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猫 第一课时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6 猫 第一课时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0 16:12: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情景导入
猫,如此活泼乖巧,深受人们喜爱。可是,著名作家、学者郑振铎却见不得猫,再也养不得猫。这是为什么?
下面我们学习他的文章《猫》,来一探究竟!
1
2
3
学习目标
掌握重要字词,了解作者相关资料。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貌、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通过对文章的体悟,学会在错误面前自我反思、自我纠错。
自主学习
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家、学者,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主要著作有《海燕》 《欧行日记》及《山中杂记》等。
《猫》最初发表于1925年11月出版的《文学周报》第199期。它是郑振铎的早期文学作品。受五四前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的影响,郑振铎已树立了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人生态度。《猫》这篇文章,正是这种人生态度的真实反映。
自主学习
写作背景
污涩( ) 红绫( )
怅然( ) 诅骂( )
蜷伏( ) 怂恿( )
惩戒( ) 相称( )
郁闷( )

líng
chàng

quán
sǒng yǒng
chéng
chèn

自主学习
读准字音
【蜷伏】
【相称】
【怂恿】
【怅然】
【惩戒】
【畏罪潜逃】
自主学习
解释词语
弯着身体卧着。
事物配合起来显得合适。
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通过处罚来警戒。
犯了罪怕受到制裁而偷偷逃跑。
题目“猫”点明了本文的_____________,醒目、简洁。它在文章中起__________作用。
自主学习
写作对象
线索
题目解析
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大意。
主要描写了作者曾经养过的三只小猫的故事,详写了第三只猫,表现了对冤死的第三只猫的愧疚之情。
2.以三只猫的内容为依据,划分段落层次,说明段意。
第一段(1-2):从隔壁要来的第一只小猫最终生病死亡的故事;
第二段(3-14):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失踪的故事;
第三段(15-34):第三只猫含冤死亡让“我”难过自责的故事。
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外形
性情
家中地位
结局
从隔壁要来的
从虹口舅舅家
带回来的
门口捡回来留养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浑身黄色
毛色是花白,但不好看,又很瘦→ 变壮
很活泼
更有趣,
更活泼
不活泼,忧郁,
懒惰
喜爱→替它忧郁
→酸辛
喜爱→提心吊胆
→怅然、愤恨
不大喜欢→愤怒
→十分难过
病死
亡失
冤死
课文研读
1.默读课文,填表了解“我”家养的三只猫
课文研读
对号判断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课文研读
3.文章生动地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其中,前两只猫活泼、有趣,找出相关句子作分析。
(1)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写出了小猫玩耍时的动作和情态。
(2)“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写出小猫随着蝴蝶的飞舞而伺机捕捉的样子。
课文研读
(3)“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捕捉什么似的。”
----小猫的淘气、顽皮让我们会心一笑!
 
这些句子,从细小的方面写尽了前两只猫的活泼
可爱、顽皮淘气。这样的描写,叫细节描写。它可以
使文章生动而富有情趣。
课文研读
4.“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长。然而,这种平静的生活很快消失,不幸随之而来”猫的遭遇是什么
被主人误认为偷吃了芙蓉鸟。
课文研读
5.精读第三只猫被主人误认为偷吃了芙蓉鸟的段落,了解 “芙蓉鸟被害案”事实真相。
芙蓉鸟被害案卷宗
案发现场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犯罪嫌疑人:_________________
鸟儿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笼板上都是血。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跟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那只丑猫
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1)案发前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案发后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黄鸟似乎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还以为惩戒得不够。
课文研读
芙蓉鸟被吃的真相是:
黑猫作案,不是那只丑猫。
案件定性:
冤 案
课文研读
案件反思:
(1)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朗读相关语句)
难过、自责、内疚。
(2)作者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你从这个事件中,得到什么启示?
作者不喜欢第三只猫。以貌取人、对弱势群体的偏见……
课文研读
启示:
(1)凡事不能主观臆断,妄下断语,否则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对人对事不能存有偏见和私心。
(2)要有仁爱之心,同情弱小者,善待生命。
(3)弱小者、不受欢迎者常成为误解的对象。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课文研读
总结归纳
凡事不能主观臆断,妄下断语,否则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 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主旨归纳
随堂检测
1.根据拼音写字词。
sǒng yǒng( ) níng( )望
quán( )伏 nüè( )待
wàng( )下断语
2.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是________,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翻译家。
郑振铎
怂恿




随堂检测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老师怂恿我们积极上进,做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B.一场足球赛下来,运动员消耗了大量体力。
C.我们虽然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要精益求精。
D.一个孩子的生长充满了无数可能,我们切不可只依据一件小事就对他的未来妄下断语。
解析:“怂恿”含贬义,不适用于此句。
A
课后作业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呢?把事情的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并和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
拓展延伸
当代作家张中良《中国文学通史·第8卷·现代文学》:”《家庭的故事》中也较多映照出知识分子的生活习好和情趣,如《猫》、《风波》、《书之幸运》等,作者以朴实的文笔写下诸般同情与眷念。“
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陈福康《郑振铎的小说与鲁迅的影响》:“郑振铎在1920年秋开始发表小说,最初几篇,因艺术上、思想上都显得不够成熟……后,他连续发表的《猫》等描写小资产阶级家庭生活的小说,显露出他的小说创作个性的初步成熟。”
名家点评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