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自相矛盾》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出自《韩非子.难一》,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夸耀自己的矛和盾,互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课文篇幅短小,语言精练,读起来有趣味,给人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意在给学生以情感上的熏陶和思维上的锻炼。五年级下册的学生,对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教学时可以立足文本却超越文本,顺学情导入课文说故事,表达转换读故事 ,言语重构演故事,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全面发展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对卖者言过其实、前后表述自相矛盾行为的反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读故事,演故事,理解寓言故事内容,体会人物的思维过程。
3、体会寓言蕴含的道理,并受到启发。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读准、读通、读懂原文,理解文章大意。
2、体会人物的思维过程,并受到启发。
3、通过读故事,演故事,理解寓言故事内容,体会人物的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
一、顺学而导说故事
1、师:同学们,在前面的综合性学习中,我们知道了,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古老的汉字,(出示课件:“矛”和“盾”的古文),猜猜看,是什么?出示汉字演变的过程。(板书:矛 盾)
2、学习生字,借助图片了解:“矛”是古代用来进攻的兵器,越锋利越好。“盾”是用来防御的兵器,越坚固越好。(板书:锋利,坚固)
3、现在我们说的矛和盾啊,都会在前面加上两个字,(板书:自相)就成了一个成语。同学们一起读一遍,有谁知道,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
4、指名学生说故事,交流了解学生的学情。
二、古今互文读故事
1、同学们刚才讲的故事,其实来自于中国古代的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韩非子》,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韩非子是怎么讲这个故事的。(出示课文。)
2、学生自由读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师生对读:
(1)师读古文,学生对现代文,相机理解:“ 鬻、誉”的意思。
(2)师说现代文,学生对古文:相机指导学生读好“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4、让学生尝试背诵:
师:现在读《自相矛盾》这个古文版的故事有没有问题?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又誉其矛曰:“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 。
指多名学生读。
师:下面挑战升级。如果是这样,你还能读吗?(出示课件)
自相矛盾
楚人有 ,誉之曰:“ ”,又誉其矛曰:“ ”或曰:“ ”其人 。夫 ,不可 。
师:真厉害!这么短时间就能背出来了。
三、添油加醋演故事
1、引导学生明确演故事的要求。
师:故事不仅可以讲,还可以演,接下来我们一起合作来演一演这个故事,好吗?(好)既然是演,那除了要讲清楚外,还要——(带上动作,表情)还要——抓住关键词,联系生活实际,添油加醋地表达。(出示:表演小妙招)
2、出示情景图片,创设情境,师生合作表演故事。
(1)现在,我们走进热闹的楚国集市。街上人来人往,好多店铺生意都红红火火,只有一个卖兵器的摊位,冷冷清清,连问的人都没几个。老板可着急了,他心想:——
于是,他卖力地吆喝起来:——
(2)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一个小伙子走上前来问道:老板,你这盾质量怎么样呀?见有人想买,老板更加卖力地夸耀起来——
(3)他正夸得起劲呢,人群中又有人问道:老板,那你的矛咋样?老板于是又卖力地夸起自己的矛——
(4)老板得意洋洋,觉得这下子生意一定会好起来了。这时,人群中挤出一位老者,笑了笑说:——
一群孩子听了,也拍手大笑,喊起来——
大家一看,瞬间明白过来,一起哄起来——
此时的老板——
四、环环相扣理思维
1、表演得真精彩!掌声送给自己!同学们,刚刚还自信满满的楚人,为什么竟“弗能应也”?(教师现场采访表演的学生)
2、小结:如果真的“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究竟会怎样呢?
(1)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矛断,说明( )
(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盾穿,说明( )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矛断、盾穿,则说明( )。
3、这真是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是不知所措的困窘,是无言以对的心虚。此时此刻,他也明白了——路人说的: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再读!(板书:不可同世而立)
4、如果你们在现场,你有什么话要对这个楚人说?
5、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样自相矛盾的事很多,你能来说说吗?
6、结:是呀,希望同学们牢牢记住这个卖矛盾的楚人,记住他弗能应也的尴尬,在生活中,说话、做事,三思而后行,前后保持一致,千万不要——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