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已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自主学习,理解文章内容。
2.体会文中两小儿是怎样用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的。
3.初步感受辩论,尝试用具体事例表达自己的观点。
4.理解重点词句,学习两小儿的善于观察、敢于质疑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会文中两小儿是怎样用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的。
初步感受辩论,尝试用具体事例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猜“辩”入题
(一)猜“辩”字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文言文二则》,这节课要学习的小古文跟这个字有关。
(出示①“辩”象形图片)猜猜它是谁
预设1:生猜出辩字
生:是“辩”字。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老师课题板书时,“辩”字是空着的。
生:这个字中间是嘴巴,旁边像两个人,他们可能在争辩。
师:有道理,还有不同的答案吗?那他猜得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②)好像还看不出来,再看。
出示③-⑤师:猜对了,你真会观察。
预设2:生未猜出辩字
师:这是一个古老的汉字,猜不出来,没关系。我给它变一下。(出示②篆书“辩”字)
师:还猜不出来,没事,再变。(出示③隶书“辩”字)
生:辩
师:是的,这个字就是“辩”。后来它就慢慢演变成现在我们书写的样子了。(出示④繁体、⑤简体“辩”字)
师:由“辩”字的演变过程,你大概能知道“辩”字是什么意思了吗?
生:“辩”是争辩、争论的意思。
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和依据吗?
生:“辩”字中间是个言字旁,两边像两个人,他们在争辩。
师:你观察得真细致。
师:认识了“辩”字,我们一起来写“辩”字。同学们举起右手,和我一起写。
师:“辩”,辛在左,竖变撇;言在中间要变短,辛在右,竖要直。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把“辩”字写3遍。
(二)提出质疑
师:写好了是吗?来,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两小儿辩日》
师:这篇文章选自《列子.汤问》,列子是谁?有哪些同学收集了相关资料?
师:没有收集没关系(看来同学们对列子有一些了解了),老师这里收集了一部分,(出示列子简介)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列子简介。
师:是啊,列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这篇课文就是他编写的一个故事。看看这个故事的标题,你有什么疑问?(指2-3人)
生1:他们为什么辩?
生2:他们是怎么辩的?
生3:他们辩的结果是怎样的?
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继续今天的学习。
二、梳“辩”入文
(一)指导朗读
1.生自读
师:对这篇小古文,课前老师布置了预习,请同学们按照预习要求,再自由地读一读课文。
2.诵读反馈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哪些同学愿意来读一读课文?
师:这样,我们请这个小组的同学一人一句开火车读,你来读第一句。
生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生2:一儿曰:我以日始初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预设1:生读得效果较理想)
我觉得这个孩子刚才朗读的时候,停顿、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我请他再读一遍,大家注意听他是在哪些地方停顿的。
生再读句子。
师:来,所有同学跟着他读。
(预设2:生读得声音太小。)
师:孩子,其实你读得非常好,就是声音小了点,来,自信地把这句话再大声地读一遍。
生再读句子。
师:你看你自信地读得多好啊,掌声鼓励。
(预设3:生读的停顿、节奏不明显。)师:勇气可嘉,第一遍你就能读成这样了,很不错,我读第一遍的时候还没有你这么流利呢。谁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读。
师:大家听着他读的节奏是不是舒服多了?来,跟着他读。
师:我发现你是把“日始初始”连在一起读的,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生:因为它说的是太阳刚出来的时候。
师:我明白了,这是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板贴:“日始初时”)
师: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什么时间?
生:早晨。(板书:早晨)
师:找一找,文章的后面还有没有类似的表示时间(重读)词语?
生:日初出
师:日初出也是指
生:早晨
师:还有吗?
生:日中时、日中(板贴:“日中”)
师:找得很准确,日中、日中时就是指
生:中午(板书:中午)
师:同学们学得可真认真。好,接着往下读。
生3: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生4: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预设1:生读得较理想)
师:这个句子比较长,你不但停顿读得很准确,还读出了反问的语气,真厉害!你能带着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吗?
生再读句子,全班跟读。
(预设2:生读得效果不理想。)
师:这个句子比较长,要读好可不容易。大家来听一听老师的朗读,看看能不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师范读: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你能再读一读这个句子吗 生4再读
师:有进步,同学们跟着他读。(全班齐读。)
师:好,继续往下读。
生6: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他读得也很准确,跟着他读。(生齐读)
师:请继续。
生7:孔子不能决也。
生8: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师:老师有个疑问,你为什么把这句话中“知”读成了“智”呢?
生:“知”同“智”,意思是“智慧”
师:你真会读书,大家来齐读这个句子。生齐读。
师:琅琅朗读声,让我忍不住想要加入到你们朗读中去。接下来,老师来读旁白,你们读两小儿的话。(出示全文)师生合作读
(二)梳观点、理由
师:课文读到这里,孩子们,你们知道他们在争论一个什么问题了吗?
生:太阳什么时候距离我们远,什么时候距离我们近的问题。
师:他们是怎么辩的呢?请你找出相关的句子。(课件出示:2-5句)
师:同学们,好好地看看这几个句子,对比一下,你们能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前面两句话句式相同,后面两句话句式相同
师:你的眼睛真厉害。这前两个句子句式相同,都是在陈述他们的?
生:观点
师:后两句就是他们的
生:理由
预设
生:我发现了前面两句是他们的观点,后面两句是他们的理由。
师:你的眼睛真厉害。
师:是啊,辩斗的时候这两个孩子都是先陈述自己的观点(板书:观点),然后再陈述自己的理由的(板书:理由)。
1.梳观点
师:那第一个孩子的观点是?
生: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师:他认为早上离我们近,中午离我们远(板书:近、远)
师:另一小儿。他的观点又是:
生: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他的观点恰恰相反,他认为早上离我们远,中午离我们近(板书:远、近)
2.说观点:
①指导把观点表达清楚
师:我们在辩论的时候,首先要把自己的观点说
生:清楚,
师:来,谁来试一试?
(预设1:生读得较理想)
生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师:字正腔圆,不错。你的观点是日始初时去人
生:近
师:日中时
生:远
师:来,你再说一遍,让我们听得更清楚明白一些。
生再读
(预设2:生读得效果不理想。)
师:(读得快)孩子,慢一点能让我们听得更清楚,你再来试一次。
(声音小)孩子,声音再大一点能让我们听得更清楚,你再来试一次。
(停顿不准确)孩子,正确的停顿和节奏能让我们听得更清楚,你再来试一次。 生再读
师:这下我听明白了。谁来说说第二个孩子的观点?
生2: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你的观点清楚明了。
②指导自信、坚定地表达
师:在辩论的时候,把自己的观点表达清楚还不够,要富有感染力,我们还可以用什么语气来表达
生:自信、坚定、理直气壮·····
预设1:
生:自信
师:请你自信地把你的观点陈述一遍。(生读)
预设2:
生:理直气壮
师:能够理直气壮说明你很自信,请你自信地把你的观点陈述一遍。(生读)
师:这是谁的观点?
生:我的
师:是的,这不是别人的观点,不是他的观点,也不是李老师的观点。来,通过朗读告诉大家,这是你的观点。
生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重读“我以”)
师:我听出了你的自信。谁再来试试?
生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师:我听出了坚定!
生3: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师:我听出了胸有成竹。了不起!
师:所有同学一起来试试。
③指导表达时加上表情、动作
师:同学们,在辩论的时候为了加强表达的效果,我们常常会加上
生:表情、动作。
师:你会加上一些什么表情和动作呢?(生边读边加动作)
师:如果是第二小儿,你会用哪些动作和表情帮助表达?
师:恩,加了表情和动作之后,辩论起来就更有气势了。
3.梳理由
师:两小儿能这么自信、坚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肯定都有充足的理由。
师:那第一个孩子理由是?
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车盖是什么?
生:车上的篷盖。
师:那盘盂呢?
生:盛物的器皿。
师:(出示图片)这就是书中的车盖和盘盂。这个孩子是从哪个角度得出结论的?
生:从太阳的形状、大小,视觉角度
师:同样的一个事物,距离我们近,看起来就 生:大
师:距离我们远,看起来就
生:小(板书:大小)
师:他的理由充分吗?
生:充分
师:再来看第二个孩子,他的理由是?
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沧沧凉凉意思是?
生:感觉寒凉
师:那探汤呢?
生:把手伸进热水里感觉很热
师:你把“汤”翻译成为
生:热水
师:你真会学习。
师:他的结论又是从哪个角度得出来的?
生:事物的冷热、触觉(感觉)
师:距离某一种事物越近,感觉就越热,距离远了就没有这种感觉了(板书:热凉)在生活中你们有过这样的例子吗?
生:烤火的时候距离近就感觉热,距离远就感受不到热。
生:用手靠近热水壶感觉烫,距离远就感觉不到。
师:确实是这样。看来,这个孩子的理由也很充分。
4.说理由。
师:既然他们的理由都这么充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理直气壮地把他们的理由说出来。男生化身一小儿,女生化身另一小儿。(导语语速由慢到快)
师:一儿沉着曰:
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一儿不服曰:
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一儿胸有成竹再曰--生再读一儿理由
师:一儿毫不示弱对曰--生再读二儿理由
三、演“辩”入境
(一)演“辩”
1.同桌互“辩”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们仿佛来到了两小儿辩斗的现场,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要求(出示演“辩”的要求)同桌面对面坐好,试着来辩一辩(同桌练习)
2.指名展示
师:哪两个同学愿意上台来辩一辩?
师:请你们两个上台来。那么你是
生1:第一小儿·····
师:开始吧
生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生2: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生1: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2: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预设1:生辩得较好)
师:他们辩得怎么样?谁来评价一下
生:我觉得他们辩得很好,表达很清楚,很有气势···
师:我听出来了,大家都觉得你们刚才的表现特别棒。
(预设2:生辩得不好。)
师:他们辩得怎么样?谁来评价一下
生1:我觉得他们辩得不是很好,表达不是很清楚,
生2:没有气势,还不够自信···
师:我听出来了,同学们的意思是你们的辩斗还不够精彩。这样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你们能听取同学们的建议再来辩一辩吗?
生再辩。师:为他们进步鼓掌。
师:你们刚才的辩斗激起了我的斗志,尤其是这名同学,伶牙俐齿,我想和你辩一辩可以吗?
3.师生演“辩”
师:咱们俩这样,我是第一个小儿,你是第二个小儿,你准备好了吗?
师: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语速适中)
生: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非也非也,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语速加快)
生:非也非也,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日始出时近,日中时远也。(句子缩减)
生:日初出远,日中时近也。
师: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语速较快)
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加动作)
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不不不,远者小而近者大、远者小而近者大 (句子缩减)
生:不不不,近者热而远者凉、近者热而远者凉
师:把掌声送给这个同学。同学们,看到没有,这就是辩斗、争辩。
(二)探究真相
1.提出观点
师:两小儿辩得是面红耳赤,谁也不让谁,以至于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都不能决断了。面对这个问题,身为两千年后的你们,你们能做出判决了吗?同学们整理好自己的观点和依据,如果有困难,可以借助老师提供的资料。
师:你们的观点和依据是什么?
生:我认为太阳早晨和中午的距离是不变的,因为根据现代雷达的测量和计算,太阳和地球的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
2.探究“辩日”真相
师:既然是这样,你们敢和文中的两小儿辩一辩吗?我们把《两小儿辩日》改编为《三小儿辩日》你来当一小儿,谁来当二小儿。在座的同学,你们都可以是
生:三小儿
师:李老师周游,见三小儿辩论,问其故。一小儿说 (配乐)
生: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师:二小儿说
生: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三小儿反驳说
生1:我认为太阳早晨和中午的距离是一样的,因为根据现代雷达的测量和计算,太阳和地球的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说完整)
师:第一小儿有理有据地说
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三小儿解释说
生2:早上的太阳看起来大是因为早上的远山有参照物·····
师:第二小儿有条有理地说。
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三小儿又解释说。
生3:早上的太阳凉是因为太阳照射的角度是斜射的,中午是直射·····
师:李老师已能决也。
师:孩子们,为你们的精彩表现掌声。
四、延“辩”入理
(一)说启示
师:同学们,这个故事已经距离我们有两千五百多年了,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仍然很有意义。从这个故事里,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呢?
生1:我们要学习两小儿那种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精神。
生2:面对困难我们应该要有敢于质疑,有不服输的精神。
生3:我要做一个谦虚、实事求是的人。
(二)总结延伸
师:看来,这节课同学们都收获满满。其实在大千世界中,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探索的东西。我希望你们保持一颗好奇心、勤思考,去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