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念奴娇·永遇乐·声声慢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巍巍丰碑。在这里,你能找到“大江东去”的豪放,也能找到“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能听到“磨损胸中万古刀”的愤懑呐喊,也能听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吟低唱。在这里,有___________的报国志,也有___________的故乡情;有___________的江南春景,也有独上西楼的凄清秋色……它们共同托起的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珠穆朗玛峰。
A.窗前明月 怒发冲冠 草长莺飞
B.怒发冲冠 窗前明月 草长莺飞
C.怒发冲冠 草长莺飞 窗前明月
D.草长莺飞 窗前明月 怒发冲冠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超声波探测,就像电子显微镜扫描,你得佩服他的笔怎么能伸入到这么细微绝妙的层次。
①在内容上把词从官词中解放出来
②他在形式上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
③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基本上不用比兴
④从而开创了市民所歌唱着的自己的词
⑤硬是靠叙述的、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
⑥大胆引进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
A.②①⑥④③⑤ B.①⑥④②③⑤ C.②③⑤①④⑥ D.①③⑤④②⑥
3.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李清照故居的一组是( )
①千秋绝唱销魂句 一卷高歌漱玉词
②东南形胜填词去 岸柳月残煮酒来
③锦书难托钗头凤 青渡再遇蝶恋花
④闺中苏辛传孤本 词里红瘦咏海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某中学将于2020年5月27日举行2020届毕业生成人礼仪式。以下是X班班委会代表全班同学向全体家长发出的邀请函。其中有五处错误,请指出并修改。
尊敬的各位家长:
我校将于2020年5月27日上午8时在普育广场举行20202届毕业生成人礼仪式,我们谨代表班级全体同学诚邀各位家父家母到场观礼。18岁,意味着责任、义务,意味着勇敢、担当。在这个庄严时刻,您的到场实属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成人之际更要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届时我们还将惠赠礼物一份。请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拔冗出席,对此我们敬谢不敏。
X班班委会
2020年5月16日
5.“菊花”“梧桐”“雨”是李清照诗词中常用的意象,请将这三个词语扩展成一段话。要求:语句通顺,语意连贯,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
6.下面是某校团委申请举办活动的流程图,请将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20字。
二、 古代诗歌阅读
考点: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体裁;宋词
南乡子①
苏 轼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②涨渌醅。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
【注】①这首词作于元丰四年(1081),词人因揭露新法的弊端被贬至黄州。②蒲萄:即“葡萄”,喻江水澄澈碧绿。
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上片写春日晚景,词人不从景物本身落笔,而从酒杯中的映象写起,极有特色。
B.下片前两句“暗”和“乱”两字写山上春雨忽至,营造了悲凉清冷的氛围。
C.下片后三句描写骤雨复晴的景色,东风吹散云雨,落日的余晖染红了半边天。
D.本词描写的自然景观阴晴不定、神奇瑰丽,蕴含着词人对身世际遇的感慨,也透露出词人旷达超脱、怡然自得的襟怀。
8.本词上片写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体裁 宋词
水龙吟 过南剑双溪楼①
辛弃疾
拳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②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③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④。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注】①此词写于南宋光宗绍熙年间,辛弃疾闲居多年后被起用,又受到主和派诬陷而落职。②燃犀:点燃犀牛角。传说点燃犀牛角能照见水中鬼怪。③元龙:陈元龙,三国时人,为人忠亮高爽,有扶世济民的大志。④冰壶凉簟:喝冷水,睡凉席,形容隐居自适的生活。
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词的上片写登楼所见及由此触发的联想。“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二句暗指西北大好河山的沦陷,只有“万里长剑”才能力挽狂澜,扫荡金人,寄托了词人光复神州的雄心抱负。
B.“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由实人虚,和前面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情感基调由前面的热烈浪漫转到清冷幽凄,表面上是写月夜中双溪楼给人的感觉,实际上是借景喻事,暗示时下局势的险峻。
C.“风雷怒,鱼龙惨”,一个“怒”字,一个“惨”字,紧接着上句的“怕”字,从静止中进入惊心动魄的境界,暗喻当下虎虎的生机。
D.“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写眼前的流水本欲飞奔畅流,一泻千里,可受到高峡夹逼,只得收敛势头。这是词人以流水受制暗喻自己屡次受制于主和派,隐含壮志难酬的无奈。
10.《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反问,本词中有“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的慨叹。这两处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体裁:宋词
蝶恋花 上巳召亲族①
李清照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②,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关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注】①上巳召亲族:在农历三月上旬巳日,古人有“修禊”的习俗,即召宴亲友,到水边嬉游,临水插花,以祛除不祥,祈求吉利。本词写于北宋灭亡后,词人南渡之后。②长安:原为汉唐故都,这里代指北宋都城汴京。
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上片首句“永夜恹恹欢意少”,采用了一起人情、开门见山的手法。李清照南渡以后,忧国伤时的激越情绪,使她隽永含蓄的风格,一变而为沉郁苍凉。
B.“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两句写词人长夜辗转反侧,梦见汴京,看到汴京的官阙城池,然而实不可到。一个“空”字透露出词人的无奈与失望,以及对南宋小朝廷不思进取、安于半壁江山的不满。
C.“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三句承上启下,点明题旨,说明女主人公对上巳节的美酒佳肴极为满意,反映其惬意、愉快的心情。
D.本词题是“上巳召亲族”,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深厚的感伤情绪,写得委婉曲折,层层深入而笔意浑成,具有长调铺叙的气势。本词写出词人的国破家亡之恨,寄寓词人对国家社稷的赤子之情。
12.词的下片末尾一句“可怜春似人将老”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各横线后的“报国志”“故乡情”“江南春景”进行选择。
2.A【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观察所给出的六个句子可知,①说的是内容方面的贡献,⑥具体说明怎样将词从官词中解放出来,④“从而开创了市民……”照应⑥,故①⑥④排在一起;②说的是形式方面的贡献;③说的是艺术手法方面的贡献,⑤具体说明艺术手法为叙述、白描,故③⑤排在一起。②中有主语“他”,适宜放在开头,③⑤与横线后的内容衔接更紧密。故选A。
3.B【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①“销魂句”,李清照曾作词“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的词集是《漱玉词》。②“东南形胜”,选自柳永的词《望海潮》;“岸柳月残”,是柳永《雨霖铃》一词中“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变体。③“锦书难托”,是陆游的词《钗头凤》里的句子;陆游也作过《蝶恋花》词。④苏轼生活在北宋,辛弃疾生活在南宋,“闺中”指女性词人,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间,横跨两宋,她是苏辛词的传承者;李清照词《如梦令》中有“绿肥红瘦”的句子。分析可知,①④两联说的是李清照,适合悬挂在李清照故居。故选B。
4.[答案示例] ①“家父家母”改为“家长” ②“实属是”应删去“实属”或删去“是” ③“惠赠”改为“敬赠” ④“抽出时间拨冗”应删去“抽出时间” ⑤“敬谢不敏”改为“深表感激”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家父家母”是谦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母亲,这里是班委会对学生家长发出的邀请函,不能使用。只需称呼“家长”即可。“实属”中的“属”即为“是”,因此“实属”和“是”不能同时使用。“惠赠”是称对方赠予的敬辞。这里是班委会要赠给家长,不是感谢对方的赠予,应使用“敬赠”。“拨冗”是书面语,“抽出时间”是口语,所以应用“拨冗”。“敬谢不敏”是恭敬地表示自己能力不足,不能够接受做某事。多为推辞做某事的婉辞。这里是班委会对家长表示感谢,可用“深表感激”。
5.[答案示例]一朵朵纤瘦的菊花,一株株垂泪的梧桐。李清照,在异乡江南,在那群雁往返的地方,一个比黄花更瘦的女子,在黄昏时分独自寂寞。红烛摇影,摇出一片晕黄;梧桐低泣,滴滴到天明;微风轻拂,飘落一地菊花。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要联系李清照的身世和学过的李清照的诗词,从而灵活化用其作品中的词句,并综合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韵味。
6.[答案示例] 举办活动前应由部门进行策划并提交策划书给部长,部长审核可行后方可交给对应分管部门负责人审核,通过的再交主席团审核。在上述审核中,任何一级没有通过,该方案即淘汰。最终如果通过,则由对应部门部长与分管部门负责人共同向团委书记申请举办活动。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本图看似很复杂,但只要按照框架结构进行解读即可。 由上到下,部门策划活动需提交活动策划书,该策划书要经过部长审核为可行,之后经过对应分管部门负责人审核为可行,才能交由主席团审核。上述审核中任一级审核结果如为不可行,即淘汰该方案。主席团审核为可行,则可由对应部门部长与分管部门负责人共同向团委书记申请举办活动。
7.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暗”“乱”两字突出了春雨飘忽不定、倏来倏往的特征,并未营造“悲凉清冷的氛围”。
8.①实写落日美景倒映在酒杯里,青山绿树把杯中美酒都染绿了。②虚写杯中琼浆是岷山、峨眉山上的积雪融化而来的,万顷的江水正像那未过滤的酒。③虚实结合,想象奇特,扩展了时空,表现了词人的思乡之情与旷达胸怀。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要求赏析“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作答时要结合词句分析“虚”“实”各自的内容及效果,最后指出词句运用此种手法所表达的情感。上片写词人看到的黄昏景致。“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用夸张的手法写出水天一色的景致,是实写。“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醅”,词人看着满眼碧绿的江面,回想起初到黄州时,竟认为这碧波荡漾如葡萄美酒般的江水是由岷山与峨眉山上的积雪融化而来的,是虚写。虚写部分的想象十分奇特,营造了空间的辽阔感;同时,因苏轼是眉山人,峨眉山的雪浪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壮阔的想象表现出词人旷达的胸怀。
9.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由实入虚”错,应为“由虚入实”。
10.相同。都表达了报同无门的悲叹。“廉颇老矣”两句,借廉颇已老,还有人要起用他,而自己却无人过问,慨叹自己报国无门;“元龙老矣”三句,则是借陈元龙代指自己已经年老,还不如归隐,过“冰壶凉簟”的日子。用反语来表示自己空怀壮志,报国无门。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需分别分析两首词中的词句所表达的情感。《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教材所学内容,在学习中应明确“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含意,即表达了词人的无人问津、报国无门的慨叹。本词中,联系注释可知,“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句以淡静之词明说因年老而不如归隐,实是在不得重用的情况下勉强抑遏自己的壮志,隐藏在词句背后的,正是不能忘怀国事的忧愤、无法报国的感慨。故两词所表达的情感是相同的。
11.C【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说明女主人公对上巳节的美酒佳肴极为满意,反映其惬意、愉快的心情”错,这两句貌似率直,其实极婉转,极沉痛。看起来词人对美酒佳肴满意,但“草草”二字点明了宴席准备得不充分,结合时局的动荡,可知词人满意实是因为美酒和佳肴在国破家亡之时已经不重要了,而酸梅酿成的酒和自己辛酸的怀抱是相称的,透露了女主人公并无心过好这个上巳节。
12.表达了词人对春天即将逝去、自己年华已逝、国土已经沦丧的无奈伤感之情。春“老”比喻春意阑珊,人“老”表明欢情减少。表面上是伤春,其实是感伤自己年华已逝,寄托忧国伤时之感。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末句“可怜春似人将老”的意思是最需要怜念的是春天也像人一样快要衰老了。“春”暗喻“国家社稷”,“春将老”暗喻“国将沦亡”。表面上好像是词人在调侃自己,其实有一种春将逝、人将老、国将丧的无奈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