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共7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共78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7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9 15:19: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语文 必修下册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毋吾以也
B.异乎三子者之撰
C.鼓瑟希
D.莫春者
【解析】 A项,“以”同“已”,止;C项,“希”同
“稀”,稀疏;D项,“莫”同“暮”。
B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 )
A.以吾一日长乎尔
B.因之以饥馑
C.宗庙之事,如会同
D.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解析】 B项,饥馑:饥荒,古今义相同。A项,一日,古
义:一两天;今义:一天。C项,会同,古义:古代诸侯朝
见天子的通称;今义: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D项,少
年,古义:未成年的男子;今义:男孩子,泛指儿童。
B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是( )
A.如会同,端章甫
B.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C.风乎舞雩
D.鼓瑟希
【解析】 B项为形容词作名词,A、C、D三项均为名词作
动词。
B
4.下列各句中,与“不吾知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浴乎沂,风乎舞雩
B.为国以礼
C.加之以师旅
D.吾谁与归
【解析】 D项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都是状语后
置句。
D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摄乎大国之间 摄:统摄
B.吾与点也 与:赞成
C.且知方也 方:方法
D.比及三年 比:比较
【解析】 A项,摄:夹处;C项,方:合乎礼义的行事准
则;D项,等到。
B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
等国家。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
人,称一乘。
B.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祭祀在古代是大事。
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C.冠者,成年人,二十岁以上的人。古时女子和男子二十
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二十岁
的人。
C
D.相,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
官,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文中“小相”是公西
华的谦辞。
【解析】 “古时女子和男子二十岁行冠礼”错,应该是“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
7.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孔子提问时,曾皙鼓瑟正近尾声,他“铿”的一声把瑟
放下,站起来回答,生动地体现了曾皙洒脱而又知礼的
形象。
B.曾皙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勾勒出一幅太平
盛世的和乐景象。
C.曾皙描绘的这幅理想蓝图既符合儒家礼仪之邦的治国理
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的心态。
D.听了曾皙的回答,孔子喟然长叹。这喟叹表现了孔子对
曾皙志向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那种理想境界的向往。
B
【解析】 B项,“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不妥,应是“
用移情入景、以景抒情的方法,描绘出了一幅春光明媚、
惠风和畅的理想蓝图”。
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出这样的
春游情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
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请为下面两副对联分别
拟写下联和上联,概述这一春游情景。
(1)第一副:上联:呼朋引伴踏春去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副: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童子六七沂水濯衣衣犹香
戏水沐风咏歌回
冠者五六舞雩当风风正暖
9.下面是某校为举办“孔子诞辰纪念日”大型活动而构思的框
架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
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孔子诞辰纪念日”大型活动由全校师生共同参加。
教师开设孔子思想作品讲座,开发校本课程;学生参加尊师
礼、成人礼活动,开展儒家诗文朗诵竞赛;师生共同参观遗
迹,参与书画作品展。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此题,首
先要明确框架图中有哪些元素,然后为其划分层次并分析各
要素之间的关系,最后组织答案作答即可。如从框架图.上
来看,图中元素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活动主题,即“‘孔
子诞辰纪念日’大型活动”;第二层是活动对象,即“教
师”和“学生”;第三层是活动的具体内容,包括只针对老
师的“孔子思想作品讲座”“校本课程”,只针对学生的“
尊师礼、成人礼”“儒家诗文朗诵竞赛”以及需要师生共同
参与的“参观遗迹”“书画作品展”。注意字数上限90字。
二、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
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
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
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
皙的回答,文中能够体现这种态度的两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 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遂行,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 国。其城薄以卑②,其池狭以浅,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 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池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
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③焉,则交日疏于主。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隙,下与大臣交争也。如此,则君之立于齐危矣。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
“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②卑:矮小。③不与:不在其中。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
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B.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
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C.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
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D.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
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B
【解析】 “臣请往使吴王”是主谓结构,中间不能断开,
由此排除A、D;“令之救鲁而伐齐”是动宾结构,“君因
以兵迎之”是主谓结构,都不应该断开,由此可以排除C
项,故答案为B。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弟子”指门徒、徒弟;接受他人教导并帮助传播和实
行的人。“门弟子”指孔子门下的学生。
B.“二三子”为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诸
位”“你们”。文中是孔子对自己门徒的称呼。
C.“甲兵”本来指铠甲和兵器,后来也泛指装备、军事。
文中“甲兵之事”意为“准备作战武器”。
D.“大夫”,古代官名。先秦诸侯中,国君之下有卿、大
夫、士三级。“明大夫”指贤明的大夫。
【解析】 “甲兵之事”意为“战争”。
C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坚以新,士选以饱 以:连词,而且
B.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 封:受封赏
C.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 过:过错
D.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 存:使……保全
【解析】 过:责备,非难。
C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常想要作乱,但忌惮高、国、鲍、晏等握有实权的卿
大夫,就想带兵去讨伐鲁国,名为伐鲁,实为取得军队
的控制权。
B.当鲁国即将遭受齐国进攻之时,孔子的三言两语,就突
出了他关心鲁国,号召、激励弟子为国排忧解难的动人
形象。
C.子贡的说辞,指陈利害,纵横捭阖,道理奇特而切中要
害,充分体现了子贡口齿伶俐、巧于辞令、胸有韬略和
极能游说的特点。
A
D.田常之所以改变主意,同意攻打吴国,是因为赞同子
贡所言:吴国比鲁国强大,攻打强大的国家,他自己
才会真正受益。
【解析】 田常欲作乱而移高、国、鲍、晏之兵攻鲁,不是
他自己带兵;目的是转移视线,以削弱大臣势力,不是想
取得军队的控制权。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您对上使国君产生骄纵的心理,对下使大臣们
放纵无羁,想要因此成就大业,太难了。
虽然如此,可是我的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现在从
鲁国撤军转而进兵吴国,大臣们怀疑我,怎么办?
16.阅读全文,说说子贡劝说田常不要攻打鲁国的理由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鲁国的国君愚昧而不仁慈,大臣们虚伪而无用,鲁
国的士兵百姓又厌恶打仗的事。②忧患在国内的,要去攻打
强大的国家;忧患在国外的,要去攻打弱小的国家。③田常
要攻占鲁国来扩充齐国的疆域,若是打胜了,田常的国君就
更骄纵,占领了鲁国土地,田常国家的大臣就会更尊贵,而
田常的功劳都不在其中。
【参考译文】
田常打算在齐国叛乱,却忌惮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四大家族的势力,所以想转移他们的军队来讨伐鲁国。孔子听说后,对他的弟子说:“鲁国,是我们祖先的坟墓所处的地方,是我们的祖国,祖国如此危难,你们为什么没有人采取行动呢?”子路请求出使齐国,孔子阻止了他。子张、子石也请求前去,孔子没有答应。子贡请求前去,孔子准许了。
(子贡)于是出发,到了齐国,游说田常说:“您讨伐鲁国是错误的。鲁国,是很难讨伐的国家。它的城墙又薄又矮,它的护城河狭窄而水浅,它的国君愚蠢不施仁政,它的大臣虚伪
而且没有用处,它的军民又都讨厌战争,因此不能和它作战。您不如去讨伐吴国。吴国,城墙又高又厚,护城河宽阔而水 深,兵甲又坚又新,士兵们强壮而军粮充足,精良的武器和士兵都在吴国,又派贤明的大夫防守,因此容易讨伐。”田常勃然大怒说:“你说的困难的,是别人认为容易的;你说的容易的,是别人认为困难的。你用这些话来指教我,为什么?”子贡说:“我听说,国内有忧患的就攻打强国,国外有忧患的就攻打弱国。如今您的忧患在国内。我听说您有三次受封赏的机会都没有成功,是因为有大臣不拥护您。如今您打败鲁国来扩大齐国的国土,通过战争取胜来凌驾于国君之上,通过打败
鲁国来赢得大臣们的尊重,但是您的战功起不了作用,而且会更加被国君疏远。因此您对上使国君产生骄纵的心理,对下使大臣们放纵无羁,想要因此成就大业,太难了。君主骄横就会胁迫下臣,下臣骄纵就会威胁君主,因此您是对上和国君有隔阂,对下和大臣有争斗。这样,您在齐国立足就很危险了。所以说不如讨伐吴国。讨伐吴国取得不了胜利,士兵在国外战 死,大臣在内部空虚,因此您在上就没有了强大的大臣作为政敌,在下就没有士兵百姓的反对,孤立国君控制齐国的就只有您了。”田常说:“很好。虽然如此,可是我的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现在从鲁国撤军转而进兵吴国,大臣们怀疑我,
怎么办?”子贡说:“您先按兵不动,不要对鲁国开战,请让我去出使吴国,劝说吴王救援鲁国并讨伐齐国,您因此带兵和吴国交战。”田常答应了,让子贡南下去参见吴王。
子贡一挺身而出,就使鲁国得以保全,使齐国产生内乱,使吴国被打败,使晋国强大,越国称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