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3张PPT)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李商隐《赠荷花》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苏轼《江神子·江景》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李白《渌水曲》
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辛弃疾《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
作者简介
朱自清
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
ZHU
ZIQING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 。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一带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作者简介
朱自清
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
ZHU
ZIQING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朱自清散文的风格
①善于融情入景,如《荷塘月色》;
②信手拈来古诗词,使诗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意境融为一体,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③善用拟人手法,把“静”的景物写活,如《春》;
④善用叠词,使语言具有韵律美,如《荷塘月色》;
⑤大多篇幅短小,于平实中见匠心,如《背影》。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时人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
作者简介
1916年12月15日,朱自清在扬州琼花观街朱宅与武钟谦女士完婚。武钟谦曾随朱自清辗转杭州、台州、温州、白马湖、北京等地,夫妻感情甚好。1929年11月26日,武钟谦因肺病逝于扬州家中。朱自清有小说《笑的历史》、《别》、散文《给亡妇》和一些旧体诗词记述了他们美好而深厚的感情。
作者简介
1921年12月31日,欢送俞平伯赴美国考察时在杭州合影。右起:俞平伯、朱自清、叶圣陶、许若昂。
作者简介
1932年与英国友人摄于伦敦,二排右二为朱自清。
作者简介
1932年8月4日,朱自清与陈竹隐在上海结婚。
作者简介
1939年8月,朱自清与夫人陈竹隐、三子朱乔森、幼子朱思俞(前右)摄于昆明翠湖公园。
作者简介
1948年6月18日,朱自清在拒绝“美援”和“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名。
6月19日平津各大报纸刊登朱自清等一百一十名教师签名的严正声明。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
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三美
—文章三美—
一、感知荷塘月色
通读全文,找出文章哪些段落在直接描写荷塘月色?
4-6段
一、感知荷塘月色
从景物特点来看,这三段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分别表现了荷塘月色怎样的特点?
圈点勾画重点词语,并用2-3个词组来概括。
一、感知荷塘月色
根据景物特点的不同,我们可以发现每一段都是一个层次,分别描写了月下荷塘、荷塘月色以及荷塘的四周。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以下特点:
月下荷塘:风姿绰约、宁静淡远
荷塘月色:缥缈轻柔
荷塘四周:幽暗迷蒙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城,咸丰皇帝弃城逃亡,圆明园被联军劫掠之后放火焚烧。原本近春园主体建筑因为四面环水,躲过了此次劫难,
1874年同治年间,清王朝意欲重修圆明园,当时国库空虚,入不敷出。为节约开支与建造时间,内务府将近春园尚为完整的建筑完全拆毁。至此,曾经雕梁画栋、美轮美奂的近春园彻底荒废,从此被人们称为“荒岛”。
1913年近春园被划归当时称为清华学校的清华大学,1923年至1924年,清华在学校西部兴建了西院教授住宅。1925年8月,朱自清刚到清华时,曾住工字厅单身宿舍。1927年后搬到西院居住。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皇三子胤祉在京城西北郊皇家园林“畅春园”附近购地,修建一处新园林,康熙亲笔题写匾额,命名为“熙春园”,成为今天清华园、近春园的前身。荷塘所在,正是熙春园的西部,当时被称为“柳塘”“柳堂”——当是四周遍植柳树之故。
乾隆年间,乾隆帝扩建和大修熙春园。道光时,熙春园被辟作两处,西部易名为“春泽园” ,赐予皇四子,即后来的咸丰皇帝。1851年,咸丰皇帝即位后钦赐匾额,将春泽园更名为“近春园”。
在朱自清写下这篇散文后,很多人慕名来到了这片荷塘,但是往往大失所望。现实中的荷塘美则美矣,但是却缺少了一丝梦幻和神韵。我们可以说是朱自清用自己的文字为这片荷塘添了一层滤镜,那他到底是如何来呈现和突出这种特点的呢?
二、细析荷塘月色
学习任务1:阅读课文的4-6段,圈点勾画关键字词和语句。
思考:朱自清用了哪些方法来呈现和突出这种特点?
试着从不同角度来赏析(如:词语的选择、动静、修辞等)
写景方法一:选择精妙生动的字词
作者选取了许多精妙生动的动词和形容词,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十分优美又富有场景感的景象。比如:
曲曲折折、弥望、田田、零星地点缀、
挨、脉脉、泻、浮
写景方法一:选择精妙生动的字词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换成“满满”“密密”可以吗?)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荷塘的广度
叶子的连绵相叠和饱满充盈
花叶的疏密有致,不会显得过分安静或热闹
写景方法一:选择精妙生动的字词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亲密而不拥挤的愉悦感
本是指用眼神过行动来表达情意,此处用来形容流水,有了娴静和多情之感。
写景方法一:选择精妙生动的字词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将月光的温柔流淌传达得淋漓尽致,仿佛给人一种可见、可掬之感
不仅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时间的动态流逝和变化,同时营造出静谧生动、缥缈轻柔的氛围
写景方法一:选择精妙生动的字词
除此之外,朱自清对于数量词的使用也颇得中国话的神韵,请在课文中找出例子并加以分析。
写景方法一:选择精妙生动的字词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样的简约而恰当的空间组合,更加增添了一种缥缈、幽静的美好风韵。
写景方法二:丰富的手法,多情的想象
其次,除了选取生动形象的词语,作者也展开了多情而又细腻的想象,具体体现在修辞上的独具匠心,试着找出例子并加以分析。
比喻、拟人、通感、对比等。
写景方法二:丰富的手法,多情的想象
1.比喻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既写出了叶子出水很高的挺拔姿态,又表现出叶子像旋转的舞裙一般圆美、活泼、错落灵动的形态
运用博喻的修辞:描摹出了白色荷花形态各异的美。
洁白、圆润,小巧可爱
晶莹清澈,色彩和光华引人注目
白皙、娇嫩,柔美、水灵
写景方法二:丰富的手法,多情的想象
1.比喻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博喻 :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叫博喻,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例如: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文章的画面美
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舞女的裙
羞涩地打着朵的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写景方法二:丰富的手法,多情的想象
1.比喻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缥缈、轻柔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写景方法二:丰富的手法,多情的想象
2.通感(用描写一类感觉的语句来描写另一类感觉,沟通两类感觉,造成表达上的新奇感和生动性)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嗅觉感受的长而细,时有时无
更加显得若有若无,飘渺诱人,引起无限遐思
流动的光波本是无声的,但视觉上的明暗、浓淡、高低、动静,被转化成听觉上的美妙感受。小提琴的婉转优美搭配上名曲,在节奏和韵律上的高妙处理,表现出光和影和谐统一、令人沉醉的场景。
这两处通感的转化,不仅使得本来难以描摹的感觉通过更加具体的形象变得具体化,并且还氤氲着浓郁的诗意。
文章的画面美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放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满月,天上一层淡淡的云,恰到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
·月下荷塘
荷塘月色
·远近、高低、动静、虚实、疏密、浓淡......
写景方法三:多角度、多层次的描摹
从叶到花,到花香再到水,以月为统摄,处处有月
从荷花到灌木到杨柳,层次中又有层次
这样不同艺术手法的排布,为我们呈现出荷塘复杂而又和谐的状态
弥望 田田 出水很高 (比喻)
零星点缀(拟人、比喻)
缕缕(通感)
颤动(比喻、拟人)
看不见的 脉脉(拟人)
静
动
月下的荷塘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优雅宁静,风姿绰约
荷塘上的月色
月影
如流水 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实
虚
实
虚
月光
朦胧缥缈
轻柔优雅
荷塘的四面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杨柳
树梢
远山
树缝
灯光
树上
蝉声
水里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隐约清幽
迷蒙幽暗
隐隐约约
没精打采
热闹
二、细析荷塘月色
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含有惊异之感。
花和光固然有诗,花和光以外还有诗……山水田园固然有诗……仅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香气,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
《诗与感觉》
朱自清对于荷塘的描写之细,实际上来源于他对荷塘的观察之细、体悟之细。正如他自己所说:
二、细析荷塘月色
艺术家的任务是以自己敏锐的感觉发现这些诗,再用独到的文字表现出创造性的、令人沉醉的情境。
在朱自清诗情画意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于荷塘月色无限的喜爱。他在醉心投入到对荷塘月色的欣赏时,内心也达到了一种既安宁又幽静的状态。
三、体悟宁静之境
朱自清眼中今夜的荷塘美得那么梦幻,那么温柔幽静。在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散步?请用原文的话回答。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眼)
再次通读全文,找出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同桌间相互合作,画下来与大家分享。
4、5两段:月下荷塘,荷塘月色。
暂静
不宁静
求宁静
失落
怅然若失
不宁静
1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3段: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6段: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8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10段:这令我到底惦记着江南了。
怎样理解“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
李国平《 <荷塘月色>讲解》:
“我” 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时而缓步前行,时而停立凝想,一路上把荷塘周围环境、荷塘、荷叶和荷花、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他一路去观赏、领略“这无边的荷香月色”。通过描写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因此月下“荷塘”,映照着诗人心灵种种复杂情感的光影,使我们依稀看到诗人在痛苦中无力挣扎、在幻灭中茫然追求的形象。
苦闷彷徨与寂寞 不满现实向往光明
作者的情感为何如此跌宕起伏?这背后到底有什么难言之隐?
知人论世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
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我既不能参加革命与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姑作安心的过日子了。我是想找一件事,钻了进去,消磨这一生。我终于在国学里找出了一个题目,开始像小儿的学步。这正是往"死路"上走;但我乐意这么走,也就没有法子。(朱自清《哪里走》)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又看不到前进的方向。
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实,求得短暂的安宁。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成为超脱世尘的绝妙世界。
在这样妻子和孩子安睡、满月的光淡淡地流泻下来的夜晚,他终于才能暂时抽身出来,带上门,将一切日常的烦忧都关在门后,终于有这样一个机会,抽出了平常的、处于社会中的自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朱自清自我”。而小路曾经的幽僻和寂寞变成了无人打扰的清净,这样的一片天地,好像都是我的。
赏析第10段,“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最后一句话多余吗?为什么?
不多余。最后这句话一方面有照应开头的作用,使文章形成圆形结构;另一方面,也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作者内心的不宁静。作者在月下荷塘的所见、所闻、所思恍如一梦,而现实依旧,愁思依旧,作者心里的不宁静依旧,这句话更突出了“淡淡的哀愁”这一主旋律。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是独处的妙处” 这一段抛开了写景,句句都在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
①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痛楚心态—烦扰的思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只有在清冷的环境里独处才“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这其中不就蕴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吗?
②从行文上看这一段似乎是“游离”出来的抒情段,但从时空上看,这一段与第2自然段是同步的。实际上,这“情”还是离不开“景”的,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
怎样理解“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①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它与第2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则容易被忽略。这句是对“去荷塘”文字的一个接续,2、3段便浑成一体了(再次证明第3段并非“游离”出来的段落)。
②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不是有点矛盾?
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和“独处”,因为“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重点还是在后面的“冷静”和“独处”。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的独处。因为接下来后面有一句“这是独处的妙处”。
“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这”是指什么?这句话在行文中有何作用 为什么要惦着江南?
“这”指流水。前面写“只不见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怎么又想到流水的呢?由《西洲曲》里的“莲子清如水”而来。这是一首情歌。“莲子清如水”’就是“怜子情如水”的谐音。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对情感的表现是极富艺术性,含蓄而美。比如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
(1)作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①江南有作者少年时代的美好记忆。1920 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前后共6 年。其间,他不仅得以再次领略江南的锦山秀水之美,而且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歌和讴歌江南秀丽山水的散文。江南见证了他一段自由、美好的生命历程。
②作者对江南充满热爱与向往。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写了《我的南方》一诗,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就在写《荷塘月色》的同时,他在《一封信》中写道:“今天吃了午饭,偶然抽一本旧杂志来消遣,却翻着了三年前给S 的一封信。信里说着台州,在上海、杭州、宁波之南的台州。这真是‘我的南方’了。我正苦于想不出,这却指引我一条路,虽然只是‘一条’路而已。”
③眼前的荷塘月色美景,让作者触景生情。“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回忆起古时江南采莲的美好与乐趣,又以《西洲曲》里的诗句含蓄地表达内心寻求宁静而不得的失落与惆怅。月下荷塘虽有“过人头”的莲花,“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怎能不“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呢?
(2)这句话在行文中起过渡作用。
“惦着江南”有身处忧愁之中而回忆往昔的美好的意义。从行文来说,这一句话是对前文忆江南内容的收束与小结,同时又是从忆江南回到眼前现实的过渡,是从眼前景到忆江南,再到眼前现实的转接。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2.江南采莲往事
结合课下注释,阅读文中引用的《采莲赋》和《西洲曲》,
思考:这两段文本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什么共同点?
清美自然的体物抒情小赋——《采莲赋》
原赋:紫茎兮文波(微波),红莲兮芰荷(jì 出水的荷花)。绿房(莲蓬)兮翠盖,素实(白色的莲子)兮黄螺(成熟后的莲蓬)。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yì)首徐回,兼传羽杯;棹(zhào)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故以水溅兰桡( ráo 兰木做的船桨),芦侵罗(丝织的卧席)。菊泽(湖泊)未反(同“返”),梧台回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chuàn)。泛柏舟而容与(徘徊),歌采莲于江渚。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进献)君子,愿袭(衣上加衣)芙蓉裳(有莲花图案的衣裳)。”
简析:全赋以莲起,以莲结,中间部分写少男少女的荡舟嬉游,而实际上“棹移”“船动”“荇湿”“绕钏(chuàn)”等,无不是对采莲过程的动态渲染,清美自然。赋中的采莲之欢愉,人物体态之优美,小家碧玉与荷花之相映媲美,体现了江南特有的生活情调。全篇语言整饬,音节谐美。而其举体轻灵小巧,笔调婉柔多姿,时时闪现出玲珑剔透、潇洒飘逸之气,堪称南朝抒情小赋中的上乘之作。
六朝时期,社会的风气日渐开化,年轻的少年男女自由相恋。在茂盛美丽的荷塘之中,少年们无忧无虑,热情洋溢,他们直接、真诚、无所顾忌表达自我,张扬性情。体现出来全然无所顾忌、无所牵挂的自由生命;纯净热烈的、风流坦荡的精神自我。
少年嬉游,风流坦荡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样的青春、恣肆,恰恰是青年时期为家庭和时局牵连的朱自清再也无法体验的生活状态。
最折磨人的情诗——《西洲曲》
原诗: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像小乌鸦一样的颜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鸟名,仲夏始鸣,喜欢单栖)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暗含望书信的意思)。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这里指浩荡的江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简析:诗歌描写了一位少女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彩,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纯熟的表达技巧。全诗以动作展现心境,托物寄情,借景抒情,运用虚实相生和谐音双关的手法,使得整首诗不仅声情摇曳,情味无穷,而且节奏和谐,优美动听。诗歌前后粘连不断,时间跨度很大,从冬到春,由夏到秋;一会儿折梅,一会儿采莲,一会儿登楼;一会儿是现实,一会儿是回忆,最后竟然是在梦中;前一句写此,后一句就变成了写彼,转换全无交代,很难读懂,有人称其为一首“最折磨人的情诗”。
写《采莲赋》中少年男女传情、嬉游的热闹场面,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作者借用《西洲曲》中男女的相思之情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也表达了对眼前寂寞、毫无生机的环境的不满及对光明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引用《西洲曲》与《采莲赋》各有什么作用?
采莲赋
向往美好
自由 快乐
采莲旧俗
采莲名曲
《西洲曲》
憎恶现实
观点一:不应该。引用古典诗词是朱自清散文的一大风格,体现了他写作“其来有自”的特点。有人曾说:“朱自清对中国古典诗词非常熟悉,他写作散文时能信手拈来,镶于其中,不仅成为描景绘物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充满浓郁的民族风味。”如果删掉这一部分内容,朱自清的这一写作特点就无法明显体现。
《荷塘月色》一文语言朴素优美、意境深远,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然而文中引用的《采莲赋》中的一段文字,却命途多舛,多次被删除。你认为这段引文应该被删除吗?为什么?
观点二:不应该。作者惦着生活过的江南,做着少年的梦,心中涌动着青春的活力。少年男女勃发的青春活力,像小鹿一般冲击着他,使他不能不产生许多联想。如果删除了《采莲赋》,就会将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割裂,使剩下的《西洲曲》晦涩难懂,让人不知所云。
观点三:不应该。文章前后篇幅搭配相称,浑然天成。正因为这样,如果将《采莲赋》这部分删除,就破坏了文章的结构,不能保持作品的完整性,体现不出作者的艺术匠心。
作品材料无论怎样“散”,总有一条贯串全文的线索。就线索而言,或是时间顺序,或是空间顺序,或是事理规律联系,或是感情流动。
请找出本文的线索,从路线和情感变化两个角度来思考。
家中
颇不宁静
荷塘月色
获得宁静
煤屑路
忆采莲
打破宁静
寻求宁静
明线
暗线
有人说本文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你如何理解这一说法?
本文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从外结构看,文章从作者出门经小路到荷塘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写了一次夏夜游,呈一个圆形;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再到不静,也呈一个圆形。
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他知道,作为社会的人,是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现实的困扰的,苦闷之中,何以排忧?在他看来,“还是暂时超然的好”“乐得暂时忘记”(《哪里走》),宁静也好,超脱也好,都只能是短暂的。所以,出了门还得回来,获得片刻的宁静最终还得回到喧闹中去。结构和内容的紧密联系,使《荷塘月色》读起来文气酣畅、浑然天成。
郁达夫:朱兄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以江北人的坚忍的头脑,能写出江南风景似的秀丽……
余光中:朱文心境温厚,节奏舒缓,文字清淡,绝少瑰丽,炽热,悲壮,奇拔的境界,所以咀嚼之余,总有一点中年人的味道。
杨振声:真是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
李广田:你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朱自清朋友圈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于是趁着夜色就去荷塘散心……
现实生活中的朱自清是颇不宁静的,当他轻轻地带上门,来到了只属于他的一片天地。这时,淡淡的月光不仅只流泻在荷塘之上,也流泻在他的心里,疗愈了他在现实生活中的疲惫和苦闷,为朱自清营造出了一片精神的桃花源。而在这样的荷香月色中,他不仅仅是一个丈夫,也不仅仅是一个父亲,他还成为了朱自清。
因此,他用如此细腻多情的笔,用尽了比喻、通感、拟人等方法,像绣花一样去描摹荷塘月色之美。
总结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