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古诗二首 敕勒歌 (课件)(共1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9古诗二首 敕勒歌 (课件)(共1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9 17:3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2张PPT)
语文与音乐的结合
——感受《敕勒川》的画面美、音律美
敕勒川在哪里?
敕勒是个种族名,北齐时候他们居住在朔州,而敕勒川则是一个地名。现在关于敕勒川的位置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在山西的朔州 宁武一带,另外一种是认为在内蒙古阴山地区(包括呼和浩特大黑河流域和包头困=昆都伦河流域,还有人认为在内蒙古土默川平原。
而今在呼和浩特市的赛罕区和土默川左旗都有敕勒川大街。
诗歌赏析
敕勒川,阴山下。
译文:
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在阴山脚下。
原文: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译文: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原文
天苍苍,野茫茫。
译文:
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
原文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
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赏析一:创作背景
《敕勒歌》成于南北朝时的北朝时期。由于漠南地区当时主要是敕勒人聚居的地方,他们把漠南一带称为“敕勒川”。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齐时敕勒人的鲜卑语的牧歌,后被翻译成汉语。
赏析二:思想内容
这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赏析三:艺术特色
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进修,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黄色的牛、白色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
赏析四:语言赏析
诗歌语言无晦涩难懂之句,浅近明快、酣畅淋漓地抒写了游牧民族骁勇善战、彪悍豪迈的情怀。
“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
“敕勒川,阴山下”,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这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阔宏放,透显出敕勒民族雄强有力的性格。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两句承上面的背景而来,极言画面之壮阔,天野之恢宏。同时,抓住了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歌者以如椽之笔勾画了一幅北国风貌图。
最后一句“风吹草低见牛羊”,人们把这句称为点晴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描绘出一幅殷实富足、其乐融融的景象。
赏析五:诗歌结构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最后一句聚焦于眼前的牛羊,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