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阅读专题2
概念与观点:概括论述文的观点及思想
学习目标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会通过寻找核心观念把握作者观点立场;
理清中心观点与其他观点的关系;
感受文章深刻的理论性和思想性。
借助网络媒体,寻找20世纪50年代的《人民日报》,比较它与如今的《人民日报》在专业术语运用上有何不同。
找出课文中带有鲜明政治色彩的术语,借助网络查找这些术语的内涵。
思考议论文论题与论点的区别,回忆学过的议论文,看看哪些以论点为题,哪些以论题为题。
预习任务
重拟标题,比较拟题与原题的差异。
选取《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改造我们的学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的任一篇,试着删去其中某些段落,或者调换段落前后位置,看看文章会发生什么变化。
第二课时
目录
任务一 理解标题,领会写作意图
01
任务二 条分缕析,体会理论深度
02
03
任务三 异同辨析,了解论点类型
任务一 理解标题,领会写作意图
文章的标题有时会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正确理解标题的含义有助于我们了解写作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本身。
1.《改造我们的学习》,“我们”指谁?
明确:这是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我们”是指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作者要回答什么问题?为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
明确:作者要回答“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当时面临“解放思想”,冲破“两个凡是”下的个人崇拜,重新确立“实事求是”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关键历史时期。
3.小组讨论:课文标题“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编者后加的,有人拟将题目改为“经济关系”或者“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经济关系”,请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
恩格斯回信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说明“经济关系”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要纠正对马克思主义经济观点的歪曲,纠正“经济决定一切”的错误观点。因此,以“经济关系”为题,恩格斯在信中的很多观点就不能被包含进去。
以“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经济关系”为题,强调了经济关系在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正好和“经济决定一切”相应和,不能突出其他因素比如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以“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为题,能够最大限度地包含恩格斯在回信中提到的各种观点,为恩格斯留出最大限度的立论空间。
4.探究:《改造我们的学习》是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仔细阅读这份报告,提到“研究”的次数远远高于“学习”,那又为何要选用“学习”一词作为标题?
明确:
“研究”是“学习”之后的事情。
“研究”在这里更多是指研究中国现状,研究中国实际,研究中国革命;“学习”在这里更多是指学习马列主义。
在文中,党员干部的学习是有明确的目的性的,即学习马列主义,用来研究中国革命、指导革命事业取得胜利。毛泽东在报告中明确指出没有人研究中国革命实际,是学习马列主义出现了问题,是党员干部的“学习”出现了问题。
任务二 条分缕析,体会理论深度
1.《改造我们的学习》的第二部分讲到了三方面情形,作者将其归为“主观主义的作风”,为什么在第三部分又重点论述了主观主义的态度?
明确:
第二部分主观主义的作风主要是指党员干部在学习、研究当中表现出来的不良作风,第三部分主观主义态度主要是指党员在具体工作中也就是在具体革命行动中体现出来的态度。指出并纠正革命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是报告的最主要目的。
同时,第三部分反复讨论主观主义的态度,也是在和下文马列主义的态度作对比
2.除引论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分成四个部分,请你说说这四个部分对于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回答了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说明以实践为标准不会削弱理论的重要性,其目的是为了强调这一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
用革命导师的事例,其目的是进一步强调观点的正确性
强调“发展性”,用发展的观点来突破“四人帮”给人们设置的“理论禁区”“思想禁区”,达到解放思想的目的,这也是写作本文的直接目的。
任务三 异同辨析,了解论点类型
在《改造我们的学习》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最后,作者都提出了主张,即“怎么办”。前者专门分章列出,后者附在第四部分结尾,说说它们的区别,思考产生区别的原因。
《改造我们的学习》文末作者分条罗列,详细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末,作者简略地提出要认识、研究新问题。
明确:
《改造我们的学习》属于行为型论点,落脚点在“改造”这一行为。论点不仅仅是需要分析认识的对象,也是需要解决的对象。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属于认识型论点,落脚点在对“标准”的认识。论点往往只是作者认识分析的对象。
原因:
课后作业
阅读《义理、考据和辞章》(胡绳),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义理”“考据”“辞章”在文中的内涵。
2.概括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
答案提示
1
本文提出了写文章的三大要求:
观点和材料必须统一;
支持观点的材料必须准确、具体、翔实;
文章的形式关联着作者的思想作风,要追求生动、形式多样。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