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项脊轩志》
归有光
归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
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员。
归有光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时人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8岁丧母周氏,
17岁失祖母夏氏,
18岁写成项脊轩志前四段
24岁娶了母亲生前为他定亲的女子魏氏
25岁生下一女,看到女儿想起母亲,与魏氏环抱而哭,写下了《先妣事略》
29岁发妻魏氏死,
32岁久病卧床,魏氏婢女寒花亡,写下了《寒花葬志》
33岁,重新拿出项脊轩志,补写最后两段。
补写完第二年中举,三年后连续八次落第
43岁长子亡,44岁继室又死。
作者生平:
48岁时,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备守御,作《备倭事略》等;
60岁时,考中三甲进士;及第后历官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等职,故被称为“归太仆”;
64岁时,留掌内阁制敕房,参与编修《世宗实录》;
65岁时,因劳累过度而抱恨病逝。
时代背景
归有光主要生活在明朝嘉靖、隆庆时期,当时明朝的统治者十分昏庸,长期处于清贫生活中的他敢于正视现实,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时代矛盾,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明代中叶,文坛上理学思想统治人们的头脑,拟古主义成风,规摹古人,毫无生气。归有光一针见血地揭露当时文坛所谓“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不过是“以琢句为工”“剽窃齐梁之余”。归有光重视创作实践,在“唐宋派”古文家中,他的创作成就是最高的。由于归有光生平足迹不广,他的散文题材较狭窄,善于通过日常家庭琐事,描写对生活的真切感受,抒发内心的真挚感情,表现出一种与当时的复古派迥然不同的平易自然、清新淡远的艺术风格。
《项脊轩志》是他这类散文中广为传诵的代表作。选入教材时删去了“项脊生曰”一段议论。
从古至今,书斋一直是读书人放牧思想的精神家园,它有时反映作者的志向,有时寄托自己的情怀,或自勉,或自嘲,如刘禹锡的“陋室”、诸葛亮的“茅庐”、扬雄的“玄亭”、蒲松龄的“聊斋”、陆游的“老学庵”、龚自珍的“盟鸥馆”、王世贞的“尔雅楼”、唐伯虎的“魁星阁”、曹雪芹的“悼红轩”、郑板桥的“青藤书屋”、吴敬梓的“文木山房”。
题目解说
辛弃疾,退隐江西上饶,取“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蒲松齡,摆茶水请路人聊天讲故事,作为《聊斋志异》的素材。
稼轩
聊斋
晦庵
朱熹,“木晦于根,春容晔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
书斋雅趣
树木的根扎的越深,春天的样子就会枝繁叶茂鲜花盛开;人越内敛谨慎,他的精神就越清爽,内心也就越强大。
一是因为其先人所居之处名“项脊泾”,以此命名书斋有怀祖追远之意。
二是因为“项”的本义是头的后部,泛指颈部,“脊”指背上中间的骨头,“项”与“脊”所支撑起的头颅,是人所有思想的汇聚之地,“项脊轩”隐喻作者的精神聚合之所。
三是因为归有光别号“项脊生”,含有从小就志向远大,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的意思;“项脊”二字,也可理解为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的人生理想。
“项脊轩”的寓意
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志”或“记”属于“杂记类”文体,这种文体常常灵活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来记人叙事,描摹对象,抒发怀抱。
其内容丰富多样,可以写“书斋记”(如《项脊轩志》),可以写“书画杂物”(如《核舟记》),可以写“亭台名胜”(如《喜雨亭记》)等等
在描写对象时,形神兼顾;写法多样,随物赋形,言而有序。
“记”通常用以记事或物,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等。
“志”则大都用以记录人物事迹,重在抒发情志。如墓志、人物志等等。《项脊轩志》名为记“物”,内容则以记“人物事迹”为主,故以“志”为名。
“志”与“记”的区别:
项脊轩 渗漉 修葺
垣墙 栏楯 偃仰
冥然 万籁 啄食
迨 异爨 逾庖
栖 老妪 妣
呱呱 阖门 象笏
长号 扃牖 凭几
jǐ
shèn lù
qì
yuán
shǔn
yǎn
míng
lài
zhuó
dài
cuàn
yú
qī
yù
bǐ
gū
hé
hù
háo
jiōng yǒu
jī
《项脊轩志》在叙事中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情志?这些情志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变化?
一、文章记叙了几件事?每件事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主问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
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
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
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判断句
古今异义,一丈见方
名作状,向下
每次,副词
环视
……的地方
名作状,向北
得到
第一段
旧:原来的,旧日的
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屋里仅仅一丈见方,只可容纳一个人居住。这是上百年的老屋子,(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细孔中渗漏下来,雨水也往下流;每次移动书桌,环视四周没有可以挪置(桌案)的地方。(屋子)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太阳一过中午,屋子就已经昏暗。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
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
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
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
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动词,做
上,从上面
名作状
名作动,砌上矮墙
围绕
连词,来,表目的
才
……的样子
状语后置句
光彩,美景
静默的样子
独自端坐
离开
对着
表转折
不时
省略句使(之)
修葺:修理、修补
我稍稍做了修补,使屋顶不再从上面漏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四周围绕院子砌上墙,
用(北墙)对着南边射来的日光(使其反照室内)。日光反照,室内才明亮起来。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草木,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光彩。借来的书摆满书架,我安居室内长啸歌吟,(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自然界的一切声音都能听到;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有人来(它)也不飞走。
就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助词,“的”
错杂
树影摇动的样子
作用:十五之夜,皎洁的月光撒在矮墙上,月光透过桂树,映出斑驳的树影,营造出清幽、雅致、美好的环境氛围,表现了作者的恬适、甘于清贫自守的情操,也抒写了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
此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十五的夜晚,明月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树影摇动,可爱极了。
第一段:写项脊轩修葺前的不同风貌
1、脊轩修葺之前有什么特点?修葺之后又有什么特点?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修葺前 修葺后
对 比
小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旧
漏
暗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杂植兰桂,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庭阶寂寂,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不漏
明亮
幽静
雅致
渲染出了轩的衰败、阴冷的凄清气氛,暗含了家族的没落。
喜
项脊轩修葺前后的情况
2、"万籁有声"的作用是什么?
"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反衬“庭阶寂寂”,即庭院的寂静。加之不怕人的小鸟来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写出了项脊轩环境的富有生机与诗意。
小结:轩中人的喜悦、悠闲、恬然自得之情以及他的沉静、淡然、勤奋之性。景可爱,情可喜,情景交融。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然而,表转折
值得
在
状语后置句
第二段:
①内容:由景至事——由喜而悲,转为怀旧
②结构:承上启下,是文眼,统领全文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可喜的事,也有许多可悲的事。
此句的作用
归有光描写三代亲人的“可悲”之事运用的描写方法?分别刻画了三代亲人什么样的形象?蕴含了归有光怎样的感情?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
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
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
墙,凡再变矣。
在此以前
是
一个整体
名作状
到处
名作状,向西
表修饰
状语后置句
修筑
总共
名作状
不久后
修饰关系
两次
等到
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庭院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和院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先是用篱笆隔开,不久后又砌成了墙,总共变动了两次。
可悲者一:诸父异爨
由内而外墙往往而是,由完整的一家变为数家,各种凌乱,从一个侧面折射了大家族的衰败,萧条分崩离析。东犬西吠,鸡栖于厅,真是鸡飞狗跳,这与士大夫家应有的宁静安详形成了鲜明反差。
由上一段的万籁俱寂到此时的家庭的分崩离析,作者悲从中来,由此便牵引出了对曾经与至亲共处时温馨画面的回忆。
此段的用意是什么?
爨
双手持甑之象
灶门
木柴
双手
烧火
用双手将柴火推入灶堂,烧火煮水蒸物之象
烧火做饭
锅盖
水蒸气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
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
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
而母立于兹。”
判断句
和,跟
常常,往往
通“尔”,你
状语后置句
名作动,喂奶
状语后置句
在
这里
她
这地方
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这个老婆婆,是我去世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待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来过一次。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状语后置
老妪乳养两代,这个特殊的身份使其起到了承前启后,穿针引线的作用,由她叙说往事,巧妙而自然,更为重要的是真实真切。
老妪的作用
1.闺:一般指宫中小门或内室。“闺”字常和女子有关,女子的住室称“闺房”,没结婚的女子就被称为“闺女”。文中“中闺”指内室或妇女的卧室。
2.先大母:已去世的祖母。在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太后(帝王的母亲)、大父(父亲的父亲)、大母(母亲的母亲,即祖母)。在称谓前加“先”表已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或年长者。“先妣”,已去世的母亲。《礼记》:“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故去世的父亲称“先考”,去世的母亲称“先妣”。
文化常识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
待乎!
连词,表修饰
用
偏指一方,“她”
位于动词前,助词,不译
省略“于”,状语后置句
介词,从
探望,看望
你的
一整天
很像
等到
介词,用
名作动,有成效
助词,取独
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 ’我在门外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哭了。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望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待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呀 ”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很久没有人考取功名了,这孩子取得成功,就指日可待了!”
3.束发:古代男子到了十五岁,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盘在头顶。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即长到一定年龄的儿童)之年。加冠又“弱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表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文化常识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
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
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不久
音节助词,不译
连词,表目的
应当
代词,“它”
泛指 “看”,有“回忆”的意思
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不能控制自己”
名作动,上朝
判断句
不一会儿,她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来朝见皇帝用的,将来你当会用到它!”瞻视回忆先人留下的旧物,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无法控制自己。
4.象笏:象牙手板。古臣僚上朝皆持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以指画或记事。据《明史·舆服志》,一品到五品官员上朝用象牙做的手板。
归有光描写三代亲人的“可悲”之事运用的描写方法?分别刻画了三代亲人什么样的形象?蕴含了归有光怎样的感情?
先妣(亡母)
扣扉问食: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侧面描写、动作、语言描写。从中看到了一个关爱儿女的慈母形象,传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作者八岁时丧母,对母亲的许多往事记忆并不十分清楚,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通过老妪的回忆和“亦泣”的神态描写,也是从侧面突出母亲关怀儿女的善良品格,从而突出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哭泣,这一细节描写明写老妪,实际上进一步赞美了母亲的美好品德。
虚写
刻画人物手法 例句 祖母情感 祖母形象
语言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
动作(细节) 以手阖门、持一象笏至
语言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语言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表面嗔怪,实则既含疼爱之情,又有赞许之意
对孙儿的关切之情
高兴之中又稍带有几分伤感
对孙儿的勉励、期待之情
三处语言、两处动作,把一位疼爱、赞许、期盼和勉励孙儿的慈爱的祖母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
大母
实写
回忆大母之事,蕴含了归有光怎样的感情?
作者感情: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仕途:7岁入学,9岁能写文章,14岁应童子试,在乡里颇有才名,其科举前期还算一帆风顺,但此后却一直科场不顺,32岁写《项脊轩志》,35岁才乡试中举,此后20年8次科考都未中第,直到60岁两鬓苍苍才考中进士。
家境:家道中落,8岁丧母,17岁时祖母去世,29岁又丧妻,66岁病死于任上,归有光深受生活之苦难。
这声“长号”将归有光光阴流逝之无奈,仕途、人生失意(屡试不中)的慨叹,以及他对祖母的深切思念之情和自责有负祖母重托(祖母未见到孙儿出人头地)的悲痛愧疚自责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是哪些事让他感到悲伤?
叙叔伯分家,大家庭崩溃
妪忆母亲,触动失母之悲
追念祖母,令人长号不自禁。
多可悲
思念悼亡之情
这三件事都是“悲”,情感的表达不一致。写分家,只是客观的记述中寄寓深长的感叹。忆母亲,情动于中,却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思祖母,则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去了控制。由内抑转为外露,由沉稳渐趋强烈,感情的抒发层次清楚,发展脉胳清楚。
小 结:
第二段写项脊轩的变迁和家人间的往事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
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以前 曾经
动词,“是”
时间词后,音节助词,不译
经过
连词,表修饰
介词,凭
总共
“能够”
“被烧毁”,被动句
“大概”
“……的原因”
第三段
项脊轩的东边以前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要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待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
从“扃牖”二字中看见一个耐得住寂寞的读书人的形象,轩外喧闹而嘈杂,轩内孤独而凄清,这种反差更凸显了在小小方寸间苦读的青年书生内心的苦痛与伤悲。
本段记叙了几件事?有何作用?又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以足音辨人”
“轩四遭火而未焚”
照应前文。既突出了小轩的寂静清幽,又同分家后的纷乱形成鲜明对比,使“竟日默默于此”显得非常合理。
两件事
更表达了作者对小屋的深厚感情。
第三段:再写项脊轩的变迁和逸事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已经
写了
经常
向
有时
靠着
写字,名作动
转述
什么叫
古代指女子出嫁
代词,那
代词,那
才
状语后置句
形制,规制
亲手,名作状
伞盖
所字结构
我已经写了这篇志,又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到轩中,向我询问一些古代的事情,有时靠着桌子学写字。妻子回娘家去探亲,(回来后)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从那以后又过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小屋坏了也没有修理。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感到无聊,于是派人又修理了南阁子,那形制与以前稍有不同。但是从这以后我多在外地,不常居住在轩中。
庭院中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亲手栽种的,现在已经像伞盖一样高高地耸立着。
爨
双手持甑之象
灶门
木柴
双手
烧火
用双手将柴火推入灶堂,烧火煮水蒸物之象
烧火做饭
锅盖
水蒸气
刻画人物手法 例句 妻子形象 作者情感
细节 语言 (实写) 婚后生活: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或凭几学书
回娘家:“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虚写) 妻亡:“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亡妻
补叙
刻画了一位与丈夫情投意合、温顺、开朗、快乐的少妇形象
进一步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和难以排遣的苦闷之情,表达了对死去亲人的思念,寄托了寂寥之感。
动作
以景结情
①作者若干年后重读旧文,想起妻子嫁给自己,给自己带来的喜悦,以及后来妻死室坏带给自己的伤痛,于是补写了项脊轩在妻死前后的变化,进一步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和难以排遣的苦闷之情,表达了对死去亲人的思念,寄托了寂寥之感。这两段文字笔调内敛,语气平静,“以乐景衬悲情”,用婚后欢乐的生活细节反衬现在的伤感,尤其是“其后六年”“其后二年”“然自后”等一组时间短语,更寄寓了作者无限的感慨。
作者补写最后两段有什么作用?与前文相比,最后一段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②文末写亡妻手植的枇杷树现已“亭亭如盖”,含蓄地用景语结束全篇。句中“死之年”与“今”,形成今昔对比,暗寓“今不如昔”的人生感慨,引发读者的共鸣。
第四段:补写作者与妻子的往事
作者写到一家几代的哪几位亲人
围绕着项脊轩,作者记叙了哪些事情?
行文中那一句话,概括了作者在项脊轩中的生活的感受?
哪些事情悲,哪些事情喜?
一家三代,母亲、祖母、妻子、乳母。
修葺项脊轩;叔父异爨、老妪忆母、大母励志、回忆亡妻。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作用:承上启下)
喜——修葺项脊轩;悲——叔父异爨、老妪忆母、大母励志、回忆亡妻。
总结:1、内容
小轩成了全文思想感情的一个结点,成为抒发作者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
作者笔下的小轩与所抒发的感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项脊轩
作者的感情
托物寄情
牵系着最思念几代人
对妻子“时至轩中”的叙述——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之情
自已和家族的许多事——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
(小轩的变迁) 暗示着家道的衰败
修葺小轩——反映了作者学业上的勤奋,暗示并反衬其不得志;
小轩是他喜悦与悲哀、希望与梦想的见证
两条线索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1、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
2、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加以表述
总结:2、形式特点
一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
一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选材
形散神不散
“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也写出自己宁静的心情
“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又流露出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反感和不满
“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写出对母亲的思念
“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
“珊珊”既写出树影晃动时轻盈舒展的样子,同时也透露出对项脊轩无比深挚的感情
“亭亭”写枇杷树高高耸立,寓有对亡妻悼念的深情
2)善用叠字,情景交融
运用叠字来摹声、绘景、状物,以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同时又写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项脊轩志
环境
修葺前漏雨、昏暗→悲
修葺后幽静、美好→喜
人事变迁
诸父异爨
母亲及祖母往事
补叙丧妻前后
问古事,学书→喜
枇杷如盖→悲
悲
通假现象
而母立于兹
同“尔”,你的。
一丈见方
古今异义
①室仅方丈:
②雨泽下注:
③偃仰啸歌:
④人至不去:
⑤三五之夜:
⑥珊珊可爱:
⑦往往而是:
⑧大类女郎也:
⑨令人长号不自禁:
⑩或凭几学书
向下流
安居,休息
不离开
农历每月十五
树影摇动的样子
到处
很像
放声大哭
学习写字
①雨泽下注:
②使不上漏:
③前辟四窗:
④垣墙周庭:
⑤借书满架:
⑥多可喜,亦多可悲:
⑦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⑧东犬西吠:
⑨乳二世:
⑩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向下
名词作状语,从上面
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名词用作动词,砌上墙
形容词用作动词,摆满
形容词用作动词,有许多
数词用作名词,一体
名词作状语,对着西面
名词用作动词,喂奶,哺育
名词作状语,亲手
特殊句式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②轩东故尝为厨:
③使不上漏:
④明月半墙:
⑤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⑥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⑧令人长号不自禁:
⑨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
⑩其制稍异于前:
判断句
判断句
省略句
省略句
省略句
被动句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