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 素养解读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1.深刻认识资产阶级共和制在中国的建立及其失败的原因,增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等学科核心素养。2.比较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不同政权模式,认识中国共产党根据地建设的先进性。3.认识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树立起制度自信,增强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
知识点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明历史时空—记牢客观史实]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1)中华民国成立
时间 1912年1月1日
标志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国旗 采用五色旗为国旗
纪年 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目的:防止袁世凯独裁。
②内容: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③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误区警示] 辛亥革命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创立了民主共和制度,因为共和“徒有虚名”,其实际的意义在于思想启蒙,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2.北洋政府时期
(1)政党政治的尝试
背景 ①辛亥革命后,随着专制政权的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②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
表现 ①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等人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②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③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
结果 ①国民党发动了 “二次革命”。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和国民党内部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镇压下去。②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就任正式大总统后,袁世凯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此后,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续表
(2)混乱的政治格局:大权独揽的袁世凯,很快走上帝制之路。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国民党时期的“训政”
时间 1928年中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后
内容 ①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②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③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实质 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2)国民党时期的“宪政”
时间 1948年
内容 国民党打出“行宪”的招牌,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评价 国民党企图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但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思维点拨] 民国时期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
(1)政权更迭频繁,具有不稳定性。在短短的38年间,先后经历了南京临时政府、北京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三个阶段。
(2)政治体制复杂多变,实行过总统制、责任内阁制、君主制等政体。
(3)形式上采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但实际上除个别短暂时期外,长期实行专制独裁。
[研史料实证—探究历史本质]
情境探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史料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问题]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如此设置分权的目的。
[提示] 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史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和信教的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
[问题] 根据史料二,概括上述条款中蕴含的政治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
[提示] 原则:主权在民。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在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
[通历史解释—形成正确认识]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为加强对袁世凯的监督,进一步扩大了参议院权力;为防止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规定了极其严格的修改程序。
(2)评价
进步性 ①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由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和弹劾权的规定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希望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愿望。②国民拥有一系列权利自由的规定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在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它的颁布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局限性 ①它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②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仅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针对训练]
1.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最能体现“政权机构中权力的分配、制约、平衡”这一原则的内容是( )
A.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C.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D.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解析:选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这一原则”是指三权分立的权力制衡与制约,故选C项。
2.针对中华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有学者提出“多数本应参与其中的人”却“形成国会‘万万不能存立’之共识”。据此可知,民国初年的民主政治( )
A.社会基础薄弱 B.违背社会潮流
C.导致军阀割据 D.缺乏理论依据
解析:选A 材料“万万不能存立”说明反对国会的建立,由此可知社会基础薄弱,故选A项;设立国会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排除B项;出现军阀割据是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导致的,并不是因为国会政治,排除C项;民国初年的民主政治借鉴了西方的民主思想理论,故并不缺乏理论依据,排除D项。
知识点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明历史时空—记牢客观史实]
1.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1)背景
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的起义和暴动中,革命根据地不断涌现。
②在各个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也陆续建立起来。
(2)建立: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3)政权性质: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
(4)评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2.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背景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
政权特色 ①中国共产党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②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③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在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
评价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3.解放战争时期的政权建设
(1)解放战争期间
①背景:解放战争期间,随着战局的发展变化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上采取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的办法,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
②政权特色: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辨析比较]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
(1)“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
(2)“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1945年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
(3)“解放区”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
[研史料实证—探究历史本质]
情境探究 “三三制”原则
史料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并指出,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不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而是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别人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
各抗日根据地比较认真地贯彻了“三三制”原则,在陕甘宁边区,1941年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3 592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问题]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的原因,并指出“三三制”政权的特点和主要意义。
[提示] 原因:巩固抗日根据地的需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调动各阶层积极性,实行民主。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阶层联合;民主协商。意义:广泛团结了抗日力量,调动了各阶层的积极性;保证了各阶层的民主权利;根据地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巩固;为新中国民主政权的建设提供了借鉴。
[通历史解释—形成正确认识]
“三三制”的含义、性质与意义
(1)含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中普遍采用了“三三制”,即在政权人员构成比例上实行共产党员、党外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人士各占1/3的制度。
(2)性质:通过“三三制”原则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
①从目的上看,实行“三三制”原则的目的在于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增强抗日力量,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②从人员组成上看,在“三三制”原则下,工农群众、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加入民主政权,这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基本一致。
(3)意义
①“三三制”及“三三制”政权是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具体运用,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条件下推进民主政治的一个创举。
②“三三制”的实行,使党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针对训练]
1.阅读庆阳县两年来“三三制”执行情况(1944年),对表中县参议员的身份反映的政权理解正确的是( )
身份 家庭成分 社会出身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绅士 商人 学生 军界 工人 务农
数量 7 17 41 26 9 15 10 2 2 53
A.具有民主性和广泛性
B.体现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原则
C.性质是工农民主政权
D.与人民民主政权的群众基础相同
解析:选A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三三制”政权涉及阶层具有广泛性和民主性,故选A项;革命统一战线出现于1924~1927年,排除B项;根据表格可知,阶级成分中有地主、富农,故其性质并非工农民主政权,排除C项;人民民主政权的群众基础的主体是工人、农民,并没有地主、富农,排除D项。
2.1946年4月,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通过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各级政府对各级代表会负责,各级代表对选举人负责”。这一规定( )
A.表达了中国共产党民主建国的愿望
B.加速了国民党政权的覆亡
C.奠定了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基础
D.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性质
解析:选A “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是由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确定的,因此这一规定表达了中国共产党民主建国的愿望,故选A项。
知识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明历史时空—记牢客观史实]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基础:1949年9月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2)确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3)性质: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4)作用: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5)挫折:1957年后,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6)完善: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取得许多重要进展。
[思维点拨] 近代以来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发展的法律文献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献。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1949~1954年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3)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1982年宪法成为我国在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2)内容
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②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③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3)发展: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共中央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4)完善:改革开放后,该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使得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
[辨析比较] 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而不是多党制。因为在中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与之密切合作,属于参政党;在西方,各党派之间是执政党与在野党的关系,靠竞选轮流坐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1)确定目标: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2)发展与完善: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等制度体系作出新的制度安排,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3)特点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②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4)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势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研史料实证—探究历史本质]
情境探究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史料一 我们中国……协商民主的主要意义是能够保证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能够保证各个阶层、各种民族、信仰各种宗教的人和各个政党,都能通过这种形式参政议政。协商民主在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种民主形式,同时又是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行民主监督的一种民主形式。
——李君如《中国在民主政治的问题上不要妄自菲薄》
[问题] 根据史料一,归纳我国政治协商民主政治的作用。
[提示] 保证了各阶层公民有序地参政议政;不同的利益集团通过协商达成共识;及时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行民主监督。
史料二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第二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问题]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提示]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等。
[通历史解释—形成正确认识]
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1)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中国共产党在100年的奋斗历程中,相继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理论成果包含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
(2)以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为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革命环境里就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如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抗日根据地的“三三制”原则,都是为了实现人民民主而进行的探索和创造。新中国成立后宪法几经修改,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
(3)以始终保持先进性的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力量: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也是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要求。
(4)适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发展既适应了我国基本国情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又因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相承接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就是战争年代中国革命实践的产物。
(5)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能够发展完善,一方面在于先进政党的领导;另一方面在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为其提供了源泉和动力。
[针对训练]
1.宣传画是一种文化符号,具有浓重的时代信息。下列宣传画反映的是( )
A.政府重视健全基层民主制度
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不断完善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逐步完善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确立
解析:选D 根据画作的时间“1954年”以及画作的主题“为孩子的幸福投这一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宣传画反映的主题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故选D项。
2.1956年9月,中共八大提出,重申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健全国家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该规定旨在( )
A.巩固各民主党派的参政地位
B.确立社会主义制度领导地位
C.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发展
D.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解析:选D 材料中“健全国家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主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故选D项;A、B、C三项与材料无关,均排除。
[思维脑图]
[要旨聚焦]
1.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国初期政党政治尝试遭到失败。国民政府坚持“训政”,实行独裁统治。
2.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有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学史明智·展情怀]
[材料展示]
材料 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
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思维升华] 政治制度自信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创新出抗日各阶级的联合专政,政权建设实行“三三制”原则。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新出多样化的选举办法(形式)。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创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政治制度。只有不断地创新制度,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学以致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80年代末,美籍日裔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提出了所谓“历史终结论”。他认为,冷战的结束不仅仅意味着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意识形态对抗的结束,更意味着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民主将是所有国家的必然归宿。福山提出“历史终结论”时是如何地心高气傲,但面对客观存在的无情现实,即他心中的“样板”美国出了种种问题,在国际上广受争议和诟病,而被他宣布即将灭亡的社会主义的中国却日益兴起,成绩斐然,他也不得不低下他“高贵的头”,开始批评起美国和赞扬起中国来了。他认为“中国奇迹”主要得益于中国模式政治方面的优势。这一转向,实际上说明“历史终结论”业已破产。
——陈学明、李先悦《福山的“历史终结论”的
终结说明了什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历史终结论”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解析:首先,分析材料,提取信息,由材料可知福山的“历史终结论”认为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民主政治将是所有国家的必然归宿。但是后来,美国出了种种问题,在国际上广受争议和诟病,社会主义中国却日益兴起,福山开始批评美国,赞扬中国。其次,从材料中提取互相关联的历史信息并结合史实进行分析得出“中国政治模式具有优越性”。由此可以提炼观点,中国政治模式的成功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列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一系列具体政治制度,并阐述这一制度安排,为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最后,总结观点,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
论题:中国政治模式的成功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
阐述:民主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文明的政治制度,百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孜孜追求的理想目标。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建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在中国第一次实现了真正的人民民主,并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和一系列具体政治制度,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形成了与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不同的政治模式。中国在发展民主政治的过程中,坚持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一制度安排,为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进一步完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证明了中国模式的成功。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是对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扬弃,是一种伟大的制度创新。中国政治模式的成功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
[教材问题·再思辨]
1.读教材P14“历史纵横”:
史料 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300多个,如统一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共和建设讨论会、中国社会党等。这些党派大体为原有的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派势力的分合。其中,同盟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为三大党,共和党拥戴袁世凯,统一共和党接近同盟会。
[设问] 根据史料,概括民国初期政党政治的特点。
[提示] 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政党政治活跃;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以谋求议会席位为目标;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政党数量众多。
2.读教材P15“历史纵横”:
史料 “革命程序”论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之一,即主张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要经过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各个时期,国民党的责任和任务不同。孙中山认为,只有经过这样的步骤,才能最后做到“主权在民”。
[设问] 为什么说国民党实施的“训政”“宪政”在实质上仍然是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提示] 国民党的“训政”,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训政纲领》的规定(国民党一党代政);国民党的“训政”剥夺了人民权利;国民党以种种借口一再拖延结束“训政”原本规定的6年时间;1946年11月至12月,国民党排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主同盟等民主党派,一党包办召开“国民大会”,制定《中华民国宪法》;“制宪国大”和《中华民国宪法》是非法的,1948年国民党的“行宪”国大及其选举结果当然也是非法的,其实质是为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
[课程延伸]——关注教材的广度
民国初期政党政治的勃兴
近代以来,中国政党的出现及其活动不仅是对传统政治中所谓朋党政治的摒弃,更是中国政治走向民主,走向现代化的重要表现。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以国会为运作中心,近代中国国会主要在政党的主导下展开运作。首先,政党领袖在议会政治中的重要作用凸显。比如国民党的领袖孙中山,以他为主导的国民党同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军阀专制统治展开了斗争。黎元洪、梁启超等进步党领袖以国会为合法斗争的阵地,宣扬本党的政纲和措施。其次,政党主导和操纵了国会的选举。议员代表的分配按地域划分,议员的选举却是通过政党操纵。在议员的选举中,各政党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由于议会政治初行,其不完善之处颇多,国会议员的选举多演变为党派斗争。最后,政党在代议制民主政治体系下,充当了民众利益和要求输入的中介和桥梁,政党把支持本党民众的利益与要求转变为政党纲领并上升为国家意志。近代中国议会政治的实行,促进了政党政治的勃兴,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
[课程深化]——提升教材的高度
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思考
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缔造者,具有鲜明的现代品格和高度的整合能力,善于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卓有成效的党的领导方式。整体来看,中国共产党的现代性与先进性保证了党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的政权建设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对根据地政权的有力领导,保证了党的政权建设理论、方案与措施能够充分得以实施,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迁移应用]
1.下表所示为1913年4~12月北京政府众议院议员集体署名正式质问的提案(部分)。这从实质上反映了( )
提案人 提案内容
蒋风梧等 针对《善后借款合同》提出质问:大借款的用途及财政善后计划书
罗永诏等 针对“尊崇孔圣”和“举行祭孔典礼”的通令提出质问:祭孔典礼之命令违背信教自由之保证书
A.改良与革命的两种方式 B.司法与立法的权力之争
C.宪政与专制的矛盾冲突 D.愚昧与科学的思想较量
解析:选C 材料中蒋风梧、罗永诏等众议院议员对(北洋)政府的借款用途、祭孔典礼进行质疑,这是一种民主宪政的理念,而当时的北洋政府实行专制,因此,这是宪政与专制的矛盾冲突,故选C项。
2.民主政治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之一。世界近现代史上,各国人民为了建立一个民主法制社会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阻碍近代中国社会实现民主政治的主要因素有( )
A.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B.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破坏
C.封建政府和军阀的专制统治
D.长期的专制传统和落后保守的思想观念
解析:选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阻碍近代中国社会实现民主政治的主要因素是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故选A项;B、C、D三项产生的根源仍然是中国的特殊社会性质,故排除。
3.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政府由共产党人、国民党人和无党派爱国人士组成。在选举中,为了让不识字的贫苦农民行使民主权利,根据地发明了一种特殊的选举办法——豆选。这些做法( )
A.直接导致国共两党之间的分裂
B.为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奠定了基础
C.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实现了全国性基层民主自治
解析:选C 豆选能够让不识字的农民行使民主权利,从而扩大民主政治的基础,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选C项;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维持了表面的统一,没有出现分裂,排除A项;这些做法与后来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D项说法过于夸张,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初活跃于国会中的政党,可大致分为激进、保守二派。激进派的政党,严格说来,只有同盟会和国民党。统一共和党在并入国民党以前,是骑墙于同盟会与共和党
之间的;民宪党则是由国民党分出。……统一共和党的党员虽有不少原属革命派,但以出身立宪派和旧官僚者为多,故在态度上较同盟会温和。……与同盟会合组国民党的其他小党派,亦大多不是起于理想相同,而是因为眼见国民党将能在政坛上占优势。……至于正式国会后期出现的民宪党,虽系自国民党分出,但以吸收了许多进步党党员,在态度上亦较温和。作为激进派政党的同盟会和国民党,是使民初国会发挥功能的主要力量。如果在野党的功能是以言论和立法来监督政府,并以诉诸选民的办法促使执政者重视国利民福,同盟会和国民党的确是具有这方面的资格与潜能。但以执政者无限制的伸张行政权,在野党和立法者愈伸展其监督权,结果使政治势力走向两个极端。当政治势力走向两个极端,而又不能取决于选民时,政治的危机即升高。民初国民党之策动“二次革命”,以及“二次革命”失败后执政者一意伸张一己的权力,均为政治势力走向两个极端的表现,亦为政治危机升高的表现,结果是两败俱伤。
——张玉法《论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特点,并分析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活跃的原因。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可大致分为激进、保守二派。激进派的政党,严格说来,只有同盟会和国民党。统一共和党在并入国民党以前,是骑墙于同盟会与共和党之间的;民宪党则是由国民党分出。……统一共和党的党员虽有不少原属革命派,但以出身立宪派和旧官僚者为多”逐条概括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民国初年的史实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
答案:特点:党派分化组合多变;政党林立,政治倾向大抵为激进和保守两派;国民党力量强大,立场激进;政党政治形式上活跃,但任何政党都未进入国家权力的核心;受执政者打压,政党政治的实践均以失败告终。
原因: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临时约法》颁布,确立责任内阁制;西方政党政治的影响;中国经济结构与阶级关系多样化的影响。
PAGE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