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1张PPT)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讲座课件★★
红星照耀中国
阅读作业
1.在“去西安的慢车” 中作者登上了一列破败不堪的火车, 为什么作者会觉得身上不舒服但是却又非常的兴奋 (第一篇 第二章)
①不舒服是因为他身上注射了凡是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 ②兴奋是因为作者这趟旅程是要去往“红色中国”,去打破那九年来的新闻封锁,是“千载一时的机会”。
2.张学良在欧洲戒毒成功, 你从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发 (第一篇 第三章)
张学良在作战间隙染上了吸鸦片的恶习,他天真地盲目相信一个医生告诉他可以用打针的办法治愈的说法。 他固然戒掉了烟瘾,可等到疗程结束时,却成了一个吗啡鬼,每天用药都要花二百元钱。他在欧洲所经历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治愈了吸毒恶习。 我从中获得的启发是要想去掉一个坏习惯,不仅需要方法正确,不能饮鸩止渴,还需要坚定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3.请概括说说什么是“民团”。(第二篇 第一章)
“民团”就是“白匪”,是由地主和乡绅挑选、组织和指挥的。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共产主义,帮助收租交谷,讨欠债本息,帮助县长勒索苛捐杂税。他们从事冒险活动,主要是为了进行报复和很快到手的钱财。
4.说说贺龙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的故事。(第二篇 第三章)
1928年贺龙躲在一个村子里,同哥老会的兄弟们策划起义,有几个县政府的收税员来了,他就率领几个人袭击了他们,用一把刀宰了他们,解除了他们的卫队武装,武装了第一支农民军队。
阅读规划 【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周(第三到第四篇)
阅读作业
5.斯诺认为周恩来是个“狂热”分子的原因是什么 (第三篇 第一章)
原因:周恩来背弃古代中国的基本哲学,中庸和面子哲学;他有无可比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他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他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6.红军大学的“独一无二”表现在哪些地方 (第三篇 第四章)
校长是一个二十八岁的指挥员,从来没有吃过败仗。一个班的学员全是老战士,平均年龄二十七,平均每人有八年作战经验。师生把敌人的传单反过来当作课堂笔记本使用。每个学员的教育费用每月不到十五元银洋。学员的首级悬赏加起来超过二百万元。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不怕轰炸。
7.与传统京剧相比,作者认为红军剧社的节目有哪些优势 作用是什么 (第三篇 第五章)
优势:采用活的题材进行现实主义宣传;演出生气勃勃, 幽默风趣,演员和群众打成一片,弥补了一部分细腻精美的不足;观众真的在听台上的说话。作用:在于唤起农村中的亿万人民,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唤起他们的人权意识。
8.毛泽东组织领导了秋收起义,为什么会受到党中央的批评 (第四篇 第五章)
由于秋收起义的纲领没有得到中央委员会批准,又由于第一军遭受严重损失,而且从城市观点来看,这个运动好像是注定要失败的,因此中央委员会明确地批评了他。
9.毛泽东认为红军长征能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第四篇 第六章)
原因:①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苏维埃人民的基本构成分子的技巧、勇气、决心,以及超人的忍耐力与革命的热情;③革命干部的异常干练、英勇而忠实。
阅读规划 【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周(第五至第六篇)
阅读作业
10.红军胜利地渡过大渡河,他们采取了哪些措施 (第五篇 第三章)
①吸收历史经验,石达开在渡河时贻误战机,红军抢夺先机。 ②军民一心,和彝族、苗族建立良好的关系,得到他们的帮助。③红军探查地形,发现渡船,作战英勇,击退敌军,到达彼岸。 ④红军信心坚定,行动迅速,强夺泸定桥,红军成功过了大渡河,跳出国民党的包围圈。
11.结合原著,简要说明红军为走出彝族土著居民区域而采取的做法。(第五篇 第三章)
红军先派专员和彝族谈判,且释放了被汉人军阀们拘押在牢里当人质的彝族首领们。红军先遣队伍的指挥员刘伯承了解彝族人对汉人的仇恨,而且会说一些彝族话,成功游说了彝族人民。
12.在长征中,千千万万的青年人有着怎样的精神面貌 (第五篇 第四章)
“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
13.简述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第六篇记述了红军在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为赢得佃农、贫农、中农以及小地主的拥护所采取的土地政策。(第六篇 第三章)
土地政策:①没收富农不是由自己耕种的所有土地;②地主减租减息;③重新分配给农民土地;④农民交租交息,但租、息单一且少。
阅读规划 【八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周(第七至第八篇)
阅读作业
14.为什么说陕西苏区吴起镇工人们“即使缺乏社会主义工业的物质,却有社会主义工业的精神 ” (第七篇 第二章)
对吴起镇这些工人来说,不论他们的生活是多么原始简单,但他们对每天两小时的读书写字、政治课、剧团非常重视,他们认真地参加在运动、文化、卫生、墙报、提高效率方面举行的个人或团体的比赛,尽管奖品很可怜。这就是陕西苏区这个独一的“工业中心”的年轻气氛。
15.联系原著其他内容,简要说说彭德怀投奔红军的原因。(第八篇 第三章)
①童年的遭遇的不幸使得他对当时的社会不满,很早就有了反抗意识。②从军的经历和阅读《资治通鉴》让他反思怎样才能进行有意义的革命斗争。③接触到《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进步书籍让他怀着改造社会的信念参加了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军。
16.中国采用游击战的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第八篇 第四章)
①因为经济破产,特别是农村破产。农村中失业现象普遍,穷人阶级愿意为改变处境而斗争;②游击战得到了发展是因为内地落后。缺乏交通、道路、铁路、桥梁,使得人民可以武装起来,组织起来;③虽然中国的战略中心多少都控制在帝国主义者手中,但这种控制是不平衡的,不统一的。在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之间,有很多空隙,可以迅速发展游击战。④1925至1927年的大革命,在人们心中深植了革命观念。
17.游击战为什么在有些地方发展很快,成为了政治力量, 而在有些地方却很容易遭到迅速的镇压 (第八篇 第四章)
①中国的游击战只有在共产党的革命领导下才能取胜,因为只有共产党有决心、有能力满足农民的要求,了解在农民中间进行深入、广泛、经常的政治和组织工作的必要性,能够实现它宣传的诺言。②游击队的实际战地领导必须坚决果断、勇敢无畏。没有这些领导品质,游击战不但不能发展,而且在反动派的进攻下一定会衰亡。
阅读规划 【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周(第九至第十篇)
阅读作业
18.请结合徐海东的成长经历,以“我命由我不由天”为主题,为该人物写一段人物评说。(第九篇 第一章)
徐海东少年时就嫉恶如仇,与辱骂他的地主子弟打架;认为穷人孩子得不到公平,就逃学不肯再去;不服厂主克扣工资办酒席,要罢工反抗等,可见徐海东的反抗精神,他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并以此抗争,为己抗争,为民抗争,为国抗争。
19.斯诺同红军骑行兵在甘肃骑了好几天的马,为什么斯诺发出了“我觉得不是马在侍候我,而是我在侍候马”的感慨,请结合骑兵营营长的行为谈一谈,并分析以他为代表的红军战士的形象特点。(第十篇 第一章)
①原因:由于物资紧缺,战马更是不足,每一匹马都是红军战士的战友。红军骑兵营营长对马关爱有加,他们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保存马的体力,宁可自己走路也要让马休息。②通过这样的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恶劣条件下艰苦奋斗的精神,他们就是这样的战士。
20.斯诺亲切地称“红小鬼”为“勇者”。请结合你对“红小鬼”事迹的阅读体会,谈谈对“勇者”的理解。(第十篇 第二章)
【示例】“勇者”是信念坚定、乐观坚强的人。“红小鬼”们相信红军,相信革命,他们活跃在队伍里,充当号兵、伙夫、传令兵等,有许多红小鬼因为做过侦查或宣传工作而被捕甚至被杀,但他们不怕牺牲,仍然投身革命事业。在长征途中,他们历经艰难困苦,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尽管出身不同,但他们身上的刚毅精神令人叹服。他们就是真正的勇者。
21.朱德妻子康克清眼中的丈夫的性格是怎样的 (第十篇 第四章)
①天性极端温和;②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③喜欢跟一般战斗员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
阅读规划 【八年级第一学期】第六周(第十一至第十二篇)
阅读作业
22.当时的人们为什么欢迎红军甚至参加红军 (第十一篇 第一章)
原因:红军对待人们好,不打骂人;红军代表贫苦人们的利益;红军反抗剥削、解放穷人;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打地主和帝国主义。
23.斯诺说:“总司令被逮这一惊人事件把中国历史引导到了新的方向”,你是怎么理解的 (第十二篇 第二章)
“总司令被逮这一惊人事件”,实际上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西安事变”。这里的总司令是指蒋介石,他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1936年12月12日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军事监禁,扣留了蒋介石,要求其“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
蒋介石最终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这一事件客观上暂时结束了内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把“中国历史引导到了新的方向”。
24.这场军事政变的结果如何 又有何历史意义 (第十二篇 第二章)
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
阅读规划 【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七周(复习《红星照耀中国》)
阅读作业
25.国民政府对红军的第四次围剿失败后,战地司令官陈诚认为“同红军作战是一种终身职业,也是一种无期徒刑”,请指出陈诚话语的言外之意。
言外之意是同红军作战是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这种作战是痛苦的、希望渺茫的。
26.斯诺不仅采访红军领袖、红军战士,也采访了普通民众,结合原著,分析斯诺为什么想要和苏区的村民交谈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了解红军受到百姓支持的原因;②通过对比,侧面体现出红军对于百姓的关爱。采用了“口述实录”的新闻叙事方法,避免自己在选择和解释上可能出现的失实,使作品更具客观性;③通过与苏区农民交谈从多角度了解红军真实情况,避免以偏概全,使作品更具真实性。
27.《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的出版有什么意义
①首先在于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全面地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②还在于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 “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28.用一种标点符号来比喻《红星照耀中国》,并简要说明这样比喻的理由。(100字左右)
【示例】《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写的纪实作品。这本书仿佛是一个红色的感叹号,向全世界揭开了中国共产党不怕牺牲、信念坚定、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书中描写的红军战士冒着生命危险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就像是在铁索桥上写下的感叹号;还有,爬雪山时,战士们克服物资缺乏和天气恶劣的困难,取得最后胜利的英勇行为,更是在川藏边界写下了惊人的感叹号。
整本阅读专题探究
教材专题探究 (教材P68) 专题探究母题
专题一: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
1.有学者评价说:在斯诺的笔下,这些中国革命家“有理想有情怀,有非凡的魅力,但又有人间的味道”。请结合原著内容举例分析他们的“非凡的魅力”体现在哪。
【示例一】毛泽东“非凡的魅力”:①他质朴纯真,说话平易,生活简朴,身体素质佳,博览群书,涉猎广泛,一丝不苟,不知疲倦;②果决有魄力,是位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③同时他又是一个感情深邃,爱军爱民的共产党人领导。
【示例二】贺龙“非凡的魅力”:①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一个苏区;②不止一次把地方的哥老会全部成员编进红军;③参加共产党后一直忠于党,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听取意见;④行军神出鬼没。
2.斯诺采访了众多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请联系作品,简述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人物的。
①人物的言谈举止;②通过访谈了解他们的家庭环境和青少年时代的生活,探究他们成为共产党人的原因;③细致地呈现他们的生活状态,客观真实地表现他们的性格特点和领袖风采。
3.简述斯诺对中国共产党年轻领导人的采访反映出中国当时怎样的面貌。
斯诺对这些中国共产党的年轻的领导人的采访,他们个人的经历,正像斯诺所说,已不仅仅是他们的历史,更是共产主义在中国如何成长,为什么能赢得成千上万青年男女的拥护和支持的记录。 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世界。
专题二:关于长征
4.毛泽东《七律·长征》一诗中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请谈谈这两句诗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是如何具体体现的。
这两句诗表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面对无数的艰难险阻,依然保持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牺牲精神。在长征途中,红军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环境、缺衣少食的现实,但他们依然毫无畏惧、不怕牺牲。例如飞夺泸定桥时,桥上的木板被敌人抽掉一半,对岸有敌人的阻击,敌人还在桥头烧起了大火,这时30个勇士组成敢死队,用血肉之躯面对枪弹,成功抢夺泸定桥,为部队开辟出了一条前进的道路。
5.班级拟开展“读名著,谈感想”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为专题“《红星照耀中国》中的长征精神”,写一篇发言稿,交流你的读书心得。(字数200左右)
大家好!读完《红星照耀中国》,我被书中所体现的长征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在书中,作者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向全世界报道了长征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长征途中,红军将士不畏艰险,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
冒着严寒忍着饥饿,爬雪山过草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事业而牺牲奉献、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以及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这就是长征精神。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以这一精神鞭策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专题三:信仰与精神
6.“红星”象征着什么 为什么“红星”能够照耀中国
“红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原因:①因为这颗红星引领了中国的道路,从诞生到反围剿的失败与胜利,到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红星成了“宣传队”“播种机”,把革命的种子撒向全中国。②因为这颗红星召集了众多的伟人、革命者,有毛泽东、朱德、无数的不知名的先辈,他们的奉献牺牲精神,永照史册。
③因为这颗红星得到了工农大众的拥护,农民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参加红军,为天下穷苦人打天下。百姓爱戴红军,愿意加入红军,这正是共产党和红军的力量之源。④因为这颗红星诠释了革命的精神,如周恩来坚定的信仰,贺龙死都不怕的乐观精神,毛泽东一心为民的大爱精神。红军从领导人到士兵,从“小鬼”到老人都具有无比坚定的信仰和革命意志。
一、选择题
1. 【新题型】(2021·湖北黄石)黄石市初中某班举行“《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活动,请你参与其中,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红星照耀中国》这部名著,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本书又名《西行漫记》,作者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
B.本书是一部向世界介绍、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程的图书。
综合检测(全国视野)
C.本书是按照作者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D.本书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作品,没有体现作者的倾向性。
【答案】 D
【解析】(“没有体现作者的倾向性”错。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是斯诺对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的评价。)
(2)下列有关书中人物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是一个精研文史哲的学者,也是一个极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的战略家。
B.通过面对面地交谈,贺龙的好口才给斯诺留下了深刻印象。
C.彭德怀大公无私,除了两套统一发放的红军军装,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
D.“红小鬼们”勤奋、忠实,热爱红军,有着革命的热情。
B
【解析】(“通过面对面地交谈,贺龙的好口才给斯诺留下了深刻印象”错。斯诺是从李长林的介绍中了解贺龙好口才的,并不是斯诺与贺龙面对面地交谈了解到的。)
2.【新题型】(2020·山东日照)下面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相 关文段的阅读批注,不正确的一项是( )
自从担任全军统帅以后,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A.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他们说,B.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个没够。
C.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告状”——而且也常常这样做。朱德向弟兄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在长征途中,D.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多时候步行,似乎不知疲倦。
A.统帅都常赤脚走路,哪个战士还会抱怨生活与战斗的条件艰苦呢
B.他视战士为弟兄,善于交流,跟他们打成一片,这句读来有画面感。
C.从侧面表现了他不拘小节、平易近人、善于听取意见的性格与品质。
D.他如此爱护部下,部下一定也爱戴他,怪不得他带的队伍战斗力强。
答案: C
【解析】(文段是正面表现了他不拘小节、平易近人、善于听取意见的性格与品质。)
3.【新题型】(2019·四川成都·改编)下列是《红星照耀中国》中有关三位红军领袖的评价,匹配不当的一项是( )
A.朱德——他是坚忍不拔精神的化身,是新旧历史间的桥梁 。
B.周恩来——他的自傲和热烈,虽不免有点朴野之感,可是他是十分的诚恳。
C.彭德怀——他是一个活泼的、喜欢发笑的人,是一个大的滑稽家。
B
【解析】(“他的自傲和热烈,虽不免有点朴野之感,可是他是十分的诚恳。”指的是徐海东。)
读书卡片 书 名 ①《 》
作 者 ②
作品类型 纪实作品
作品简介 1936年,作者深入西方媒体眼中的“土匪聚集的地方”,客观真实地记录了他的所见所闻,向世人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此书是“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
埃德加·斯诺
红星照耀中国(或“西行漫记”)
二、填空题
1. 【新题型】(2021·海南)走近作品,补全读书卡片。
2.(2021·黑龙江)1936年,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根
据地,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写成
了《 》。
在陕北,他采访了众多共产党员领袖和红军将领,如
等。他描述他们的言谈举止,追溯他们的家庭环境和青少年时代,找寻他们成为共产党人的原因。
毛泽东、周恩来、 彭德怀、邓发、徐海东
红星照耀中国(或“西行漫记”)
时 间 2020.6.10 编 号 068
书名:《(1) 》 作者:埃德加·斯诺 作品内容:写了两个层面的事实——一是作者1936年6月至10月采访“红色中国”的过程; 二是“红色中国”的(2) 。 历史、现状和未来
红星照耀中国
3.【新题型】(2020·四川广安)根据阅读积累,补写以下读书笔记卡。
4.【新题型】(2019·呼和浩特)埃德加·斯诺运用形象化的描述,捕捉生动的细节,并在叙事中穿插评论,让《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光耀着永恒和崇高。请你仔细阅读筛选出的相关信息,将表格补充完整。
①他建立了中国革命化军队在游击战中不可轻侮的战斗力。他和毛泽东的联合不是互相竞争的,而是相辅相成的。②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
③沉着谦虚,说话轻声,眼光非常和蔼。有铁一般的臂膀和腿。喜欢运动,喜欢读书。④他们的英勇故事流传很多,他们永远是愉快的,乐观的。寄托着中国的将来。⑤苏维埃掌权人物,感情相当深邃的人,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⑥面容瘦削,个子高出一般中国人,一头浓密的黑发,双目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⑦桥上一半木板被抽走,三十个勇士冒着弹雨,紧抓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冒着舔人的火焰冲过余下的桥板。⑧他们大多数人的军服都太肥大,袖子垂到膝部,上衣几乎拖到地面。
人 物 细节描述 作者评价
毛泽东 (1) ⑤
(2) (3) ①
泸定桥英雄 ⑦ (4)
(5) ⑧ (6)
④
②
③
⑥
朱德
红小鬼
三、简答题
1. (2021·江西)八(1)班某同学想阅读王树增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长征》,请你从阅读纪实作品的基本要求出发,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给予阅读方法上的指导。
【示例】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把握作品事实。比如读《红星照耀中国》,先通过阅读序言、浏览目录,了解它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事实的;然后阅读正文,边读边梳理,理清两个事实;采访“红色中国”的过程和“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阅读《长征》可以参照此方法。
2. (2021·浙江衢州)长征中哪一次战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请简要叙述起因、经过、结果。
【示例】巧渡金沙江。红军第一军团在龙街渡口遭到敌军的阻截,江宽水急,没有渡船也没有架桥器材,为避免与敌军正面交锋,红军转移到皎平渡口渡江,数万红军靠六条破旧的木船和严明的军纪顺利渡过金沙江。
3. (2021·湖南郴州) 《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这样评价周恩来:“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语文老师要求大家对这句话的理解进行交流,请你结合名著具体内容将自己的理解与大家分享。
【示例】周恩来的“个人的魅力”体现在:①面目英俊,不脱孩子气。②生活简朴,爱整洁,吃苦耐劳。如住处陈设简单,打扫得很干净。③单纯热情、平易近人,温和文雅,如他热情接待斯诺,替他起草有趣旅程;陪斯诺田园散步;爱护“红小鬼”。 ④有才学,言行深思熟虑。如讲英语相当准确;在南开大学读书期间成绩优异。⑤有着坚定的革命决心和战斗意志。如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背弃了中国古代的中庸哲学和面子哲学。
周恩来的“领袖的自信”体现在:①任何一个新闻工作者都可以到苏区访问,见到什么都可以报道。②无线电通讯部门的密码从来没有给国民党破译过。③在周恩来的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④他用革命决心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来改变旧中国的面貌。
4.(2020·四川德阳)你怎样理解著名新闻记者白修德对《红星照耀中国》的书评“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
白修德用形象的比喻肯定了《红星照耀中国》作为纪实作品的巨大成就足以与“发现新大陆”相比,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第一次让全世界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斯诺是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评价。
5.(2020·湖南岳阳·改编)名著阅读。请你在《红星照耀中国》中任选一位英雄人物,参照示例,写出其名字和一个体现其可亲而有趣的细节。
示例:彭德怀。他和士兵一样,只有两身军装,但他有一件背心,是用敌人的降落伞做的,他常常为拥有这样一件背心,孩子气地骄傲着。
【示例】毛泽东。凌晨两点还在接受斯诺采访的他,欢呼着扑向一只僵萎的飞蛾,将飞蛾彩色的翅叶夹进一本书中。
四、阅读题
(一)(2021·湖北黄石)
请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安顺场以西四百里,峡谷高耸,河流又窄、又深、又急的地方,有条有名的铁索悬桥叫做泸定桥。这是大渡河上西藏以东的最后一个可以过河的地方。当红军到达时,他们发现已有一半的木板被撬走了,在他们面前到河流中心之间只有空铁索。在北岸的桥头堡有个敌军的机枪阵地面对着他们,后面是一师白军据守的阵地。
于是再一次征求志愿人员。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
四川的白军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 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
文段是怎样表现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的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正面描写,通过动作描写展示红军的英勇;
侧面描写,通过环境的恶劣和守军的反应展示红军的英勇。
(二)(2021·海南)
点赞 “红星”,品评人物形象。
“红星”①:
他面容瘦削,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红星”②:
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
根据以上文段信息,写出这两位“红星”人物的姓名。
1.“红星”①: ,“红星”②: 。
周恩来
毛泽东
【解析】(①根据“面容瘦削”“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判断为毛泽东;②根据“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判断为周恩来。)
2.从以上“红星”人物中选一位,结合原著中该人物事迹品评人物形象。
【示例一】①毛泽东,他的财物只有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伙食同每个人一样,在退学后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坚持自学,研读群书,由此可以看出他生活俭朴、勤奋好学等品质。
【示例二】②周恩来,第一次与作者见面时用英语打招呼,为他规划采访行程,揽着“红小鬼”的胳膊在乡间散步,体现出周恩来平易近人、热心周到的品格。
(三)(2021·广西贺州)
名著阅读。
当他和我沿着安静的小路,经过芝麻田和小麦田,走回百家坪的时候,任何关于“红色土匪”的那些形容词,都不适合用到他的身上。恰恰相反,他似乎真正是充满了愉快和生命的爱恋,像神气活现地跟在他旁边的“红小鬼”一样,他的手臂正靠着“红小鬼”的肩膀。他在南开读书的时候,生得很俊秀,身材苗条,如今他似乎还有那种风度。
1.以上文段选自名著 ,文中“他”是
(人名)。
2.从文段中你体会到了他的哪些可贵品质或精神
爱护士兵,平易近人;生机勃勃,热爱生命;生活朴素,温文尔雅。
周恩来
《红星照耀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