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阅读专题1】立场与背景:关注论述文的针对性》教学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阅读专题1】立场与背景:关注论述文的针对性》教学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9 09:50: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阅读专题1
立场与背景:关注论述文的针对性
学习目标
在联系文章写作背景、把握文章主要观点的基础上,关注并探讨论述文的针对性特点。
深入理解论述文所具有的针对性特点内涵,体悟论述文针对性之重要。
1.熟读并思考这四篇文章分别阐述了怎样的观点。
2.班级内同学分成四大组,各组按所给篇目查找有关写作背景资料,整理制作成PPT,并确定一名主讲人,在课堂展示介绍。
预习任务
目录
任务一 厘清写作背景,明确主要观点
01
任务二 知识梳理,温故知新
02
任务三 内化知识,深入体悟
03
任务一 厘清写作背景,明确主要观点
活动探究
请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交流预习作业,集体讨论并明确各篇文章的主要观点。
示例:
篇目 写作背景 主要观点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19世纪90年代,一些资产阶级理论家大肆歪曲、攻击和篡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他们或鼓吹思想、理性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否定经济条件归根到底具有决定性作用;或者宣扬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唯一积极的因素,
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归根结底制约着历史发展”;
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
篇目 写作背景 主要观点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否认上层建筑的作用,进而达到解除无产阶级思想武装,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这些谬论,在德国大学生中引起了思想混乱。恩格斯于1894年1月25日写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回信就是为了澄清这些错误思想。
但“它们又都相互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经济不是制约历史发展和上层建筑的唯一因素。
(续表)
篇目 写作背景 主要观点
《改造
我们的
学习》
为了端正党的作风,清算左、右倾的思想影响,提高党的战斗力,党在1941年发动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对全党和全体干部主要针对学风、党风、文风进行了一次深刻的马列主义思想教育。这一期间,毛泽东先后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报告,作为整风运动的指导性文件。
要改造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
强调“理论和实际统一”,“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
(续表)
篇目 写作背景 主要观点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1963年5月2日至12日,中共中央在杭州召开总结“四清”运动试点经验的小型会议,讨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问题会议讨论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前十条》)。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续表)
篇目 写作背景 主要观点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5月20日,中共中央印发了这个文件。在发布前,毛泽东同志在这个文件前面加写了具有前言性质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大段内容,提出应当对我们的同志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
(续表)
篇目 写作背景 主要观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延续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党面临着思想、政治、组织等各个领域全面拨乱反正的任务。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
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它既具有绝对的意义,又具有相对的意义;
(续表)
篇目 写作背景 主要观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但是,这一进程受到“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错误方针的严重阻碍,党和国家的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局面。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应运而生。
凡经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或是不符合实际的东西,就应该改变,不应再坚持。
(续表)
任务二 知识梳理,温故知新
问题探讨
这几篇文章或阐释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或论述学风改造问题和正确思想的来源,或阐述真理的检验标准,都具有强烈的针对性。联系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学习任务中的“议论要有针对性”内容,讨论:怎样理解议论的针对性?
何谓针对性?
就是“有的放矢”,就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宋代学者叶适在《水心别集》中提到:“论立于此,若射之有的也。或百步之外,或五十步之外。的必先立,然后挟弓注矢以从之。”这个“的”可以理解为“背景意识”,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议论是针对时下存在的问题或现象而发声:也可以理解为“立场意识”,议论就是要针对立场观点展开深入分析;亦可以理解为“读者意识”,针对读者的情况选择内容,调整表达方法。
任务三 内化知识,深入体悟
活动探究
根据论述文针对性特点,结合这四篇文章整体分析探究——文章是怎样有针对性地展开议论的?分四人小组讨论,并作课堂交流。
明确:
1.联系之前的写作背景介绍可以看出,这几篇文章的作者都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一文中,针对当时一些资产阶级理论家大肆歪曲马克思观点的恶劣行径,恩格斯就明确指出“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并不像人们有时不加思考地想象的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
《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分别写于延安整风运动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以及社会主义建设面临重大历史转折的时候,是针对社会上存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分离的情况而发声的。
2.从议论的立场来看
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重要创立者之一,也是国际工人运动的领袖,面对资产阶级理论家的歪曲和挑战,他借回信的机会,针对博尔吉乌斯信中的三个问题作出有力的回应,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
另外三篇文章都是从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这一立场出发,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的原理,用到中国来,只是行动的普遍性指南,不是教条”。
3.针对读者情况,四篇文章议论分析时都具有明确的“读者意识”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一文是写给大学生的回信,文章用词严谨,思维缜密,选用的论据如“流体静力学”“恺撒”“拿破仑”等都是当时德国大学生所熟悉的事例,深入浅出。
毛泽东的两篇文章是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既引入了鲜活灵动的口语,又运用了富有表现力的成语、俗语、对联等,文章说理透彻又通俗明白。
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善于运用经典理论文献和典型事例展开论述,富于思辨性。
课后作业
深入研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领悟其思想精髓。假设你是当年(1978年)理论宣传队的一员,接到下乡宣传“解放思想”的任务,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