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9 09:42: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郁达夫
学习目标
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体味本文紧扣“清”“静”“悲凉”的感情线索,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和本文严谨的结构。
品味本文清新质朴、典雅蕴藉的散文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曾留学日本,毕业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
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也是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
作者简介
郁达夫
1896/12/07-1945/09/17
他,幼年丧父,饱读古典诗书,困顿的生活赋予他诗人的忧郁特质。
他,少年留日,饱受异族欺凌,屈辱的日子赋予他作家的忧伤情怀。
他,壮年漂泊,饱尝抗战之苦,苦难的祖国赋予他战士的忧患悲凉。
他,在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队秘密杀害,终年49岁。
他,在1952年被中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作者经历
早期:1920年-1933年。早期作品主要表现了他从日本回国时满怀希望的心情,见到满目疮痍的祖国后的失望感叹。
中期:1933年-1938年。这个时期,是郁达夫思想的一个低潮期,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他走上了消极避世的道路,留连往返于山林江湖,思想苦闷,写下了很多山水游记。
晚期:1938年-1945年。1938年春,郁达夫参加了政治部的抗日宣传工作,写下了许多政论文来鼓舞人们战斗。
创作历程
大醉三千日,微吟又十年。只愁亡国后,营墓更无田。
万一国破家亡后,对花洒泪岂成诗。
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沉沦》
经典作品
小说
短篇:《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
中篇:《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
散文
《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写作背景
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在生活上,郁达夫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1934年7月,郁达夫率家人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
“故都的秋”是哪里的秋?
“故都的秋”都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
“故都的秋”给人什么感受?
dùn
xùn

tuǒ
tuí
lǎn
tuó
lǐn
zhè

niàn
chuán

题目是“故都的秋”,写的是北平的秋天,那能否换成“北平的秋”?
《故都的秋》
“故都”(北平)不仅指明地点,而且“故”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都”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说明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体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富有韵味。
梳理文章层次,文章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自读思考
文中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秋味的总体感受是哪一句?你觉得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文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从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清、静、悲凉”是如何体现的呢?
小院秋晨图
一椽破屋
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静对牵牛花的蓝朵
综合运用视觉、听觉,以及细节描写,展现了故都秋院的恬静秋景,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清闲孤寂、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偏爱。
沧桑
清爽
静谧
悠闲
清雅
清、静、悲凉”是如何体现的呢?
秋景 描写语句
①“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②“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秋槐
秋槐落蕊图
作者为什么不写秋槐的高大挺拔,只写其落蕊?
写落蕊的形态,给人一种万物寂寥之感,有种 “无可奈何花落去” 的寂寞、凄凉,印证了北国之秋为何会让人感到清、静和悲凉。
清、静、悲凉”是如何体现的呢?
秋景 语句品析
秋蝉
“衰弱的残声”“北国的特产”“这嘶叫的秋蝉”“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秋蝉残鸣图
写秋蝉的目的何在?
秋蝉,衰弱的残声,此处以动衬静,令人顿生“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感,加“浓”了秋味。同时秋蝉也容易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亡,给人一种悲凉之感,渲染了故都之秋寂廖、悲凉的气氛。
秋蝉
“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唐·司空曙《新蝉》
“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唐·刘禹锡《答白刑部闻新蝉》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唐·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
“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悲相伤”——唐·元稹《送卢诗》
“蝉声无一添烦恼,自是愁人在断肠”——宋·杨万里《听蝉》
清、静、悲凉”是如何体现的呢?
秋景 语句品析
秋雨
“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得天底下,忽而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
“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
“都市闲人微叹着互答说:“唉,天可真凉了” “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在“秋雨图”里加入“都市闲人”有怎样的作用?
展现人文底蕴,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能体现故都人生活的淡泊;秋日凉雨更能触发人内心的感伤,天气转凉,一年将近,光阴几何,尘满面,鬓如霜。那种沧桑,那种凄凉,那种无奈,都在秋风秋雨、凉意萧疏的氛围中流露出来。
秋雨话凉图
清、静、悲凉”是如何体现的呢?
秋景 语句品析
秋果
“像橄榄又像鸽子蛋似的这颗枣儿”
“呈现出淡绿微黄的颜色”
“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作者为什么不写枣子成熟时的颜色,而写“淡绿微黄”的将熟未熟颜色?
“淡绿微黄”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清、静的淡色,它与作者对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独特情感体验是相一致的,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秋日盛果图
故都的秋在作者那个时代也不乏明艳之色,也有繁闹景象,作者为什么不写这些?
平凡之物更能引起共鸣,平凡之美更能震撼人心。这些宁静自然的景物更能展现故都之秋的质朴美、原始美。这与郁达夫对于雅趣的追求和细腻的情感也是密不可分的。
特别的人生经历和特别的个人气质。
郁达夫,三岁丧父,从17岁开始,在异国生活十年,饱受屈辱和歧视。在个人性格方面,抑郁善感;在文艺和审美观方面,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所以他虽然是“五四”新文学健将,思想上属于激进民主主义,但气质上没有完全摆脱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放浪形骸”的处世态度。因此他的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感伤色彩,展现内心深邃的情感和思考。
尽管作者对秋极尽赞美之情,可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却是作者的寂寞、孤独、忧伤、悲凉,这是为什么呢?
内容:这一段通过引用古今中外写秋文学作品,说明悲秋之情人皆有之。同时强调中国文人的秋感最为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作用:这样写是发表议论,使整篇文章的情、景、理相互交融,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浓郁,也彰显了中国传统文人悲秋的审美传统,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主题意蕴。
第12段又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写这一段,其作用是什么?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欧阳修《秋声赋》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玉
苏轼与朋友秋月夜泛舟游赤壁,书写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苏轼《赤壁赋》
文中的景物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与自然界的客观色彩的融合。由于作者心中的悲凉,五幅画面都染了冷色调。
“一切景语皆情语”
小结
对南国之秋的感受:
“慢 ”、“润”、“淡”,一个人夹在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对比、比喻,表现了北国之秋浓郁的秋味,流露出对故都之秋的赞美、喜爱和眷恋之情。
南国之秋——北国之秋:
“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文章的标题是“故都的秋”,为何还要写“江南之秋”?
对北国之秋的无比喜爱和眷恋之情;
对故都的祝福和处境的深切担忧。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可是北平近郊的秋色,实在也正象是一册百读不厌的奇书,使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
“聊作我的对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 ”
“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
  —— 一九三六年五月廿七日《北平的四季》
“一曲悲凉的颂歌”
总结
本文通过描写故都秋景,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比怀念与眷恋之情,又寄寓了作者对故都深远的忧思,流露出内心的孤独落寞之感。
主旨
是悲秋,也是颂秋。
作业:散文之美,在景美、情美、语言美,你最喜欢文中哪些语句,做简要赏析?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语调舒缓,“特别地”加深了程度,“来得”写出了时间交替之感,三个短语层层递进,抑扬顿挫,写出了北国独特的秋味。
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和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运用排比,以南方之秋的不足反衬北国之秋的浓郁,顿挫分明又气势连贯,表情达意非常充分。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