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市三年(2020-2022)小升初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5现代文阅读(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德阳市三年(2020-2022)小升初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5现代文阅读(有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9 20:18: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川省德阳市三年(2020-2022)小升初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
05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共11小题)
1.(2020 绵竹市)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腊八粥(节选)
“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1)八儿看到锅里的粥时的表情是    ,我想用成语    来形容他的这样的表情。
(2)选择:下列不属于“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中“一切”的是    。
A.在锅里粉碎的栗子
B.黄焖鸡锅子里的栗子
C.煮得肿胀的饭豆
D.脱了皮的花生仁和锅巴
(3)让八儿感到意外的是    。
(4)此时八儿的头脑里会想些什么?
   。
2.(2020 绵竹市)
梅香(林清玄)
一个有钱的富人,正在自家的花园里赏梅花。
那是冬日寒冷的清晨,艳红的梅花正以最美丽的姿容展露,富人颇为自己的花园里能开出这样美丽的梅花而感到无比快慰。
突然,门外传来敲门的声音,富人去开了门,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在寒风里冻得直发抖。那乞丐已在这开满梅花的园外冻了一夜,他说:“先生,行行好,可不可以给我一点东西吃?”
富人请乞丐在园门口稍稍等候,转身进入厨房,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饭菜,他布施给乞丐的时候,乞丐忽然说:“先生,您家里的梅花,真是非常芳香呀!”说完,他转身走出去。
富人愣在那里,感到非常震惊。他震惊的是,穷人也会赏梅花吗?这是自己从不知道的。另一件震惊的事是,花园里种了几十年的梅花,为什么自己从来没有闻到过梅花的芳香呢?
于是,他小心翼翼地,以一种庄严的心情,生怕惊动梅花似的悄悄走近梅花,他终于闻到了梅花那含蓄的、清淡的、澄明无比的芬芳,然后他的眼睛濡湿了,他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为自己第一次闻到了梅花的芳香。
是的,乞丐也能赏梅花,乞丐也能闻到梅花的香气,有的乞丐甚至在极饥饿的情况下,还能闻到梅花清明的气息。
可见,好的物质条件不一定能使人成为有品位的人,而坏的物质条件也不会遮蔽人精神的清明,一个人没有钱是值得同情的,一个人一生都闻不到梅花的香气一样值得悲悯。
一个人的品质其实是与梅香相似的,是无形的,是一种气息。我们如果光是欣赏花的外形,就很难知道梅花有极淡的清香;我们如果不能细心地体会,也难以品味到一个人隐在外表之内的人格香气。
最可惜的是,很少有人能回观自我,品赏自己心灵的梅香,大部分人空过一生,也没有体会到隐藏在心灵内部极幽微的内心的芳香。
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
现在,让我们一起以一种庄严的心情,走到心灵的花园,放下一切的缠缚,感受从我们内心中流露出的梅香吧!
(1)默读文章,仿照例子完成内容梳理。
(赏梅花)快慰→(赞梅花)    →   感动→(悟梅品)    
(2)富人听了乞丐的话感到震惊,原因有二:其一,   ;其二,   。
(3)文中两次写到富人赏梅花,有什么作用?
   
(4)读了文章,你想到了哪些赞美梅花的诗句?请写出你最喜欢的两句。
   
(5)文章题目“梅香”指的是    。
A.梅花那含蓄的、清淡的、澄明无比的芬芳。
B.一个人精神的清明和隐在外表内部的人格香气
C.既指梅花自身的芳香,也指一个人隐藏在外表内部的人格魅力。
D.一个人身上无形的香气。
(6)在生活中,我们也许并不富有,也常常被人漠视,但我们也有“自己心灵的梅香”,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心灵的梅香”是什么。
   。
3.(2020 德阳)阅读。
作文上的红双圈
1972年的5月,我正上高二。学校里举办“红五月”征文比赛,我投了稿,是一篇很长的作文,题目叫“补考”。
一天上午,我们正在操场劳动,有同学跑过来告诉我:“获奖征文在报栏里贴出来了,有你的!上面打满了红双圈。”那时候,老师们批阅作文,喜欢在认为最好的词句下面画红双圈。我很兴奋,立刻就想去看看,却又矜持,不愿在同学面前显出我的迫不及待。挨到中午,校园里寂静无人时,我像做贼一样地溜到报栏前,傻乎乎地笑着,独自欣赏我的打满了红双圈的作文。我的心怦怦跳着,从头到尾一个个数下来,一共是九十八个红双圈。这就是语文老师给我的评价。
带着红双圈的作文在报栏里贴了很久。一天,县文化馆的同志来到学校,看见了报栏里的这篇作文,就揭下来带走了。不久,我的作文刊登在了县办刊物上。县办刊物送到扬州地区,被地区刊物选中,第二次发表。几经周转,次年,《补考》竟发表在上海一家出版社的正式刊物上。
那时,我已经下乡插队。父亲鼓励我:既有一,何不能有二?于是,我就接着“折腾”,陆续发表了很多小说,成了作家。
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人生有无数条轨道可走,之所以选择了其中的一条,是偶然,更是必然。
永远感谢我的老师,感谢母校的报栏,感谢挂在我生命之树上的红双圈。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举办     立刻     鼓励     感谢    
(2)“我”得知自己的作文在报栏里贴出来,却没有立刻去看的原因是    。
(3)“   ”和“   ”这两个短语写出了“我”在报栏看到自己打满红双圈作文的激动与开心。
(4)“我”的作文经历了4次发表,分别是什么?请按顺序写下来。
   
(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2022 岳阳楼区)阅读。
好奇是成才的催化剂
①远古的某一天,一个猿人由树顶俯瞰大地,出于强烈的好奇心,他尝试着离开了一直居住的大树,来到了地面。这一小小的好奇,完成了人类进化史上的一大壮举。
②又是遥远的某一天,一位法国画家在多次描绘了一种果子之后,出于强烈的好奇,冒着中毒的危险品尝了一下,发现它无比甜美可口。这一小小的好奇,使人们的餐桌上多了一道佳肴——西红柿。
③明代的中国,一个叫万户的人远眺苍穹,出于强烈的好奇心,他坐在椅子上,在椅子周围绑上自制的“火箭炮”想倚其“飞天”。    他以失败告终,   这一小小的好奇,成了人类航天探索第一人。
④无数的事例彰显着一个道理:好奇心对于人的成长、成才有着巨大的作用。好奇,或许是最为神秘而有趣的人类心态之一。它来自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与求知欲,好奇心常与创造力挂钩。出于对一个崭新领域的好奇,于是开始逐步地深入其中,探索、发现、创造,最终完成壮丽的事业,这是许多科学家成才的轨迹。
⑤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最完美和最强烈的情感来自面对不解之谜。”好奇心助人成才,不仅仅因为它能激发人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能催生人对探寻研究、获取知识的热情与信心。正是出于对物质构成的好奇,才有了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正是出于对生物进化的好奇,才有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正是出于对大地资源的好奇,才有了李四光的油田发现;正是出于对苹果落地的好奇,才有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⑥好奇不仅仅对人,甚至对动物的生活成长也有巨大作用。有研究表明,狼是一种好奇心很强的动物,它们对生活环境充满了好奇,因而不断探索,在探索中积累生存经验,最终成了草原、原野上的强者。
⑦当然,好奇心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我们不懂得控制自己,任好奇心泛滥,那就是在任欲望泛滥。灯红酒绿的世界,有太多太多事物让我们好奇。而那炫目的糖衣,掩藏着无数未知的危险。所以,我们一方面要珍惜好奇,珍惜每一瞬诞生的探索欲与创造欲;另一方面又要慎待好奇,有选择地分辨哪些是值得探索的,哪些是不能涉足的。    这样,我们    不致卷入好奇的黑色漩涡,而是使其成为我们成长成才的催化剂。
(1)从下面三组关联词中选出两组,填入文中横线上。
只有……才……;因为……所以……;虽然……但……
(2)本文的观点是    。
(3)因为    ,餐桌上有了西红柿;因为    ,万户成了人类航天探索第一人;因为    ,有了《物种起源》;因为    ,有了万有引力定律。
(4)“这是许多科学家成才的轨迹”中,“这”指什么?
   
(5)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好奇心?
   
(6)你对什么充满好奇?你又想如何解决这个好奇?
   
5.(2021 旌阳区)课内阅读。
表里的生物(节选)
我小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城里没有工厂,所以也没有机器的声音。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有一次,父亲也许看我的样子太可怜了,也许自己有什么高兴的事,①他对我说:“你来,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
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②父亲取出一把小刀,把表盖拨开,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③我心里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但是,过了一会儿,父亲还是把表盖上了。父亲的表里边真是好看。
……
有一回,父亲又把表打开了,我问:
“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父亲回答。
“为什么呢?”我又问。
“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你。”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我继续问:
“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父亲没有回答。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后来我见人就说:“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1)这篇散文主要讲了    的事,从文中可以看出童年的“我”是个    、   的孩子。
(2)文章开头第一自然段,写了“我”的观点是:凡是能发出声音的,   。“我”的依据是(概括回答):   。
(3)父亲为什么说是小蝎子在里面?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这样可以阻止“我”随便动表。
B.对于“我”这么小的孩子无法讲清表里精密零件的构造原理。
C.因为蝎子的叫声有点类似表里发出的滴答滴答声。
(4)文中句子①是    描写,②是    描写,③是    描写。
(5)“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在文中用“﹏﹏﹏”勾出“这样的话”是哪句话。为什么,我后来不说了呢?
   
6.(2021 旌阳区)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端午日(有改动)
沈从文
端午日,一大早,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这一日,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吃鱼吃肉。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龙舟赛。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正午时分,比赛开始。只见每只船上坐了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一人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山人海,震耳欲聋的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
大约下午两点左右,划龙舟比赛结束。紧接着还要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放入河中,让大家自由下水抢鸭子。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1)这是一篇写湘西端午日的短文,详略得当的写法尤为突出,请仔细读一读,按要求填表。
时间 习 俗 详写或略写
一大早        
大约上午11点        
正午时分        
大约下午两点左右        
(2)文章开始三个“莫不”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3)第二自然段从    和    等方面渲染了节日赛龙舟紧张热闹的气氛。
(4)作者按    顺序,凭着对湘西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绘了    ,展现了湘西淳朴的民风,表现    的民族精神。
7.(2021 旌阳区)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据北京晚报消息,2005年11月24日,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对此,中国有关专家表示:无形遗产属于全人类共享,韩国申报成功并非坏事。
【材料二】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北大教授高丙中介绍,江陵端午祭其实与中国的端午节不是一回事。韩国的端午祭实际上是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这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是两回事,惟一的相同点是时间框架,都是在中国的端午节期间举行。
【材料三】随着视频文化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批“网红”,而视频界的佼佼者,非李子柒莫属了。端午,中国的传统节日,李子柒发了一条关于端午节的视频,主要展示端午节的习俗和包粽子的过程。非常令人意外的是,李子柒这对应时令的视频,竟然被韩国网友举报下架了。而举报的理由也是非常气人,理由居然是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了,韩国人认为“端午节”就是专属于他们的了,好像是中国偷了他们的节日一样,于是在网络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1)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说说你对韩国网友的举动有什么看法?
   
(2)假如让你策划一次庆祝端午节的主题班会,你想怎么做呢?请填写表格,完成活动策划。
活动名称 活动目的 活动内容与形式
        1.了解端午节的来历,讲屈原的故事。
2.    
3.    
8.(2021 绵竹市)阅读。
清明(节选)丰子恺
清明例行扫墓。扫墓照理是悲哀的事。所以古人说:“鸦啼雀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又说:“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然而在我幼时,清明扫墓是一件无上的乐事。人们借佛游春,我们是“借墓游春”。
清明三天,我们每天都去上坟。第一天,寒食,下午上“杨庄坟”。杨庄坟离镇五六里路,水路不通,必须步行。老幼都不去,我七八岁就参加。茂生大伯挑了一担祭品走在前面,大家跟他走,一路上采桃花,偷新蚕豆,不亦乐乎。到了坟上,大家息足,茂生大伯到附近农家去,借一只桌子和两只条凳来,于是陈设祭品,依次跪拜。拜过之后,自由玩耍。
有的吃甜麦塌饼,有的吃粽子,有的拔蚕豆梗来作笛子。蚕豆梗是方形的,在上面摘几个洞,作为笛孔。然后再摘一段豌豆梗来,装在这笛的一端,笛便做成。指按笛孔,口吹豌豆梗,发音竟也悠扬可听。可惜这种笛寿命不长。拿回家里,第二天就枯干,吹不响了。祭扫完毕,茂生大伯去还桌子凳子,照例送两个甜麦塌饼和一串粽子,作为酬谢。然后诸人一同在夕阳中回去。杨庄坟上只有一株大松树,临着一个池塘。父亲说这叫做“美人照镜”。现在,几十年不去,不知美人是否还在照镜。闭上眼睛,情景宛在眼前。
正清明那天,上“大家坟”。这就是去上同族公共的祖坟。坟共有五六处,须用两只船,整整上一天。同族共有五家,轮流作主。白天上坟,晚上吃上坟酒。这笔费用由祭田开销。祖宗们心计长,恐怕子孙不肖,上不起坟,叫他们变成饿鬼。因此特置几亩祭田,租给农民。轮到谁家主持上坟,由谁家收租。雇船办酒之外,费用总有余裕。因此大家高兴作主。而小孩子尤其高兴,因为可以整天在乡下游玩,在草地上吃午饭。船里烧出来的饭菜,滋味特别好。因为,据老人们说,家里有灶君菩萨,把饭菜的好滋味先尝了去,而船里没有灶君菩萨,所以船里烧出来的饭菜滋味特别好。孩子们还有一件乐事,是抢鸡蛋吃。每到一个坟上,除对祖宗的一桌祭品以外,必定还有一只小匾,内设小鱼、小肉、鸡蛋、酒和香烛,是请地主吃的,叫做拜坟墓土地。孩子们中,谁先向坟墓土地叩头,谁先抢得鸡蛋。我难得抢到,觉得这鸡蛋的确比平常的好吃。上了一天坟回来,晚上是吃上坟酒。酒有四五桌,因为出嫁姑娘也都来吃。吃酒时,长辈总要训斥小辈,被训斥的,主要是乐谦、乐生和月生。因为乐谦盗卖坟树,乐生、月生作恶为非,上坟往往不到而吃上坟酒必到。
第三天上私房坟。我家的私房坟,又称为旗杆坟。去上的就是我们一家人,父母和我们姐弟数人。吃了早中饭,雇一只客船,慢吞吞地荡去。水路五六里,不久就到。祭扫期间,附近三竺庵里的和尚来问讯,送我们些春笋。我们也到这庵里去玩,看见竹林很大,身入其中,不见天日。我们终年住在那市井尘嚣中的低小狭窄的百年老屋里,一朝来到乡村田野,感觉异常新鲜,心情特别快适,好似遨游五湖四海。因此我们把清明扫墓当作无上的乐事。
(1)默读文章,完成填空。
全文围绕“   ”一词展开,最能概括上大家坟风俗的句子是:   。
(2)文中还提到一个传统节日,请写出这个节日的风俗和与它相关的诗句。
风俗:   
诗句:   ,   。
(3)作者把游春的快乐融入了具体的事情当中,照样子在“三天上坟游春”中任选两个写下来。
例:偷蚕豆之乐    
(4)“美人照镜”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美人、镜子分别指谁?
(5)根据“了解上大家坟有哪些习俗”这一阅读目的,你会关注哪些内容?采取怎样的阅读方法?
(6)有人说“清明上坟是迷信,属于陈规陋习,应当摒弃。”请反驳这一观点,列出至少两条理由。
9.(2022 旌阳区)
那个星期天(节选)
①……我不知道那堆衣服要洗多久,可母亲应该知道。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②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那个星期天,本该是出去的,去哪儿记不得了。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1)读上面第②自然段的内容,仔细体会情感。边读边想像,头脑中会出现三幅画面,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其中两幅画面。
①   ,②   ;③男孩儿依偎在母亲怀里。
(2)第②自然段划线句抓住了母亲的    和    来描写,从中你感受到母亲此时的心情是    。
(3)文中画“_____”的句子是“我”在心里默默对自己说的,这种表达情感的方法叫作    ;通过句中加点词语,可以感受到“我”此刻    的心情。
(4)第②自然段结尾写男孩“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男孩的希望彻底破灭,他感到无可挽回的委屈和失望。
B.作者融情于景,在描写景物时自然地表达出男孩此刻内心的沮丧和失落的情感。
C.男孩幼小的心灵里,第一次有了人生无奈、不可能事事如愿的伤感。
D.长时间看太阳太伤眼睛,他只好闭上眼睛,在心里默默地期盼时光能倒流,免得虚度了光阴。
(5)你是怎么理解文中的母亲失约一事的?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10.(2022 旌阳区)阅读短文。
超越自我,做最好的自己(有删改)
①凭借超越自我极限的第三跳,“青蛙公主”谷爱凌在自由式滑雪大跳台决赛中强势逆袭,为中国代表团赢得冬奥史上首枚雪上项目金牌。“这是人生中最美妙的一天,我做了一个历史上从没有女孩挑战过的动作。”谷爱凌用自己的方式发出青春宣言,“我不是为打败其他选手而来,我只想打破自己的极限。”
②很多人将谷爱凌的成功归于天赋,形容她是天才少女。但谷爱凌却说:“我觉得天赋只占0.1%以下,更多的是努力付出,竭尽所能超越自己。”
③滑雪训练其实是非常辛苦的,《New York Times》将她的训练计划描述为“残酷的”。谷爱凌的训练一般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她总是第一个到达训练营训练,又是最后才离开的。即便回到家也会继续训练和跑步。飞跃、翻转、转体、落地;飞跃、翻转、转体、落地……一个动作要反复练习很多遍,一天要往返滑很多次,吃饭或休息都只能见缝插针找时间在缆车上完成。受伤也是常事,谷爱凌曾经摔到失忆、骨折,但是她不曾放弃,就这样一遍又一遍锻造自信,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谷爱凌的教练 Peter Olenick 曾发出感叹:“谷爱凌有着极高的运动天赋,也很有激情,但归根结底,最宝贵的是她的职业态度。”
④尼克 胡哲生下来就没有四肢。因为身体残疾,童年时的胡哲饱受同学们的嘲笑和欺侮。十岁时,他和很多被困难磨去斗志的人一样,试图通过溺水的方式,寻求人生的解脱。所幸,这是一次失败的自杀。从那以后,他不再过度关注别人的目光,而是专注于自己,扬长避短。没有四肢,他就练就出色的口才。19岁,他终于用演讲打开了自己辉煌的人生蓝图。2005年被提名“澳大利亚年度青年”,他的演讲,传遍了世界各个角落,鼓舞着世人。
⑤与胡哲一样,几乎所有的成功者,都走在一条超越自我的路上。著名主持人汪涵,一开始进入湖南卫视时,只是一个小小的剧务。搬椅子扛凳,这种活儿他一干就是一年。在别人抱怨时,他任劳任怨,一有空闲就去观摩别人主持,后来终于抓住机会当上了主持人。他不断超越自己的局限,成为了全国观众喜爱的主持人之一,获得了许多荣耀。
⑥而生活中,太多的人,总是喜欢把目光投在他人身上,与别人攀比,而不是与自己较劲。那个“我爸是李刚”的李启明,年轻气盛,一味与他人攀比物质的享受,却忘了自身精神的成长,终至闯下大祸。那个网络炫富女“郭美美”,和他人攀比吃喝玩乐,不思进取,一味走捷径,最终监狱成了她“初而复始”的归宿。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⑦专注于自身的成长,远比一味与他人较劲来得重要。一个人,来到世上,不是为了成为“胡哲第二”“汪涵第二”,而是为了成为一个最好的自己。与自己的“懒惰”较劲,获得“勤奋”;与自己的“贪婪”较劲,获得“   ”;与自己的“恐惧”较劲,获得“   ”;与自己的“自卑”较劲,获得“   ”;与自己的“消极”较劲,获得“   ”。
⑧每一个人,最终需要打败的敌人,就是那个不够完美的自己;每一个人,需要成就的自我,就是那个更好的自我。“超越自我”,这条赛道上,同时走着千千万万的人,而属于你的只有一道。那就是,成为最好的自己。
(1)选择合适的词语分别填在第⑦自然段的横线上。
A.自信
B.节制
C.进取
D.勇敢
(2)根据文章内容填一填。
①本文的中心观点是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从正面列举了    、   和    的事例,其中    的故事写得最详细。
②第⑥自然段作者的观点是    ,作者列举了    和    的事例。
(3)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③自然段中作者引用谷爱凌教练的感叹,好处是什么?   
(4)“每一个人,最终需要打败的敌人,就是那个不够完美的自己。”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写一写你对这句话的体会。    
11.(2022 旌阳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冬季奥运会于2022年2月4日至2022年2月20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和河北省张家口市联合举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办冬季奥运会,北京、张家口同为主办城市,也是继北京奥运会、南京青奥会之后中国第三次举办的奥运赛事。北京张家口冬奥运会设7个大项,15个分项、109个小项。北京承办了所有冰上项目,张家口和北京延庆区承办了所有雪上项目。北京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个举办过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城市,也是继1952年挪威的奥斯陆之后时隔整整70年后第二个举办冬奥会的首都城市。
【材料二】
北京冬奥会开幕以来,吉祥物“冰墩墩”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成为“一墩难求”的爆款。一个设计成功的吉祥物必须兼具审美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还要附加一定的经济价值。“冰墩墩”在形象上选择了咱们的国宝大熊猫,它的冰壳设计,非常有创意,设计者的灵感最初来自北京的冰糖葫芦。每颗冰糖葫芦都有一个糖壳。选择这个壳的概念,是因为它很容易就让人想到冬天,想到春节和冰雪运动。熊猫穿上冰壳,再和冰丝带结合后,带有一种科技感、未来感,还有了太空探索的宇航员特质。这个创意一下子就把常规设计的大熊猫形象加以创新和提升,赋予了它神奇的能量,体现了追求卓越、引领时代的教育价值。
【材料三】2022北京冬奥会中国奖牌榜统计排名(以奖牌总数排名)
中国代表团奖牌榜
金牌 银牌 铜牌 总数 排名
9 4 2 15 11
(1)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①北京冬季奥运会,北京承办了所有冰上项目,张家口承办了所有雪上项目。    
②北京成为奥运史上第二个举办过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城市。    
③“冰墩墩”集审美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于一身,深受大家喜爱,是一个设计成功的吉祥物。    
④北京冬奥会中国队拿下了9枚金牌,除此之外还有4银2铜,总共15枚奖牌,在全世界金牌总数排名第11位。    
(2)【材料一】中画横线的语句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这是为了准确具体地说明    。
(3)如果你在学校运动会上获得了第一名,面对校报记者的采访,你最想说什么?请做一个简短的即兴发言。
   
二.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12.(2021 绵竹市)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2)多项选择:关于这个故事,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文章里有六个“之”,它们的意思都一样。
B.弈秋,是一个人的名字,他姓弈,名秋。
C.善弈者的善意思是擅长,善于。
D.为是/其智弗若与?
(3)不改变原文意思,加上神态、动作等描写,写一写不认真学习的那位同学听课的状态。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共11小题)
1.(2020 绵竹市)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腊八粥(节选)
“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1)八儿看到锅里的粥时的表情是  惊异 ,我想用成语  目瞪口呆 来形容他的这样的表情。
(2)选择:下列不属于“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中“一切”的是  B 。
A.在锅里粉碎的栗子
B.黄焖鸡锅子里的栗子
C.煮得肿胀的饭豆
D.脱了皮的花生仁和锅巴
(3)让八儿感到意外的是  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
(4)此时八儿的头脑里会想些什么?
 这些粥快熟了吧,我要馋死了 。
【解答】(1)考查了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从“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可知,八儿看到锅里的粥时的表情是惊异的。可用成语“目瞪口呆”来形容。“目瞪口呆”意思是眼睛直盯着不动,嘴张着说不出话来。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
(2)考查了句子意思的理解。结合“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可知,“黄焖鸡锅子里的栗子”是他原来见过的,所以不是此时所见。故选B。
(3)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结合“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可知答案。
(4)考查了思维拓展。结合文段内容,围绕腊八粥展开的想象都可以,只要想象合理,符合八儿的性格特点即可。如:这些粥快熟了吧,我要馋死了。
故答案为:
(1)惊异 目瞪口呆;
(2)B;
(3)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4)这些粥快熟了吧,我要馋死了。
2.(2020 绵竹市)
梅香(林清玄)
一个有钱的富人,正在自家的花园里赏梅花。
那是冬日寒冷的清晨,艳红的梅花正以最美丽的姿容展露,富人颇为自己的花园里能开出这样美丽的梅花而感到无比快慰。
突然,门外传来敲门的声音,富人去开了门,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在寒风里冻得直发抖。那乞丐已在这开满梅花的园外冻了一夜,他说:“先生,行行好,可不可以给我一点东西吃?”
富人请乞丐在园门口稍稍等候,转身进入厨房,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饭菜,他布施给乞丐的时候,乞丐忽然说:“先生,您家里的梅花,真是非常芳香呀!”说完,他转身走出去。
富人愣在那里,感到非常震惊。他震惊的是,穷人也会赏梅花吗?这是自己从不知道的。另一件震惊的事是,花园里种了几十年的梅花,为什么自己从来没有闻到过梅花的芳香呢?
于是,他小心翼翼地,以一种庄严的心情,生怕惊动梅花似的悄悄走近梅花,他终于闻到了梅花那含蓄的、清淡的、澄明无比的芬芳,然后他的眼睛濡湿了,他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为自己第一次闻到了梅花的芳香。
是的,乞丐也能赏梅花,乞丐也能闻到梅花的香气,有的乞丐甚至在极饥饿的情况下,还能闻到梅花清明的气息。
可见,好的物质条件不一定能使人成为有品位的人,而坏的物质条件也不会遮蔽人精神的清明,一个人没有钱是值得同情的,一个人一生都闻不到梅花的香气一样值得悲悯。
一个人的品质其实是与梅香相似的,是无形的,是一种气息。我们如果光是欣赏花的外形,就很难知道梅花有极淡的清香;我们如果不能细心地体会,也难以品味到一个人隐在外表之内的人格香气。
最可惜的是,很少有人能回观自我,品赏自己心灵的梅香,大部分人空过一生,也没有体会到隐藏在心灵内部极幽微的内心的芳香。
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
现在,让我们一起以一种庄严的心情,走到心灵的花园,放下一切的缠缚,感受从我们内心中流露出的梅香吧!
(1)默读文章,仿照例子完成内容梳理。
(赏梅花)快慰→(赞梅花)  震惊 → 闻梅香 感动→(悟梅品)  庄严 
(2)富人听了乞丐的话感到震惊,原因有二:其一, 穷人怎么也会赏梅花 ;其二, 自己种了几十年的梅花,从来没有闻到过梅花的香味 。
(3)文中两次写到富人赏梅花,有什么作用?
 两次赏梅花进行对比,突出富人在受到乞丐的启发下不仅闻到了梅香,还悟出了人格的梅香。 
(4)读了文章,你想到了哪些赞美梅花的诗句?请写出你最喜欢的两句。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5)文章题目“梅香”指的是  C 。
A.梅花那含蓄的、清淡的、澄明无比的芬芳。
B.一个人精神的清明和隐在外表内部的人格香气
C.既指梅花自身的芳香,也指一个人隐藏在外表内部的人格魅力。
D.一个人身上无形的香气。
(6)在生活中,我们也许并不富有,也常常被人漠视,但我们也有“自己心灵的梅香”,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心灵的梅香”是什么。
 我班的同学大多数上下学都是父母开车接送,而我爸妈在外打工,我跟随年迈的奶奶和爷爷一起生活。上下学都是我自己步行,这样坚持两年了,从未迟到早退,觉得生活得很快乐,很有规律。我“心灵的梅香”是:这样既能观赏路边的花草树木,呼吸到新鲜空气,又锻炼了自己的独立能力和身体。真是一件快乐的事 。
【解答】(1)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并进行梳理。通读短文可知,从富人的赏梅花的心情愉悦,到乞丐的赞美花使富人震惊,又到富人亲自闻梅香发自内心的感动,最后富人以庄严的心情感悟了梅花的品质。故按例子可梳理为:(赏梅花)快慰→(赞梅花) 震惊→闻梅香感动→(悟梅品) 庄严。
(2)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并填空回答问题。通读短文可知,富人听了乞丐的话感到震惊,原因有二:其一,穷人怎么也会赏梅花;其二,自己种了几十年的梅花,从来没有闻到过梅花的香味。可从文中的“他震惊的是,穷人也会赏梅花吗?这是自己从不知道的。另一件震惊的事是,花园里种了几十年的梅花,为什么自己从来没有闻到过梅花的芳香呢”这些内容体现出来。
(3)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并回答问题。通读短文可知,文中的富人第一次赏梅花只是看到了梅花的美丽而心情快慰,第二次赏梅花是在乞丐的启发下,不仅闻到了梅香,还悟出了梅花的品质,即人格魅力,使内心感动。故两次写富人赏梅花的作用可总结为:两次赏梅花进行对比,突出富人受到乞丐的启发不仅闻到了梅香,还悟出了人格的梅香。
(4)考查对知识的拓展延伸。学习了《梅香》这篇短文,让我们了解了梅花不光美丽,它还具有含蓄的、清淡的、澄明无比的芬芳品质。这也使我想到了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中的两句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5)考查对题目的理解。短文题目是《梅香》,结合短文内容可知,“梅香”的意思既指梅花自身的芳香,也指一个人隐藏在外表内部的人格魅力。故选C。
(6)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在生活中,我们也许并不富有,也常常被人漠视,但我们也有“自己心灵的梅香”,结合我的生活实际,我说说我“心灵的梅香”,如:我班的同学大多数上下学都是父母开车接送,而我爸妈在外打工,我跟随年迈的奶奶和爷爷一起生活。上下学都是我自己步行,这样坚持两年了,从未迟到早退,觉得生活得很快乐,很有规律。我“心灵的梅香”是:这样既能观赏路边的花草树木,呼吸到新鲜空气,又锻炼了自己的独立能力和身体。真是一件快乐的事。
故答案为:
(1)震惊 闻梅香 庄严;
(2)穷人怎么也会赏梅花 自己种了几十年的梅花,从来没有闻到过梅花的香味;
(3)两次赏梅花进行对比,突出富人在受到乞丐的启发不仅闻到了梅香,还悟出了人格的梅香。
(4)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5)C;
(6)我班的同学大多数上下学都是父母开车接送,而我爸妈在外打工,我跟随年迈的奶奶和爷爷一起生活。上下学都是我自己步行,这样坚持两年了,从未迟到早退,觉得生活得很快乐,很有规律。我“心灵的梅香”是:这样既能观赏路边的花草树木,呼吸到新鲜空气,又锻炼了自己的独立能力和身体。真是一件快乐的事。
3.(2020 德阳)阅读。
作文上的红双圈
1972年的5月,我正上高二。学校里举办“红五月”征文比赛,我投了稿,是一篇很长的作文,题目叫“补考”。
一天上午,我们正在操场劳动,有同学跑过来告诉我:“获奖征文在报栏里贴出来了,有你的!上面打满了红双圈。”那时候,老师们批阅作文,喜欢在认为最好的词句下面画红双圈。我很兴奋,立刻就想去看看,却又矜持,不愿在同学面前显出我的迫不及待。挨到中午,校园里寂静无人时,我像做贼一样地溜到报栏前,傻乎乎地笑着,独自欣赏我的打满了红双圈的作文。我的心怦怦跳着,从头到尾一个个数下来,一共是九十八个红双圈。这就是语文老师给我的评价。
带着红双圈的作文在报栏里贴了很久。一天,县文化馆的同志来到学校,看见了报栏里的这篇作文,就揭下来带走了。不久,我的作文刊登在了县办刊物上。县办刊物送到扬州地区,被地区刊物选中,第二次发表。几经周转,次年,《补考》竟发表在上海一家出版社的正式刊物上。
那时,我已经下乡插队。父亲鼓励我:既有一,何不能有二?于是,我就接着“折腾”,陆续发表了很多小说,成了作家。
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人生有无数条轨道可走,之所以选择了其中的一条,是偶然,更是必然。
永远感谢我的老师,感谢母校的报栏,感谢挂在我生命之树上的红双圈。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举办  举行  立刻  马上  鼓励  奖励  感谢  感激 
(2)“我”得知自己的作文在报栏里贴出来,却没有立刻去看的原因是  不愿在同学面前显出我的迫不及待 。
(3)“ 傻乎乎地笑 ”和“ 怦怦跳 ”这两个短语写出了“我”在报栏看到自己打满红双圈作文的激动与开心。
(4)“我”的作文经历了4次发表,分别是什么?请按顺序写下来。
 ①母校的报栏;②县办刊物;③地区刊物;④上海一家出版社的正式刊物。 
(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解答】(1)考查了对近义词的理解。举办:指举行活动;办理事业。故近义词为“举行”。立刻:马上;立即。故近义词为“马上”。鼓励:意思是激发;勉励;也指振作精神。故近义词为“奖励”。感谢:对接受别人给予的或提供的方便、恩惠,用言行表示谢意。故近义词为“感激”。
(2)考查了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从“我很兴奋,立刻就想去看看,却又矜持,不愿在同学面前显出我的迫不及待”可知,“我”得知自己的作文在报栏里贴出来,却没有立刻去看的原因是不愿在同学面前显出我的迫不及待。
(3)考查了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从“挨到中午,校园里寂静无人时,我像做贼一样地溜到报栏前,傻乎乎地笑着,独自欣赏我的打满了红双圈的作文。我的心怦怦跳着,从头到尾一个个数下来,一共是九十八个红双圈”可知,“傻乎乎地笑”和“怦怦跳”两个短语描写了“我”为自己的成就暗自高兴,既激动又有点害羞的心情。
(4)考查了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作文经历了4次发表,分别是①母校的报栏;②县办刊物;③地区刊物;④上海一家出版社的正式刊物。
(5)考查了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理解。结合内容理解,本文写了“我”参加了学校里举办“红五月”征文比赛,老师在“我”的作文上打满红双圈,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我”对此非常感谢。
故答案为:
(1)举行 马上 奖励 感激;
(2)不愿在同学面前显出我的迫不及待;
(3)傻乎乎地笑 怦怦跳;
(4)①母校的报栏;②县办刊物;③地区刊物;④上海一家出版社的正式刊物。
(5)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4.(2022 岳阳楼区)阅读。
好奇是成才的催化剂
①远古的某一天,一个猿人由树顶俯瞰大地,出于强烈的好奇心,他尝试着离开了一直居住的大树,来到了地面。这一小小的好奇,完成了人类进化史上的一大壮举。
②又是遥远的某一天,一位法国画家在多次描绘了一种果子之后,出于强烈的好奇,冒着中毒的危险品尝了一下,发现它无比甜美可口。这一小小的好奇,使人们的餐桌上多了一道佳肴——西红柿。
③明代的中国,一个叫万户的人远眺苍穹,出于强烈的好奇心,他坐在椅子上,在椅子周围绑上自制的“火箭炮”想倚其“飞天”。  虽然 他以失败告终, 但 这一小小的好奇,成了人类航天探索第一人。
④无数的事例彰显着一个道理:好奇心对于人的成长、成才有着巨大的作用。好奇,或许是最为神秘而有趣的人类心态之一。它来自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与求知欲,好奇心常与创造力挂钩。出于对一个崭新领域的好奇,于是开始逐步地深入其中,探索、发现、创造,最终完成壮丽的事业,这是许多科学家成才的轨迹。
⑤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最完美和最强烈的情感来自面对不解之谜。”好奇心助人成才,不仅仅因为它能激发人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能催生人对探寻研究、获取知识的热情与信心。正是出于对物质构成的好奇,才有了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正是出于对生物进化的好奇,才有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正是出于对大地资源的好奇,才有了李四光的油田发现;正是出于对苹果落地的好奇,才有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⑥好奇不仅仅对人,甚至对动物的生活成长也有巨大作用。有研究表明,狼是一种好奇心很强的动物,它们对生活环境充满了好奇,因而不断探索,在探索中积累生存经验,最终成了草原、原野上的强者。
⑦当然,好奇心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我们不懂得控制自己,任好奇心泛滥,那就是在任欲望泛滥。灯红酒绿的世界,有太多太多事物让我们好奇。而那炫目的糖衣,掩藏着无数未知的危险。所以,我们一方面要珍惜好奇,珍惜每一瞬诞生的探索欲与创造欲;另一方面又要慎待好奇,有选择地分辨哪些是值得探索的,哪些是不能涉足的。  只有 这样,我们  才 不致卷入好奇的黑色漩涡,而是使其成为我们成长成才的催化剂。
(1)从下面三组关联词中选出两组,填入文中横线上。
只有……才……;因为……所以……;虽然……但……
(2)本文的观点是  好奇心对于人的成长、成才有着巨大的作用 。
(3)因为  法国画家冒着中毒危险的品尝 ,餐桌上有了西红柿;因为  想倚仗自制的“火箭炮”“飞天” ,万户成了人类航天探索第一人;因为  对生物进化的好奇 ,有了《物种起源》;因为  对苹果落地的好奇 ,有了万有引力定律。
(4)“这是许多科学家成才的轨迹”中,“这”指什么?
 出于对一个崭新领域的好奇,于是开始逐步地深入其中,探索、发现、创造,最终完成壮丽的事业。 
(5)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好奇心?
 我们一方面要珍惜好奇,珍惜每一瞬诞生的探索欲与创造欲;另一方面又要慎待好奇,有选择地分辨哪些是值得探索的,哪些是不能涉足的。 
(6)你对什么充满好奇?你又想如何解决这个好奇?
 我对宇宙充满好奇。我会好好学习,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成为一名天文学家,不断探索宇宙的奥秘。 
【解答】(1)考查了对关联词的理解。结合句子理解,“他以失败告终”和“这一小小的好奇,成了人类航天探索第一人”之间是转折关系,可用“虽然……但……”连接。“这样”和“不致卷入好奇的黑色漩涡”之间是条件关系,可用“只有……才……”连接。
(2)本题考查对议论文的观点的概括。论点的位置一般在文章的题目、开头段、结尾段、中间,如果原文中没有明显的语句,则要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概括。通读本文,可知这篇文章开头举了猿人、画家、万户的例子,引出了中心论点“好奇心对于人的成长、成才有着巨大的作用”。
(3)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因为法国画家冒着中毒危险的品尝,餐桌上有了西红柿;因为想倚仗自制的“火箭炮”“飞天”万户成了人类航天探索第一人;因为对生物进化的好奇,有了《物种起源》;因为对苹果落地的好奇,有了万有引力定律。
(4)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这是许多科学家成才的轨迹”中,“这”指出于对一个崭新领域的好奇,于是开始逐步地深入其中,探索、发现、创造,最终完成壮丽的事业。
(5)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从“我们一方面要珍惜好奇,珍惜每一瞬诞生的探索欲与创造欲;另一方面又要慎待好奇,有选择地分辨哪些是值得探索的,哪些是不能涉足的”可知,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好奇心。
(6)本题考查思维拓展。结合内容联系实际,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
(1)虽然 但 只有 才;
(2)好奇心对于人的成长、成才有着巨大的作用。
(3)法国画家冒着中毒危险的品尝 想倚仗自制的“火箭炮”“飞天”对生物进化的好奇 对苹果落地的好奇;
(4)出于对一个崭新领域的好奇,于是开始逐步地深入其中,探索、发现、创造,最终完成壮丽的事业。
(5)我们一方面要珍惜好奇,珍惜每一瞬诞生的探索欲与创造欲;另一方面又要慎待好奇,有选择地分辨哪些是值得探索的,哪些是不能涉足的。
(6)我对宇宙充满好奇。我会好好学习,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成为一名天文学家,不断探索宇宙的奥秘。
5.(2021 旌阳区)课内阅读。
表里的生物(节选)
我小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城里没有工厂,所以也没有机器的声音。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有一次,父亲也许看我的样子太可怜了,也许自己有什么高兴的事,①他对我说:“你来,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
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②父亲取出一把小刀,把表盖拨开,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③我心里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但是,过了一会儿,父亲还是把表盖上了。父亲的表里边真是好看。
……
有一回,父亲又把表打开了,我问:
“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父亲回答。
“为什么呢?”我又问。
“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你。”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我继续问:
“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父亲没有回答。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后来我见人就说:“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1)这篇散文主要讲了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 的事,从文中可以看出童年的“我”是个  善于观察 、 爱思考 的孩子。
(2)文章开头第一自然段,写了“我”的观点是:凡是能发出声音的, 都是活的生物 。“我”的依据是(概括回答): 鸟鸣犬吠等声音都是活的生物发出的;钟声和三弦的声音是人敲(弹)的 。
(3)父亲为什么说是小蝎子在里面?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C 
A.这样可以阻止“我”随便动表。
B.对于“我”这么小的孩子无法讲清表里精密零件的构造原理。
C.因为蝎子的叫声有点类似表里发出的滴答滴答声。
(4)文中句子①是  语言 描写,②是  动作 描写,③是  心理 描写。
(5)“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在文中用“﹏﹏﹏”勾出“这样的话”是哪句话。为什么,我后来不说了呢?
 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我”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天真、幼稚,知道父亲的表里并没有小蝎子,也就不说了。 
【解答】(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由“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你”“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等可知,本文主要记叙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事,从文中可以看出童年的“我”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2)考查对内容的提取和概括。由“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可知,第一空填:都是活的生物。由“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可知,第二空可以概括为:鸟鸣犬吠等声音都是活的生物发出的;钟声和三弦的声音是人敲(弹)的。
(3)C.“蝎子的叫声有点类似表里发出的滴答滴答声”错误,于文无据。故选:C。
(4)考查人物描写的方法。“他对我说:‘你来,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是对父亲的语言描写。“父亲取出一把小刀,把表盖拨开”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我心里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是对“我”的心理描写。
(5)考查对内容的理解。结合语境可知,“这样的话”应指前文的“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由“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可以推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我”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天真、幼稚,知道父亲的表里并没有小蝎子,也就不说了。
故答案为:
(1)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 善于观察 爱思考;
(2)都是活的生物 鸟鸣犬吠等声音都是活的生物发出的;钟声和三弦的声音是人敲(弹)的;
(3)C;
(4)语言 动作 心理;
(5)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我”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天真、幼稚,知道父亲的表里并没有小蝎子,也就不说了。
6.(2021 旌阳区)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端午日(有改动)
沈从文
端午日,一大早,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这一日,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吃鱼吃肉。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龙舟赛。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正午时分,比赛开始。只见每只船上坐了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一人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山人海,震耳欲聋的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
大约下午两点左右,划龙舟比赛结束。紧接着还要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放入河中,让大家自由下水抢鸭子。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1)这是一篇写湘西端午日的短文,详略得当的写法尤为突出,请仔细读一读,按要求填表。
时间 习 俗 详写或略写
一大早  穿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略写 
大约上午11点  吃鱼吃肉,然后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龙舟赛   详写 
正午时分  龙舟竞渡   详写 
大约下午两点左右  抢鸭子竞赛   略写 
(2)文章开始三个“莫不”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文中三个“莫不”展现了人人参与、一个不漏的场景,为下文写龙舟竞渡浩大的声势和端午日热闹的气氛做了铺垫。 
(3)第二自然段从  赛前充分的准备 和  人山人海的观众 等方面渲染了节日赛龙舟紧张热闹的气氛。
(4)作者按  时间 顺序,凭着对湘西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绘了  家乡端午节丰富多样的民间习俗和庆祝端午的热闹欢快场面 ,展现了湘西淳朴的民风,表现  奋发向上、合作争先 的民族精神。
【解答】(1)本题考查了提取信息与材料安排的能力。阅读全文,按照时间的顺序整理事件内容,笔墨用得多的就是详写,否则为略写。阅读“一大早,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这一日,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吃鱼吃肉。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龙舟赛。”“正午时分,比赛开始。”“大约下午两点左右,划龙舟比赛结束。紧接着还要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放入河中,让大家自由下水抢鸭子。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可知表格答案。其中详写了吃鱼吃肉,然后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龙舟赛和龙舟竞渡这两件事。
(2)本题考查了理解分析句子的能力。“莫不”是一个双重否定词,表达了肯定的意思,三个“莫不”意思是大家都穿新衣、额角都画王、都倒锁了门、都在税关前看热闹,展现了人人参与、一个不漏的场景,为下文写龙舟竞渡浩大的声势和端午日热闹的气氛做了铺垫。
(3)本题考查了概括内容的能力。审明题意,理解文章内容,并用简短文字概括出来。本题哪些方面渲染了节日赛龙舟紧张热闹的气氛,那么就要搜索文中场面描写。阅读第2自然段可知,赛前的充分准备以及人山人海的观众这两方面渲染了气氛。
(4)本题考查了写作方法与理解与分析主旨的能力。由“一大早、大约上午11点、正午时分、大约下午两点左右”等时间词语可知运用了时间的顺序,凭着作者对湘西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绘了家乡端午节丰富多样的民间习俗和庆祝端午的热闹欢快场面,展现了湘西淳朴的民风,表现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故答案为:
(1)穿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略写;
吃鱼吃肉,然后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龙舟赛 详写;
龙舟竞渡 详写;
抢鸭子竞赛 略写;
(2)文中三个“莫不”展现了人人参与、一个不漏的场景,为下文写龙舟竞渡浩大的声势和端午日热闹的气氛做了铺垫。
(3)赛前充分的准备 人山人海的观众;
(4)时间 家乡端午节丰富多样的民间习俗和庆祝端午的热闹欢快场面 奋发向上、合作争先。
7.(2021 旌阳区)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据北京晚报消息,2005年11月24日,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对此,中国有关专家表示:无形遗产属于全人类共享,韩国申报成功并非坏事。
【材料二】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北大教授高丙中介绍,江陵端午祭其实与中国的端午节不是一回事。韩国的端午祭实际上是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这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是两回事,惟一的相同点是时间框架,都是在中国的端午节期间举行。
【材料三】随着视频文化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批“网红”,而视频界的佼佼者,非李子柒莫属了。端午,中国的传统节日,李子柒发了一条关于端午节的视频,主要展示端午节的习俗和包粽子的过程。非常令人意外的是,李子柒这对应时令的视频,竟然被韩国网友举报下架了。而举报的理由也是非常气人,理由居然是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了,韩国人认为“端午节”就是专属于他们的了,好像是中国偷了他们的节日一样,于是在网络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1)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说说你对韩国网友的举动有什么看法?
 我认为韩国网友举报的理由是不成立的。因为韩国的端午祭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的端午节是两回事,不存在侵权。而且无形遗产应该属于全人类共享,不要抱着狭隘的民族主义乱举报。 
(2)假如让你策划一次庆祝端午节的主题班会,你想怎么做呢?请填写表格,完成活动策划。
活动名称 活动目的 活动内容与形式
 香飘万里,端午传情   让同学们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锻炼同学们获取信息的能力,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1.了解端午节的来历,讲屈原的故事。
2.  分享个人节日趣事 
3.  举行端午赛诗会。 
【解答】(1)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通读材料可知,韩国也有端午节,不过韩国的“端午节”即是“江陵端午祭”,与我们中国的“端午节”不是一回事,在过端午节时,李子柒发了一条关于端午节的视频,主要展示端午节的习俗和包粽子的过程,竟然被韩国网友举报侵权下架了。我认为韩国网友举报的理由是不成立的。因为韩国的端午祭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的端午节是两回事,不存在侵权。而且无形遗产应该属于全人类共享,不要抱着狭隘的民族主义乱举报。
(2)考查对知识的拓展能力。假如开展一次庆祝端午节的主题班会,我会这样策划,如下:
活动名称:香飘万里,端午传情。
活动目的:让同学们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锻炼同学们获取信息的能力,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活动内容与形式:1.了解端午节的来历,讲屈原的故事。2.分享个人节日趣事。3.举行端午赛诗会。
故答案为:
(1)我认为韩国网友举报的理由是不成立的。因为韩国的端午祭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的端午节是两回事,不存在侵权。而且无形遗产应该属于全人类共享,不要抱着狭隘的民族主义乱举报。
(2)香飘万里,端午传情 让同学们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锻炼同学们获取信息的能力,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分享个人节日趣事 举行端午赛诗会。
8.(2021 绵竹市)阅读。
清明(节选)丰子恺
清明例行扫墓。扫墓照理是悲哀的事。所以古人说:“鸦啼雀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又说:“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然而在我幼时,清明扫墓是一件无上的乐事。人们借佛游春,我们是“借墓游春”。
清明三天,我们每天都去上坟。第一天,寒食,下午上“杨庄坟”。杨庄坟离镇五六里路,水路不通,必须步行。老幼都不去,我七八岁就参加。茂生大伯挑了一担祭品走在前面,大家跟他走,一路上采桃花,偷新蚕豆,不亦乐乎。到了坟上,大家息足,茂生大伯到附近农家去,借一只桌子和两只条凳来,于是陈设祭品,依次跪拜。拜过之后,自由玩耍。
有的吃甜麦塌饼,有的吃粽子,有的拔蚕豆梗来作笛子。蚕豆梗是方形的,在上面摘几个洞,作为笛孔。然后再摘一段豌豆梗来,装在这笛的一端,笛便做成。指按笛孔,口吹豌豆梗,发音竟也悠扬可听。可惜这种笛寿命不长。拿回家里,第二天就枯干,吹不响了。祭扫完毕,茂生大伯去还桌子凳子,照例送两个甜麦塌饼和一串粽子,作为酬谢。然后诸人一同在夕阳中回去。杨庄坟上只有一株大松树,临着一个池塘。父亲说这叫做“美人照镜”。现在,几十年不去,不知美人是否还在照镜。闭上眼睛,情景宛在眼前。
正清明那天,上“大家坟”。这就是去上同族公共的祖坟。坟共有五六处,须用两只船,整整上一天。同族共有五家,轮流作主。白天上坟,晚上吃上坟酒。这笔费用由祭田开销。祖宗们心计长,恐怕子孙不肖,上不起坟,叫他们变成饿鬼。因此特置几亩祭田,租给农民。轮到谁家主持上坟,由谁家收租。雇船办酒之外,费用总有余裕。因此大家高兴作主。而小孩子尤其高兴,因为可以整天在乡下游玩,在草地上吃午饭。船里烧出来的饭菜,滋味特别好。因为,据老人们说,家里有灶君菩萨,把饭菜的好滋味先尝了去,而船里没有灶君菩萨,所以船里烧出来的饭菜滋味特别好。孩子们还有一件乐事,是抢鸡蛋吃。每到一个坟上,除对祖宗的一桌祭品以外,必定还有一只小匾,内设小鱼、小肉、鸡蛋、酒和香烛,是请地主吃的,叫做拜坟墓土地。孩子们中,谁先向坟墓土地叩头,谁先抢得鸡蛋。我难得抢到,觉得这鸡蛋的确比平常的好吃。上了一天坟回来,晚上是吃上坟酒。酒有四五桌,因为出嫁姑娘也都来吃。吃酒时,长辈总要训斥小辈,被训斥的,主要是乐谦、乐生和月生。因为乐谦盗卖坟树,乐生、月生作恶为非,上坟往往不到而吃上坟酒必到。
第三天上私房坟。我家的私房坟,又称为旗杆坟。去上的就是我们一家人,父母和我们姐弟数人。吃了早中饭,雇一只客船,慢吞吞地荡去。水路五六里,不久就到。祭扫期间,附近三竺庵里的和尚来问讯,送我们些春笋。我们也到这庵里去玩,看见竹林很大,身入其中,不见天日。我们终年住在那市井尘嚣中的低小狭窄的百年老屋里,一朝来到乡村田野,感觉异常新鲜,心情特别快适,好似遨游五湖四海。因此我们把清明扫墓当作无上的乐事。
(1)默读文章,完成填空。
全文围绕“ 借墓游春 ”一词展开,最能概括上大家坟风俗的句子是: 白天上坟,晚上吃上坟酒 。
(2)文中还提到一个传统节日,请写出这个节日的风俗和与它相关的诗句。
风俗: 禁烟火、插柳 
诗句: 乌啼鹊噪昏乔木 , 清明寒食谁家哭 。
(3)作者把游春的快乐融入了具体的事情当中,照样子在“三天上坟游春”中任选两个写下来。
例:偷蚕豆之乐  吹笛之乐 抢蛋之乐 
(4)“美人照镜”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美人、镜子分别指谁?
(5)根据“了解上大家坟有哪些习俗”这一阅读目的,你会关注哪些内容?采取怎样的阅读方法?
(6)有人说“清明上坟是迷信,属于陈规陋习,应当摒弃。”请反驳这一观点,列出至少两条理由。
【解答】(1)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句子“然而在我幼时,清明扫墓是一件无上的乐事。人们借佛游春,我们是‘借墓游春’”以及下文所交代的清明三天“我们”借着上坟游玩的情景可知,全文围绕“借墓游春”一词展开。最能概括上大家坟风俗的句子是:白天上坟,晚上吃上坟酒。
(2)本题考查传统节日的识记。由“第一天,寒食,下午上杨庄坟”可知,文中提到的传统节日是“寒食节“。寒食节的风俗有禁烟火、插柳等。与寒食节有关的诗句有: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句子“有的吃甜麦塌饼,有的吃粽子,有的拔蚕豆梗来作笛子”“指按笛孔,口吹豌豆梗,发音竟也悠扬可听”可知,第一天有“吹笛之乐”;结合句子“孩子们还有一件乐事,是抢鸡蛋吃”可知,第二天有“抢蛋之乐”;结合句子“我们也到这庵里去玩,看见竹林很大,身入其中,不见天日”可知,第三天有“竹林之乐”。
(4)本题考查修辞手法。比喻是用某些有类似特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美人照镜”把“松树”当做“美人”来写,将“池塘”比作“镜子”,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松树临着池塘的场景。
(5)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文章可知,第四自然段介绍了上大家坟的习俗,那么根据“了解上大家坟有哪些习俗”这一阅读目的,可直接阅读第四自然段,重点了解那一天做了哪些事,上大家坟有哪些习俗。这一部分的阅读我们可以采取精读的阅读方法。
(6)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本题要反驳“清明上坟是迷信,属于陈规陋习,应当摒弃“这一观点,则要说明清明上坟不是迷信,不属于陈规陋习,不应当摒弃,可以从清明祭祖上坟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习俗,清明祭祖上坟可以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等方面出发,将自己的理由写出来即可。示例:清明祭祖上坟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习俗,我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这“孝”是大义,上坟祭祖表达的就是对先人的思念;清明节祭祖上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故答案为:
(1)借墓游春 白天上坟,晚上吃上坟酒。
(2)禁烟火、插柳 乌啼鹊噪昏乔木 清明寒食谁家哭;
(3)吹笛之乐 抢蛋之乐;
(4)“美人照镜”把“松树”当做“美人”来写,将“池塘”比作“镜子”,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松树临着池塘的场景。
(5)我会关注第四自然段的内容,并采用精读的方法阅读这一段。
(6)清明祭祖上坟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习俗,我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这“孝”是大义,上坟祭祖表达的就是对先人的思念;清明节祭祖上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9.(2022 旌阳区)
那个星期天(节选)
①……我不知道那堆衣服要洗多久,可母亲应该知道。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②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那个星期天,本该是出去的,去哪儿记不得了。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1)读上面第②自然段的内容,仔细体会情感。边读边想像,头脑中会出现三幅画面,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其中两幅画面。
① 男孩儿在哭 ,② 母亲安慰男孩儿 ;③男孩儿依偎在母亲怀里。
(2)第②自然段划线句抓住了母亲的  动作 和  语言 来描写,从中你感受到母亲此时的心情是  愧疚、怜爱 。
(3)文中画“_____”的句子是“我”在心里默默对自己说的,这种表达情感的方法叫作  内心独白 ;通过句中加点词语,可以感受到“我”此刻  迫切 的心情。
(4)第②自然段结尾写男孩“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A.男孩的希望彻底破灭,他感到无可挽回的委屈和失望。
B.作者融情于景,在描写景物时自然地表达出男孩此刻内心的沮丧和失落的情感。
C.男孩幼小的心灵里,第一次有了人生无奈、不可能事事如愿的伤感。
D.长时间看太阳太伤眼睛,他只好闭上眼睛,在心里默默地期盼时光能倒流,免得虚度了光阴。
(5)你是怎么理解文中的母亲失约一事的?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母亲答应了带孩子出去玩,但从“又大又重的洗衣盆”可以感受到母亲因生活艰辛而操劳,被生活琐事牵绊,没有兑现对孩子的承诺,疏忽了孩子的感受,实属无奈,令人心酸,可以理解。 
【解答】(1)考查学生对对文段内容的概括和理解。阅读句子“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可知,这段话可以概括为“男孩儿在哭”。阅读句子“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可知,这段话可以概括为“母亲安慰男孩儿”。
(2)考查学生对描写手法的理解。阅读句子“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可知,这句话抓住了母亲的动作和语言来描写,从中我感受到母亲此时的心情是:愧疚、怜爱。
(3)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阅读句子“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可知,这个句子是“我”在心里默默对自己说的,这种表达情感的方法叫作内心独白;通过句中加点词语,可以感受到“我”此刻迫切的心情。
(4)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阅读句子“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可知,这句话写出了男孩的希望彻底破灭,他感到无可挽回的委屈和失望,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第一次有了人生无奈、不可能事事如愿的伤感。
这句话作者融情于景,在描写景物时自然地表达出男孩此刻内心的沮丧和失落的情感。故D表述错误。
(5)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即可。示例:母亲答应了带孩子出去玩,但从“又大又重的洗衣盆”可以感受到母亲因生活艰辛而操劳,被生活琐事牵绊,没有兑现对孩子的承诺,疏忽了孩子的感受,实属无奈,令人心酸,可以理解。
故答案为:
(1)男孩儿在哭 母亲安慰男孩;
(2)动作 语言 愧疚、怜爱;
(3)内心独白 迫切;
(4)D;
(5)母亲答应了带孩子出去玩,但从“又大又重的洗衣盆”可以感受到母亲因生活艰辛而操劳,被生活琐事牵绊,没有兑现对孩子的承诺,疏忽了孩子的感受,实属无奈,令人心酸,可以理解。
10.(2022 旌阳区)阅读短文。
超越自我,做最好的自己(有删改)
①凭借超越自我极限的第三跳,“青蛙公主”谷爱凌在自由式滑雪大跳台决赛中强势逆袭,为中国代表团赢得冬奥史上首枚雪上项目金牌。“这是人生中最美妙的一天,我做了一个历史上从没有女孩挑战过的动作。”谷爱凌用自己的方式发出青春宣言,“我不是为打败其他选手而来,我只想打破自己的极限。”
②很多人将谷爱凌的成功归于天赋,形容她是天才少女。但谷爱凌却说:“我觉得天赋只占0.1%以下,更多的是努力付出,竭尽所能超越自己。”
③滑雪训练其实是非常辛苦的,《New York Times》将她的训练计划描述为“残酷的”。谷爱凌的训练一般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她总是第一个到达训练营训练,又是最后才离开的。即便回到家也会继续训练和跑步。飞跃、翻转、转体、落地;飞跃、翻转、转体、落地……一个动作要反复练习很多遍,一天要往返滑很多次,吃饭或休息都只能见缝插针找时间在缆车上完成。受伤也是常事,谷爱凌曾经摔到失忆、骨折,但是她不曾放弃,就这样一遍又一遍锻造自信,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谷爱凌的教练 Peter Olenick 曾发出感叹:“谷爱凌有着极高的运动天赋,也很有激情,但归根结底,最宝贵的是她的职业态度。”
④尼克 胡哲生下来就没有四肢。因为身体残疾,童年时的胡哲饱受同学们的嘲笑和欺侮。十岁时,他和很多被困难磨去斗志的人一样,试图通过溺水的方式,寻求人生的解脱。所幸,这是一次失败的自杀。从那以后,他不再过度关注别人的目光,而是专注于自己,扬长避短。没有四肢,他就练就出色的口才。19岁,他终于用演讲打开了自己辉煌的人生蓝图。2005年被提名“澳大利亚年度青年”,他的演讲,传遍了世界各个角落,鼓舞着世人。
⑤与胡哲一样,几乎所有的成功者,都走在一条超越自我的路上。著名主持人汪涵,一开始进入湖南卫视时,只是一个小小的剧务。搬椅子扛凳,这种活儿他一干就是一年。在别人抱怨时,他任劳任怨,一有空闲就去观摩别人主持,后来终于抓住机会当上了主持人。他不断超越自己的局限,成为了全国观众喜爱的主持人之一,获得了许多荣耀。
⑥而生活中,太多的人,总是喜欢把目光投在他人身上,与别人攀比,而不是与自己较劲。那个“我爸是李刚”的李启明,年轻气盛,一味与他人攀比物质的享受,却忘了自身精神的成长,终至闯下大祸。那个网络炫富女“郭美美”,和他人攀比吃喝玩乐,不思进取,一味走捷径,最终监狱成了她“初而复始”的归宿。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⑦专注于自身的成长,远比一味与他人较劲来得重要。一个人,来到世上,不是为了成为“胡哲第二”“汪涵第二”,而是为了成为一个最好的自己。与自己的“懒惰”较劲,获得“勤奋”;与自己的“贪婪”较劲,获得“ C ”;与自己的“恐惧”较劲,获得“ B ”;与自己的“自卑”较劲,获得“ D ”;与自己的“消极”较劲,获得“ A ”。
⑧每一个人,最终需要打败的敌人,就是那个不够完美的自己;每一个人,需要成就的自我,就是那个更好的自我。“超越自我”,这条赛道上,同时走着千千万万的人,而属于你的只有一道。那就是,成为最好的自己。
(1)选择合适的词语分别填在第⑦自然段的横线上。
A.自信
B.节制
C.进取
D.勇敢
(2)根据文章内容填一填。
①本文的中心观点是  超越自我,成为最好的自己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从正面列举了  尼克 胡哲 、 汪涵 和  汪涵 的事例,其中  谷爱凌 的故事写得最详细。
②第⑥自然段作者的观点是  生活中,太多的人,总是喜欢把目光投在他人身上,与别人攀比,而不是与自己较劲 ,作者列举了  李启明 和  郭美美 的事例。
(3)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③自然段中作者引用谷爱凌教练的感叹,好处是什么? 为自己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论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每一个人,最终需要打败的敌人,就是那个不够完美的自己。”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写一写你对这句话的体会。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但是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不能钻牛角尖,在问题里面打转,而是敞开心胸,面对自己的不足,然后慢慢去改正去解决。 
【解答】(1)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自信:自己相信自己。节制:限制;控制。进取:努力上进。勇敢:有胆量。结合语境第一空选择“节制”,第二空选择“勇敢”,第三空选择“自信”,第四空选择“进取”
(2)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①本文的中心观点是:超越自我,成为最好的自己,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从正面列举了谷爱凌、尼克 胡哲和汪涵的事例,其中谷爱凌的故事写得最详细。②第⑥自然段作者的观点是:生活中,太多的人,总是喜欢把目光投在他人身上,与别人攀比,而不是与自己较劲,作者列举了李启明和郭美美的事例。
(3)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阅读句子“谷爱凌有着极高的运动天赋,也很有激情,但归根结底,最宝贵的是她的职业态度”可知,作者引用谷爱凌教练的感叹,好处是:为自己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论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回答即可。示例: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但是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不能钻牛角尖,在问题里面打转,而是敞开心胸,面对自己的不足,然后慢慢去改正去解决。
故答案为:
(1)B D A C;
(2)①超越自我,成为最好的自己 谷爱凌 尼克 胡哲 汪涵 谷爱凌;②生活中,太多的人,总是喜欢把目光投在他人身上,与别人攀比,而不是与自己较劲。李启明“郭美美”;
(3)为自己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论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但是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不能钻牛角尖,在问题里面打转,而是敞开心胸,面对自己的不足,然后慢慢去改正去解决。
11.(2022 旌阳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冬季奥运会于2022年2月4日至2022年2月20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和河北省张家口市联合举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办冬季奥运会,北京、张家口同为主办城市,也是继北京奥运会、南京青奥会之后中国第三次举办的奥运赛事。北京张家口冬奥运会设7个大项,15个分项、109个小项。北京承办了所有冰上项目,张家口和北京延庆区承办了所有雪上项目。北京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个举办过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城市,也是继1952年挪威的奥斯陆之后时隔整整70年后第二个举办冬奥会的首都城市。
【材料二】
北京冬奥会开幕以来,吉祥物“冰墩墩”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成为“一墩难求”的爆款。一个设计成功的吉祥物必须兼具审美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还要附加一定的经济价值。“冰墩墩”在形象上选择了咱们的国宝大熊猫,它的冰壳设计,非常有创意,设计者的灵感最初来自北京的冰糖葫芦。每颗冰糖葫芦都有一个糖壳。选择这个壳的概念,是因为它很容易就让人想到冬天,想到春节和冰雪运动。熊猫穿上冰壳,再和冰丝带结合后,带有一种科技感、未来感,还有了太空探索的宇航员特质。这个创意一下子就把常规设计的大熊猫形象加以创新和提升,赋予了它神奇的能量,体现了追求卓越、引领时代的教育价值。
【材料三】2022北京冬奥会中国奖牌榜统计排名(以奖牌总数排名)
中国代表团奖牌榜
金牌 银牌 铜牌 总数 排名
9 4 2 15 11
(1)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①北京冬季奥运会,北京承办了所有冰上项目,张家口承办了所有雪上项目。  × 
②北京成为奥运史上第二个举办过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城市。  × 
③“冰墩墩”集审美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于一身,深受大家喜爱,是一个设计成功的吉祥物。  √ 
④北京冬奥会中国队拿下了9枚金牌,除此之外还有4银2铜,总共15枚奖牌,在全世界金牌总数排名第11位。  × 
(2)【材料一】中画横线的语句运用了  列数字 的说明方法,这是为了准确具体地说明  北京冬奥会承办的项目多 。
(3)如果你在学校运动会上获得了第一名,面对校报记者的采访,你最想说什么?请做一个简短的即兴发言。
 在此次运动会中,我荣获第一名,非常开心,在比赛过程中,其他的运动员也非常优秀,他们永不放弃的精神也值得我去学习。我想告诉大家:“不管遇到任何困难,只要我们迎难而上,永不放弃,最终一定会到达终点!” 
【解答】(1)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①阅读句子“张家口和北京延庆区承办了所有雪上项目”可知,①表述错误。②阅读句子“北京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个举办过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城市”可知,②表述错误。③阅读句子“北京冬奥会开幕以来,吉祥物‘冰墩墩’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成为‘一墩难求’的爆款”可知,③表述正确。④阅读材料三可知,北京冬奥会中国队拿下了9枚金牌,除此之外还有4银2铜,总共15枚奖牌,但并不是在全世界金牌总数排名第11位。故④表述错误。
(2)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理解。阅读句子“北京张家口冬奥运会设7个大项,15个分项、109个小项”可知,这句话运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是为了准确具体地说明北京冬奥会承办的项目多。
(3)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回答即可。示例:在此次运动会中,我荣获第一名,非常开心,在比赛过程中,其他的运动员也非常优秀,他们永不放弃的精神也值得我去学习。我想告诉大家:“不管遇到任何困难,只要我们迎难而上,永不放弃,最终一定会到达终点!”
故答案为:
(1)①×②×③√④×;
(2)列数字 北京冬奥会承办的项目多;
(3)在此次运动会中,我荣获第一名,非常开心,在比赛过程中,其他的运动员也非常优秀,他们永不放弃的精神也值得我去学习。我想告诉大家:“不管遇到任何困难,只要我们迎难而上,永不放弃,最终一定会到达终点!”
二.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12.(2021 绵竹市)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做事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
(2)多项选择:关于这个故事,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CD 
A.文章里有六个“之”,它们的意思都一样。
B.弈秋,是一个人的名字,他姓弈,名秋。
C.善弈者的善意思是擅长,善于。
D.为是/其智弗若与?
(3)不改变原文意思,加上神态、动作等描写,写一写不认真学习的那位同学听课的状态。
 他一边漫不经心地听着课,一边想着:“等下有天鹅飞过,我一定要用弓箭把它射下来!”想着,手里忍不住握紧了桌子下的弓箭。 
【解答】(1)考查了对短文包含的道理的掌握。《学弈》这篇短文主要讲的是弈秋教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一心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可是他心里却总以为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想拿弓箭去射它。这个人虽然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却学的不如前一个。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2)考查了对短文重点词句的理解和对句子停顿的划分。A.这篇短文中有六个“之”字,它们所表示的内容并不相同,如“通国之善弈者也”这句话中的“之”是“的”的意思,“一人虽听之”这句话中的“之”是代词,指代的是弈秋说的话。说法错误。B.弈秋,是一个善于下棋的人,“奕”的意思是“下棋”,“秋”是名字。说法错误。C.“善奕者”的“善”意思是“擅长,善于”。说法正确。D.“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话的意思是: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朗读节奏应该是:为是/其智弗若与?说法正确。
(3)考查了拓展延伸的能力。根据短文内容,我能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加上神态、动作等描写,描写一下那位不认真学习的同学听课的状态。如:他一边漫不经心地听着课,一边想着:“等下有天鹅飞过,我一定要用弓箭把它射下来!”想着,手里忍不住握紧了桌子下的弓箭。
故答案为:
(1)做事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2)CD;
(3)他一边漫不经心地听着课,一边想着:“等下有天鹅飞过,我一定要用弓箭把它射下来!”想着,手里忍不住握紧了桌子下的弓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