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阅读专题3
思路与逻辑:梳理结构,分析论述逻辑
学习目标
在了解论述的针对性、把握文章核心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研读《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7篇论述文。
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画出这些论述文的结构思路,体会论述文缜密的逻辑思维。
整理新旧知识:复习学过的论述文结构及论证结构的基本知识,使用关键词在“百度百科”上查阅读并归纳“思维导图”的特点及作用。
梳理论述思路:选择本单元的两篇课文,用思维导图画出论述文的结构思路图,能说出论述文结构的基本模式。
分析论述逻辑:结合本单元的两篇课文,通过思维导图展示作者的论证过程,能说出使论证缜密的有效对策。
预习任务
第一课时
导入
恩格斯在《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这篇课文的结尾处写了这样一句话:“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而要把握总的联系。”其意是强调把握文章核心观点和结构思路的重要性。这一节课我们在初步把握课文论述观点的基础上,梳理论述结构,把握论述文常见的结构模式。
目录
任务一 整理新旧知识,了解论述结构与思维导图
01
任务二 运用思维导图,提炼结构模式
02
任务三 群文对照阅读,把握结构变式
03
任务一 整理新旧知识,了解论述结构与思维导图
活动1:理一理学过的论述文的结构模式及论证结构知识。
明确:论述结构思路,包括论述文总体的结构思路
和具体的论证结构。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引论
本论
结论
重点
是论证说理的主体部分。
论述文常见的论证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等。论述文的结构模式可以看作是一种层进式的论证结构,根据论证的需要,作者常常综合运用各种论证结构。
活动2:说一说思维导图的特点及其与论述文结构的关系。
明确:思维导图是以图解的形式或网状的结构,组织、优化和输出信息的思维工具。
思维可视化
思维激发
思维整理
非线性思维
手段
目的
思维特征
思维导图作为可视化工具,可以图解论述文的结构层次,如并列式、对照式及层进式等。借助思维导图来展示论证结构,能使得论证结构清晰可视,一目了然。
活动3:熟悉几种常用的思维导图模型。
名称 功能 图示
展示各种顺序、过程、步骤,适合递进式结构。
流程式导图
1
2
3
揭示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适合总分式结构框架。
圆框式导图
名称 功能 图示
揭示事物发展过程的复杂原因,适合层进式、并列式、对比式结构。
鱼骨式导图
揭示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复杂因素,适合并列式、总分式等结构。
云朵式导图
(续表)
任务二 运用思维导图,提炼结构模式
活动1:分析《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的论述思路,并画出结构图。
示例:《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毛泽东针对认识论根源上的唯心主义观点,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问题的哲学文章。文章篇幅不长,只有一个段落,但是论述思路清晰、严密,符合论述文的结构特点。
从开头到“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为序论部分,回答开头提出的核心问题,提出中心论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到“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为本论部分,具体论述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过程和规律,阐述人的正确思路的形成过程;
最后一部分为结论,联系实践,指明学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意义。
序论(提出问题)
可用流程式结构图梳理: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本论(提出问题)
结论(解决问题)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认识的第一过程
认识的第二过程
认识的第三过程
学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意义
活动2:分析《改造我们的学习》的结构特点,用思维导图画出其结构图。
示例:《改造我们的学习》是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时期,针对党内的主观主义学习作风,撰写的一篇观点鲜明、结构清晰的理论文章。全文由一个引言和四个部分组成。从论述文的结构思路来看,第一段为引论,提出论点,即“我主张将我们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革一下”。第一、二、三部分为本论,即分析论证的过程,具体阐述改造的理由。
这个部分从三个角度来阐述,第一角度是肯定成绩,指出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结果;
第二个角度是指出存在的缺点、具体的表现及其危害,从反面强调改造我们学习的必要性;
第三个角度承接上述两个角度,聚焦两种学习态度进行正反对照,进一步强调改造我们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文章的第四部分是结论,提出具体的建议。结构图如下:
引论
本论
结论
改造我们的学习
马列主义态度
(正)
肯定成绩
(正)
指出缺点(反)
主观主义作风
(反)
提出
建议
任务三 群文对照阅读,把握结构变式
活动:
比较《修辞立其诚》和《怜悯是人的天性》结构的异同,分别画出段落结构图。
示例:
《修辞立其诚》:第1段是引论,引出观点“修辞立其诚”;第2~8段为本论,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2~6段,阐明“是什么”,具体分析“立其诚”的三个内涵;第二层次是7~8段,分析“为什么”,为什么要“立其诚”?因为它符合唯物主义原则:第三层次是9~10段,指明“怎么办”,针对现实问题,指出要端正学风,要“说真话、讲实话”。第11段为结论,总结全文。
《怜悯是人的天性》:第1段为引论,从自然状态中的人谈起,提出“天性”和“美德”的话题,为下文展开论述作铺垫。第2~4段为本论,先批驳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破中有立;然后正面阐述观点“怜悯是人的天性”。第5段是结论,阐述怜悯心的作用。
两篇文章逻辑严密,层次清晰,都有引论、本论和结论的基本框架;不同之处在于本论部分,《修辞立其诚》采用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递进式结构,而《怜悯是人的天性》采用了先破后立的并列结构。
1引论
2~6是什么
7~8为什么
9~10怎么办
本论
11结论
修辞立其诚
怜悯
是人
的天性
1引论
2以破为主
3~4以立为主
本论
5结论
论述文是针对某一具体的话题提出观点、陈述理由并运用可靠的材料加以阐释,让他人信服或采取行动的话语方式。因此论述文的基本结构是引论(提出问题——是什么)、本论(分析问题——为什么)和结论(解决问题——怎么办)三个部分。其中本论部分是全文核心部分,根据论述需要,可以采用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及递进式结构等。利用思维导图可以使论述文的结构思路可视化。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