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化学人教九年级上册第7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跟踪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化学人教九年级上册第7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跟踪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11-19 10:50: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化学人教九年级上册第7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跟踪练习附答案
人教第7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一、选择题。
1、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
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提高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2、严禁在住宅楼道给电动车充电,否则会有极大的安全隐患。有以下说法:①可能引起电池漏电; ②可能引起电动车燃烧,产生有毒气体; ③可能引起爆炸;
④自己拉线充电很安全,不会出现事故; ⑤可能造成短路、串电事故发生。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⑤ B.①②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3、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将煤球做成蜂窝状,目的是延长煤燃烧的时间
B.由图A可知,火柴头斜向下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由图B可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CO2灭火
D.蜡烛用嘴一吹即灭,是因为吹走了蜡烛周围的空气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
B.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
C.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
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5、下列关于能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氢气是21世纪的理想能源
B.科技发展可促进能源的开发利用
C.煤、石油和天然气都属于可再生能源
D.能源结构向多元、清洁和低碳方向转型
6、“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采用液氢作为燃料,我国科研团队研制的低温合成催化剂STSO颗粒,大大降低了太阳能分解水的成本。对该制氢反应描述正确的是(  )
A.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B.产生的氢气被压缩成液态后分子体积减小
C.STSO在反应的后的质量和性质不变
D.产生的氢气与氧气体积之比为1:2
7、依据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①:先通入空气,再点燃酒精灯,发现b中硫燃烧。实验过程②:停止通空气,改通氧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B.该装置还缺少对尾气的处理
C.去掉装置a就无法验证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D.对比①②两个实验过程b中的实验现象,证明氧气具有助燃性
8、下列是探究灭火原理的四个实验,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Ⅰ中蜡烛熄灭,实验Ⅱ中蜡烛不熄灭,说明隔绝空气可以灭火
B.实验Ⅲ中蜡烛熄灭,因为稀盐酸与小苏打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隔绝了空气
C.实验Ⅳ中蜡烛想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支持燃烧
D.通过上述实验能得出,灭火原理包括隔绝氧气、降低温度、隔离可燃物
9、下面是对某一主题内容进行归纳的情况,其中错误的是( )
A.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氧元素,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氮元素
B.微观粒子与物质的关系:金属铜一一由铜原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C.物质使用与安全知识:汽车在加油站加油——严禁烟火,使用燃煤取暖——注意室内通风
D.试剂(或仪器)与其使用: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时集气瓶中的水——防炸裂, 过滤时用的玻璃棒——引流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
B.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
C.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D.化学反应一般伴随着能量变化
11、如图是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得到了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其中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12、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进入面粉厂时可穿鞋底带铁钉的鞋子
B.图书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
C.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D.家中燃气泄漏着火,关闭燃气阀门
*13、成语“釜底抽薪”的本意包含着灭火的原理,下列灭火方法也依据这个原理的是(  )
A.油锅中的油着火用锅盖盖灭 B.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
C.砍掉树木形成隔离带 D.用二氧化碳灭火器进行灭火
14、石油产品仅作为燃料燃烧利用率太低,所以其综合利用十分重要,下列关于石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石油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B.石油中含有碳、氢元素,不含氮元素
C.将石油分馏可得到多种产品
D.石油泄漏会污染海洋,所以应禁止开采海底石油
15、通过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收集满CO2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旋紧瓶盖,振荡 塑料瓶变瘪 CO2能与水反应
B 把燃着的木条插入某瓶无色气体中 木条熄灭 该瓶中气体一定是CO2
C 点燃某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石灰水变浑浊 该气体一定是CO
D 将白磷浸没在70℃热水中,再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 通氧气前白磷不燃烧,通氧气后白磷燃烧 氧气是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
16、用右图装置做硫燃烧的实验。
(1)硫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的原因是 。
(2)观察到实验现象后,为尽量减少二氧化硫逸散到空气中,要使燃烧的硫立即熄灭,应采取的措施是 ,依据的灭火原理是 、

(2)伸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降温 隔绝氧气
17、将CO2转化成有机物可有效实现碳循环。CO2转化成有机物的例子有很多,如:
a.6CO2+6H2OC6H12O6+6O2
b.CO2+3H2CH3OH+H2O
c.CO2+CH4CH3COOH
d.2CO2+6H2C2H4+4H2O
以上反应中,最节能的是________,原子利用率最高的是________。
18、“低碳生活”要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1)化石燃料中相对清洁的是_____;化石燃料排放的_____(化学式)气体会导致温室效应。
(2)未来最理想的燃料是_____,其优点是_____(答一点)。
(3)将石油加热炼制,可得到不同产品,产品中的_____可以做汽车的燃料。为了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
19、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五氧化二磷有毒,易溶于水)。
(1)图1装置能看到的现象是   ;
(2)图1装置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是   。
(3)图2装置发生的化学方程式有   ;   。
20、夏天蚊虫比较多,可用电蚊拍、杀虫剂杀灭蚊虫。但是,“电蚊拍+杀虫剂=火!”消防员对此进行了实验验证:将杀虫剂喷向通电的电蚊拍,通电的电蚊拍着火了。
(1)电蚊拍着火的原因是杀虫剂中所含的药物是__________,而“点火凶手”是电流产生的热。
(2)若使用过程中电蚊拍着火冒烟,应采取的灭火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关于杀虫剂等易燃易爆品存放和使用的注意事项中,错误的是______(填序号)。
A.不要存放在靠近火源的地方
B.使用时,静电产生的火花不可能引起爆炸
C.不要存放在高温的地方
21、中国是全球第一个实现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可燃冰”是甲烷和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水合物(CH4·nH2O)。
(1)在常温常压下,“可燃冰”会发生反应:CH4·nH2O===CH4+nH2O,该反应属于__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2)甲烷可制成合成气(CO、H2),再制成甲醇(CH3OH),代替日益供应紧张的燃油。由合成气制甲醇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CH3OH,由甲烷制成合成气有两种方法:
①CH4+H2OCO+3H2
②2CH4+O22CO+4H2
从原料配比角度比较方法①和②,更适合用于合成甲醇的方法是________(填序号)。
三、简答题。
22、根据实验活动“燃烧的条件”回答:
(1)分别用坩埚钳夹住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其目的是什么?
(2)如图所示取同样大小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把它们分开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到什么现象?根据实验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3)实验中不慎将燃着的酒精灯碰倒,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应立即采取什么措施?
四、实验题。
23、2019年3月30日,四川省凉山发生森林火灾,30名扑火人员在扑火行动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向英雄致敬的同时,我们必须掌握一些消防安全知识。
(1)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部分图示。实验一是探究燃烧需要 可燃物;实验二中原来在热水里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了,说明燃烧还需要氧气 。
(2)“防火胜于救火”,科学认识燃烧,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安全素养之一,下列有关认识错误的是BD 。
A.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
B.水能灭火,是因为水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油库、面粉厂、纺织厂和煤矿的坑道内等场所要严禁烟火,以避免引发爆炸
D.发现室内燃气泄漏,应立即打开排气扇通气
24、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分别进行“燃烧条件”和“氧气性质”的探究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 40 ℃)。请回答下列问题:
内容步骤 【实验 1】燃烧条件 【实验 2】氧气性质
1 烧杯中盛有 80℃的热水,分别在燃烧匙和烧杯中导管口放置一小块白磷,塞紧瓶塞 烧杯中盛有 Ca(OH)2 溶液,燃烧匙中放入木炭,点燃木炭后,迅速将燃烧匙伸入瓶中,塞紧瓶塞
2 推入 H2O2 溶液 推入 H2O2 溶液
(1)H2O2 与 MnO2 接触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MnO2 起________作用。
(2)实验 1 中,推入 H2O2 溶液,燃烧匙和水中的白磷均不燃烧,原因分别是_____ ;。打开止水夹,推入 H2O2溶液,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 。
(3)实验 2 中,打开止水夹,推入 H2O2 溶液,观察到木炭燃烧得更剧烈,由此得出氧气的性质是__________。
五、计算题。
25、为了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我国研发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可促进CO2转化为清洁燃料CH4,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4H2CH4+2H2O。理论上22gCO2可以转化为多少gCH4?
2022—2023学年化学人教九年级上册第7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跟踪练习附答案
人教第7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一、选择题。
1、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
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提高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答案】D
2、严禁在住宅楼道给电动车充电,否则会有极大的安全隐患。有以下说法:①可能引起电池漏电; ②可能引起电动车燃烧,产生有毒气体; ③可能引起爆炸;
④自己拉线充电很安全,不会出现事故; ⑤可能造成短路、串电事故发生。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⑤ B.①②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A 
3、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将煤球做成蜂窝状,目的是延长煤燃烧的时间
B.由图A可知,火柴头斜向下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由图B可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CO2灭火
D.蜡烛用嘴一吹即灭,是因为吹走了蜡烛周围的空气
【答案】C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
B.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
C.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
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答案】C 
5、下列关于能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氢气是21世纪的理想能源
B.科技发展可促进能源的开发利用
C.煤、石油和天然气都属于可再生能源
D.能源结构向多元、清洁和低碳方向转型
【答案】C
6、“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采用液氢作为燃料,我国科研团队研制的低温合成催化剂STSO颗粒,大大降低了太阳能分解水的成本。对该制氢反应描述正确的是(  )
A.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B.产生的氢气被压缩成液态后分子体积减小
C.STSO在反应的后的质量和性质不变
D.产生的氢气与氧气体积之比为1:2
【答案】A
7、依据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①:先通入空气,再点燃酒精灯,发现b中硫燃烧。实验过程②:停止通空气,改通氧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B.该装置还缺少对尾气的处理
C.去掉装置a就无法验证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D.对比①②两个实验过程b中的实验现象,证明氧气具有助燃性
【答案】C
8、下列是探究灭火原理的四个实验,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Ⅰ中蜡烛熄灭,实验Ⅱ中蜡烛不熄灭,说明隔绝空气可以灭火
B.实验Ⅲ中蜡烛熄灭,因为稀盐酸与小苏打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隔绝了空气
C.实验Ⅳ中蜡烛想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支持燃烧
D.通过上述实验能得出,灭火原理包括隔绝氧气、降低温度、隔离可燃物
【答案】D
9、下面是对某一主题内容进行归纳的情况,其中错误的是( )
A.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氧元素,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氮元素
B.微观粒子与物质的关系:金属铜一一由铜原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C.物质使用与安全知识:汽车在加油站加油——严禁烟火,使用燃煤取暖——注意室内通风
D.试剂(或仪器)与其使用: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时集气瓶中的水——防炸裂, 过滤时用的玻璃棒——引流
【答案】D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
B.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
C.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D.化学反应一般伴随着能量变化
【答案】D
11、如图是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得到了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其中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答案】B
12、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进入面粉厂时可穿鞋底带铁钉的鞋子
B.图书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
C.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D.家中燃气泄漏着火,关闭燃气阀门
【答案】A
*13、成语“釜底抽薪”的本意包含着灭火的原理,下列灭火方法也依据这个原理的是(  )
A.油锅中的油着火用锅盖盖灭 B.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
C.砍掉树木形成隔离带 D.用二氧化碳灭火器进行灭火
【答案】C
14、石油产品仅作为燃料燃烧利用率太低,所以其综合利用十分重要,下列关于石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石油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B.石油中含有碳、氢元素,不含氮元素
C.将石油分馏可得到多种产品
D.石油泄漏会污染海洋,所以应禁止开采海底石油
【答案】C
15、通过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收集满CO2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旋紧瓶盖,振荡 塑料瓶变瘪 CO2能与水反应
B 把燃着的木条插入某瓶无色气体中 木条熄灭 该瓶中气体一定是CO2
C 点燃某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石灰水变浑浊 该气体一定是CO
D 将白磷浸没在70℃热水中,再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 通氧气前白磷不燃烧,通氧气后白磷燃烧 氧气是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
A.A B.B C.C D.D
【答案】D
二、填空题。
16、用右图装置做硫燃烧的实验。
(1)硫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的原因是 。
(2)观察到实验现象后,为尽量减少二氧化硫逸散到空气中,要使燃烧的硫立即熄灭,应采取的措施是 ,依据的灭火原理是 、

【答案】(1)空气中氧气浓度比纯氧中浓度低
(2)伸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降温 隔绝氧气
17、将CO2转化成有机物可有效实现碳循环。CO2转化成有机物的例子有很多,如:
a.6CO2+6H2OC6H12O6+6O2
b.CO2+3H2CH3OH+H2O
c.CO2+CH4CH3COOH
d.2CO2+6H2C2H4+4H2O
以上反应中,最节能的是________,原子利用率最高的是________。
【答案】a c 
18、“低碳生活”要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1)化石燃料中相对清洁的是_____;化石燃料排放的_____(化学式)气体会导致温室效应。
(2)未来最理想的燃料是_____,其优点是_____(答一点)。
(3)将石油加热炼制,可得到不同产品,产品中的_____可以做汽车的燃料。为了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
【答案】(1)天然气 CO2 (2)氢气 产物无污染
(3)汽油 对汽油进行脱硫处理,采取措施把有害气体转化成无害物质
19、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五氧化二磷有毒,易溶于水)。
(1)图1装置能看到的现象是   ;
(2)图1装置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是   。
(3)图2装置发生的化学方程式有   ;   。
【答案】(1)Y形管中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热水中白磷不燃烧;
(2)隔绝氧气、提高温度;
(3)2H2O2===2H2O+O2↑;4P+5O22P2O5。
20、夏天蚊虫比较多,可用电蚊拍、杀虫剂杀灭蚊虫。但是,“电蚊拍+杀虫剂=火!”消防员对此进行了实验验证:将杀虫剂喷向通电的电蚊拍,通电的电蚊拍着火了。
(1)电蚊拍着火的原因是杀虫剂中所含的药物是__________,而“点火凶手”是电流产生的热。
(2)若使用过程中电蚊拍着火冒烟,应采取的灭火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关于杀虫剂等易燃易爆品存放和使用的注意事项中,错误的是______(填序号)。
A.不要存放在靠近火源的地方
B.使用时,静电产生的火花不可能引起爆炸
C.不要存放在高温的地方
【答案】(1)可燃物 (2)用湿毛巾覆盖(合理即可) (3)B
21、中国是全球第一个实现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可燃冰”是甲烷和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水合物(CH4·nH2O)。
(1)在常温常压下,“可燃冰”会发生反应:CH4·nH2O===CH4+nH2O,该反应属于__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2)甲烷可制成合成气(CO、H2),再制成甲醇(CH3OH),代替日益供应紧张的燃油。由合成气制甲醇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CH3OH,由甲烷制成合成气有两种方法:
①CH4+H2OCO+3H2
②2CH4+O22CO+4H2
从原料配比角度比较方法①和②,更适合用于合成甲醇的方法是________(填序号)。
【答案】(1)分解反应  (2)②
三、简答题。
22、根据实验活动“燃烧的条件”回答:
(1)分别用坩埚钳夹住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其目的是什么?
(2)如图所示取同样大小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把它们分开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到什么现象?根据实验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3)实验中不慎将燃着的酒精灯碰倒,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应立即采取什么措施?
【答案】(1)证明乒乓球碎片和滤纸都是可燃物
(2)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才能燃烧
(3)用湿布盖灭
四、实验题。
23、2019年3月30日,四川省凉山发生森林火灾,30名扑火人员在扑火行动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向英雄致敬的同时,我们必须掌握一些消防安全知识。
(1)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部分图示。实验一是探究燃烧需要 可燃物;实验二中原来在热水里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了,说明燃烧还需要氧气 。
(2)“防火胜于救火”,科学认识燃烧,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安全素养之一,下列有关认识错误的是BD 。
A.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
B.水能灭火,是因为水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油库、面粉厂、纺织厂和煤矿的坑道内等场所要严禁烟火,以避免引发爆炸
D.发现室内燃气泄漏,应立即打开排气扇通气
【答案】(1)可燃物,氧气;(2)BD。
24、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分别进行“燃烧条件”和“氧气性质”的探究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 40 ℃)。请回答下列问题:
内容步骤 【实验 1】燃烧条件 【实验 2】氧气性质
1 烧杯中盛有 80℃的热水,分别在燃烧匙和烧杯中导管口放置一小块白磷,塞紧瓶塞 烧杯中盛有 Ca(OH)2 溶液,燃烧匙中放入木炭,点燃木炭后,迅速将燃烧匙伸入瓶中,塞紧瓶塞
2 推入 H2O2 溶液 推入 H2O2 溶液
(1)H2O2 与 MnO2 接触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MnO2 起________作用。
(2)实验 1 中,推入 H2O2 溶液,燃烧匙和水中的白磷均不燃烧,原因分别是_____ ;。打开止水夹,推入 H2O2溶液,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 。
(3)实验 2 中,打开止水夹,推入 H2O2 溶液,观察到木炭燃烧得更剧烈,由此得出氧气的性质是__________。
【答案】(1) 2H2O22H2O+O2↑ 催化
(2) 燃烧匙中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烧杯中白磷未燃烧是因为没有与O2接触 导管口有气泡冒出,白磷燃烧
(3) 具有助燃性
五、计算题。
25、为了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我国研发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可促进CO2转化为清洁燃料CH4,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4H2CH4+2H2O。理论上22gCO2可以转化为多少gCH4?
【答案】8g。
【详解】设生成甲烷的质量为x。
CO2+4H2CH4+2H2O
44 16
22g x
x=8g
答:生成甲烷的质量为8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