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诗歌对点训练-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必修 上册-部编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1.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诗歌对点训练-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必修 上册-部编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8 21:42: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 芣苢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古代诗歌阅读
考点: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体裁:四言体 难度:易
河 广①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歧余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②。
谁谓宋远,曾不崇朝③。
◆【注】 ①本诗选自《诗经·卫风》,作者应为一位客居卫国的宋国人。②刀:通“肋”,指小船。③崇朝:终朝,来回不过一个早晨。◆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动人的思乡之歌,作者伫立在河边,眺望家乡,唱出这首诗以抒发胸中的哀怨。
B.第一章中“一苇杭之”是说用一片芦苇就可以渡过黄河了,形象地表露出作者对故乡的无比思念之情。
C.第二章中“曾不容刀”是说黄河那么狭窄,连一只小船都容不下。这是违背生活常识的,作者以此表现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D.全诗只有两章,却使用了比喻、重章叠句等多种手法。诗歌通过反复问答,倾诉了作者家乡易达却思归不得的苦闷之情。
2.有人说本诗的最大艺术特色是“夸张”修辞的运用,请作具体分析。
考点: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体裁:唐诗 难度:中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4.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考点: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裁:宋诗 难度:中
游西湖
苏辙[注]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樽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注】 ①苏辙:北宋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去官职,筑室于颖昌(今河南许昌市东),自号“颍滨遗老”。②闾阎:指城市里巷。◆
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二句用“十年久”“一梦回”表现诗人虽居颖昌十年,但因常闭门不出,如今到西湖游览算是完成了心愿。
B.五、六句采用反问句式,说自己举目无亲,没有同道之人,无人能与自己开怀畅饮。
C.本诗最后说“无言掩屏卧”,只能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表现出诗人隐退多年后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
D.本诗结构圆合,以“闭门”始,以“掩屏”终,语言自然淡泊,意境闲淡,情趣悠远。
6.本诗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考点: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体裁:宋诗 难度:中
新城道中(其一)
苏 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联中“吹断檐间积雨声”一句,领起下文对春晴之日山村景致、山民生活的描写,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B.颔联中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披絮帽”与“挂铜钲”分别从形、声角度比喻晴云、初日,较为贴切、形象、生动。
C.颈联写景生机盎然,桃花鲜艳、竹篱矮矮、垂柳袅娜、小溪清澈与尾联农人忙春耕,共同构成一幅生动、和谐的乡野春景图。
D.全诗紧扣“乐”字,将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与诗人欢快的心情融汇交织一起,赞美了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
8.本诗采用多种手法描写山村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本诗并未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2.[答案示例] 本诗仅两章,却用了四个夸张句。“一苇杭之”是说乘着一片苇叶,就可横渡黄河;“跂余望之”是说踮起脚尖即可望见自己的家乡宋国,可见作者的归国之心切,似无任何障碍可阻隔;“曾不容刀”和“曾不崇朝”强调黄河的狭窄和渡河很容易。这样多次运用夸张的修辞,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无可抑制的思乡归国之情和无法归去的哀怨。
[诗歌鉴赏] 《河广》是一首动人的思乡之歌。作者应是春秋时代客居卫国的宋人。这位离开家乡、栖身异国的游子,由于某种原因,虽然日夜苦思归返家乡,但终未能如愿以偿。 当时卫国和宋国只隔一条黄河,作者久久伫立在河边,眺望对岸自己的家乡,唱出了这首诗,抒发胸中的哀怨。
作者善于运用修辞来表达自己的思归之情。全诗不过两章,每章四句,却使用了多种修辞,夸张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手法。朱熹《诗集传》说:“极言河小,意谓宋近也。”他道出了本诗语言夸张的特色。不夸大其辞,作者就不能痛快淋漓地抒写其思乡之情,夸张也使欲归不能的心情在诗中表现得更强烈。作者不但运用夸张的语言加以渲染,而且还使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全诗通过反复问答,把宋国不远、家乡易达而又思归不得的苦闷倾诉了出来,且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3.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田塍望如线”运用了比喻修辞,表现出远望时田埂“笔直如线”的特点,而非“蜿蜒起伏”;“时隐时现”的对象也并非“田塍”,而是闪烁不定、忽明忽暗的稻田水光。
4.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的一首七律酬赠诗: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紧承白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久,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因人事生疏而倍感怅惘的心情;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对仗工整,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整首诗诗情起伏跌宕,语言雅丽工整,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插田歌(节选)》属乐府体,用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插田画面,语言朴实简练,平白如话,通俗易懂。
5.B “举目无亲”错。诗中“举目非吾党”意为举目而观,没有同党友朋。
6.[答案示例] 颔联运用侧面烘托,通过描述颖昌市民与鱼鸟对诗人出游西湖的反应,从侧面凸显出诗人多年深居简出的生活;运用拟人、对偶,写百姓问讯与鱼鸟惊猜,说明诗人深居之久,表意深刻,形象生动。(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诗歌鉴赏] 这首诗作于宋徽宗政和二年( 1112)。闭门十年不出的诗人突然决定出游了,他所见到的是什么呢?既不是桃李春风,夏日荷莲,也不是雾月秋光,冬雪森竹,而是人们惊疑的神色和猜疑的目光,举目非其党,无人共酒樽。时隔十年,恍如隔世,知音皆去,只好与古人为伍了。
本诗首联写诗人隐居颖昌十年,当地却很少有人认识他,这是其“闭门不出十年久”的结果。颔联运用侧面烘托,通过描述市民和鱼鸟对诗人出游西湖的反应,从侧面凸显出诗人多年深居简出的生活;运用拟人、对偶,写百姓问询,对以“鱼鸟惊猜”,表意深刻,形象生动。颈联抒发了诗人的孤独之感。尾联写诗人“无言”而“归卧”,闭户不出,只能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表现出诗人隐退多年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
7.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分别从形、声角度比喻睛云、初日”错误,颔联两句的意思是“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丝棉帽,树头升起的初日像挂着铜钲”,故“挂铜钲”也是形似,是从形的角度写初日,并没有从声的角度比喻。
8.①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用“披絮帽”与“挂铜钲”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东风“知”我,桃花“含笑”,这是拟人手法,赋予“东风”“桃花”人的心理、神态,使“东风”“桃花”着上了人的感彩。②远近结合。颔联描写远景,颈联描写近景,由远及近,展现山村风景的美好和生机。③动静结合。“竹篱短”“沙水清”,静景清新秀丽;“野桃笑”“溪柳摇”,动景活泼自在。动静结合,突出山村自然景物的美好怡人。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诗歌写景的手法,注意从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顺序,注意高低、俯仰、远近等;着眼点,注意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写景;艺术手法,注意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和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一般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