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劝学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0.1劝学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4 09:33: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1张PPT)
劝学
《荀子》
劝学
劝学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课程导入
01
掌握文常与字音字形
作者简介
荀子,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名况 ,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荀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有积极意义。
荀子
(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
作品简介
《荀子》一书共有三十二篇,是汉代刘向编定的,原称为《孙卿书》、或《孙卿子》。 一般认为,书中前二十六篇为荀卿自著, 《大略》以下的六篇是门人纂辑的荀子语录
《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说理性散文,它在论述道理时巧妙运用大量比喻,且多为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浅近贴切,劝勉人们用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是门人纂辑的荀子
荀子,名____,战国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他是先秦__________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
《劝学》是一篇________散文,是《荀子》的开篇之作。“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儒家学派
说理性
劝勉、鼓励
小试牛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zhòng
róu
gǎo
cān xǐng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xìng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kuǐ
qí jì
qiè
小试牛刀
1.下边划线的字,字形、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 (róu)以为轮 金就砺(lì)则利 智(zhì)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bào) 须臾(yú) 驽(nú)马
C.善假(jià)于物 跬(kuǐ)步 金石可镂(lòu)
D.跂(qì)而望 骐骥(jì) 爪(zhǎo)牙
D

jiǎ


(6)跬步( )
(7)骐骥( )
(8)驽马( )
(9)须臾( )
(10)舆马( )
牛刀小试
(1)靛青( ) 
(2)蓼蓝( )  
(3)槁暴( )
(4)砺石( )
(5)舟楫( )
答案
(11)二螯( )
(12)蛇鳝( )
(13)跂而望( )
(14)锲而不舍( )
(15)金石可镂( )
diàn
liǎo
ɡǎo


kuǐ
qí jì



áo
shàn

qiè
lòu
02
掌握文意与主旨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翻译: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本段内容:
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2.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青,取之于蓝】靛(diàn)青从蓝草种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草名,叶子可提取靛青。状语后置句: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青于蓝】比蓝草颜色深。状语后置句: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中绳】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
【 以为轮】 通“煣”,动词使动用法,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虽有槁暴】 有通“又”。暴通“曝” , 晒干。
【挺】直。
2.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翻译: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受绳】经过墨线比量。
【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
【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接近,靠近。砺,磨刀石。
【日参省乎己】日,名词做状语,每日。对自己检查、省察。参,检验。省,省察。乎,相当于“于”。
【知】同“智”,见识。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翻译: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找一找
本段作者运用了哪些比喻句,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学习的
意 义
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
以为轮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则知
明而
行无
过矣
提高
改变
(5喻)
本段内容:
论述了学习在改变人的素质、提高人
的智力方面的重大意义。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跂】踮起脚后跟。
【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疾】劲疾。 【彰】清楚。
【假】借助。 【舆马】车马,这里指车子。
【利足】善于奔走。 【致】到达。
【能水】善于游水。水,名词做动词,游泳。
【绝】横渡。
【生非异】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通“性”,天性。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翻译:我曾整天空想,(结果)不如片刻学习所得(的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结果)不如登上高处能够见得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找一找
本段作者运用了哪些比喻句,说明学习要“善假于物”。
学习的作用
(5喻)
弥补不足
跂而望
不如登高
结论:
善假于物
登高而招
顺风而呼
假舆马
假舟楫
见者远
闻者彰
致千里
绝江河
本段内容:
论述了学习必须善于借助外物。
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兴焉】在这里兴起。兴,起。焉,兼词,相当于“于此”。下文“生焉”的“焉”同此。
【神明】非凡的智慧。 【圣心】圣人的心怀。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
【骐骥】骏马。
【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走十天。驾,一天的行程。
【功在不舍】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舍,停止,止息。
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翻译: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就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锲】刻。 【镂】雕刻。
【上、下】名词做状语,向上、向下。
【埃土】泥土、尘土。
【黄泉】底下的泉水。
【一】数词活用做形容词,专一。
【六跪】蟹的六条腿,“六”应该是“八”。
【螯】蟹钳。【躁】浮躁,不专心。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翻译: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寄托身体以生存,这是因为心思浮躁不专一的缘故。
找一找
本段作者运用了哪些比喻句,从正反两面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10喻
专心2喻
正面设喻
反面设喻
对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对比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对比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对比
积累
4喻
坚持4喻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结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本段内容:
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提出了学习应该
采取的态度和方法。
回 顾
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的意义学不可以已
学习的作用
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
学习的方
法和态度
积土成山
积水成渊
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
以为轮
金就砺则利
登高招
顺风呼
假舆马
假舟楫
骐骥和驽马——恒心
锲而不舍和锲而
舍之——耐心
蚓和蟹——专心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文章主旨:
全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
运用大量比喻,分别从学习的意义、
学习的作用、以及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等方
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重
要性。
03
文言常识梳理
(1)通假字
① 使之然也:
②虽有槁暴: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④君子生非异也:
答案
通“煣”,使弯曲
通“又”
通“智”,智慧
通“性”,资质、禀赋
答案
①生
君子生非异也:
蛟龙生焉:
(2)一词多义
②一
骐骥一跃:
用心一也:
③利
非利足也:
金就砺则利:
名词,通“性”,资质、禀赋
动词,生长
数词,一
形容词,专一
形容词,敏捷、快
形容词,锐利、锋利
答案
④明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而神明自得:
⑤于
青,取之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善假于物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受任于败军之际:
黄鸟于飞:
形容词,明达
名词,智慧
介词,从
介词,表比较
介词,引入动作的对象,向
介词,表被动
介词,在
动词词头,不译
答案
⑥而
蟹六跪而二螯: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吾尝终日而思矣/顺风而呼: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表并列,和、与
表顺承,于是、就
表递进,并且、而且
表转折,然而、可是
表修饰
表假设,如果
(3)古今异义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
今义: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
今义:
③声非加疾也
古义:
今义:
答案
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学问广博精深。
验、检查。
参加,参考。
强,文中指声音宏大。
疾病;快。
答案
④假舆马者
古义:
今义:
⑤金就砺则利
古义:
今义:
⑥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
今义:
借助,利用。
与“真”相对。
金属制的刀剑等。
金银。
爪子和牙齿。
爪和牙是猛禽、猛兽的武器,比喻坏人的党羽。
答案
⑦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
今义:
⑧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
今义:
蟹腿。
两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
容身,托身。
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答案
(4)词类活用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故木受绳则直:
⑥用心一也:
名词作状语,每天
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形容词用作名词,高处
形容词用作动词,变直
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答案
3.特殊句式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蟹六跪而二螯:
判断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
被动句,语意被动
省略句,省略谓语“有”
(1) 下列相关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木受绳则直受:受到
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疾:强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假:借助
D.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备:准备
【答案】D
【解析】D.“备”,具备,具有。
(2) 下列语句画线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B.①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② 蚓无爪牙之利
C.①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②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①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② 用心一也

【答案】D
【解析】A.① 连词,表转折;② 连词,表修饰;
B.① 助词,的;② 定语后置的标志;
C.① 兼词;② 语气词;
D.都表陈述语气。
(3) 下列画线的词,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非蛇鳝乏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答案】A
【解析】B.“神明”在文中的意思是“人的智慧”,今天的意思“神灵的总称”;
C.“爪牙”,在文中的意思是“爪子和牙齿”,今天的意思是“坏人的帮凶”;
D.“寄托”,在文中的意思是“寄身”“安身”,今义是指把理想、感情等放在某人或某事上。
(4) 下列语句中分别能表明学习需要"广泛积累”"持之以恒"的一组是(  )
A.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B.①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②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C.①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②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D.①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②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答案】C
【解析】A.都表明“广泛积累”;
BD.① 谈的是学习需要借助外物;
只有 C 符合题干要求。
(5)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为喻,来说明任何人通过发奋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随著作者举例的连续拓展和手法的不断变换,文章形成了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了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D.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仍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C
举例改为比喻
(6) 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③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答案】①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且行动上不会犯错误了;
②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
③ 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对比阅读
文言实词推断法:
(1)语境推断法
(2)语法分析法
(3)类词对应法
(4)以今解古法
(5)联想对照法
文言实词推断法:
(1)语境推断法:将不知道的实词看作一个“代码”,借助上下文语境做出符合逻辑的推断。
(2)语法分析法:根据词语在句中担当的成分判断词性,进而推断意义。
(3)类词对应法:利用结构相似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短语,来推断位置上对称的词语含义。
(4)以今解古法:成语是汉语中的活化石,可以根据
成语中的实词意义来推断古意。
(5)联想对照法:联想教材中意义相对应的实词,比
照异同,推断文中实词意义。
例题
李台州传 [宋]杨万里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___?”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譬之, 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
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问其里若姓。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也。”宗质起敬,谢曰:“某皇恐,上忤阿婆。愿霁怒,试言之,何害?恐或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媪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言。”宗质力恳请,忽曰:“我姓展。”宗质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媪曰:“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质拜曰:“然。”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泣下。
宗质负其母 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母以高年终,宗质亦白首矣。
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觌姻家也。觌无子,子台州之子。” 予一见不敢再 ,亦未知其孝。
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
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选自《杨万里集笺校》)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 罹:遭遇
B.愿霁怒 霁:停止
C.除知台州 除:罢免
D.终身饮恨 饮:含着
【答案】C
除:授予官职。
2.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B.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C.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D.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答案】B
重点注意“失母”“求母”和“母存”的三个层次,同时注意“而”“或”的并列结构。
3.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李台州“至孝”的一组是
①既长,仕所至必求母
②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
③某倒囊钱为阿婆寿
④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
⑤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
⑥觌无子,子台州之子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①⑤⑥ D.②④⑥
A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
(2)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
(3)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
(1)季思任期已满,向东而下,所经过的地方李台州仍然这样,始终没有找到。
(2)宗质站起来向她作揖请她坐下,用主客之礼礼待她。
(3)像李台州,他的事迹难道和朱寿昌有什么不同吗?这不就是所说的至孝和神明相通吗?
真题演练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遗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
真题演练
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
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
真题演练
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徽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真题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精神端审审:审视 B.以文义赏会会:聚会
C.恭谨过常 过:超过 D.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 使:派遣
【答案】A
A.句意:风采充溢,但却端庄谨慎。审:谨慎。解释错误。
B.句意:因赏析文义而聚会。会:聚会。解释正确。
C .句意:恭敬小心,超过常人。过:超过。解释正确。
D.句意:派二卫千人营办丧事,一直到葬事完毕。使:派遣。解释正确。
真题演练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所继叔父混见/而异之/谓思日/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所继叔父混/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所继叔父混/见而异之谓/思日/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所继叔父/混见而异之/谓思日/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答案】B
真题演练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叔”,即父亲的堂弟,《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的“从弟”,即堂弟。
B.“乌衣巷”是晋代王谢两家豪门大族的宅第,在本文中喻指家世显赫。
C.“姻亲”是以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与“血亲”关系不同。
D.“母忧”是指母亲故去,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答案】B.“在本文中喻指家世显赫”错,原文是“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可见本文中的“乌衣巷”就是地名。
真题演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答案】(1)进门见到这么齐整的家境,没有谁不感慨叹息,甚至有人为之流泪,深为谢弘微的德义所感动。
(2)而谢曜则喜欢评议人物,每当谢曜在言谈中涉及别人时,谢弘微就常用别的话题岔开。
谢谢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