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
教学目标: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艺术风格。
捕捉文中交待说明顺序及建筑空间关系的语句,梳理文章说明思路。
体会说明性语言中文学笔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艺术风格,捕捉文中交待说明顺序及建筑空间关系的语句,梳理文章说明思路。
教学难点:
体会说明性语言中文学笔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游览过故宫?参观过故宫的哪些建筑?这些建筑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说明:从学生的实际体验出发,引导学生回忆故宫建筑及其特点,为新课做铺垫。
初读课文,了解顺序
1. 参考旁批,快速浏览全文,圈画出作者介绍的具体建筑,以及介绍建筑之间空间位置的语句,思考:这些建筑是怎样连缀起来的?(请在纸上按照上北下南的方向标出这些建筑的位置,并上台展示)
预设:
第3段: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
第4段: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第5、6段:太和殿
第7段:中轴线
第8段:太和殿
第9段:中和殿
第10段:保和殿
第12段:乾清宫
第13段:交泰殿、坤宁宫
第14段: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第15段:御花园
交代参观路线的语句:
第3段:从天安门往里走,沿着一条笔直的大道穿过端门,就到午门的前面。
第4段:进了太和门,就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第11段:从保和殿出来,下了石级,是一片长方形小广场
第16段:从御花园出顺贞门,就到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对面就是景山。
交代建筑之间位置关系的语句:
第3段:桥的北面是太和门,一对威武的铜狮守卫在门的两侧。
第9段: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
第10段:中和殿后面是保和殿。
第13段:乾清宫后面是交泰殿,交泰殿后面是坤宁宫。
第15段:后三宫往北就是御花园。
追问: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这些建筑?
预设:从南到北的空间顺序
追问:能否改为由北到南的顺序?
明确:说明顺序的选择与说明内容的主次有关,由南向北的介绍,一方面符合故宫建筑群的历史地位,另一方面对应了故宫建筑群的总体格局。
2. 故宫的建筑群有什么特征?请找出文中直接说明建筑风格的语句。
预设:(第2段)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3. 找出文中可以体现故宫建筑群特点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些特点体现在建筑的哪些方面?
预设:
规模宏大:建筑的外观
建筑精美:建筑的装饰
布局统一:前朝与后宫的分布、主体建筑的位置(中轴线)等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关注文中介绍的建筑、建筑的方位以及建筑特点,整体把握文中主要内容。通过捕捉文中交待说明顺序及建筑空间关系的语句,梳理文章说明思路。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本文除了主体建筑的特征之外,还介绍了哪些其他内容?
预设:
北京城的中心(为什么要强调紫禁城在北京城的中心?)
故宫不同时期的名称
紫禁城中轴线
太和殿举行盛典的情景
宫中龙与凤的彩画图案(为什么作者要不厌其烦、详细地进行介绍?)
明确:以上次要信息具体地体现了故宫建筑群的皇权象征,交代了紫禁城作为政治权利中心的地位,也说明了宫殿建筑群最本质的特征,正是这个特征决定了故宫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建筑艺术风格,点明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背后的文化意味。
设计说明:在关注主体建筑的基础上,关注文章次要内容,并明确次要内容的意义。
四、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再一次自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文中描写性的词句,这些词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语言简洁、准确(如“正对着下面的宝座”中的“正”字彰显了故宫皇权中心)
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读出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自豪之情。
设计说明:通过描述性语言,感知说明文语言简练、准确的特点,并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自豪之情。
五、课堂小结
作者按照空间顺序介绍故宫建筑群的主体建筑,以文字的形式为我们展现了故宫建筑群的分布图,让我们感受到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建筑风格。
设计说明:总结全文,升华主旨,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六、板书设计
故宫博物院
风格 文化 情感
规模宏大 皇权象征 自豪
建筑精美
布局统一
七、作业布置
参考阅读链接中的《故宫三大殿》,摘抄三处对说明对象进行生动描写的语句,简析其表达效果。
设计说明:巩固课堂中对说明文语言赏析的方面与方法,检测学生对于说明文语言赏析的能力。
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对文中的一些问题进行简化。
2.过程中注意图文展示,这样有利于化抽象为具象,帮助学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