游记》吗?现实生活中,让房子飞起来不太容易,不过我们可以这样飞——[PPT 2 出示]热气球上升的壮丽场景的图片:这是热气球,你知道哪些有关热气球的知识?
2.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板书课题:《9.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探究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1.猜想热气球里面是什么:[PPT 3出示]热气球在空中漂浮、上升的图片,凸显了热气球鼓鼓的状态。
2.猜测热气球里的物质,为下一步探究做准备。
活动二:通过模拟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一:1.引导学生通过情境图的提示[PPT 4 出示]模拟热气球上升的实验。[PPT 5 出示]提醒学生实验的注意事项。
2.开展实验,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总结: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所以热气球会上升。
实验二:1.引导学生通过情境图的提示模拟纸蛇转动的实验。
2.开展实验,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PPT 9 出示]提示学生进行实验成果交流。
3.教师总结:酒精灯的火焰加热了上方的空气,热空气体积膨胀、变轻会上升,从而带动纸蛇转动起来。
活动三:获得科学结论。
1.学生总结两个实验现象的共同点。
3.教师课件出示实验结论[PPT 11出示]:热气球上升的原理是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所以热空气会上升。
4、请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对热气球上升原理进行剖析[PPT 12 出示]。视频[PPT 13 出示]展示热气球升空过程。
5、介绍孔明灯相关知识。
活动四:找一找生活中热空气上升的现象。
1.[PPT 15、16 出示]笼蒸包子、烟囱的图片。
2.学生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解释这几种现象。
3.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利用了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三、拓展活动-----人们是怎样控制热气球升降的?查阅资料,了解一下。
热气球上升的原理我们已经掌握了,那么人们需要让热气球下降的时候可以怎样做呢?查阅资料,在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
【板书设计】
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塑料袋模拟升空
为什么上升
纸蛇转动
生活中其它热空气上升的现象
【记录表】
10 风的形成
【教材分析】
《风的形成》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与热》单元的第5课时,总第10课。本节课以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风”为线索,通过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风的形成原因,从而将实验中风的成因与自然界风的形成建立起联系,让学生明白风的形成是由于自然界空气的冷热温度不同造成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让学生解答关于风的谜语来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并提示学生准备大饮料瓶、蜡烛、蚊香等,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让学生寻找生活中有关风的现象并想办法制造风,通过模拟实验让生切实感受到风的形成与冷热空气之间的关系。再由此及彼,理解自然界风的成因,并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生活中风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在经历模拟实验和讨论活动后,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好奇心,探究海边的特殊现象——海陆风的形成原因。
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思维导航明确学生探究的方向,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体现探究的进阶性。
【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于空气已经有较多的认识,能够知道空气的基本性质,并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并且能够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探究任务。对于风学生比较熟悉,但是对于冷热空气造成的空气流动没有系统性的认识,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热空气可以上升”这一空气的重要性质,也给本课探究风的成因打下了基础。本节课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以激发,从而对自然界风的成因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自然界的风是由于冷热温度造成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在小组讨论的前提下根据猜想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风的成因。
2.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风的形成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自然界风的形成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利用辩证的观点正确认识风对于人类生活及自然环境的两面性。
【教学重难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风的成因,知道自然界风的成因,理解风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两面性。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大饮料瓶、蜡烛、蚊香、记录单。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PPT 2 出示]风吹树叶图片,并利用谜语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谜底。
2.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板书课题:风的形成。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那里有风?
1.[PPT 3 出示]生活中与风有关的图片。
2. [PPT 4 出示]小组讨论生活中哪里有风。
3. [PPT 5 出示]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制造风,并上台演示,观察并思考形成风的条件。
4.总结风的形成的基本条件:空气流动。
活动二:模拟实验探究风的成因。
1.[PPT 6 出示]小组讨论,猜想风的形成原因,并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设计风的形成模拟实验。
2.[PPT 7 出示]找代表汇报本组实验方案,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总结,完善模拟风的形成实验方案。
开展实验,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通过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并根据实验事实推广自然界风的成因的猜测。
4.[PPT 8出示]视频播放自然界风的形成过程。
5.[PPT 9 出示]教师进一步明确自然界风的成因:在太阳的照射下,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有的地方温度高,有的地方温度低。温度高的地方热空气上升,周围的冷空气补充过来,空气不停地流动,就形成了风。
活动三:风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1.[PPT 10、11出示]自然界与风有关的图片(风力发电,帆船运动员利用风的力量鼓动帆船前行,一家人一起放风筝,台风过后树木被连根拔起砸到汽车的情景图)。
2.学生分析风与人类生活的好处与坏处,了解风对人类生活的两面性。
三、拓展活动-----了解海陆风的成因。
[PPT 12出示]
在海边,白天和夜晚的风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查阅资料,了解一下。
【板书设计】
风的形成
热空气 轻 ↑ 好处
空气流动→风
冷空气 重 ↓ 坏处
【记录表】
第三单元 天气与气候
11 一天的气温
【教材分析】
《一天的气温》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上册《天气与气候》单元的第一课时。以“一天的气温变化”这一现象为线索,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气温、怎样测量气温,通过整理分析气温数据,发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材给出谚语“早穿棉袄午穿纱”以及思考指向“为什么会这样呢?”,引导学生意识到一天的气温是不断变化着的,让学生明确本课的探究主题,为课堂探究做好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由三部分组成,①在同一时段内测量室内和室外的空气温度,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同一时段内不同地点的气温,了解气温不同的原因,进一步了解气温的概念以及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测量出来的。②利用百叶箱测量气温。指导学生认识百叶箱,并且学会利用百叶箱测量一天的气温,并进行科学记录。③整理气温数据,描述一天的气温变化规律。引导学生利用折线图等自己喜欢的形式整理观察到的数据并归纳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每天在固定时间观测并记录气温,坚持一个月。 指导学生课后观测并记录气温,既巩固了观测气温的方法,通过观察记录也能纵向了解一个月内气温的变化规律。
本课通过具体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领学生测量气温并探究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学会收集数据、处理信息,同事也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
【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有直观的生活感受,只是缺乏用专业科学的术语进行归纳总结,另外收集证据后处理信息的能力也相对较弱,因此,在收集了气温数据后,如何使用折线图等形式处理这些数据,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会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能描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
科学探究目标:
在教师引导下,能利用百叶箱测量并记录一天的气温,能汇总整理信息,归纳总结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一天的气温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树立标准化的科学观测意识,能实事求是地反应测量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利用气温的变化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科学服务于生活。
【重 难 点】使用折线统计图等形式整理气温数据,归纳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PPT2 出示]搜集有关气温的文字或视频资料,初步了解气温。
教师准备:[PPT2 出示]气温计、百叶箱、百叶箱使用视频、课前指导部分学生在一天的不同时段测量气温并进行记录,获取气温数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愉快的十一假期刚刚结束,大家都去了哪里玩呢?给大家展示一下你游玩的照片吧。
2.[PPT3出示]观察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以及一天中的不同时段穿的衣服是不一样的。
(板书课题:一天的气温)
二、探究新知
(一)在同一时段内测量室内和室外的空气温度,有什么发现?
1.师:现在室内室外的空气温度都是多少呢?我们来测一测。
2.[PPT4出示]活动要求:四人一组,使用温度计,选择校园里的一个地点测量温度,记录数据,限时3分钟。
3.[PPT5出示]测量结束后,将测量点的环境及测量到的温度汇总记录在课件的记录表中。
4.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我们的记录表,横向、纵向比较一下,说一说你的发现。
5.生交流发现:不同的地点温度是不同的,阳光下温度最高,背阴的地方温度低。
6.[PPT5出示]师生共同总结:不同的地点温度是不同的,会受到阳光、风、建筑物等等因素的影响。
7.师:我们一直在说的温度,其实有一个科学的名字,叫气温。
[PPT6出示]气温概念:空气的冷热程度称为空气温度,简称气温。
8.师:同一时段我们校园不同地点的气温都是不同的,那天气预报里边的气温是怎样测量出来的呢?
9.生:讨论交流。
10.[PPT6出示]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是指在室外空旷、空气流通、不受太阳直射的环境下测得的空气温度(一般在百叶箱内测定)。
[PPT7出示]播放视频:天气预报中的气温为什么要在百叶箱内测量。
(二)利用百叶箱测量气温。
1.师:刚才视频中出现了百叶箱,为什么测量气温的时候要把气温计放在百叶箱内?百叶箱有什么奥秘呢?
2.[PPT8出示]视频播放:百叶箱的介绍及使用方法。
[PPT9出示]百叶箱是用来放置测量空气温度和湿度仪器的木箱。百叶箱一般安装在高度为1.25米的架子上,箱底保持水平。
3.师:课前我们的照片展示的时候发现一天的不同时段我们穿的衣服是不一样的,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一天的气温是怎样变化的? 我们应该怎样测量气温,才能发现一些规律?要怎样记录测量到的气温?
4.生:讨论交流。
5.[PPT9出示]师生共同总结:可以每隔两个小时利用百叶箱测量一下温度,将测量的温度记录到一个表格中,最后总结规律。
[PPT10出示]温度记录表
(三)整理气温数据,描述一天的气温变化规律。
1.[PPT11出示]前一天指导部分孩子测量的气温数据,提问:你能想办法整理一下这些数据吗?
2.生:交流、汇报:可以绘制折线图……
3.[PPT12出示]折线图
师:请大家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一下气温数据,看看能不能发现一些规律。
生:分组根据老师提供的气温数据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并发现规律。
4.师:你能说说一天的气温变化规律吗?
5.[PPT12出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是:早晚气温低,中午气温高。
6.[PPT13出示]师:是不是每天的最高气温都是出现在午后呢?连续观测几天的气温,又会有什么规律呢?请大家课下使用老师在校园中放置的百叶箱和温度计测量一下气温,并且汇总一下规律。
三、拓展活动
1.师:我们课上汇总数据发现了一天的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那大家想不想知道一个月或者更长时间的气温变化规律?我们可以怎样观测?
2.生:讨论交流:可以每天早晨、中午、晚上或者选一个固定的时间测量,然后画折线图,就能发现规律了……
3.[PPT14出示]师:大家的方法非常好,那课下就请大家按照这样的方法继续观测,发现更多气温的秘密。
【板书设计】
11.一天的气温
气温:空气的冷热程度 百叶箱
早晚气温低,中午气温高
12 风向和风力
【教材分析】
《风向和风力》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上册《天气与气候》单元的第二课时。以“怎样描述风的大小呢”这一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课前思考如何利用风向和风力描述天气,让学生在学会用气温描述天气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对风的描述。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提出问题“怎样描述风的大小呢?”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如何利用风向和风力描述天气。第二部分活动过程,由三部分组成,①我们来观测风。引导学生到操场上自由观察的场面,通过亲自体验,认识并判断风向,能从风向和风级两个方面描述天气。②怎样知道风力的大小呢 通过气象员用风速仪观测风力,让学生知道风力是可以被观测的,观测风力有专业的仪器——风速仪,然后根据风级歌,了解风在不同等级下对应的生活现象,知道判断风力大小的途径有很多种,即使身边没有专业的测风力的仪器,也可以判断出风力的大小。③自制风向标。展示了风向袋和风向标,了解测风向的仪器有多种,不同的材料可以制作不同样式的风力测量仪器。第三部分拓展活动,用自制的风向标持续观测一周的风向。鼓励学生利用自制的风向标对风进行长期观测,为学生课后拓展研究提供了一个参考,让学生将观测活动延伸至课外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是无止境的。
本课通过具体的问题引领学生继续学习对风的描述,学会利用风向和风力来描述天气,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受到科技能给人们带来便利,科学技术能影响社会的发展,深刻地领会到技术与工程实践活动可以使自己体会到“做”的成功和乐趣,并能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
【学生分析】
本课面临的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活泼好动,对于新的知识有着比较强的求知欲,对于科学现象也非常感兴趣。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所以制作一些直观的教具、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构风向和风速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同时,可以让学生看一些被风吹起的物体图片,找找本课中,通过观察风吹动小风旗的状况,确定风速的三个等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
1.自制简易风向标和小风旗。
2.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观察天气现象产生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
【重 难 点】
重点: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难点: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PPT 2 出示]彩色卡纸一张、吸管、橡皮泥、双面胶、纸条若干、软木杆。
教师准备:[PPT 2 出示]长铁钉若干、剪刀、刀子、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PPT 3 出示]教师将红色布条贴在电风扇的扇罩上并开启不同档位,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学生根据观察发现布条随着教师改变电风扇的档位也发生变化,从而得出主题:风。
[PPT 4 出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前搜集的有关风的图片,交流风的特点。
师:你如何描述风?
二、探究新知
(一)观测风,认识并判断风向。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操场观测当天的风。
师:哪个小组汇报你们观察风的方法?
学生汇报。
2. [PPT 5 出示]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红旗是往什么方向飘的?风是从哪个方向吹来的呢?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风是有方向的,风吹来的方向和红旗飘动的方向相反。
师:风的方向是如何认定的呢?
[PPT 6 出示]教师出示“风向图”,小结:风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风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描述,从东方吹来的风叫东风,从西北方向吹来的风叫西北风。
(板书部分课题]:风向)
(板书:风向:风吹来的方向→风向图)
(二)说一说风力的大小,认识并判断风级。
1.师:风在大自然中无处不在,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风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那么风的大小如何来判断呢?
生:风级。
[PPT 7 出示]师:风力是风的强度,气象上用风级表示,风级也可以测量。气象学家就是通过利用风速仪来测量风级的。(多媒体展示风速仪的图片)并且确定了如下等级(多媒体展示风力等级表)。
(板书部分课题]:风力)
(板书:风力:风的强度→风速仪、风级歌)
2.师:风级是由风速仪测定的,那么我们用感官怎样知道风级的的大小呢?
学生汇报。
[PPT 8 出示]利用课件或图片出示风级歌,供学生学习。
3.模拟实验:目测风级。
出示小纸片,要求学生用嘴吹风,感受风的大小和纸片的变化,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怎样知道风力的大小呢?
师:我们可以用这种简单的方式来进行测量。纸片不动,表示无风,用0表示;纸片微动,表示软风,用1表示;纸片抖动,就表示轻风,用2表示。
(三)自制风向标。
1.做个风向标
[PPT 9 出示]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风向标。
师:你想制作个什么样的风向标呢?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PPT 10 出示]教师出示一种比较简单的制作方法,边讲解边演示。
师:老师还给同学们准备了其他几种不同的制作风向标的材料。你喜欢哪
种,可以到前面桌上取相应的材料,注意别忘记取制作说明书。当然,如果你有好的创意,也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去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可以随时请教同学和老师。
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分组展示自己制作的风向标。
2.用自己制作的风向标测风向。
师:每个小组的风向标都做好了,同学们想不想用自己制作的风向标亲自测测今天的风向
[PPT 11 出示]师:你认为在使用风向标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回答不全面的地方,教师要及时补充。
师:下面老师就带领你们到教室外面亲自观测今天的风向。在测量的过程中,每个小组的同学互相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制作的风向标最好、最灵活,并拿自己的风向标跟其他小组的比一比,看你制作的风向标优点是什么,还存在哪些缺点,应当怎样改进。
学生分组观测今天的风向。
学生汇报观测结果及所得。
三、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风向和风力,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学生交流。
师生小结:风是有方向的,风也是有大小的,我们可以通过所学的知识测定风向和。风级
四、拓展活动
[PPT 12 出示]用自制的风向标持续观测一周的风向,并做好记录,一周后进行展示。
【板书设计】
12.风向和风力
风向:风吹来的方向→风向图
风力:风的强度→风速仪、风级歌
13 降水量
【教材分析】
《降水量》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天气与气候》中的第三课时。以“下雨是一种降水现象,下雪和下冰雹属于降水现象吗?”这一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从真实的生活现象出发,进一步了解测量天气与气候的仪器以及使用方法。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通过导语“下雨是一种降水现象,下雪和下冰雹属于降水现象吗?”给出思考指向,材料包出示学生需要准备的研究材料——大饮料瓶等。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由三部分组成,①地球上有哪些降水现象?通过分析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降水并不单单是降雨这种液态形式,还有降雪和下冰雹等固态形式,为降水概念的构建做铺垫。②怎样知道降水的多少呢?这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到降水量是可以测量的,鼓励学生自己制作简易工具进行观测活动。③降水的多少对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通过“洪涝”和“干旱”两幅图片的对比,引导学生意识到降水既对生产和生活有利也会带来一定的危害,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本课通过真实的生活现象,引发思考,并鼓励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勇于探索、积极探究,培养严谨的科学研究精神。
【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常见天气有一定的了解,知道阴、晴、下雨、下雪等日常天气现象,但对科学概念的描述以及天气的测量方法就了解的很少,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侧重于测量降水量仪器的认识以及测量方法的了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测量降水量的仪器是雨量器。
2.利用降水量等可测量的量,描述天气。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引导下,能制作一个简易的雨量器,并能利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对自制雨量器的制作进行反思、评价与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倾听、分享,能按照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降水量对日常生产生活既有利又有弊。
【重 难 点】知道测量降水量的仪器结构以及测量方法。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PPT 2 出示]大饮料瓶等。
教师准备:[PPT 2 出示]雨量器、刻度尺、小刀、剪刀、胶带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PPT 3 出示]出示图片,提出问题:下雪和下冰雹是否属于降水现象
2.学生汇报交流。
3.师小结:下雪和下冰雹也是一种降水现象,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什么是降水?
4.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经验进行归纳总结。
5. [PPT 3 出示]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示降水概念,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 《降水量》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雨量器。
1.师:老师前段时间录制了一段下雨的场景,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PPT 4出示]播放下雨的视频资料。
3.师:看完视频,针对这场降雨你想说点什么?。
4.学生用自己的感觉对降雨量进行描述。
5. [PPT5出示]如何能准确地知道降雨量是多少呢?
6.生猜测:用仪器进行测量。[PPT5出示]雨量器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名称及特点。
(二)制作雨量器。
1.师:通过刚刚的展示,我们知道了雨量器由盛水漏斗、储水瓶以及雨量杯三部分组成。如果我们没有现成的雨量器怎么办?
2.有同学建议自己制作一个,这样人人都可以测量降水量。
3.师:这个建议非常棒,我们用什么材料才制作,怎样制作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PPT6出示]制作材料以及制作方法。
4.学生根据提示,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5.制作结束后,各小组分别展示自己的雨量器,在展示过程中,学生发现优点与不足,然后改进。
模拟降雨。
1.师:如何能知道我们制作的雨量器是否好用?
2.有同学建议实地测量一下。
3.师:下面我们就用喷壶来模拟降雨,每个小组喷壶里的水量是相同的,看看大家的测量结果是否一样?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实验结束后,记录数据,并交流展示。
6.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发现最后的结果并不相同,谁能说说原因是什么?
7.生猜测:可能是操作不当,水洒出去一部分;还有可能是位置放的不妥当。
8.师小结:刚刚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看来同学们都具备科学严谨的探究精神。教材中有方法指导,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并在今后的测量过程中认真执行。[PPT7出示]方法指导
三、科学与生活
1.[PPT 8 出示]出示问题:你能列举出生活中降水量多少对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
2.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回答。
3.师总结:[PPT 8 出示]出示图片资料,说明降水量既有利又有弊。
拓展活动
1.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雨量器的结构并学会制作一个简易的雨量器,希望课后同学们能够继续展开测量活动,进一步熟悉测量要求和测量方法,做一位合格的气象观测员。
【板书设计】
13.降水量
盛水漏斗
储水瓶
雨量杯 单位:毫米
14 台风来了
【课标要求】
15.3 人类生存需要防御各种灾害,人类活动会影响自然环境。
【学习目标】
1.通过搜集台风相关资料,小组合作学习,说一说台风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能从正反两方面看待事物,培养辩证的评价事物的思维习惯。
2.通过小组间交流台风带来的危害,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防御台风危害的措施。
3.在教师引导下,能设计对比实验模拟台风对树冠大小不同的树木的影响,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提升实验操作、小组合作探究与科学思维能力等核心素养。
设计说明:围绕课标要求的行为动词“知道”,结合本课内容和对学情的分析,将“知道”具体化为“体验、归纳、解释”三个步骤,经历从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小组讨论、交流现象到得出结论,再到生活中人们科学规避台风风险、防御台风灾害的基本常识和防范措施的过程,提升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等核心素养。
【评价任务】
任务一:台风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哪些影响?(检测目标1)
任务二:如何防御台风带来的灾害 (检测目标2)
任务三:探究台风对树冠大小不同树的影响(检测目标3)
【资源与建议】
1.“台风带来了什么?”是探究台风问题的起点,当我们明白了台风带了什么,才可能明白台风将至,我们应该做哪些准备进行防范。课前需准备吹风机、树冠大小不同的树模型等器材。
2.学习过程:首先,搜集台风的相关知识,组内交流后,进行归纳总结,明确事物的两面性;接着,在台风带来危害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再挖掘,知道我们应该怎么去防范台风的到来;再次,探究台风对树冠大小不同树的影响,并进行检测与拓展活动。
3.本课学习重点是“台风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如何防御台风带来的危害”,难点是“台风对树冠大小不同树的影响”通过完成任务三,模拟台风对不同大小树冠的影响将有助于突破难点。
设计说明:第1条认识学习本课的目的与价值,介绍本课学什么及与后续学习内容的关联,明确课前准备的任务;第2条了解本课有三个学习任务或环节;第3条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并明确突破难点的途径。
【学习过程】
课前探究
了解台风形成的原因,台风给人类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哪些影响?如何科学防御台风灾害?
任务一:台风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哪些影响?(检测目标1)
一、情景聚焦
(参照教材活动一:台风带来了什么?)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整理搜集的有关台风的灾害和给人类带来好处的相关资料信息,小组成员进行修正与补充,形成小组自己的建议。
2.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全班整理信息,思考:台风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有哪些影响?
3.补充资料,明确台风不仅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带来危害,同时也可以给人类带来好处。
评价标准:(1)每个小组都要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2)发言时声音洪亮;(3)知道台风对人类影响的两面性。
设计说明:任务一中的活动1是让学生倾听本组的信息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活动2是让学生对有效的信息进行交流整理,总结台风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意在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活动3是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看待事物,培养学生辩证的评价事物的思维习惯。
任务二:如何防御台风带来的灾害 (检测目标2)
二、方案探究
(参照教材活动二:台风将至,我们应该做哪些准备?)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台风要来了,我们可以提前采取哪些措施
2.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小组间相互补充。
3.教师提供视频和图片资料,对学生交流的措施进行梳理和补充,总结防御台风危害的方法。
评价标准:(1)每个小组都要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2)发言时声音洪亮;(3)能够归纳总结出防御台风危害的方法。
设计说明:活动1是让学生倾听本组的信息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活动2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信息的利用;活动3是在上述活动的基础上,归纳概括防御台风危害的方法。
任务三:探究台风对树冠大小不同树的影响(检测目标3)
(参照教材活动二:台风将至,我们应该做哪些准备)
1.猜测:台风到来前为什么要剪掉部分树冠?
2.在小组内设计探究台风对树冠大小不同树的影响的实验方案,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方案,其他同学补充完善方案。
3.小组同学根据实验方案合作完成以下探究任务,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三、交流评价
4.小组代表发言,归纳总结:台风到来前为什么要剪掉部分树冠?
评价标准:(1)实验过程操作规范、认真观察、结论正确;(2)小组成员分工明确、人人参与;(3)小组代表有理有据地将本组发现和结论在全班交流。
设计说明:活动1是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活动2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猜想制订实验方案;活动3是根据方案进行操作实验,并提出活动的要求,记录实验中的现象与发现;活动4是在上述活动的基础上,归纳实验结论。
拓展延伸
1.通过这一课的探究,我获得的知识与方法有哪些?
2.结合日常生活,台风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影响?
【检测与作业】
选择题(检测目标1、目标2)
1.( )不属于台风带来的。
a.台风有时会吹到大树,吹坏公共设施。
b.台风能给陆地带来大量的降水,缓解旱情。
c.台风能带来彩虹,冲洗陆地尘土。
2.台风将至,( )不属于应作的准备。
a.取消航班、加固房屋和搭建物
b.水库降容、渔船回港
c.关注台风预报,台风会吹到大树
3.下列叙述中,( )是正确的。
a.台风预报来了,人们应欢迎,无需关好门窗,预防准备
b.台风将至,需要停止聚会、停课、停航停运的,要认真执行
c.遇到台风天气,可在临时建筑物、广告牌、大树等附近避风雨
15 天气和气候
【教材分析】
《天气与气候》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上册《天气与气候》单元的第四课。本课是在学生了解天气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通过对比天气和气候,了解两者的区别。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科书通过导语创设了“2月,我国海南省已经鲜花盛开,而黑龙江省却还冰天雪地”的情境,提出了问题“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引导学生的思考指向,为课堂探究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包括三个活动,活动一:说一说今天的天气。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读取图中的数据,了解可以用气温、风向、风力、降雨量、云量等描述一天的天气,尝试描述一天的天气状况。活动二:了解本地区多年的天气情况。引导学生通过长期天气状况的观察,了解本地的气候特点,同时对比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活动三:不同地区的气候一样吗?让学生通过读图或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状况,并对不同的气候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气候有一定的地域性。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提出活动指向:继续调查,了解家乡的气候特点。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课外调查等活动,进一步了解家乡的气候特点,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了解天气的各种因素,并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对天气知识有了初步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不是很困难。但如何描述一天的天气、区分天气与气候的不同,尚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四年级学生积累了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法,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课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学生能够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可以用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描述一天的天气。
2.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不同。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观察和测量,描述一天的天气。
2.能通过对比,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3.能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举例说明不同地区的不同气候的不同特点。
4.能根据不同地区的景物特点对当地气候特点作出合理的推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气候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乐于分享自己的想法,在探究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天气和气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 难 点】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不同。
【器材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气温计、风向仪、雨量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课前,同学们有没有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认真的观察和记录 谁来交流一下今天的天气情况?
2.学生对自己观察和记录天气的情况进行汇报。
3.小结:同学们观察、记录得真不错,交流地比较详细。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天气和气候。(板书课题)
二、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今天的天气。
活动一:探究获知天气情况的方法。
(1)知道了解天气情况的方法与途径。
1.教师引导: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了解天气情况呢 小组内同学可以先讨论讨论,看看能找到多少种获知天气情况的方法。我们还要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2.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汇报交流。 (根据各组的汇报,将学生的方法进行总结,也可由学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