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大气
岩石
动物(生物)
植物(生物)
土壤
水
地形
图中有哪几种自然环境要素?
大气
水文
生物
土壤
地貌
这些要素是相互孤立的吗?
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干旱
大陆性
气候
植被
水文
地貌
土壤
深居内陆
戈壁、沙漠为主
贫瘠
河流欠发育
稀疏
我国西北地区
大气
水文
生物
土壤
地貌
温带大陆性气候
河流欠发育,多内流河
戈壁、沙漠为主
贫瘠
草原、荒漠
意义:通过三大循环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水循环
大气
大气
陆地
海洋
水汽
输送
径流
输送
降水
蒸发
降水
蒸发
生物循环
植物
微生物
环境
动物
岩石圈循环
岩浆岩
变质岩
沉积岩
岩浆
水在各要素之间是如何转换的?
通过水面的蒸发、土壤表面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进入大气。
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植物叶表被植物体吸收或转化为地表径流和土壤水,使土壤、水圈和生物不断获得水分的补给,又通过上述条件进入大气。
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大气
1、生产功能(指共同合成有机物的功能)
CO2、光热
土壤岩石水圈
水分、无机盐
植物
叶绿素
结合起来
生产出了
有机物
提供
提供
提供
光照
(有机物)
6CO2+6H2O
C6H12O6+6O2
叶绿素
大气
水圈
绿色植物
自然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思考】我国的祁连山地长有“阴阳脸”(如图),即一侧山坡林木葱郁(“阴脸”),另一侧山坡草地青翠(“阳脸”)。请大家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这种现象主要是由坡向引起的, “阴脸”为阴坡,光照少,蒸发较弱,水分条件较好,利于乔灌木的生长;“阳脸”为阳坡,光照充足,但蒸发也快,水分条件差,只能生长一些需水量小的草本植物。
碳酸钙(沉淀)
CO2
溶解钙
稳定功能
概念: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特征: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平衡功能,但自然地理环境拥有此功能
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技多在4500米以上,是藏羚羊的主要栖息地。藏羚羊的繁殖率各年变化不明显,存活率却变化显著。若冬季食物、水源充足。寒潮少发,当藏羚羊数量增加以后,食物、水源相对不足,避风处相藏羚羊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数量减少。因此,在自然状态下,藏羚羊的数量虽然随着环对缺乏,藏羚羊存活率下降,境变化有所波动,但基本稳定。
探究一:结合图文资料,指出藏羚羊的生存环境中有哪些自然要素
探究1 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探究二:藏羚羊的数量在无人干扰的情况下基本稳定,分析其原因是什么?
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技多在4500米以上,是藏羚羊的主要栖息地。藏羚羊的繁殖率各年变化不明显,存活率却变化显著。若冬季食物、水源充足。寒潮少发,当藏羚羊数量增加以后,食物、水源相对不足,避风处相藏羚羊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数量减少。因此,在自然状态下,藏羚羊的数量虽然随着环对缺乏,藏羚羊存活率下降,境变化有所波动,但基本稳定。
高原地形、高寒的气候、植被稀疏(以高山草甸为主),生产力较小
探究一:结合图文资料,指出藏羚羊的生存环境中有哪些自然要素、特点?
探究1 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技多在4500米以上,是藏羚羊的主要栖息地。藏羚羊的繁殖率各年变化不明显,存活率却变化显著。若冬季食物、水源充足。寒潮少发,当藏羚羊数量增加以后,食物、水源相对不足,避风处相藏羚羊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数量减少。因此,在自然状态下,藏羚羊的数量虽然随着环对缺乏,藏羚羊存活率下降,境变化有所波动,但基本稳定。
探究二:藏羚羊的数量在无人干扰的情况下基本稳定,分析其原因是什么?
探究1 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点睛】从自然要素的变化对藏羚羊数量影响的角度分析。
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技多在4500米以上,是藏羚羊的主要栖息地。藏羚羊的繁殖率各年变化不明显,存活率却变化显著。若冬季食物、水源充足。寒潮少发,当藏羚羊数量增加以后,食物、水源相对不足,避风处相藏羚羊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数量减少。因此,在自然状态下,藏羚羊的数量虽然随着环对缺乏,藏羚羊存活率下降,境变化有所波动,但基本稳定。
探究二:藏羚羊的数量在无人干扰的情况下基本稳定,分析其原因是什么?
探究1 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点睛】从自然要素的变化对藏羚羊数量影响的角度分析。
环 境 食物、水源丰沛
寒潮少
避风处多
藏 羚 羊 存活率上升
数量增加
环 境 食物、水源缺乏
避风处相对缺乏
藏羚羊 存活率下降
数量锐减
藏羚羊的数量在无人干扰的情况下基本恒定的现象,说明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什么功能?
动态平衡
稳定功能
生产功能
稳定功能
概念: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特征: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
概念: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特征: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平衡功能,但自然地理环境拥有此功能
总结: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自然环境的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等,保证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
游记一 黄土高原
沿着高速公路,蜿蜒而行。高原被切成好多不规则的块,像南极洲的冰,沟壑纵横。历史上,黄土高原曾经森林茂密,水草丰美,后来无节制的开垦放牧,使得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土壤变得疏松。大量的泥沙被冲进河里,成了一条真正的“黄”河。古人称黄河是“一石水,六斗泥”,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不断下降。有人沉重地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
【思考】请大家结合材料回答,造成古今黄土高原环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这一要素的变化导致黄土高原环境产生了哪些具体的变化?
汉代以前(复原图)
侵蚀沟谷,沟壑纵横
覆盖率降低,逐渐消失
植被退化
蒸发加剧,趋于干旱
地貌变化
表土流失,肥力下降
水
土
流
失
统一演化
水文变化
土壤侵蚀
气候变化
含沙量增大,季节变化增大
植被破坏
游记二: 华北平原
黄河下游游荡在华北平原上,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形成了肥沃的冲积平原的同时,河床不断上升,平均高出两岸地面7米以上,如今河南开封一段,河床几乎与开封铁塔同高,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两岸地区每逢汛期便面临着洪水的威胁。
【思考】从整体性角度,分析“地上河”的成因及其危害?
黄土高原植被破坏
洪涝
土壤盐渍化
河流含沙量增加
水土流失严重
下游河道泥沙淤积
河道泄洪
能力降低
地下水位升高
河床抬升
某一要素的改变,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地上河
中游
下游
湖泊淤积,逐步变浅,面积萎缩。同时,水量逐步减少,生物由水生生物演变为湿生生物,最后演变为陆生生物,湖底底泥转化为土壤,小气候也逐渐干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地貌、气候、生物、土壤、水等要素的统一变化过程。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依次出现不同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深水湖泊
浅水湖泊
沼泽
草甸
森林
案例 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
根据材料分析在该过程中各地理要素是如何统一变化的?
地形: 由湖泊变成了陆地。
气候: 由湿润变得干燥。
生物: 由水生生物变成了陆地生物。
土壤: 逐渐由湿变干。
水文: 水面逐渐缩小至直消失。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总结: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的组合
(eg:黄土高原地貌的演化、华北平原地上河、青藏高原的隆起导致西北地区更加干旱)
2、一个区域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地区
平衡大气成分,净化空气、补给土壤有机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对改善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想一想:森林有哪些生态功能呢?
东北林区北部为寒温带针叶林,南部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它平衡大气成分,净化空气、补给土壤有机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对改善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经过20世纪的大规模采伐,目前,东北林海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森林面积锐减,现存森林多为天然次生林或人工林。
b
a
案例 森林过度采伐导致东北自然环境的整体变化
森林面积下降,一方面造成土壤缺乏枯枝落叶的补给,腐殖质减少,另一方面使水土流失加剧,土壤变薄,土壤肥力下降。
森林面积下降和天然次生林与人工林增多,降低了森林滞留降水的功能,导致降水时形成洪水,无降水时河流水量锐减甚至断流。
水土流失使地面沟谷纵横,岩石裸露,岩石的风化速度加快。
d
e
c
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
过度砍伐
植被破坏
生态恶化
水土流失
土壤变薄
肥力下降
表现: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牵一发而动全身”
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增大
沟谷纵横
旱涝灾害增多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总结: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的组合
2、一个区域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地区
3、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牵一发而动全身)
地下水
位上升
减少
减少
变得温
和湿润
物种构
成改变
修建大坝
活动:认识修建大坝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知识小结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三、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如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等
整体性答题模板构建
在分析某地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通常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答题思路:
分析角度 解题方法
1.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即可
2.解释区域内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一果多因” 由于区域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区域地理现象往往是不同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导致的,其中气候、地貌是许多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因素,分析时应理清要素间的因果联系链,由因到果步步推进,完整呈现因果关系
方法技巧
在分析某地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通常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答题思路:
分析角度 解题方法
3.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特点“牵一发而动全身” 区域内某要素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区域其他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个区域环境的整体变化
4.分析区域间的环境联系“区域之间” 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因果联系,组织成逻辑思路清晰的因果链条。如青藏高原的隆起,有效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使得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干旱加剧。
整体性答题模板构建
方法技巧
例:分析某地区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对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 气候 地貌 植被 水文 生态环境
[答题思路] 当××要素发生变化后,其他的××随之发生变化。
整体性答题模板构建
方法技巧
例如当砍伐森林(植被)后,地表拦截大气降水(气候)的功能下降,下渗减少,地表水(水文)汇流速度加快,对土壤的侵蚀加强,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地貌),由此导致土壤贫瘠;植被破坏后,光合作用减弱,吸收二氧化碳减少,影响大气的成分,这样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1.生产功能是指绿色植物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
2.大气本身具有减缓CO2增加的功能。( )
3.在自然地理组成要素中,最容易受人类干扰而发生变化的要素是地形。( )
4.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
x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