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语文必修上册2022秋
9 [芣苢 插秧歌]
A
A
C
B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东
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佚,仅存《毛诗外传》。毛
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
①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 ②是周代
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③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
C
④《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 ⑤《诗经》是
按《风》《雅》《颂》三部分编辑的 ⑥汉代传授《诗经》
的有齐、鲁、韩、毛四家
A.①⑥②⑤③④ B.②④①⑥⑤③
C.③④①⑤②⑥ D.④①②③⑤⑥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收录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产生的诗歌
作品300篇,也称《诗三百》。
B.《诗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有重
章叠句的特点。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关雎》和《蒹
葭》是其中歌咏纯真爱情的名篇。
D.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
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解析】 应是305篇。
A
7.对下面一段话中画线部分进行改写。要求:以“儒家学者”开
头,不改变句子的原意,但语序可以变动。
《诗经》从一开始,尽管还没有赋予它以儒家经典的意
义,人们还习惯地称它为《诗三百》,但它的本来面目就逐
步被儒家学者掩盖、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被拿去附会剥削
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
儒家学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拿《诗经》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逐步掩盖了《诗经》的本来面目,对它进行断章取义、歪曲篡改。
二、名篇名句默写
8.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芣苢》中,写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的两句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插秧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描写了一家四口共同劳动的场景。
(3)《插秧歌》一诗中模拟田夫口吻回应送饭人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采采
芣苢
薄言掇之
田夫抛秧田妇接
小儿拔秧
大儿插
秧根未牢莳未匝
照管鹅儿与雏鸭
三、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采 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9.下列对节选部分诗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点明了出征时是春天。“依依”形
容柳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似乎是为人送行,又似
乎表示挽留。
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说归来时是冬天。“霏霏”是形
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似乎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
C.“行道迟迟”的意思是慢慢地在路上走。
D.“今我来思”一句中的“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
【解析】 B项,“是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错误,“雨雪霏
霏”是形容雪下得很大,“雨”为动词。
B
10.下列对节选部分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节选部分运用了起兴的手法。
B.前四句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将戍边战士出征时和归途中
所见的不同景色做对比,写出了戍边战士内心的伤悲。
C.节选部分写的是戍边战士在归途中的心情,通过诗句,我
们可以想象他们戍边时的苦况,对从军生活的厌倦,及对
和平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D.“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两句是直
接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体现了《诗经》“哀
而不伤”的特点。
A
【解析】 A项,这首诗没有运用起兴的手法。起兴是中国诗
歌中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宋代朱熹认为:“兴者,先言他
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兴”就是起兴,是借
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昔
我往矣,杨柳依依”是直接叙述,而非对他物的描绘。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硕 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黍”“麦”“苗”分别指黄米、麦子和未成熟的庄稼苗,从
中可见奴隶主无所不贪的特点。
B.“三岁贯女,莫我肯德”表明奴隶们对“硕鼠”的为富不仁
已忍无可忍。
C.“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以奴隶们向“硕鼠”的祈求,表现
出“硕鼠”贪婪凶残的本性。
D.这首诗深刻反映了奴隶时代的阶级对立,表现了劳动者们
的反抗精神。
【解析】 “祈求”说法不当,应当是“奴隶们对‘硕鼠’残酷剥削
的罪恶行径的揭露和斥责”。
C
1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在结构上采用了什么形
式?请结合诗句,分析它们各自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通篇采用“比”的手法,把剥削阶级比作偷吃劳动果实的大老鼠,刻画出他们可憎可鄙的贪婪嘴脸。表达效果:揭露了剥削阶级的凶残本性。
(2)重章叠句。表达效果:①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 感;②开拓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诗歌的内容;③使抒情更加有力,强烈地表达了奴隶们对剥削阶级残酷剥削的罪恶行径的揭露和斥责。(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即可)
【解析】 (1)表现手法上,本诗采用“比”的手法,把奴隶主比
作贪婪可憎的大老鼠,不仅形象地刻画了剥削者的丑恶面目
,还揭示了他们的凶残本性。(2)结构上,本诗最大的特点是
每句四字,重章叠句,反复咏唱。每章的前四句重在揭露和
斥责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后四句重在表现劳动者们对美好生
活的追求。重章叠句的普遍作用是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
感,读来朗朗上口;开拓诗歌意境,丰富诗歌内容,有利于
感情的抒发。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夜寒独觉
〔宋〕杨万里
儿啼惊觉梦中身,恰则华胥政①问津。
脚到五更偏作冷,老来万事不如人。
若无窗月谁相伴,听尽鸡声不肯晨。
尚有布衾寒似铁,无衾似铁始言贫。
【注】①华胥政:黄帝梦入华胥仙国。该国百姓听任自然,甚为自得。后遂用“华胥梦、梦华胥、华胥路、华胥境、华胥 国、华胥政”等指梦境、仙境。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写小儿啼哭惊扰了自己的美梦,对小儿啼哭表
现出了烦躁的心情。
B.“恰则华胥政问津”运用典故,反衬出诗人现实处境艰辛、
生活不如意的境况。
C.“老来万事不如人”是诗人“脚到五更偏作冷”的直接感
叹,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凄凉。
D.“若无窗月谁相伴”以窗外明月烘托出孤寂的氛围,以“谁
相伴”抒发内心的孤独。
A
【解析】 “对小儿啼哭表现出了烦躁的心情”错误,从下文的
处境可以看出诗人惊觉不完全是因为小儿啼哭,因此对小儿
啼哭并无烦躁的心情。
14.这首诗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
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要注意结
合诗歌中诗句进行分析。诗人用“梦中身”“谁相伴”点明了客
居他乡的身份;用“老来万事不如人”感叹自己年老体衰;用
“听尽鸡声”表达出内心的孤独;用“布衾寒似铁”写出了生活
的贫穷。
刻画了一个客居他乡,年老体衰,孤独贫穷的老人形象。诗人用“梦中身”“谁相伴”点明了客居他乡的身份;用“老来万事不如人”感叹自己年老体衰;用“听尽鸡声”表达出内心的孤独;用“布衾寒似铁”写出了生活的贫穷。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二)
〔宋〕杨万里
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
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
只欠翠纱红映肉①,两年寒食负先生。②
【注】①翠纱红映肉:语出苏轼诗《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形容海棠的淡红浅晕。②“两年”句作者原注:“予去年正月离家之官,盖两年不见海棠矣!”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既交代了游览之地,又点明了以下数句均为游览所
得。一个“行”字,为全诗之眼,领起全诗。
B.颔联描写了初春时节柳叶吐芽,迎风起舞,妩媚多娇,盛
开的花朵在阳光照映下倩影婆娑,朦胧惝恍的美丽景色。
C.颈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上句主静,下句主动,以新鸟
之声清脆悦耳来反衬小径的幽寂。
D.尾联提出“只欠”二字。因为作者宦游他乡,已两年不见故
园美丽的景色,忆景生情,顿生感慨。
【解析】 D项并非“忆景生情”,而是对景生情。
D
16.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全诗抒发了作者宦游异地的孤寂落寞的心境和思乡之情(或对故园海棠的怀想之情)。首联一“独”字,就点明了作者此时的孤寂之情;颔联和颈联融情于景,通过描写眼前所见初春的美景来反衬愁对春晴的孤寂心情和对故园的思念之情;结句则是直抒胸臆,表达对故园的浓浓思念之情。
【解析】 根据题目“春晴怀故园海棠”中的“怀”字,可知作者
对故园海棠的怀想之情;结合小注②,可知作者在外为官的
思乡之情。诗文中,首联、尾联有直接抒情的词语,“独”
“只欠”“负先生”表明孤独之情和对故园的浓浓思念之情;中
间两联写景,乐景衬哀情。根据题干要求,先答出情感,然
后结合全诗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