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测试】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层训练B卷(提升篇)-(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单元测试】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层训练B卷(提升篇)-(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2.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9 11:13: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测试】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分层训练B卷(提升篇)
1.看拼音,写词语。
(1)ɡuā pénɡ( )的角落里长有不少tái xiǎn( )。
(2)妈妈给她买了一件有袖筒的雨衣,不是那种dǒu penɡ( )式的。
(3)cǎo pínɡ( )上忽然传来孩子们的jiào rǎnɡ( )声和bènɡ bènɡ tiào tiào ( )的脚步声,吓得蜗牛连忙suō huí( )了脑袋。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四个错别字,并将改正后的字写在表格中的对应位置。
瓜朋 节衣宿食 割谷 瀑布 草苹 顿肉
错别字 __ __ __ __
正确字 __ __ __ __
3.亮亮同学总是固执地认为,写作就应该是随心所欲的。他常常提笔就写,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结果总是文不对题。如果用一句古文来告诉他写作要先立意的重要性,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B.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C.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D.文章之道,必先立本,本丰则末茂。
4.下面是一位同学围绕“球迷老爸”这个题目选的材料。请你判断一下,哪些材料可以用来表达中心意思?在后面的括号里打“√”。
(1)一有时间就约上叔叔踢球。 (   )
(2)组建自己的球队。(   )
(3)每天熬夜修改工作方案。 (  )
(4)收集整套的自己喜欢的球队的队服和手环。 (   )
(5)一到世界杯就半夜起来看球赛直播。(   )
(6)经常带“我”到外面吃饭。(   )
5.《夏天里的成长》为我们介绍了一些北方农谚:“六月六,看谷秀”“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农业的谚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句子天地。
(1)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照样子,写一写月光下的校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草长,树木长,( )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用恰当的关联词填空)
7.下面的语段中有两处语病、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和一个错别字,请进行改正。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享有盛名。书中虽然塑造了唐僧、孙悟空等众多人物形象,但是内容生动有趣,让人爱不失手。
_________
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8.“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的意思是写文章应以写作技巧为宗旨,而不以立意为根本。 ( )
9.在围绕一个意思进行表达时,要将重要的部分写得详细、具体些,这样才能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
10.《夏天里的成长》一文是围绕着“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句话来写的。( )
11.《盼》一文紧扣“盼”字,具体写了“我”放学路上惊喜地发现下雨了,兴冲冲地跑回家,想借买酱油的机会穿上新雨衣,却未能如愿……这些具体生动的描写,让读者对“盼”的心情感同身受。 ( )
12.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夏天里的成长》是________写的。课文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中心句引领全文,以“____________”点明夏天事物成长的特征,分别从________的生长,山河大地、铁轨、柏油路等事物的“长”,以及____________三个方面进行具体描写。
(2)《盼》这篇课文的作者是________,文章紧扣“____”字,具体写“我”放学后好不容易盼到下雨,回到家后想借买酱油的机会穿新雨衣,却没能如愿,此时“我”的心情是________的;第二天早晨,走出家门发现下雨了,“我”的心情又是________的。
13.综合实践。
近日在网络和微信上热传着这么几句“诗词”:少壮不努力,长大玩手机;春眠不觉晓,醒来玩手机;举头望明月,低头玩手机;商女不知亡国恨,一天到晚玩手机;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玩手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天到晚没完没了玩手机。
对此,你有什么想法?把你的想法写出来,不少于4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厦门市区快1线公交车站牌,完成练习。
1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快1线自起点到终点一共有28站。
B.站牌显示快1线公交车是从第一码头开往厦门北站的。
C.乘坐快1线公交车,从第一码头站到思北站需支付4元。
D.小明家住思北,要去高崎机场的T4候机楼,可以乘坐快1线公交车。
15.从“火车站”乘坐快1线到“中科院”要经过(  )站才能到达。
A.15 B.16 C.17 D.18
16.快1线第一码头首班车的发车时间是__________,末班车的发车时间是__________。
17.现在时间是上午八点,家住华侨大学的李明想从家里出发坐快1线公交车去市行政服务中心办理业务,他可以在这个站牌下等车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
夏之韵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①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②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________,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   )着事物的终结。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   )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   )下,蓬蓬勃勃,向秋的终点做着最后的(   )。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紧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着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金黄的夏季。
18.请选择恰当的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标志  标记 迸发  爆发 蒸发  蒸腾  冲刺  冲击
19.读短文第1自然段,完成练习。
(1)第①句从________的角度,写出了夏天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句从________的角度,写出了夏天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下面最适合填在短文第2自然段横线上,并能体现这一段的中心意思的一项是(  )
A.夏天是充满生机的 B.夏天是多姿多彩的
C.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D.夏天的旋律是富于变化的
21.用“  ”画出短文的中心句,并说说短文围绕这个中心,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作者说,文人笔下多是“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这个观点并不正确。请试着写出两句古代文人描写夏天的诗句来反驳作者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夏季“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结尾处又写作者“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金黄的夏季”,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下列对短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是(  )
A.第2自然段中“你看”以下的部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夏日田野的磅礴气势。
B.第3自然段由景及人,通过写农民的勤劳忙碌,表明了夏天的生机勃勃。
C.第4自然段结尾既揭示了本文的主旨,又与文章开头照应。
D.这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主要通过对田野的景象和虚拟的场面描写,并辅以议论来抒发感情。
25.习作天地。
你的生活是什么滋味的呢?酸、甜、苦……请选择其中一两种滋味,写一写。
要求:(1)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选择不同的事例来写,选取的事例一定要是真实的,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2)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瓜棚 苔藓 斗篷 草坪 叫嚷 蹦蹦跳跳 缩回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词语。
解答本题,首先要仔细拼读拼音,然后写出对应的词语,写完后结合语境再读一读,看看是否写正确,书写时要注意规范和美观。
注意:“篷”、“嚷”两字的字形。“斗篷”的“篷”,是上下结构,上面是部首“竹”。“嚷”笔画较多,要仔细观察书写。
2. 朋 棚 宿 缩 苹 坪 顿 炖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易错字。
瓜朋——瓜棚:指种瓜的棚架。
节衣宿食——节衣缩食:指省吃省穿。形容节俭。
草苹——草坪:平坦的草地。
顿肉——炖肉:菜名;把肉放入大锅中煮熟。
3.D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理解、名言理解。
选项A出自唐代颜真卿的《劝学诗》,句意: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少年时代要知道发愤苦读,勤奋学习。全文: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选项B出自唐代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句意:先后读熟万卷书籍,写起文章,下笔敏捷好像有神。全文: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颂佳句新。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选项C是国画大师李苦禅的一句名言。意思是是小鸟如果想展翅高飞,那就先要学会如何振动自己的翅膀;人如果想上进,就要多读书,读好书,丰富自己的知识。
选项D这是明末清初魏禧写的,意思是写文章必须先确立中心,好像树木一样,它的根深,枝叶也就茂盛了。出自清·魏禧《答蔡生书》。
根据句意,可判断选项D更恰当。
4.(1)√ 
(2)√ 
(4)√ 
(5)√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结合习作主题选择素材的能力。
完成此类题目认真分析题目中所给材料的主题及素材,然后进行判断。要注意抓住“球迷老爸”来选材,表现出爸爸作为球迷的样子。
“球迷”是指球类运动的狂热爱好者,通常指观众而不是参加者。由此可知“一有时间就约上叔叔踢球”、“组建自己的球队”、“收集整套的自己喜欢的球队的队服和手环”、“一到世界杯就半夜起来看球赛直播”可以作为“球迷老爸”的写作材料。而“每天熬夜修改工作方案”、“经常带‘我’到外面吃饭”与“球迷”所表达的中心意思无关,故在(1)、(2)、(4)、(5)后面打“√”即可。
5.谷雨前后,种瓜点豆;春雷响,万物长。
【详解】此题考查的是谚语,需要我们平时的积累。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意思是谷雨前后是播种移苗,种瓜点豆的最佳时节。
“春雷响,万物长”“春雷响,万物长”意思是:春雷来到,春天就到了,万物复苏,新的一年就来了。这句谚语说的是惊蛰节气。
6. 月光照在田径场的草坪上,草坪像披上了一层银色的纱衣;月光照在教学楼前的桂花树上,桂花树上就像跃动着一个个轻盈的小精灵。 因为 所以
【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
(1)照样子写月光下的校园。
分析例句:“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也就是说学生要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写一写月光下的校园。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以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喻体、比喻词。
写的时候可以想象月光照在校园的样子,想象校园中的事物都分别像什么。例如:
月光照在操场上,操场像披上了一层银色的纱衣;月光照在教学楼前的白杨树上,白杨树像披上银装守卫校园的战士。
(2)关联词一般分转折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等。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意义上有密切联系的句子组合在一起,叫复句,也叫关联句。复句通常用一些关联词语来连接。
“草长,树木长”与“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草,树木是山的一部分,草长,树木长才使得山也变得丰满起来,分句之间是因果关系,前句是因,后句是果,因此要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为……所以……”连接。
7.《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享有盛名。书中不仅塑造了唐僧、孙悟空等众多人物形象,而且内容生动有趣,让人爱不释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修改能力。
修改病句,要找出病因。首先从语法入手,找出句子的主干,看成分是否残缺,搭配是否得当,语序是否合理,意思有无重复;其次,语言表达合不合事理;最后再从语言习惯、感彩等方面仔细推敲,逐一分析。
通过阅读语段,句中“西游记”是一本书,应把双引号改为书名号;
句子“《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成分残缺,应在“四大名著”后面加上“之一”;
句子“书中塑造了唐僧、孙悟空等众多人物形象”与“内容生动有趣……”之间是递进关系,应用上表示递进的关联词“不仅……而且……”,即把“虽然……但是……”改为“不仅……而且……”。
句中“让人爱不失手”的“失”用词错误,应改为“释”。据此进行改正即可。
8.×
9.√
10.√
11.√
【分析】8.本题考查写作方法。题目叙述错误。“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的意思是写文章应以立意为宗旨,不能以写作技巧为根本。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最核心的便是立意。
9.本题考查写作方法。题目叙述正确。写文章要详略得当,重要的部分要写的详细、具体,不重要的部分可以略写。
10.本题考查课文理解。题目叙述正确。夏天的成长是围绕“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句话来写的。夏天里的成长是围绕“生长”这个词来写的。
11.本题考查课文理解。题目叙述正确。《盼》一文紧扣“盼”字,将“我”放学后好不容易等到下雨,兴冲冲跑回家,想借买酱油的机会穿上新买的雨衣,却未能如愿的情景描写得十分详细,也使读者感同身受。
12. 梁容若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迅速生长 动植物 孩子的成长 铁凝 盼 失落 高兴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作家作品的识记能力。
根据内容做题,这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学生平时注意养成阅读课文内容,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1)《夏天里的成长》是一篇散文,作者是梁容若。课文用简洁朴素、清新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夏天万物都在生长的自然现象。开篇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中心句引领全文,以“迅速生长”点明夏天事物成长的特征,分别从动植物的生长,山河大地、铁轨、柏油路等事物的“长”,以及孩子的成长三个方面进行具体描写。结尾点明中心,收束全文。启迪我们:人要把握时间,尽量地用力地长。据此完整填空即可。
(2)《盼》这篇课文的作者是铁凝,课文全篇围绕“盼”字,作者以孩子的视角展开,记述了得到新雨衣,渴望下雨到愿望实现,在雨中穿上了新雨衣的故事:即写了“我”放学后好不容易盼到下雨,回到家后想借买酱油的机会穿新雨衣,却没能如愿,此时“我”的心情是失望的;第二天早晨,走出家门发现下雨了,“我”的心情又是兴奋的。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13.玩手机上瘾会严重影响学习,损害身体健康。喜欢玩手机的人大都不喜欢和他人交流,时间久了,性格也会变得孤僻,因此,我们应该少玩手机。
【详解】略
14.C
15.C
16. 5:45 22:15
17.不可以。因为根据站牌上的内容,可知经过这个站牌的快1线公交车起点为第一码头,李华应该去坐终点为第一码头的快1线公交车。
【解析】14.考查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题目中所给文本是厦门市区快1线公交车站牌,认真阅读文本,从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
A.结合快1线公交车站牌可知,快1线自起点到终点站一共有28站。本项说法正确。
B.结合快1线公交车站牌可知,快1线自起点是“第一码头”,终点站是“厦门北站”,即是从第一码头开往厦门北站的。本项说法正确。
C.结合快1线公交车站牌可知,快1线一共有28站,最高票价是4元,说明是分段收费的。而从第一码头到思北只有3站地,不需要支付最高票价的4元。故本项说法错误。
D.结合快1线公交车站牌可知,小明家住思北,去高崎机场的T4候机楼的话可以乘坐快1线公交车。本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5.考查学生信息的提取能力。
结合快1线公交车站牌可知,“火车站”是在第8站,“中科院”是在第25站,由此可知从“火车站”乘坐快1线到“中科院”要经过17站才能到达。
故选:C。
16.考查学生信息的提取能力。
结合快1线公交车站牌可知,快1线第一码头首班车的发车时间是05:45,末班车的发车时间是22:15。
17.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能力。
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阅读文本,从中获取正确信息后解决问题。
结合快1线公交车站牌可知,“华侨大学”在“第一码头→厦门北站”方向的第22站,而“市行政服务中心”在第15站,由此可知家住华侨大学的李明想从家里出发坐快1线公交车去市行政服务中心办理业务,不可以直接在“华侨大学”等车。应该去坐终点为第一码头的快1线公交车。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18.标志 迸发 蒸腾 冲刺
19. 视觉 草木的丰茂 听觉 烦人的蝉鸣
20.C
21.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从事物的变化、色彩的变化及人们的活动三个方面进行了叙述。
22.示例: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3.不矛盾。 前者是猜测历代文人的想法,而后者是表达作者自己的感情。夏季正当春华秋实之间,是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所以作者赞美夏季。
24.D
【分析】18.本题考查词语搭配。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词语含义并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标志”意思是表明特征的记号或事物;表明某种特征。“标记”标志;记号。“迸发”由内而外地突然发出。“爆发”可指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形容突然发作;突然兴起。“蒸发”液体表面缓慢地转化成气体。比喻很快或突然地消失。“蒸腾”(气体)上升,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态形式通过叶子等器官散布到空气中去。“冲刺”跑步、滑冰、游泳等体育竞赛中临近终点时全力向前冲。比喻接近目标或快要成功时做最大的努力。“冲击”强大的水流或其他力量迅猛撞击。也叫冲锋。军事上指进攻的军队快速向敌人勇猛前进,用火力和格斗等手段消灭敌人的战斗行动。第一处填空,和“事物终结”搭配,这里补充词语“标志”。
19.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1)①句是人们看到的场景,是从“视觉”角度进行描写的。通过“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可以分析出,夏天草木丰茂的场景,生机勃勃。
(2)②句是人们听到的,通过“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可以分析出,是从“听觉”角度进行描写的。
2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寻找中心句。
通过第二段关键信息“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可以分析出,夏处于一个交替的季节,充满了变化。作者为了验证这一观点,还描写了麦子刚刚割过后,田间的场景。选项C正确。在判断最适合填在短文第2自然段横线上,并能体现这一段的中心意思的选项时,也可以结合和第三段开头“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进行分析。
21.本题考查寻找文章中心句、文章内容理解。
找文章中心句的方法有很多,比如:1、从题目去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有的题目就是中心句。2、从总起句去找。文章开头的总起句,一般揭示了全文内容,所以就是中心句。3、从结尾上去找。有些文章的结尾,往往总结全文,点明中心。4、从反复句上去找。有的文章为了突出某种意思,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反复出现同一句子,它就是中心句。本文第一句“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是中心句。第一段介绍了从事物的变化角度进行叙述的,第二段从色彩的变化进行叙述的,第三段从人们活动的角度进行叙述的。答题时候,可以逐段分析概括。
22.本题考查句子理解,古诗积累。
答案不唯一,写出的古诗能反驳作者的观点即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出自宋代杨万里《小池》,句意: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全文: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3.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先写出观点(矛盾/不矛盾),接着阐明理由。可以从两个观点的发出者和作者对“夏季”的情感进行分析。
2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托物言志:意思是指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本篇文章并不符合“托物言志”的特点,选项D说法错误。
25.范文:

在我们的校园里,每天都会发生许多的事。有甜的、酸的、苦的、辣的……可是,在我们班里,同学们都喜欢甜的事情,所以,在我们班里,甜的事情总是在发生。
在一个星期四的劳动课上,劳动老师让我们做凉拌菜,我们就开始做起来。我们带的材料可以说是最全的,光材料就摆满了桌子。在我们的想象中,我们的凉菜是很美观的——在南瓜内放入黄瓜、西红柿等蔬菜和香蕉、芒果等水果,在用酸奶浇上图案,美丽的南瓜蔬果就做好了。我们按照想象中的做着。忽然高唱有了个新主意,我们小组的人就乱了,有的想按照原来的计划去做,有的又要按照高唱的注意去做。最后还是高唱站出来,组织了大家,又按照高唱的方法去做,大家开始切水果,切黄瓜,往南瓜做的盅里摆。但是在切水果的时候,我们犯了一个错误,我们把酸奶提前到进去了,还没等往南瓜里放,水果就变成了白色。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往南瓜里放,放完了以后,发现——根本就不用再放酸奶了,因为已经是酸奶水果了。在南瓜里,根本看不出来哪是水果,哪是酱,整个南瓜盅里几乎都成了一团浆糊,无法辨认。我们小组的人无奈的看着南瓜里的酱,不知是谁拿的筷子先尝了一口,赞叹道:“你们别说,这一团浆糊还真好吃。”我们也纷纷尝了一口,我们吃了也赞叹。最后,当我们去拿给老师吃的时候,老师们都赞叹道:“天哪,这是什么东西呀!”我们劝老师吃一块,老师吃了以后,发出了跟我们一样的赞叹。在制作的整个过程里,我们几乎没有停了笑。
这是我们班里的一个“小甜食”其实,我们班里这样的事多得很,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细心体会,就会享受到享受不完的快乐!
【详解】本题考查写话题作文。
本题是以生活的滋味为话题,酸、甜、苦……选择其中一两种滋味写一写。“滋味”的本意是“味道”比喻义是“某种感受”,可以理解为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一些人和事所给你的真切、深刻、难忘的体验和感受,从而启发了你在某方面的认识和收获。必须叙写一个中心事件,或围绕一个中心叙写一组事件,在此基础上生发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题目:自拟(生活的滋味/酸/甜/苦……)
开头:总写生活中有哪些滋味(酸→心酸,甜→开心,苦→难过,辣→刺激),如果以具体滋味来写,也可以在首段点出你要写的滋味,如例文中:在我们班里,甜的事总是在发生。
正文:选择其中一种滋味写一写,举出有关这种“滋味”的事情。①注意写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②注意选材,要详略得当。
结尾: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