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六单元 第19课辛亥革命 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 (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六单元 第19课辛亥革命 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19 18:2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9课辛亥革命
一、单选题
1.八国联军侵华之际,中华大地北方南方出现了“极为不和谐”的画面,一面是战火纷飞、动荡不安,另一面却是太平自若,互通有无;1911年 10月 10日,武昌首义成功,并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接下来两个月内南方诸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大清王朝处于土崩瓦解的边缘。东南互保和武昌首义的连锁反应看似不太相干,实则千丝万缕,以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腐朽、落后事物必然走向灭亡 B.新生、进步事物必然取得成功
C.量变积累一定程度会产生质变 D.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
2.从武昌起义后武汉军政府采用“铁血18星旗”和“黄帝纪元”,到中华民国成立后采用“五色旗、民国纪年”,实现了单一汉族建国(建立汉族共和国)转变为五族建国(建立多民族共和图)。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民族独立的任务已完成 B.满汉民族矛盾已解决
C.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增强 D.中国政治民主化实现
3.“自中华民国的名称确定以后,帝制被抛入茅坑,便再也爬不起来了……无论帝制也罢,复辟也罢,都很快因不得人心而塌台……”。这主要说明辛亥革命( )
A.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B.结束了封建制度
C.变革了社会习俗 D.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理念
4.20世纪初的中国,“新政乃清政府奉列强旨意为洋化中华而办”“新政意在与人民为难,乃害人之举”等言论广泛传播。这种现象反映出( )
A.革命条件成熟一触即发 B.国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政府政治威望日益下降 D.百姓参政议政热情高涨
5.民国时期某学者指出:“共和改创,孙不得不让位于袁以完成统一,而孙氏之党恐袁专擅,乃假手法约,设种种规定以束缚之,行政之权务求减削,立法之权事事扩张。”据此可知,“孙氏之党”的行为( )
A.违背了民主共和的精神 B.照搬了美国政治体制
C.借助权力制衡维护共和 D.结束了君主专制独裁
6.1911年武昌起义后,独立各省几乎无一例外地声明保护外国在华人员生命财产的安全,对外国企业和侨民没有干扰。帝国主义列强也在清政府和独立各省之间标榜“中立”。这一现象的出现表明( )
A.西方列强支持中国革命 B.中国革命党人的妥协性
C.国内外局势的错综复杂 D.列强维护在华既得利益
7.清末,反清人士纷纷改用算法各异的黄帝纪年,以示与清王朝脱离关系。武昌起义后,各省独立的新政权也多采用黄帝纪年。1911年12月中旬,湖北军政府各部总稽查苏成章等呈请大都督通电各省,一律改用新历。这表明( )
A.辛亥革命具有思想启蒙性 B.革命思想达成了社会共识
C.历法演变呈现出政治色彩 D.社会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
8.1907年,浙江巡抚张曾扬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列强也进行了交涉,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张声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这从侧面说明( )
A.革命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B.舆论已经能够决定政治发展
C.清政府放弃了对革命的镇压 D.列强公开支持中国革命运动
9.据学者杨天石的研究,南京临时政府最穷的时候,国库里只有10块大洋。与此同时,国内舆论大多倾向于赶快议和以实现“南北统一 ”,外国势力则称“如中国内乱不止,就要实行干涉”。多重压力之下,孙中山只能向袁世凯妥协。由此可见,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是( )
A.外国势力倾力支持袁世凯 B.孙中山主动对袁世凯让步
C.民主共和观念的影响有限 D.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施压
10.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颁布了《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下表为南京临时参议院与清朝咨议局对选举国会议员的资格规定,据此可知民国初年( )
居住年限 不动产 教育程度 选民年龄
南京临时参议院 居住选区两年以上 500元 小学毕业 21岁
清朝咨议局 居住选区十年 5000元 中学毕业 25岁
A.政府积极践行民主政治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法制建设逐渐走向完善 D.选民素质整体水平下降
11.民国元年,政府援引清末《法院编制法》,将其更名为《暂行法院编制法》后颁行;大理院为最高司法审判机关,首任长官沈家本一身二任,还主持修订法律馆的事务。上述现象反映了当时( )
A.《临时约法》遭到废弃 B.法制建设条件较为欠缺
C.司法审判程序因循守旧 D.大理院行使完全立法权
12.有人这样评价中国近代某个文件:……是在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取得胜利而又迅速丧失政权的历史条件下制定的;……内容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意志,但又缺乏足以付诸实现的种种保证;它堂而皇之悬为国典,但从它公布的第一天起就不断遭到袁世凯的践踏,并最后被废弃。有关该文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B.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C.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D.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13.下列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部分内容,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A.照搬了美国的政治制度 B.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
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14.有学者认为,1905年科举考试废除后,新式学堂数量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变,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该学者旨在说明科举的废除( )
A.引发学生运动高涨 B.改变旧式价值观念
C.加快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D.推动传统社会转型
15.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人吴玉章说:“从前皇帝自称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被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别人看作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B.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秦、汉之前的早期文献中所表现出来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毫无疑问大多是传闻和想象。古代中国人有一种把空间最大化的想象方式,就是把“天下”想象成“九州”以及周边,中国与“四裔”,或者是以“王畿”为中心逐级放大的“五服”。它体现了古代中国自居中央的天下观念,按照古人的说法,因为四裔不够文明,都仰慕中国,所以要来中国朝贡。“以中央王朝为中心,以周边四裔为附庸”的中国历史记载传统,延续了两千多年。
——摘编自葛兆光《传统中国史学中的世界认识》
材料二 道光年间,国门被迫打开,有关中国之外的世界知识逐渐受到关注,一些世界地理和历史的著作陆续问世,中国历史学家才真正开始有意识地超越帝国边界,并依靠异域自己的资料加上亲身经验和考察,开始试图叙述有关世界/全球的史地知识。随着中国内政外交的步步失败,关于世界地理和历史观念的巨变,仿佛在加速度地出现。早在同治六年(1867)清王朝成立同文馆,就决定同文馆要设立“读各国史略”一科:1895年甲午战败,1898年变法失败,1900年义和团事件之后,晚清政府不得不从政治、制度和教育上改革。在这种改革中,有关历史的观念,也终于迸入官方主导的学校教育。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大学堂在中国历史之外必须讲授“万国史”、中学堂讲授“欧洲和美洲史”。正是在这种中国的大变局之中,世界历史也顺势进入中国。
——摘编自葛兆光《传统中国史学中的世界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史学对世界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以来中国史学对世界认识的变化,并概括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一面是战火纷飞、动荡不安,另一面却是太平自若,互通有无;1911年 10月 10日,武昌首义成功,并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接下来两个月内南方诸省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中央权威日趋下降,地方权力日趋扩大,从东南互保到南方诸省纷纷独立,反映了量变积累一定程度会产生质变,C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在强调清政府的必然灭亡,排除A项;从来没有体现新生事物的成功,排除B项;D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根据题干““铁血18星旗”和“黄帝纪元”,到中华民国成立后采用“五色旗、民国纪年”…五族建国”可知国旗由体现汉族正统到五族共和反映了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C项正确;此时民族独立任务尚未完成,排除A项;解决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辛亥革命并未让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化,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据题意可知,随着中华民国的建立,封建帝制就遭到了彻底的唾弃,说明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使人们抛弃了封建专制思想,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变革了社会习俗,排除A项;辛亥革命结束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是封建制度,排除B项。故选D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新政乃清政府奉列强旨意为洋化中华而办......新政意在与人民为难,乃害人之举”可知,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新政”进行自救,但是出现新政乃清政府奉列强旨意为洋化中华而办、新政意在与人民为难,乃害人之举等言论,说明政府政治威望日益下降,C项正确;革命条件成熟一触即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革命,排除A项;国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百姓参政议政热情高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依据材料“行政之权务求减削,立法之权事事扩张”,结合所学可知可知孙中山等人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责任内阁制,限制袁世凯专权,维护民主共和制度,C项正确;孙中山的行为并没有违背民主共和的精神,排除A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通过确立责任内阁制来防止袁世凯独裁,未提及照搬美国政治体制,排除B项;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独裁,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独立各省由于害怕外国列强的干涉,所以“声明保护……侨民没有干扰”;列强害怕出面干涉,会使自己同正在迅速发展的革命势力形成对立而无法控制局势,使自己的在华权益受到损害,且当时距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只有两年多时间,列强腾不出多少力量在欧洲以外的地区采取重大行动,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武昌起义的并不都是革命党人,排除B项;D项无法解释独立各省的行为,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清末反清人士纷纷改用算法各异的黄帝纪年,以示与清王朝脱离关系,武昌起义后,独立的各省也多采用黄帝纪年,这表明历法演变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C项正确;“辛亥革命具有思想启蒙性”与材料主旨“历法演变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不符,排除A项;革命思想没有达成社会“共识”,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社会习俗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没有发生根本变化,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C项正确。
8.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07年,浙江巡抚张曾扬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可知,革命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基础,A项正确;舆论会影响政治的发展,不是决定因素,排除B项;辛亥革命意在推翻清政府,因此清政府不会放弃镇压革命,排除C项;材料显示列强对捕杀秋瑾这件事进行交涉,而没有表明是否支持中国革命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南京临时政府最穷的时候,国库里只有10块大洋”,可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初期,国库空虚,财政艰难,经济难以支撑。根据材料国内舆论大多倾向于赶快议和以实现“南北统一 ”,可知国内舆论倒向议和求统一,舆论不支持再进行国内战争,而议和实现“南北统一”需要孙中山在政权上作出妥协退让才能实现。根据材料外国势力则称“如中国内乱不止,就要实行干涉”,说明这一时期列强侵华并未放松,民族危机依旧严重,如果不尽快平息内乱,将会带来更加严重的民族危机,外国侵略者将进一步加快对中国的侵略活动。综上在内忧外患之下,南京临时政府遭到了“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施压”,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外国势力倾力支持袁世凯”,排除A项;孙中山是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被迫对袁世凯让步,而不是“主动让步”,B对材料解析有误,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民主共和观念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颁布了《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南京临时参议院与清朝咨议局对选举国会议员的资格规定”可知,民国初年选举议员的资格要低于清朝晚期选举咨议员的选举资格,这说明民国初年的民主范围比清朝晚期更大,体现了政府在努力践行民主政治,A项正确;材料所述现象不涉及人民对民主的态度,不能反映民主共和深入人心,排除B项;材料描述选举资格,属于民主范畴,跟法律制度无关,排除C项;选民素质下降是对材料曲解,选民资格放宽不等于选民素质下降,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民国援引清末《法院编制法》,改名后颁行,沈家本一身二任,既是最高司法审判机关首任长官,又主持修订法律馆的事务,说明当时法制建设条件较为欠缺,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临时约法》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司法审判程序,排除C项;大理院为最高司法审判机关,并非立法机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该文件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而不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并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D项。故选A项。
13.B
【详解】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可得出主权在民,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体现了民主体制,这些内容否定了君主专制,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照搬了美国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中华民国是民主共和政体,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05年科举废除后,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科举制的废除推动了传统社会的转型,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科举制的废除推动了传统社会的转型,未体现科举的废除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旧式价值观念改变,而是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科举制的废除推动了传统社会的转型,未体现对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据材料“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有此现象,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与反对帝制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排除B项;当时民主与科学尚未在中国实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6.(1)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大多是传闻和想象;中国自居世界中央,周边国家是附庸。
(2)变化:从历史学家开始有意识地了解世界史地知识,到学校教育讲授世界历史。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世界知识逐渐受到关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政府教育重视世界历史的讲授;西学东渐不断深入。
【详解】(1)根据“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毫无疑问大多是传闻和想象”得出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大多是传闻和想象;根据“以中央王朝为中心,以周边四裔为附庸”得出中国自居世界中央,周边国家是附庸。
(2)变化:根据“中国历史学家才真正开始有意识地超越帝国边界……开始试图叙述有关世界/全球的史地知识”“必须讲授‘万国史’”,概括得出从历史学家开始有意识地了解世界史地知识,到学校教育讲授世界历史。原因:根据“道光年间,国门被迫打开”得出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世界知识逐渐受到关注;根据“随着中国内政外交的步步失败”得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根据“《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大学堂在中国历史之外必须讲授‘万国史’”得出政府教育重视世界历史的讲授;根据所学,还可从西学东渐不断深入等总结回答。
同课章节目录