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13.植树的牧羊人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靠自己的体力与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流着奶与蜜的田园。这是怎样的一个人?
一起走进牧羊人的世界。
1
2
3
学习目标
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章主旨。
理解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自主学习
让 乔诺,法国著名小说家。1895年生于法国南部马诺斯克小镇。家境贫寒。16岁辍学到当地一家小银行谋生。20-24岁时应征入伍,经历了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坚定和平信念。作品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长篇小说《屋顶上的轻骑兵》被改编为电影。
作者简介
自主学习
《植树的牧羊人》又名为《植树的男人》,是他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部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
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为世界各地的森林再生作出了贡献。
创作背景
帐篷( ) 废墟( )
干涸( ) 戳( )
琢磨( ) 浇灌( )
山毛榉( ) 薰衣草( )
沉默寡言( ) 白桦树 ( )
自主学习
zhànɡ
xū
hé
chuō
zhuó
guàn
jǔ
xūn
guǎ
1.读准字音
huà
2.解释下列词语,或根据解释写出对应的词语。
(1)干涸: 。
(2)不毛地: 。
(3)刨根问底: 。
(4) :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
(5) :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干枯,没有水
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
追究底细;寻根究底
废墟
坍塌
植树的男人
让·乔诺
3.文学常识
《植树的牧羊人》又名《 》,作者 ,他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文章讲述了一位50多岁丧亲的牧羊人,去阿尔卑斯山高地牧羊,35年如一日的在那里种树,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绿洲,变成富裕的村庄的故事。
是以时间顺序来讲述的。
自主学习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作者对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精神的评价。第二部分(2--20)以时间为顺序,写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第三部分(21)赞美老人坚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总 分 总自主学习梳理文章的思路1.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尔泽阿·布菲耶种了多少年的树?
文中“1913年”,“1920年”, “1945年”,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敬佩和感动,这些照应了那句话。共种了35年。从1910年到1945年。
课文研读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来讲述牧羊人的故事。“我”只是个旅人、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目睹了一片荒僻之地变成绿洲的过程。在文中,“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牧羊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由此,牧羊人的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才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2.“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课文研读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2-12)
再见牧羊人 (13-17)
最后一次相见 (18-20)
3.“我”与牧羊人共有几次见面?完成下表。
一个人住在房子里;牧羊同时种树,沉默寡言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生活一丝不苟。
毫无生趣;村落都成了废墟;环境恶劣。
身体更矫健了,减少了羊群,开始养蜂,沉默寡言,心无旁骛种树。
萌发生机,树木成片,有了水流,草木开始复现。
87岁,住在自己建的乡间
荒漠变绿洲,村落又兴起。
课文研读
4.文中三次写到和牧羊人见面,你发现文中描写的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三十多年前:村庄废弃,屋顶坍塌,异常干旱,狂风不断,不毛之地,无人居住。三十多年后:树木蔚然成林,鸟语花香,微风习习,泉水叮咚,生命绿洲,富裕村庄。
(2)侧面表现牧羊人的艰辛与执着。
课文研读
课文研读
牧羊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结合有关内容简析。
分析人物
1.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
2.他是一个有顽强毅力、默默奉献的人。从“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可以看出。
3.他是一个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人。从“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 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 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 他说不知道”可以看出。
课文研读
4. 他是一个积极生活,爱整洁的人。从“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可以看出。
5. 他是一个自信、果断的人。从“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 可以看出。
6.他是一个目标远大而高尚的人。从“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没事业的压力,正好可以担负起拯救大地的任务。” 可以看出。
本文的主旨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请你说说本文的主旨 。
(1)本文通过讲述牧羊人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表达了一种保护自然、改变自然的思想,呼吁人们只要坚持不懈地种树,辛勤耕耘,一定会收获幸福。
(2)牧羊人即使在最绝望的荒漠,面对暴戾的人群,遭受战争的破坏,依然怀揣最美好的愿望。只要坚守信念,一定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3)牧羊人植树心无旁骛,不动摇,不怀疑,不因外在环境的干扰而放弃自己的目标。只要坚持不懈,目标一定会实现。
总结归纳
文章主旨
随堂检测
1.根据下列意思写出相关的词语。
(1).建筑物或堆积物的东西倒下来。( )
(2).不声不响,很少说话。比喻人性格内向。( )
(3).追究底细,寻根究底。( )
(4).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或地带。 ( )
坍塌
沉默寡言
刨根问底
不毛之地
随堂检测
3.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植树的牧羊人》,又名《种树的男人》,是美国作家、电影编剧让·乔诺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B. 故事的主人公牧羊人艾力泽· 布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课文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C. 作者曾经说过,写的虽然是故事,但主人公是真实可信的,文章刻画了一个在贫瘠荒原孤独种树的牧羊人形象,通过荒原前后境况的对比,表达了对老人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D. 作者采用纪实笔法来写,曾让人误以为写的是真实的人,甚至有人去普罗斯旺地区寻访这位老人。
D
课后作业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和听说过这样的人吗(上网查找无私奉献的事例)?
试着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且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拓展延伸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 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
范富生植树的事例。现年89岁的范富生老人,是长治县南宋乡南苍和村的一名普通农民。30多年来,他一个人、一把锹、一双手,绿化荒山300余亩,植树20余万棵,老人自己采籽、栽苗、种树、开荒坡,夜以继日,年复一年,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代的“愚公”精神,谱写了荒山绿化的传奇。2018年3月,《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媒体报道范富生老人植树的事迹,号召大家要学习范富生老人锲而不舍种树的精神,学习老人爱树、爱山、爱家乡的情怀。
黎族教师李桂林、陆建芬夫妇:十九年的坚持,悬崖绝壁一道狭窄天梯上几千次的来来回回,为一个十几年没有学校的小山村的孩子们搭建通往美好生活的知识桥梁。
拓展延伸
邓稼先的事例。1850年,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回国,接受开拓祖国核事业重任,离别妻儿,隐姓埋名,走向大戈壁。20多个春秋过后,头发里夹着大戈壁沙粒的邓稼先回来了,“两弹元勋”的美名才开始传扬。而这时,癌症病魔却早注入他的肌体,他光辉的生命已燃烧到了尽头。他临终前对妻子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死而无憾!”
居里夫人的事例。“镭的母亲”居里夫人献身科学,是世界上唯一两次获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居里夫人用八年研制出镭,但未申请专利,让人无偿享用试验成果。居里夫人很赞赏蚕的精神:“那些蚕细心地工作着,不懈不怠,令我大受感动;我看着它们,觉得我跟它们是异物同类……”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