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2023届高三历史复习专题课件
浮生若暖
一、百家争鸣的原因
“百家”: 泛指数量多。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
“争鸣”:指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
“百家争鸣”:是指战国时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一)概念阐释
一、百家争鸣的原因
(二)百家争鸣的原因
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分封制瓦解,为学术繁荣创造了自由的环境;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5、科技上: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
一、百家争鸣的原因
(三)百家争鸣的表现
儒
道
二、百家争鸣的表现
(一)仁义担当的儒家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字仲尼,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55岁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
1、儒家的开创者——孔子(春秋时期)
(一)仁义担当的儒家
1、儒家的开创者——孔子(春秋时期)
——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利益
(1)思想核心1:礼
含义:指西周时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周礼);即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内容:尊尊(等级君主);亲亲(宗法) ——上下有别、贵贱有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进一步提出:正名(名正言顺)按周礼把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礼”的含义是什么呢?
实质是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秩序,具有保守性
(1)思想核心2:仁
含义:“仁者爱人”(爱自己,爱他人,为政以德);最高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实现:忠恕
③表现:
对己——克己复礼;
对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政治表现——为政以德
“仁”的目的:协调社会人际关系
孔子的“仁”具有和谐意识,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体现了民本理念。
但是孔子主张的“仁”是站在统治阶级的角度,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百姓,以免引起社会动荡,孔子的仁爱是有等级差别的爱,并非普遍意义上的爱。
④ 评价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礼”的含义是什么呢?
实质是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秩序,具有保守性
“仁”是内在的修养;“礼”是外在的规范。具备“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遵守“礼”的规范,才能更好地践行“仁”的品德,二者相互制约。“隆礼”是儒学的表层结构, “贵仁”才是它的思想核心。
人而不仁,如礼何?
——《论语》
【拓展思考】“仁”和“礼”之间的关系
(2)中庸之道
①中庸的含义:
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加以调和,使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
调整“礼”和“仁”方法:中庸。
②达到中庸的做法:“和而不同”。
孔子“中庸之道”的应用
哲学:敬鬼神而远之。
义利:见利思义。
审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 檀弓下》
苛政猛于虎
1、儒家的开创者——孔子(春秋时期)
——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利益
(3)政治思想:为政以德
主要贡献: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的范围,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同时其言论《论语》,编订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②重视对文化典籍的整理,创办私学。
(3)教育思想
1、儒家的开创者——孔子(春秋时期)
——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利益
(4)哲学思想
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现实问题
(5)孔子评价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孔子周游列国
“颠簸流离,游说列国,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可终日。”
孔子仁礼治国方案为什么不被统治者采纳呢?
2、儒家思想继承者——孟子(亚圣)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相传师承子思。著有《孟子》,文章说理畅达,长于论辩。元代追封他为“亚圣”。
①政治思想: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
②民本思想: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
③价 值 观:重义轻利,舍生取义。孟子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大丈夫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④伦 理 观:主张“人性本善”。
2、儒家思想继承者——孟子(亚圣)
——思想主张
3、儒家思想集大成者——荀子(亚圣)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荀卿。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因为年高望重,曾三次被推为祭酒。晚年到楚国,春申君黄歇任他为兰陵(今山东苍山)令。失官后家居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①天人关系(哲学思想):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事物发展有客观规律)
制天命而用之。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②学习目标:
道德修习的最高目标是“成圣”(把握“礼)
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
(1)思想主张
3、儒家思想集大成者——荀子(亚圣)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1)思想主张
3、儒家思想集大成者——荀子(亚圣)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③政治思想:
A、主张礼法并用、王霸并重(法表礼里)
B、君舟民水(民本);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 亦覆舟”
(2)评价:先秦思想集大成者,其哲学思想代表了先秦唯物主义的最高水平。
【问题探究】孔子、孟子、荀子思想比较
【知识总结】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
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
没有严密的理论体系,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方面的治国原则;
早期儒家思想带有批判现实政治色彩;
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主张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到新兴地主阶级的冷遇。
(2018·全国Ⅱ卷)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本题考查目的:对“仁德之心”的理解。
历史解释
A
【真题演练】
A
(二)无为逍遥的道家(黄老之学,老庄之学)
总体特点:
道是世界的根本;
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事的方法
(二)无为逍遥的道家(黄老之学,老庄之学)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著有《道德经》和《老子》,充满着哲理和东方智慧。
哲学思想:
(1)核心思想:“道”是世界的根本。道是超越时空的绝对存在,是不可感知的自然本体。道法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以“道"剔除了儒家“天命”思想的绝对权威。
哲学思想:
(2)朴素辩证法:事物是相对和转化的。
a“反者道之动”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哲学思想:
(2)朴素辩证法:事物是相对和转化的。
评价:一方面有辩证法思想,另一方面看不到转化需要条件,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b“弱者道之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政治思想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2)理想社会:小国寡民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无为而治
评价老子
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哲学、伦理学、思维方式、道德人格)
其政治思想悲观消极,反映了没落奴隶主贵族的思想。
哲学思想
(1)宣传天道和自然无为
天道:
①把“道”作为世界最高原则。道是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物质实体,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础。
“道之真以修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为天下。”
自然界有其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
(唯物主义)
(2)齐物论:万事万物没有界限差别,天地万物为一
把老子的辩证法引向极端,否认事物的差异性,认为任何事物本质上是相同的。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鼓盆而歌”
(3)提出了“逍遥”的人生哲学: 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
(三)刻苦简朴的墨家与墨子(战国)
墨家是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约产生于战国初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矩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
墨子的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但战国后就不受人们重视了。
1、墨家的特点
刻苦简朴
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
讲求实际功利(实用)
2、墨子(战国)——代表平民阶级的利益
政治思想
(1)兼爱(核心):“兼相爱,交相利”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主张没有等级差别的爱,不同于孔子的仁
(2)非攻:
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
支持防守诛讨的正义之战
"(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3)尚贤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墨子》
墨守
不分贵贱,使用德才兼备的人,反对任人唯亲
(2018·全国Ⅰ卷)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真题演练】
本题考查目的:墨家思想的特点。
唯物史观
历史解释
C
(四)严刑峻法的法家和韩非子(战国)
1、法家特点:
奖励耕战、严刑峻法、变革
2、主要代表人物(实践):
魏国李悝、楚国吴起、韩国申不害、秦国商鞅
3、主要派别:
法:公布于众的法令、法规、法律,是君、臣、民共同遵守的东西。
术:君主驾驭群臣的方法(神秘、决策、御臣)
势:“权重位尊”的权势、权威。
(1)将“法”、“术”、“势”相结合(系统化)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2)主张加强君主集权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理论来源
法、术、势三派;道家、儒家
思想主张
(3)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以法治国)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明其法禁,必其赏罚,尽其地力以多其积……”
(4)主张变革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5)遵循客观规律,用“参验”的方法检验认识的真伪
“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韩非子 奸劫杀臣》)
结合韩非子思想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
主张君主集权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作 用
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发展趋势
儒表法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A、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B、道家学说:构成中国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C、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三、百家争鸣的影响
成就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文学 诗歌
艺术 绘画
文字
科技 天文
数学
指南仪器
医学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科技
孔子《诗经》
屈原《离骚》
战国时帛画《人物龙凤图》(雏形到成熟)
世界公认的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
我国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石氏星表》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九九乘法口诀、筹算计算法
司南—世界上最早指南仪器
出现了较为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黄帝内经》奠定中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